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學好教育】你還在迷信:花的時間越長=學習越有效果?

你還在迷信:花的時間越長=學習越有效果?
 
撰寫者:郭靜如
撰寫日期:2021/6/23
關鍵字:國小/國中/108課綱/台北閱讀教育/學習效率/閱讀素養/作文/暑期營隊/全國線上課程
字數:4088字
 
送孩子去補習,目的到底是什麼?
 
  有時候,學好閱讀真的很擔心,家長們送孩子去補習(在一天8小時的課業後,再補個3個小時,然後再留讀的一個小時)真正的目的,只是為了「花錢買個清閒」,而不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品質。(大膽的發言!)
  什麼?不是這個原因?
  那我們或許可以換個角度,家長們自己上班時也希望經歷那麼長的工時嗎?也覺得工時長就等於有效率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家長們會覺得,孩子們的學習時間拉得越長,就越會有效果?
  一旦明白這個邏輯,我們才能進一步回歸正題──那怎麼樣才能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好能充分運用時間去擴充更多生命經驗。
因此,本次的學好觀點,就來深入探討一些家長心中關於「學習品質」與「學習時間」常見的迷思吧!
 
一、學習成果不好,所以時間還要再拉長!
 
  加課!留讀!刷題本!重複操作!
  以上四個,大概是筆者身處教育現場十幾年來最常聽到許多家長和學生抱怨的學習方式。(幾乎所有家教、補習班都會用這個方式來延長孩子的學習時間);而理由不外乎是:因為進度趕不完、因為還要加深加廣、因為要超前進度、因為孩子的學習狀況不好(要多付費用加課已經很奇怪,有時候還是免費加課的!)使得家長的抱怨聲音因此又小聲了些!(人家都不多收錢了,幹嘛不上?)
  但是,問題是:孩子的學習與理解方法沒有改變,一直加課,真的是「有效率的學習」嗎?
  許多國小、國中家長曾私下找過筆者討論──到底該如何拿捏「時間」與「學習成效」的平衡:
  「老師,是不是我的孩子還不夠努力,花的時間不夠久?」
  「老師,是不是班上前幾名的同學每天都把時間拿去讀書了?」
  「老師,我是不是要把小明(化名)的時間都安排學習課業比較好?」
 
  每當聽到這樣的絮語,總會語重心長說:
  「重點真的不在於花多久時間多久,在於有沒有掌握學習方法!」
  偏偏,對許多家長而言,重點從來都是「科目」(國/英/數/自/社),「什麼是學習方法?」使得孩子「學習科目」時,更多的是「記憶背誦」,而不是真正做到「利用對的方式思考與理解」
  就算有,也多是補習班老師為了製造學習樂趣所構想的「趣味記憶法」!
 
二、學習成效不好,那就多花時間背誦和抄寫、考試!
 
  其實,學習所投注的時間長短與成效雖不是完全無關,但也不是真正影響學習成果的關鍵。
  在學習時投注更長的時間,所得到的更多可能只是以「時間」換來的「假性成效」,也就是「重複記憶的經驗」,而非深層的理解。
  這種學習成效通常是建立在「背誦」、「大量操作」和「反覆測驗」的「戰術式學習」;精華的青春被大量花費在與「理解」摸不上邊的知識堆疊技術,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缺乏效率,面對知識模式與社會趨勢早已改變的現今社會,更是個落伍的學習型態。
每一個學習項目,都強調一昧地延長學習時間,而逃避審視學習方法上的不足,所遭遇的結果,就是孩子的學習效率不僅不會提升,  還可能因為投注時間和心力過長,彈性疲乏,超過負荷,從而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的學習倦怠現象。
  別忘了,所有的投資,都是時間換來的!
  當孩子習慣背誦與記憶更甚於思考,我們能想像當他遇到需要轉化思考與跳出框架的學習模式時,當他遭遇考試內容所沒有出現的挑戰時,他又怎麼會有能力跨越眼前的障礙呢?
 
三、不在乎看不見的功夫,只在乎看得見的分數
  在意識到孩子耗時與學習成效不成比例時,大部分家長常做的,通常不是提醒並協助孩子停下腳步,思考自己的學習路徑與方法,想辦法「提高學習效率」反而是更加嚴厲地督促孩子──你一定是讀書的時候不專心!你一定是讀書的時候不會的內容沒有勇於發問!你一定讀書的時候不夠努力!
  仔細的審視孩子的學習模式,分析他們都是如何配置學習時間?並逐日紀錄他們自己「閱讀」、「理解」、「記憶」等學習時各自花費的學習時間配置,如此一來,再一一比對學習成效的優劣,就能夠追索出孩子一直以來的學習模式了!
  既然家長與學生都有感於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如果真的無感,那筆者也是沒辦法......),就代表現在的學習模式一定亟需調整之處。下一步,則是找出學習模式待調整的癥結點(例如:為什麼明明花費許多時間閱讀,但卻仍無法理解文意;把知識點都背得滾瓜爛熟了,卻還是常常觀念混淆等等),訂定相應的學習方針。
  除了學習模式的變動和重新設定,家長們也可以試著偕同孩子,共同討論該如何安排學習時間,這裡所謂的時間安排,不只是「家長覺得某學習項目孩子該花多久時間」,而是重新評估孩子的整體學習體質和學習節奏,在「對的時間點,做適合的事」,才能最大化利用時間,達到最高效能。
 
  但說了那麼多,你知道家長們最常回應的是什麼嗎?
  沒錯!「唉唷!這個太麻煩了啦!你還是趕快背一背拿到分數就好!沒有那麼複雜啦!」
 
想要有學習有效率,就要正式「方法論」
 
  想要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就必須找到正確且適合孩子學習體質的學習方法。筆者便提供以下幾點學好閱讀的提案,再請各位家長和孩子們好好切磋琢磨吧!
 
一、學習抓重點
 
  無論是聽老師講課,自己閱讀,甚至是聽別人的對話、家長的指令,「不會抓重點」,一直是影響學習效率的最大要素。能快速準確「找到重點」,就能省去大量無效學習時間,只需記憶與融會已去蕪存菁的重點即可,而不再需要地毯式背誦,也更容易理出重點間的邏輯層次關係。
  所以,學會「抓重點」,就等於擁有可彈性運用的多餘的思考力,不須花費大把時間逐一記憶所有訊息,還可以避免誤讀、誤解等等思考的歧路,這幾乎是所有學習者都應該注意的第一要務!
 
二、提升訊息歸納彙整力
 
  除了「抓重點」,「彙整重點訊息」則是影響學習效率的第二關鍵。
  John Sweller曾指出,認知負載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的基礎,主要便是建立在「短期記憶」上。如果我們的工作記憶一次只能容得下5-9種項目又得不讓記憶「超載」,那麼「彙整資訊」就成為避免「記憶超載」的重要方式。
  能夠準確彙整或歸納零碎訊息的學習者,通常也是較能以邏輯思維理解訊息的思考者,具備將資訊條理化、圖譜化。只要能夠清楚找到訊息間的「關聯」,便能將訊息間的邏輯關係整理得更加清晰(通常訊息越多,代表訊息間的聯繫關係越複雜,也越難記憶),但也因為關連性被準確掌握了,學習效率自然就提升了。
 
三、依自己的思考架構製作知識地圖
 
  「作筆記」這個從小到大都被叮嚀著要做,看似稀鬆平常的學習行為,其實隱藏著許多潛在學習經驗。
如果今天只是跟著「教師」講授和抄寫的重點依樣畫葫蘆,雖然記是記了,記的卻是「師長們的理解」,而非「經過自己消化的解讀」。
  許多學習者為了節省時間、便宜行事,最後通常走上「只要把老師整理的重點背起來就好」,這樣,不就又把學習時間投注在「記憶」,而非「理解」了嗎?不僅如此,長此以往,最終仍是依賴式學習取代了獨立學習,一旦沒有人在旁引導或指揮,也就失去了自行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在國小到高中階段或許還看不出什麼弊病,一旦到了大學,卻仍是照本宣科地全盤把教授的知識思考囫圇吞棗地死背硬記下來,又怎麼能夠真正深入理解大學的知識深度與廣度呢?
 
四、提升專注力
 
  克里斯·貝利在《別讓無效努力毀了你》一書中,提出高效能的學習離不開時間、能量(精力)、注意力的管理。這三者之間關係密切。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時間,就會拖延;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注意力,就會分心走神;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能量,就會疲憊不堪、筋疲力盡。
  只要能提升專注力,就能在學習時間內,將學習力、推理力、歸納力、記憶力發揮到最極致,一旦能力以最完備的姿態出擊,提升學習效能,自然不成問題。
  我們從小就常聽長輩們念茲在茲那些成功的優秀學習者與平庸的學習者最大的差別,有時並非平庸的學習者不夠努力,而是優秀的學習者更懂得「玩的時候玩,讀書的時候讀書」,而往往就是這個「情境切換」的流暢與否,將學習者的成果一分為二,塑造出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品質!
 
五、善用零碎時間
 
  現代學生的生活步調緊湊,時間多被滿檔的行程安排切割成碎片,碎片化,也成了這個世代的重要關鍵詞之一!
  因此,善用既定行程之間的零碎空檔,也是提升自己學習效率的方式之一。建議大家可以利用空檔(無論長短),安排規律的知識回溯,針對空檔之上/下的行程做「預想/回想」,透過冥想、快速翻閱筆記重點,整理甫學到的知識,在腦中為剛剛的學習過程「總結」;或是複習上一次的學習重點,為等等的行程做好心理和實際訊息的整備,加深學習印象點,加速自己學習的流暢度,也是提升學習效率的不二法門。
  還記得小時候的高中都市傳說:「前三志願的學生騎腳踏車上課,都在龍頭上綁著英文單字本」,又或是「搭乘捷運時,強迫自己每一站跟站之間一定要解開一則數學題」,這些現在回想起來,不就是善用碎片化時間的最好實踐嗎?
 
六、養成閱讀習慣
 
  這個看似簡單,卻被學好閱讀不厭其煩地重申的重點,可以說是學習最重要的基本功!
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deep-learning)都還需要大量的知識體系餵養,沒有足夠的思考組數讓學習者得以作為思考與學習的參照組,想要善用自己的思考,是絕無可能的!
  尤其,現今社會的知識模式的大規模迭代與更新,早就使得「學習」不只限於「學校所教授的學業」,隨時隨地,只要睜開眼睛,就必須善加接收或解讀任何大大小小的訊息。
  如何在不同的情況下做出判斷和決策,都與學習有關。因此,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只是「養成運用解讀力的習慣」罷了!
  平時就習慣於累積閱讀知識量體與學習方法的鍛鍊,都能讓自己常保對意義的敏感度和判讀力,讓自己在學習效率上有充分的提升。
 
學習方法是什麼?能吃嗎?
 
  沒錯!學習方法不是一個科目,而是依附在科目裡的不同的理解管道!它或許很抽象,卻在學習的過程中時時刻刻發生中!
  若你是在乎分數的家長,你就更要在乎獲得分數的方法;若你不在乎分數,那不要忘了-學習,就是一連串善用理解與思考的過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也是如此。當學習用錯方法,只想以「時間」填補問題空缺,不僅無法有效的處理眼前的困境,也可能在過度消耗精力和總是得不到相應回饋的失落感中,逐漸失去了學習的熱情。
身為師長,我們有沒有適時協助孩子擺脫「無效的時間投資」?
身為家長,我們有沒有適時點出孩子「大量投資時間無效學習的惡性輪迴」?
 
【想要認識更多學好閱讀的課程嗎?】
你還可以:
點擊這裡-認識最新的學好暑期全國線上閱讀課程
點擊這裡-聯絡或洽詢課務顧問
或是,
刷底下的QRCODE直接加學好閱讀的官方line帳號,
隨時取得學好閱讀最新的學習消息與動態喔!
你還在迷信:花的時間越長=學習越有效果?
 
撰寫者:郭靜如
撰寫日期:2021/6/23
關鍵字:國小/國中/108課綱/台北閱讀教育/學習效率/閱讀素養/作文/暑期營隊/全國線上課程
字數:4088字
 
送孩子去補習,目的到底是什麼?
 
  有時候,學好閱讀真的很擔心,家長們送孩子去補習(在一天8小時的課業後,再補個3個小時,然後再留讀的一個小時)真正的目的,只是為了「花錢買個清閒」,而不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品質。(大膽的發言!)
  什麼?不是這個原因?
  那我們或許可以換個角度,家長們自己上班時也希望經歷那麼長的工時嗎?也覺得工時長就等於有效率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家長們會覺得,孩子們的學習時間拉得越長,就越會有效果?
  一旦明白這個邏輯,我們才能進一步回歸正題──那怎麼樣才能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好能充分運用時間去擴充更多生命經驗。
因此,本次的學好觀點,就來深入探討一些家長心中關於「學習品質」與「學習時間」常見的迷思吧!
 
一、學習成果不好,所以時間還要再拉長!
 
  加課!留讀!刷題本!重複操作!
  以上四個,大概是筆者身處教育現場十幾年來最常聽到許多家長和學生抱怨的學習方式。(幾乎所有家教、補習班都會用這個方式來延長孩子的學習時間);而理由不外乎是:因為進度趕不完、因為還要加深加廣、因為要超前進度、因為孩子的學習狀況不好(要多付費用加課已經很奇怪,有時候還是免費加課的!)使得家長的抱怨聲音因此又小聲了些!(人家都不多收錢了,幹嘛不上?)
  但是,問題是:孩子的學習與理解方法沒有改變,一直加課,真的是「有效率的學習」嗎?
  許多國小、國中家長曾私下找過筆者討論──到底該如何拿捏「時間」與「學習成效」的平衡:
  「老師,是不是我的孩子還不夠努力,花的時間不夠久?」
  「老師,是不是班上前幾名的同學每天都把時間拿去讀書了?」
  「老師,我是不是要把小明(化名)的時間都安排學習課業比較好?」
 
  每當聽到這樣的絮語,總會語重心長說:
  「重點真的不在於花多久時間多久,在於有沒有掌握學習方法!」
  偏偏,對許多家長而言,重點從來都是「科目」(國/英/數/自/社),「什麼是學習方法?」使得孩子「學習科目」時,更多的是「記憶背誦」,而不是真正做到「利用對的方式思考與理解」
  就算有,也多是補習班老師為了製造學習樂趣所構想的「趣味記憶法」!
 
二、學習成效不好,那就多花時間背誦和抄寫、考試!
 
  其實,學習所投注的時間長短與成效雖不是完全無關,但也不是真正影響學習成果的關鍵。
  在學習時投注更長的時間,所得到的更多可能只是以「時間」換來的「假性成效」,也就是「重複記憶的經驗」,而非深層的理解。
  這種學習成效通常是建立在「背誦」、「大量操作」和「反覆測驗」的「戰術式學習」;精華的青春被大量花費在與「理解」摸不上邊的知識堆疊技術,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缺乏效率,面對知識模式與社會趨勢早已改變的現今社會,更是個落伍的學習型態。
每一個學習項目,都強調一昧地延長學習時間,而逃避審視學習方法上的不足,所遭遇的結果,就是孩子的學習效率不僅不會提升,  還可能因為投注時間和心力過長,彈性疲乏,超過負荷,從而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的學習倦怠現象。
  別忘了,所有的投資,都是時間換來的!
  當孩子習慣背誦與記憶更甚於思考,我們能想像當他遇到需要轉化思考與跳出框架的學習模式時,當他遭遇考試內容所沒有出現的挑戰時,他又怎麼會有能力跨越眼前的障礙呢?
 
三、不在乎看不見的功夫,只在乎看得見的分數
  在意識到孩子耗時與學習成效不成比例時,大部分家長常做的,通常不是提醒並協助孩子停下腳步,思考自己的學習路徑與方法,想辦法「提高學習效率」反而是更加嚴厲地督促孩子──你一定是讀書的時候不專心!你一定是讀書的時候不會的內容沒有勇於發問!你一定讀書的時候不夠努力!
  仔細的審視孩子的學習模式,分析他們都是如何配置學習時間?並逐日紀錄他們自己「閱讀」、「理解」、「記憶」等學習時各自花費的學習時間配置,如此一來,再一一比對學習成效的優劣,就能夠追索出孩子一直以來的學習模式了!
  既然家長與學生都有感於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如果真的無感,那筆者也是沒辦法......),就代表現在的學習模式一定亟需調整之處。下一步,則是找出學習模式待調整的癥結點(例如:為什麼明明花費許多時間閱讀,但卻仍無法理解文意;把知識點都背得滾瓜爛熟了,卻還是常常觀念混淆等等),訂定相應的學習方針。
  除了學習模式的變動和重新設定,家長們也可以試著偕同孩子,共同討論該如何安排學習時間,這裡所謂的時間安排,不只是「家長覺得某學習項目孩子該花多久時間」,而是重新評估孩子的整體學習體質和學習節奏,在「對的時間點,做適合的事」,才能最大化利用時間,達到最高效能。
 
  但說了那麼多,你知道家長們最常回應的是什麼嗎?
  沒錯!「唉唷!這個太麻煩了啦!你還是趕快背一背拿到分數就好!沒有那麼複雜啦!」
 
想要有學習有效率,就要正式「方法論」
 
  想要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就必須找到正確且適合孩子學習體質的學習方法。筆者便提供以下幾點學好閱讀的提案,再請各位家長和孩子們好好切磋琢磨吧!
 
一、學習抓重點
 
  無論是聽老師講課,自己閱讀,甚至是聽別人的對話、家長的指令,「不會抓重點」,一直是影響學習效率的最大要素。能快速準確「找到重點」,就能省去大量無效學習時間,只需記憶與融會已去蕪存菁的重點即可,而不再需要地毯式背誦,也更容易理出重點間的邏輯層次關係。
  所以,學會「抓重點」,就等於擁有可彈性運用的多餘的思考力,不須花費大把時間逐一記憶所有訊息,還可以避免誤讀、誤解等等思考的歧路,這幾乎是所有學習者都應該注意的第一要務!
 
二、提升訊息歸納彙整力
 
  除了「抓重點」,「彙整重點訊息」則是影響學習效率的第二關鍵。
  John Sweller曾指出,認知負載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的基礎,主要便是建立在「短期記憶」上。如果我們的工作記憶一次只能容得下5-9種項目又得不讓記憶「超載」,那麼「彙整資訊」就成為避免「記憶超載」的重要方式。
  能夠準確彙整或歸納零碎訊息的學習者,通常也是較能以邏輯思維理解訊息的思考者,具備將資訊條理化、圖譜化。只要能夠清楚找到訊息間的「關聯」,便能將訊息間的邏輯關係整理得更加清晰(通常訊息越多,代表訊息間的聯繫關係越複雜,也越難記憶),但也因為關連性被準確掌握了,學習效率自然就提升了。
 
三、依自己的思考架構製作知識地圖
 
  「作筆記」這個從小到大都被叮嚀著要做,看似稀鬆平常的學習行為,其實隱藏著許多潛在學習經驗。
如果今天只是跟著「教師」講授和抄寫的重點依樣畫葫蘆,雖然記是記了,記的卻是「師長們的理解」,而非「經過自己消化的解讀」。
  許多學習者為了節省時間、便宜行事,最後通常走上「只要把老師整理的重點背起來就好」,這樣,不就又把學習時間投注在「記憶」,而非「理解」了嗎?不僅如此,長此以往,最終仍是依賴式學習取代了獨立學習,一旦沒有人在旁引導或指揮,也就失去了自行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在國小到高中階段或許還看不出什麼弊病,一旦到了大學,卻仍是照本宣科地全盤把教授的知識思考囫圇吞棗地死背硬記下來,又怎麼能夠真正深入理解大學的知識深度與廣度呢?
 
四、提升專注力
 
  克里斯·貝利在《別讓無效努力毀了你》一書中,提出高效能的學習離不開時間、能量(精力)、注意力的管理。這三者之間關係密切。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時間,就會拖延;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注意力,就會分心走神;如果孩子不能有效管理能量,就會疲憊不堪、筋疲力盡。
  只要能提升專注力,就能在學習時間內,將學習力、推理力、歸納力、記憶力發揮到最極致,一旦能力以最完備的姿態出擊,提升學習效能,自然不成問題。
  我們從小就常聽長輩們念茲在茲那些成功的優秀學習者與平庸的學習者最大的差別,有時並非平庸的學習者不夠努力,而是優秀的學習者更懂得「玩的時候玩,讀書的時候讀書」,而往往就是這個「情境切換」的流暢與否,將學習者的成果一分為二,塑造出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品質!
 
五、善用零碎時間
 
  現代學生的生活步調緊湊,時間多被滿檔的行程安排切割成碎片,碎片化,也成了這個世代的重要關鍵詞之一!
  因此,善用既定行程之間的零碎空檔,也是提升自己學習效率的方式之一。建議大家可以利用空檔(無論長短),安排規律的知識回溯,針對空檔之上/下的行程做「預想/回想」,透過冥想、快速翻閱筆記重點,整理甫學到的知識,在腦中為剛剛的學習過程「總結」;或是複習上一次的學習重點,為等等的行程做好心理和實際訊息的整備,加深學習印象點,加速自己學習的流暢度,也是提升學習效率的不二法門。
  還記得小時候的高中都市傳說:「前三志願的學生騎腳踏車上課,都在龍頭上綁著英文單字本」,又或是「搭乘捷運時,強迫自己每一站跟站之間一定要解開一則數學題」,這些現在回想起來,不就是善用碎片化時間的最好實踐嗎?
 
六、養成閱讀習慣
 
  這個看似簡單,卻被學好閱讀不厭其煩地重申的重點,可以說是學習最重要的基本功!
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deep-learning)都還需要大量的知識體系餵養,沒有足夠的思考組數讓學習者得以作為思考與學習的參照組,想要善用自己的思考,是絕無可能的!
  尤其,現今社會的知識模式的大規模迭代與更新,早就使得「學習」不只限於「學校所教授的學業」,隨時隨地,只要睜開眼睛,就必須善加接收或解讀任何大大小小的訊息。
  如何在不同的情況下做出判斷和決策,都與學習有關。因此,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只是「養成運用解讀力的習慣」罷了!
  平時就習慣於累積閱讀知識量體與學習方法的鍛鍊,都能讓自己常保對意義的敏感度和判讀力,讓自己在學習效率上有充分的提升。
 
學習方法是什麼?能吃嗎?
 
  沒錯!學習方法不是一個科目,而是依附在科目裡的不同的理解管道!它或許很抽象,卻在學習的過程中時時刻刻發生中!
  若你是在乎分數的家長,你就更要在乎獲得分數的方法;若你不在乎分數,那不要忘了-學習,就是一連串善用理解與思考的過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也是如此。當學習用錯方法,只想以「時間」填補問題空缺,不僅無法有效的處理眼前的困境,也可能在過度消耗精力和總是得不到相應回饋的失落感中,逐漸失去了學習的熱情。
身為師長,我們有沒有適時協助孩子擺脫「無效的時間投資」?
身為家長,我們有沒有適時點出孩子「大量投資時間無效學習的惡性輪迴」?
 
【想要認識更多學好閱讀的課程嗎?】
你還可以:
點擊這裡-認識最新的學好暑期全國線上閱讀課程
點擊這裡-聯絡或洽詢課務顧問
或是,
刷底下的QRCODE直接加學好閱讀的官方line帳號,
隨時取得學好閱讀最新的學習消息與動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