學好觀點

【學好教育】如何進行「有效討論」,關鍵不是踴躍發言?

如何進行「有效討論」,關鍵不是踴躍發言?
撰文日期/2021.7.14
撰文/郭靜如
關鍵詞/台北閱讀教育、國小、國中、高中、討論式教學、引導式教學、108課綱、閱讀理解、素養教育
字數/1798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的孩子明明就會,為甚麼老師不准我的孩子回答?」
「今天讀的這篇內容,我的孩子曾經學過,為什麼不能作答?」
「你們只是要孩子讀懂而已?為什麼不該是要討論呢?」
  面對家長連珠炮的質疑,且讓我們緩一緩,來好好思索一下,到底什麼是閱讀?什麼又是閱讀後的討論?
  一次適宜的閱讀學習體驗,又有哪些該注意哪些重點?
  學好閱讀今天特別鎖定了手機世代孩子最常見的毛病(其實不只是孩子,現在普遍成年人也常犯這個錯誤),那就是「去脈絡化思考」,這不只是發生在思考,有時,更發生在思考的前端,也就是「在學習的時候,就已經是去脈絡化的學習」了!(很多老師喜歡在課堂上帶討論,也常常出現這種情形,不可不慎!)
  以下,就針對這次的實例,來說說關於「去脈絡化學習」的種種跡象吧!
 
一、去脈絡討論實例
 
  這個case study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情境節錄):
  課程進行之際,班內有一位孩子,課程參與度高,發言踴躍,但,在大家共同討論議題時,他常常滔滔不絕地分享著與主題無關的意見。
  老師一方面想讓這位孩子完整表達意見,無奈於時間掌控和拿捏課程節奏,只好適時地(忍痛)請孩子停止分享,好讓其他學生能持續在課程內容的主軸上思考與架構;但其實老師心理同時也擔心那位離題的孩子會因此傷了學習的興致,這種動輒得咎的考量,到底該怎麼辦?
  當學生比較難以待在課程訓練與課程設計的脈絡上時,到底該怎麼辦?
 
二、去脈絡討論的影響和結果
 
  以上案例,想必是教學第一線教師時常遇到的困境,而且,這樣的狀況會隨著授課班級的年齡層越低,發生的頻率越高。(另一種反差,年齡漸長,因為礙於面子或是班上氣氛,則是越來越少發言,就算心裡有問題,也傾向不表達,反而造成另類「去脈絡學習」──因為即使孩子理解錯誤,他們也沒察覺)
  而接著,是學好閱讀認為,影響孩子無法「脈絡化學習、思考、討論」的幾點原因:
 
   1.孩子缺乏理解「設定討論主軸的目的(或意識)」的能力
   2.孩子缺乏在「延伸思考」、「連結發想」之前所需具備的聚焦能力
   3.孩子缺乏彙整資訊與重組的能力
  
   缺乏上述三種能力,都會在不同的學習面向上,造成孩子「即使對主題有興趣」也無法順著內容或學習引導的脈絡,使得他們在無論思考或是討論上,發生「脫(去)脈絡學習」(decontextualised learning)或「去脈絡思考」(decontextualised thinking的情形。
  挪用近日心理醫學界非常流行的詞彙「病識感」(insight),學生對於自己的學習與思考「去脈絡化」的情形缺乏病識感,身為家長或大人的我們也只是將他們的跳躍式學習反應視為「活潑」、「高參與度」,甚至是「靈活」,而不是更準確地根據內容或主軸給予「脈絡化訓練」,那麼時間久了,反而不利於孩子做更有效的累積與擴張
 
 
三、有效討論的要素
 
  Bridges (1979)曾經提出「討論」有三大條件: (1)必須要有一群人對一個主題提出一個以上的看法。 (2)這群人傾向去檢視這些不同的看法並加以回應。 (3)這群人企圖去發展與主題相關的知識、理解和判斷。
  由此可知,所謂「有效討論」,並非只是讓學生「有發言」或「漫無目的、隨心所欲的自由漫談」,或是因為「自己學過,就相互演繹」,而是在閱讀理解教師專業與開放性引導下,糾集同學們以:
 
   a.有意識的讀解
   b.有系統的組織
   c.有目的的圍繞主旨
 
  上述三個「前提」下,保持觀點的聚焦性,並且達成多向、平行垂直交叉互動的課堂溝通狀態。既非老師的權威獨佔話語權,也非說話大聲的同學、成績好的同學就一定擁有話語的「學習政治正確」。
  筆者認為,尤其針對國小階段學習的孩子,「有效討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要素:
 
1.充分理解「討論主題」--
討論聚焦主軸(才可以挖深、拉出層次)
2.針對主題提出的看法--
論點內涵須具備「意向性」(贊同/反對/其他)
3.說明觀點的「立論基礎」--
必須有觀點的前沿、主論、延伸脈絡
4.尊重他人意見表述--
重點不在爭對錯,而是在他人表述的基礎上
(無論客觀正確與否)給予意見回饋
 
  在學好閱讀各年齡層的閱讀理解課程中(無論是學齡前/國小/國中/高中),我們一直希望帶給每位孩子的,是拉開他們與「直接連結標準答案」的思考捷徑的距離;看到問題,不要急著回答問題,而是先去思考問題發生的背景,去思考問題的目的,思考可能的答案有哪些?(而不是答案是什麼)
  同樣,進行「討論」,重點從來都不是「有說就好」或是「誰對誰錯」,將內容(意見)聚焦於主題,建立高品質、高效率的討論,並實際產生討論後的「後續思考效應」,那才真正能檢驗出每位參與的學習者,是否真正跟著脈絡學習並且依著脈絡理解了。
  否則,從小到大,不同時期的我們的孩子的學習,都只是不斷重複停留在「找答案」、「背答案」、「說答案」的層次反覆循環,當答案一旦脫離脈絡,它們便再也沒有可資使用的價值不是挺可惜的嗎?
 
【看完以上文章,想多認識學好閱讀,你還可以....】
 
想要了解孩子的相關閱讀課程,你還可以...】
點擊這裡-認識最新的學好暑期全國線上閱讀課程
點擊這裡-聯絡或洽詢課務顧問
 
或是,
刷底下的QRCODE直接加學好閱讀的官方line帳號,
隨時取得學好閱讀最新的學習消息與動態喔!
如何進行「有效討論」
關鍵竟然不是踴躍發言?
撰文日期/2021.7.14
撰文/郭靜如
關鍵詞/台北閱讀教育、國小、國中、高中、討論式教學、引導式教學、108課綱、閱讀理解、素養教育
字數/1798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的孩子明明就會,
為甚麼老師不准我的孩子回答?」
 
「今天讀的這篇內容,我的孩子曾經學過,
為什麼不能作答?」
 
「你們只是要孩子讀懂而已?
為什麼不該是要討論呢?」
 
  面對家長連珠炮的質疑,且讓我們緩一緩,來好好思索一下,到底什麼是閱讀?什麼又是根據閱讀後的討論?
  一次適宜的閱讀學習體驗,到底有哪些該注意哪些重點?
  學好閱讀今天特別鎖定了手機世代孩子最常見的毛病(其實不只是孩子,現在普遍成年人也常犯這個錯誤),那就是「去脈絡化思考」,這不只是發生在思考,有時,更發生在思考的前端,也就是「在學習的時候,就已經是去脈絡化的學習」了!(很多老師喜歡在課堂上帶討論,也常常出現這種情形,不可不慎!
  以下,就針對這次的實例,來說說關於「去脈絡化學習」的種種跡象吧!
 
一、去脈絡討論實例
 
  這個case study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情境節錄):
  課程進行之際,班內有一位孩子,課程參與度高,發言踴躍,但,在大家共同討論議題時,他常常滔滔不絕地分享著與主題無關的意見。
  老師一方面想讓這位孩子完整表達意見,無奈於時間掌控和拿捏課程節奏,只好適時地(忍痛)請孩子停止分享,好讓其他學生能持續在課程內容的主軸上思考與架構;但其實老師心理同時也擔心那位離題的孩子會因此傷了學習的興致,這種動輒得咎的考量,到底該怎麼辦?
  當學生比較難以待在課程訓練與課程設計的脈絡上時,到底該怎麼辦?
 
二、去脈絡討論的影響和結果
 
  以上案例,想必是教學第一線教師時常遇到的困境,而且,這樣的狀況會隨著授課班級的年齡層越低,發生的頻率越高。(另一種反差,年齡漸長,因為礙於面子或是班上氣氛,則是越來越少發言,就算心裡有問題,也傾向不表達,反而造成另類「去脈絡學習」──因為即使孩子理解錯誤,他們也沒察覺)
  而接著,是學好閱讀認為,影響孩子無法「脈絡化學習、思考、討論」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缺乏:
 
1.理解「設定討論主軸的目的(或意識)」的能力
2.在「延伸思考與連結發想」前需具備的聚焦能力
3.彙整資訊與重組能力
  
   缺乏上述三種能力,都會在不同的學習面向上,造成孩子「即使對主題有興趣」也無法順著內容或學習引導的脈絡,使得他們在無論思考或是討論上,發生「脫(去)脈絡學習」(decontextualised learning)或「去脈絡思考」(decontextualised thinking的情形。
  挪用近日心理醫學界非常流行的詞彙「病識感」(insight),學生對於自己的學習與思考「去脈絡化」的情形缺乏病識感,身為家長或大人的我們也只是將他們的跳躍式學習反應視為「活潑」、「高參與度」,甚至是「靈活」,而不是更準確地根據內容或主軸給予「脈絡化訓練」,那麼時間久了,反而不利於孩子做更有效的累積與擴張
 
 
三、有效討論的要素
 
  Bridges (1979)曾經提出「討論」有三大條件: (1)必須要有一群人對一個主題提出一個以上的看法。 (2)這群人傾向去檢視這些不同的看法並加以回應。 (3)這群人企圖去發展與主題相關的知識、理解和判斷。
  由此可知,所謂「有效討論」,並非只是讓學生「有發言」或「漫無目的、隨心所欲的自由漫談」,或是因為「自己學過,就相互演繹」,而是在閱讀理解教師專業與開放性引導下,糾集同學們以:
 
   a.有意識的讀解
   b.有系統的組織
   c.有目的的圍繞主旨
 
  上述三個「前提」下,保持觀點的聚焦性,並且達成多向、平行垂直交叉互動的課堂溝通狀態。既非老師的權威獨佔話語權,也非說話大聲的同學、成績好的同學就一定擁有話語的「學習政治正確」。
  筆者認為,尤其針對國小階段學習的孩子,「有效討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要素:
 
1.充分理解「討論主題」--
討論聚焦主軸(才可以挖深、拉出層次)
2.針對主題提出的看法--
論點內涵須具備「意向性」(贊同/反對/其他)
3.說明觀點的「立論基礎」--
必須有觀點的前沿、主論、延伸脈絡
4.尊重他人意見表述--
重點不在爭對錯,而是在他人表述的基礎上
(無論客觀正確與否)給予意見回饋
 
  在學好閱讀各年齡層的閱讀理解課程中(無論是學齡前/國小/國中/高中),我們一直希望帶給每位孩子的,是拉開他們與「直接連結標準答案」的思考捷徑的距離;看到問題,不要急著回答問題,而是先去思考問題發生的背景,去思考問題的目的,思考可能的答案有哪些?(而不是答案是什麼)
  同樣,進行「討論」,重點從來都不是「有說就好」或是「誰對誰錯」,將內容(意見)聚焦於主題,建立高品質、高效率的討論,並實際產生討論後的「後續思考效應」,那才真正能檢驗出每位參與的學習者,是否真正跟著脈絡學習並且依著脈絡理解了。
  否則,從小到大,不同時期的我們的孩子的學習,都只是不斷重複停留在「找答案」、「背答案」、「說答案」的層次反覆循環,當答案一旦脫離脈絡,它們便再也沒有可資使用的價值,不是挺可惜的嗎?
 
【看完以上文章,想多認識學好閱讀,你還可以....】
 
想要了解孩子的相關閱讀課程,你還可以...】
點擊這裡-認識最新的學好暑期全國線上閱讀課程
點擊這裡-聯絡或洽詢課務顧問
 
或是,
刷底下的QRCODE直接加學好閱讀的官方line帳號,
隨時取得學好閱讀最新的學習消息與動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