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閱讀】教育新創名詞百百種,有看沒有懂?
家長在詢問完學好閱讀課程後,
突然問了學好老師:「就這樣?」
「你們教的就是這些?」
(恩....對....真的就這樣!)
面對琳琅滿目的教育新創名詞,
網頁上、DM各種推陳出新的「晦澀詞彙」:
108課綱、素養教育、STEAM、沉浸式教育,
你都看懂了嗎?這些東西,真的有確實落實在孩子們教育現場嗎?
真的有辦法落實在孩子的教育現場嗎?
還是,能夠把這些詞彙朗朗上口,孩子就等於學到了?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這些詞彙吧!
因為「108課綱」的翩然降臨,
素養教育,突然成為各級學校、教育機構的熱搜詞彙
以往的模式
用成績判斷孩子
用分數定義孩子
用考試認識孩子
現在,不只如此,
還必須加上
用「有沒有素養」來評價孩子
一旦沒有經過素養教育的評選,
是否就成為了
「光有成績卻沒素養」?
「既沒成績也沒素養」?
「空有素養沒有成績」?
以及,所謂的素養教育,真的有所謂的
「既有成績,又有素養」的教育典範嗎?
還是所謂的「素養」,又是另一套「評價機制」?
學好閱讀,深切地認為
不能只是扁平地思考這個教育現場的新名詞帶來的後續衝擊!
有家長問我們:「坊間很多教育機構都有沉浸式教學,那你們呢?」
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是有點搞不清楚呢
所謂的「沉浸式」
究竟和原本「進了教室只能說____語言」有什麼決定性的不同?
但可以確定的是,
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不全都沉浸著「全中文語境」嗎?
至少,
大多數家長、學校、溝通、環境,都是「中文環境」呀!
為什麼他們的國文能力、國語文識讀能力仍然遠遠貧乏呢?
是還不夠「沉浸」嗎?
是外頭的環境比「補習班裡的沉浸」不夠「沉浸」嗎?
一週兩次、每次兩個小時的沉浸式英文,就能達到英文能力提升的效果
每天、每分鐘都沉浸在中文中,國語文平均能力卻逐年退步?
原因是?
這也就是
學好閱讀不斷致力於推動「閱讀理解力」
不斷強調簡單(其實不簡單)卻深刻學習力量的原因了!
微型課程,也是近年來充斥視覺的微妙課程型態
大抵上,
就是把課程切得更細碎、分割成個小單元的模式
如果說:
主題、課程內容、課程精彩度、老師的授課方法
等等重要的教育元素都沒有因此而調整和精進
只是改變了「名稱」,
甚至連「費用」,還因為「微型」而提高了??
那究竟身為學生,他們會得到什麼?
「微型的進步」?「微型的分數」?「微型的成效」
如果課程無法在精采度、細膩度、精準度上有所提升
那麼「微型」,終究不過只是教育新創的「行銷辭令」罷了!
關於這個詞彙,學好閱讀是發自內心感到好奇:
所謂的「STEAM」教育,即指:
S= Science(科學)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 Art(藝術)
M= Mathematics(數學)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 Art(藝術)
M= Mathematics(數學)
這套移植來自美國K12國民教育的「觀念」,其實只是一個「架構」(structure),
不知為何,一落地台灣,
竟變成了「標題」,
而內容方面,則填充進入了「才藝班」型態的教學內容
不同的教育機構、不同的教師
根據不同的「想像」,包裝成不同的「才藝元素」
就我們的觀察,通常既缺乏體系性,也缺乏完整性,
而更像是「即性的」、「隨機的」的教育速食包
反正標題誘人、內容新奇,又是「外國進口的舶來教育口號」
「應該就是好東西吧!?」
但仔細思考,它的真實內涵禁得起「探究」嗎?
學好閱讀同樣存疑!
「108課綱」絕對是這幾年來,
學好閱讀被詢問度最高的詞彙,而有關這個詞彙的相關說明
坊間補習班也不乏各種說明會(招生說明會)
大致上的脈絡是:
108課綱的複雜度--不補習不行
108課綱的重要性--不補習不行
108課綱最終還不是要會考?--不補習不行
所以,不補習不行。
然後,上有教育政策,下有補習對策
比較認真的家長,通常會參加各種校內外家長座談會、說明會
飽覽各種「懶人包」「新聞整理稿」
務必讓自己孩子的教育能夠「超前部署」,以至於,
當108課綱的複雜度遠超過所能理解的範圍時,
還沒累死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就先被「整得不要不要」
關於108課綱,若真要一言以蔽之,
那就是,每位孩子都必須還原最基本的能力--「自我學習力」
這個學習力的原點,
不是老師、家長、機構、考試卷、考試能夠幫助孩子的,
而是必須從「孩子的學習體質」思考起
究竟,我們的孩子是否具備「能夠自我成長的學習力」
而這個學習力的基礎,就來自於「閱讀理解的能力」
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擁有足夠應付環境變化自我成長的學習力,
那又何必在乎課綱的變化?又何必緊張於趨勢的改變?
(沒錯~說到底學好閱讀還是在老王賣瓜!)
好啦~以上常見的教育新創名詞,各位都讀懂了嗎?
家長在詢問完學好閱讀課程後,
突然問了學好老師:「就這樣?」
「你們教的就是這些?」
(恩....對...真的就這樣!)
面對琳琅滿目的教育新創名詞,
網頁、DM各種推陳出新的「詞彙」:
108課綱、素養教育、
STEAM、沉浸式教育,
你都看懂了嗎?
這些看起來煞有其事的名詞,
究竟本質是什麼?
真的有確實落實在孩子的課堂中?
真的有辦法落實在教育現場嗎?
還是,老師們把這些詞彙朗朗上口,
我們的孩子就等於學到了?
今天,
就帶大家一起來探究這些詞彙的虛實吧!
近年,因為「108課綱」的翩然降臨,
素養教育,
突然成為各級學校、教育機構的熱搜詞彙
以往的教育模式:
用成績判斷孩子
用分數定義孩子
用考試認識孩子
不只突然背負上了原罪
往後,除了「有沒有成績」
還必須加上
用「有沒有素養」
如此雙重標準來評價孩子
一旦沒有經過素養教育的認可,
(更加人為、抽象、難以評鑑)
我們的孩子就陷入了以下的危機:
「光有成績卻沒素養」?
「既沒成績也沒素養」?
「空有素養沒有成績」?
然而,所謂的素養教育,
真的有所謂的
「既有成績,又有素養」的標準答案嗎?
還是所謂的「素養」,
不過是另一套(新增的)評價機制?
學好閱讀,深切認為
對於這個教育現場的新名詞
真的不能不深切思考
它可能帶來的後續教學實踐上的衝擊!
有家長問我們:
「坊間很多教育機構都有沉浸式教學,
那你們呢?」
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其實有點搞不清楚:
所謂的「沉浸式教學」
究竟和原本
「進了教室只能說____語言」
有什麼決定性的不同?
(還是我們太過愚駑?)
但可以確定的是,
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
不全都沉浸在「全中文語境」嗎?
(full Chinese context)
至少,
大多數家長、學校、溝通、環境,
都是「中文環境」呀!
為什麼孩子們的國文能力、
國語文識讀能力、表達力方面
仍然持續貧乏與弱化呢?
是還不夠「沉浸」嗎?
是外頭的環境
遠比「補習班裡的2個小時沉浸」
更加不夠「沉浸」嗎?
一週兩次、每次兩個小時的沉浸式英文,
就能達到英文能力提升的效果,
每天、每分鐘都沉浸在中文中,
國語文的識讀平均能力卻逐年退步?
而且對這個警訊還乏人問津?
這也就是
學好閱讀不斷致力於推動「閱讀理解力」
不斷強調閱讀理解力的重要性的原因!
然後,竟然還被部分家長認為
我們的教學內容不夠“酷、炫、有特色”?
(顯示為真的很在意)
微型課程,
也是近年充斥教育現場的微妙課程型態
大抵上,
就是把課程切得更細碎、分割成更小單元
如果說:
主題、
課程內容、
課程精彩度、
老師的授課方法
等等重要的教育元素,
都沒有相應的調整和精進
只是改變了「名稱」,縮減了份量
卻反而在「費用」上,
還因為「微型」而提高,
那身為學生,他們會得到什麼?
微型的進步?
微型的分數?
微型的成效?
微型的實力?
如果所設立的課程無法在
精采度、細膩度、精準度上有所提升
那麼所謂的「微型」,
終究只是教育新創的「行銷辭令」罷了!
關於這個詞彙,
學好閱讀是發自內心感到好奇:
所謂的「STEAM」教育,即指:
S= Science(科學)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 Art(藝術)
M= Mathematics(數學)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 Art(藝術)
M= Mathematics(數學)
這套移植自美國K12國民教育的觀念,
其實只是一個「架構」(structure),
不知為何,一落地台灣,
竟變成了各地琅琅上口「標題」,
內容方面,
則仍「在地化地」
填充進入了「才藝班式」的教學內容
(大概就是才藝班再多加了科學)
不同的教育機構、不同的教師
根據不同的「想像」,
包裝成不同的「才藝元素」
而就我們的實地踏查,這類課程
通常既缺乏體系性,也缺乏完整性,
更像是即興的、隨機的教育速食包
反正標題誘人、內容新奇,
又是「外國進口的舶來教育口號」
「應該就是好東西吧!?」
但仔細思考,
它的真實內涵禁得起「探究」嗎?
學好閱讀同樣存疑!
「108課綱」,絕對是這幾年來,
學好閱讀被詢問度最高的詞彙,
而有關這個詞彙的相關內涵
也會因坊間補習班的不同目的
而不乏各種琳瑯滿目的招生說明會
大致上的脈絡變化如下:
108課綱的複雜度-不補習不行
108課綱的重要性-不補習不行
108課綱最終還是要會考-不補習不行
所以,「不補習不行」。
然後,上有教育政策,下有補習對策
比較認真投入或焦慮的家長,
通常會參加各種校內外家長座談、說明會
飽覽各種「懶人包」、「新聞整理稿」
務必讓自己孩子的教育能超前部署,
以至於,
當108課綱的複雜度遠超過理解範圍時,
還沒累死學校老師,
家長和學生就先被「整得不要不要」
關於108課綱,若真要一言以蔽之,
(但其實根本無法,也沒人有辦法)
那就是,
每位孩子都必須擁有最基本的--
「自我學習與成長的能力」
而這個學習力的原點,
必須從「孩子的學習體質」著眼
究竟,孩子是否具備
「能自我成長的能力」?
上述學習力的基礎,
就來自於「閱讀理解力」的有無
如果,
我們的孩子能擁有
足夠應付環境變化的自我成長能力,
那又何必在乎課綱的變化?
又何必緊張於趨勢的遞嬗?
沒錯~
說到底學好閱讀還是在老王賣瓜!
學好閱讀真的很重要!
好啦~
以上常見的教育新創名詞的說明,
各位現在都讀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