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萬聖節】世界名畫大賞
【萬聖節名畫大賞】
各名畫介紹:
蒙娜麗莎的微笑─李奧納多·達文西
油彩.畫布
77 x 53 公分
法國,羅浮宮
達·文西使用金字塔結構來將畫中的女士簡單而充滿地放置在畫中。她疊在一起的手構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頸部和面部煥發出與她的手同樣的柔軟的光芒。這些有機部分的光芒的變化顯示出肉體的豐滿和柔潤,包括上述的笑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這個笑容理解為畫家對他母親的感性的懷念。其他人將它描寫為天真的、誘媚的或甚至於出神的或悲傷的。應該指出的是達·文西當時的肖像畫多半帶有這樣的微笑。
畢卡索-寶拉瑪爾畫像
油彩.畫布
55 x 46.3 公分
法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
畢卡索是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變化多端,涵蓋住絕大多數二十世紀藝術家發展的樣式。
1930 年代畢卡索開始運用多種風格作畫,強調曲線或雕刻質感,並且受到貢薩列斯激勵,嘗試製作金屬雕塑。他的版畫和書籍插畫作品也不在少數。在二十世紀的藝術史中,沒有一位藝術家對當代人類的影響能夠超越過他。
愛德華·孟克-吶喊
油彩.畫布
91 x 73.5 公分
挪威國家畫廊
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這套組畫題材範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
懼。
先鋒派表現主義藝術運動在20世紀初興起於德國和奧地利。儘管展覽著眼於是孟克藝術生涯的後期,但仍然為1895年創作的這幅《吶喊》找到了一席之地。
安迪沃荷-瑪麗蓮夢露
絹印畫布
101.6 x 101.6 公分
私人收藏
1962年是知名電影女演員瑪麗蓮夢露去世的一年,Andy Warhol創作了一系列瑪麗蓮夢露肖像作品,也在當年於NY舉辦首次個展。
瑪麗蓮,夢露是Andy Warhol最讓人有著記憶印象,透過普普風的基調詮釋了瑪麗蓮夢露的內外自我,這也是最為經典的Warhol作品,我們也稱為Monroe in Warhol style。
安迪‧沃荷曾說:「一個人不化妝的時候,看起來最讓人想親吻;瑪麗蓮的雙唇不屬於令人想親吻的唇,卻非常適合拍照。」
梵谷-戴氈帽的自畫像
油彩.畫布
44 x 37.5 公分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
完成於 1887 年,採用了點彩畫法。點彩法是印象畫派的代表性技巧之一,這種畫法以光譜中各種單色光組成萬物色彩為依據,用單純的原色色素的點子互相組合,在人的視網膜上還原為種種複雜的顏色。當時梵谷人在巴黎,跟一些印象派畫家交往密切,而這種畫法也成為梵谷繪畫中經常使用到的技巧。
弗朗索瓦·克盧埃-伊麗莎白像
油彩.畫布
36 x 26 公分
法國,羅浮宮
奧地利的伊麗莎白(1554-1592年),法國女王,奧地利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女兒,西班牙瑪麗亞的女兒,法國國王查爾斯九世的妻子。弗朗索瓦·克魯埃去世前一年畫了《伊麗莎白像》(Elisabeth of Austria)。這幅畫不僅真實地描繪人物的面貌而且深入細膩地刻畫人物的內在微妙的精神狀態,他放棄了表面的、理想化的樸素和含蓄的優雅。
畢卡索-戴帽拿着絨球和印刷罩衫的女人肖像
麻膠版畫
63.5 x 53.3 公分
法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
作於1962年,以阿奇氏數位版畫紙印製的5色版畫,印製時用了「腐蝕鐵」手法,先由暗深色開始疊印,過程相當複雜。
大部份版畫都能體現立體主義,意指從多角度描畫,將畫面分裂、破碎地表現在同一平面之上,使對象更加立體,勾起欣賞者的想像力。
【萬聖節名畫大賞】
各名畫介紹:
蒙娜麗莎的微笑─李奧納多·達文西
油彩.畫布
77 x 53 公分
法國,羅浮宮
達·文西使用金字塔結構來將畫中的女士簡單而充滿地放置在畫中。她疊在一起的手構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頸部和面部煥發出與她的手同樣的柔軟的光芒。這些有機部分的光芒的變化顯示出肉體的豐滿和柔潤,包括上述的笑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這個笑容理解為畫家對他母親的感性的懷念。其他人將它描寫為天真的、誘媚的或甚至於出神的或悲傷的。應該指出的是達·文西當時的肖像畫多半帶有這樣的微笑。
畢卡索-寶拉瑪爾畫像
油彩.畫布
55 x 46.3 公分
法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
畢卡索是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變化多端,涵蓋住絕大多數二十世紀藝術家發展的樣式。
1930 年代畢卡索開始運用多種風格作畫,強調曲線或雕刻質感,並且受到貢薩列斯激勵,嘗試製作金屬雕塑。他的版畫和書籍插畫作品也不在少數。在二十世紀的藝術史中,沒有一位藝術家對當代人類的影響能夠超越過他。
愛德華·孟克-吶喊
油彩.畫布
91 x 73.5 公分
挪威國家畫廊
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這套組畫題材範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
懼。
先鋒派表現主義藝術運動在20世紀初興起於德國和奧地利。儘管展覽著眼於是孟克藝術生涯的後期,但仍然為1895年創作的這幅《吶喊》找到了一席之地。
安迪沃荷-瑪麗蓮夢露
絹印畫布
101.6 x 101.6 公分
私人收藏
1962年是知名電影女演員瑪麗蓮夢露去世的一年,Andy Warhol創作了一系列瑪麗蓮夢露肖像作品,也在當年於NY舉辦首次個展。
瑪麗蓮,夢露是Andy Warhol最讓人有著記憶印象,透過普普風的基調詮釋了瑪麗蓮夢露的內外自我,這也是最為經典的Warhol作品,我們也稱為Monroe in Warhol style。
安迪‧沃荷曾說:「一個人不化妝的時候,看起來最讓人想親吻;瑪麗蓮的雙唇不屬於令人想親吻的唇,卻非常適合拍照。」
梵谷-戴氈帽的自畫像
油彩.畫布
44 x 37.5 公分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
完成於 1887 年,採用了點彩畫法。點彩法是印象畫派的代表性技巧之一,這種畫法以光譜中各種單色光組成萬物色彩為依據,用單純的原色色素的點子互相組合,在人的視網膜上還原為種種複雜的顏色。當時梵谷人在巴黎,跟一些印象派畫家交往密切,而這種畫法也成為梵谷繪畫中經常使用到的技巧。
弗朗索瓦·克盧埃-伊麗莎白像
油彩.畫布
36 x 26 公分
法國,羅浮宮
奧地利的伊麗莎白(1554-1592年),法國女王,奧地利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女兒,西班牙瑪麗亞的女兒,法國國王查爾斯九世的妻子。弗朗索瓦·克魯埃去世前一年畫了《伊麗莎白像》(Elisabeth of Austria)。這幅畫不僅真實地描繪人物的面貌而且深入細膩地刻畫人物的內在微妙的精神狀態,他放棄了表面的、理想化的樸素和含蓄的優雅。
畢卡索-戴帽拿着絨球和印刷罩衫的女人肖像
麻膠版畫
63.5 x 53.3 公分
法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
作於1962年,以阿奇氏數位版畫紙印製的5色版畫,印製時用了「腐蝕鐵」手法,先由暗深色開始疊印,過程相當複雜。
大部份版畫都能體現立體主義,意指從多角度描畫,將畫面分裂、破碎地表現在同一平面之上,使對象更加立體,勾起欣賞者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