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學好觀點】比分數好壞更重要的事,身為家長,不能不知道!

 
藏在分數背後的事,才是孩子持續成長的關鍵!
撰寫人:郭靜如
關鍵詞:親子教育/台北閱讀教育/親子溝通/情緒管理/國小/閱讀理解/108課綱
撰寫日期:2021/5/4
字數:3418
 
分數重要嗎?當然重要!
 
  有許多教育評論家,有鑑於以往「成績掛帥」的扭曲教育觀,因此撰文想反轉「分數第一」的教養價值觀。(可參考:洪蘭〈比分數更重要的事〉)但是,這樣大舉推翻「分數價值」,強調「分數無用論」的新觀念,似乎也成了另一波值得探討的教育趨勢。
  那就是,究竟「分數」到底重不重要?
  「成績掛帥」的觀點固然需重新思考,但「考試」和「分數」似乎仍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是更多的,是應該要注意:不要把──
 
.考試和人格
.考試和人性
.考試和未來
.考試和成就
 
  ……等等一股腦「和考試並非因果關係」的因素,情緒性地「綁架」在一起,然後再毫無道理地全部「滑坡理論」一番,最後就成了:
 
.考試都考不好,你還會做甚麼?
.考試考不好,人生差不多就這樣了!
.考試考不好,其他地方也不會多突出啦!
.考試考不好,那你說說看,你還會什麼?
.別人都考得那麼好,為什麼就你考不好?
 
  其中,這種針對成績的乖謬「滑坡現象」,又以升學階段(國小到高中)孩子受害最為嚴重!
 
  因此,如果師長們與家長們沒有試著調整看待「考試」的眼光和態度,重新審視「分數」所帶來的意義,孩子將在成長過程中,隨時處在「透過分數看自己」的成長價值偏誤中!
 
成績,就是勝負!
 
  所謂「成績掛帥」的價值觀,是把「成績優劣」作為判斷努力成果的唯一標準;分數,就代表了一切。這樣「只看結果,不問過程」的價值觀,說坦白了,其實何嘗不是社會的常態?
  就好像我們常舉的例子:頂尖職業鐵人三項運動選手,常常勝負就在那不到1~2分鐘的「時間差」,即決定了誰是冠軍,誰能站上凸台,誰又是今年比賽nobody!
  只不過,隨著科技進步,訓練方法也跟著大幅革新,對於成績,也就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
  即使到現在,筆者仍然常常聽到孩子們轉述自己的父母、老師,對於成績,出現極為兩極化的反應:(就別提「排名」這個思維已經不知道被厭棄多久了。這個我們等一下花點篇幅談!)
 
  第一種:不在乎成績,只要有盡力就好;
  第二種:嚴格要求成績,只以成績斷定孩子
 
  彷彿沒有中間值的「成績觀念」(或者更準確一點說,是「分數觀」),常常使得孩子在段考結束後,一進教室便開始自我告解、自我揭露,例如:
 
「我今天數學考85分,回去被媽媽罵定了!」
「我今天國文考98分,結果一堆人考一百分,我死定了!」
「……….」(有些同學根本不想討論有關成績、分數的話題)
 
  單憑「成績」(分數)作為判斷孩子學習的唯一標準,最糟糕的狀況是,可能將許多學習過程中的蛛絲馬跡,能幫助孩子更好提升自我能力的隱形訊息全都一概抹殺:
 
.努力的方法
.學習的誤區
.有待改進的觀念
.學習階段的轉變
.思考反應的區塊
 
  真的不是「成績不重要」!而是當所有的學習問題都被「分數」簡化成為「你不夠努力!」時,就算學習時間再怎麼拉長,還是可能會讓孩子對學習養成偏頗的價值觀和態度上的歧異──「只要有分數就好,反正其他的又不重要!」
真的嗎?
 
重點在於:家長如何陪伴孩子「解讀成績背後沒有透露的訊息」!
 
  孩子的學習之於「成績」和「分數」,重點從來都不是「結果」,而在「過程」。就跟所有運動競技項目一樣,沒有科學化的訓練分析(Training Analyse),對於自己的成績到底是怎麼來的?終究只是一頭霧水,或是被迫只能選擇「土法煉鋼」的方式!
 
  君不見,過往許多台灣的頂級運動選手在錯誤訓練方式的壓力下,雖然贏得了成績與名次,卻傷害了身體與其延續性;又是一味地選擇相信土法煉鋼的訓練方式,使得小選手們還沒登上大舞台,就早早被訓練得體無完膚、玩物喪志?
 
  這種觀念與慣習,挪用到教育界似乎也同理可證呢!
 
  「成績」和「分數」只是結果。
  關鍵在於如何回溯「分數的來源」,並且細緻地檢測孩子學習的過程,從不同的檢查點,逐一查核學習的軌跡;也正因如此,分數從來不只是反映「孩子努不努力」,而是反映「孩子如何努力?」「努力的軌跡是否方向正確、節奏正確」
  然而,家長與師長常常因為「時間有限」,甚至是「要照顧的學生太多」因此最後仍然只能「一切以分數為標準」,這不啻是一件過於可惜的事了!
 
 
分數,是察核點,不是評價點!
 
  我們不要談什麼「孩子種種成績無法透露的一切美德」的那種過於高蹈的感性修辭,大方承認「成績和分數,就是一個評判機制」無妨,但,它也就是這麼一個角色而已!
  它提供的,是一個「階段性的查核點」,而非「評價點」,讓家長、師長與學習者自己可以更適切地檢視學習成效,釐清下一階段自我修正學習軌跡的依歸。
  透過從小到大反覆不停、大大小小規模不一的考試機制,無不是輔助我們看重自己努力背後所隱含學習問題。
那麼,該如何更好地「認識成績背後的訊息」呢?(記得,它是查核點,不是評價點!)
 
一、定位「學習鏈」中的階段性修正點
 
  家長可以陪同孩子,將考試當作「學習階段的分水嶺」,觀看孩子在上一階段學習過程中可能採取的努力方法、時間規劃策略、準備方針、對於內容的理解軌跡、學習態度等等,作為孩子下一階段學習歷程中的調整項目:
(1)時間規劃邏輯
(2)學習時的心態
(3)科目準備的用心比重
(4)準備科目內容的方法
(5)對於內容理解的準確度
(6)學習的效率
(7)考試過程的狀態自我查核
(8)學習階段前後的自我修正管理
 
  誠如筆者前段所述,學習,一連串學習歷程的連鎖反應,只要稍有一個環節不適切、未能較妥善的應對,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成績表現。(但這個觀念,往往最為教育者所忽略)
 
二、增強對於分數的敏感度
 
  考試就如同競賽,輸贏有時,尤其當孩子發覺從小到大從日考、週考、段考、會考、學測,堆得幾乎比人還要高的考卷,以及上頭密密麻麻的紅字、分數,都可能加強、加深了孩子對於「成績的麻木感」,此時,家長或師長再來個重砲摧殘:「你為甚麼對分數一點都不在乎?」便可能隨時引爆孩子壓抑心中的苦悶與難堪!
  因此,與其要孩子重視「成績」,不如幫助他們「找出重視的焦點」──去系統性歸納「學習軌跡」,讓他們無形的努力,變成有形可視、可以階段性調整的任務目標!每一次的達成任務/任務失敗,就又是一次更好地認識自己學習軌跡的過程!
 
三、和昨天的自己比較
 
  雖說考試分數不代表一切,但是「考試」本身就是一個檢核機制,它階段性的檢視了孩子的學習狀況,以及擁有警示作用。(那個紅字就是刺眼!)
  當孩子今天重視且在意自己的學習成效,為了在考試達到心中的理想目標,也就成為孩子平時學習動力;(但如果你問孩子今天拿了高分的第一件事做什麼?他們十之八九會拿去「電」同學!)
  當孩子經由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嚐到甜美的果實後,從「努力學習」連結到「取得好成果」也就形成了正向循環,比起「拿分數電別人」,「知道今天的自己為甚麼勝過昨日的自己」,更加可貴!
 
愛孩子,就幫助他們看見分數背後的自己
 
  想要在考試中取得佳績,除了平時「有方法地認真學習」,適當地規劃「學習時間板塊」也是重頭戲!
  孩子必須學著自己掌握學習狀況(因為到最後,學習終究是為了自己;推給「老師都不幫我規劃」或是「老師都幫我規畫好了」都是有失學習自主性的藉口)。例如:假設當今天我知道自己對某個科目不在行,我可能就必須找出更適當的學習方法、理解出更準確的學習節奏,而不只是投資更多時間準備;同時,在學習規劃中,也應該將應試準備的期程進行適當的分配;再者,則是徹底明白「考試」的目的──檢視自己現階段的學習狀態;如此,才能正視自己的「學習現狀」,並針對自己的不足調整學習和準備的節奏。
  基本上,懂得規劃自己學習節奏和期程的孩子,大多都懂得如何妥善利用時間和調整學習腳步。(此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既然明知「考試」是必不可免的一個關卡,無論是學校中大大小小的測驗,還是出了社會後,各種不同型態的證照和資格,都是孩子日後註定會面對的挑戰。那麼,在孩子從小到大的「應試之路」上,父母又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才比較適切呢?以下筆者提供家長幾個注意的要點,最為本篇的最後相互鼓勵吧!(誰叫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呢!)
 
(1)孩子的成績好壞,都是「可以進步的指標」,無須過於情緒化反應
(2)聆聽孩子從考前/考中/考後整體心情,指引他們找到適切的查核點
(3)陪伴孩子面對「結果」,共同規劃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
(4)建立孩子「過程和態度比結果更重要」的成長觀念
(5)以鼓勵取代數落與責備,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意志
 
  當每位父母都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陪伴者、勉勵者的角色,即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瓶頸與挫折,他們也一定能以健全的心智和態度去下一階段的考驗。因為,孩子們會知道,無論受挫也好、失意也好,永遠都有一雙大手,再後面毫無怨言地支撐自己!
  而我們,就是他們持續前進最好的助力!
 
 
藏在分數背後的事,才是孩子持續成長的關鍵!
撰寫人:郭靜如
關鍵詞:親子教育/台北閱讀教育/親子溝通/情緒管理/國小/閱讀理解/108課綱
撰寫日期:2021/5/4
字數:3418
 
分數重要嗎?當然重要!
 
  有許多教育評論家,有鑑於以往「成績掛帥」的扭曲教育觀,因此撰文想反轉「分數第一」的教養價值觀。(可參考:洪蘭〈比分數更重要的事〉)但是,這樣大舉推翻「分數價值」,強調「分數無用論」的新觀念,似乎也成了另一波值得探討的教育趨勢。
  那就是,究竟「分數」到底重不重要?
  「成績掛帥」的觀點固然需重新思考,但「考試」和「分數」似乎仍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是更多的,是應該要注意:不要把──
 
.考試和人格
.考試和人性
.考試和未來
.考試和成就
 
  ……等等一股腦「和考試並非因果關係」的因素,情緒性地「綁架」在一起,然後再毫無道理地全部「滑坡理論」一番,最後就成了:
 
.考試都考不好,你還會做甚麼?
.考試考不好,人生差不多就這樣了!
.考試考不好,其他地方也不會多突出啦!
.考試考不好,那你說說看,你還會什麼?
.別人都考得那麼好,為什麼就你考不好?
 
  其中,這種針對成績的乖謬「滑坡現象」,又以升學階段(國小到高中)孩子受害最為嚴重!
 
  因此,如果師長們與家長們沒有試著調整看待「考試」的眼光和態度,重新審視「分數」所帶來的意義,孩子將在成長過程中,隨時處在「透過分數看自己」的成長價值偏誤中!
 
成績,就是勝負!
 
  所謂「成績掛帥」的價值觀,是把「成績優劣」作為判斷努力成果的唯一標準;分數,就代表了一切。這樣「只看結果,不問過程」的價值觀,說坦白了,其實何嘗不是社會的常態?
  就好像我們常舉的例子:頂尖職業鐵人三項運動選手,常常勝負就在那不到1~2分鐘的「時間差」,即決定了誰是冠軍,誰能站上凸台,誰又是今年比賽nobody!
  只不過,隨著科技進步,訓練方法也跟著大幅革新,對於成績,也就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
  即使到現在,筆者仍然常常聽到孩子們轉述自己的父母、老師,對於成績,出現極為兩極化的反應:(就別提「排名」這個思維已經不知道被厭棄多久了。這個我們等一下花點篇幅談!)
 
  第一種:不在乎成績,只要有盡力就好;
  第二種:嚴格要求成績,只以成績斷定孩子
 
  彷彿沒有中間值的「成績觀念」(或者更準確一點說,是「分數觀」),常常使得孩子在段考結束後,一進教室便開始自我告解、自我揭露,例如:
 
「我今天數學考85分,回去被媽媽罵定了!」
「我今天國文考98分,結果一堆人考一百分,我死定了!」
「……….」(有些同學根本不想討論有關成績、分數的話題)
 
  單憑「成績」(分數)作為判斷孩子學習的唯一標準,最糟糕的狀況是,可能將許多學習過程中的蛛絲馬跡,能幫助孩子更好提升自我能力的隱形訊息全都一概抹殺:
 
.努力的方法
.學習的誤區
.有待改進的觀念
.學習階段的轉變
.思考反應的區塊
 
  真的不是「成績不重要」!而是當所有的學習問題都被「分數」簡化成為「你不夠努力!」時,就算學習時間再怎麼拉長,還是可能會讓孩子對學習養成偏頗的價值觀和態度上的歧異──「只要有分數就好,反正其他的又不重要!」
真的嗎?
 
重點在於:家長如何陪伴孩子「解讀成績背後沒有透露的訊息」!
 
  孩子的學習之於「成績」和「分數」,重點從來都不是「結果」,而在「過程」。就跟所有運動競技項目一樣,沒有科學化的訓練分析(Training Analyse),對於自己的成績到底是怎麼來的?終究只是一頭霧水,或是被迫只能選擇「土法煉鋼」的方式!
 
  君不見,過往許多台灣的頂級運動選手在錯誤訓練方式的壓力下,雖然贏得了成績與名次,卻傷害了身體與其延續性;又是一味地選擇相信土法煉鋼的訓練方式,使得小選手們還沒登上大舞台,就早早被訓練得體無完膚、玩物喪志?
 
  這種觀念與慣習,挪用到教育界似乎也同理可證呢!
 
  「成績」和「分數」只是結果。
  關鍵在於如何回溯「分數的來源」,並且細緻地檢測孩子學習的過程,從不同的檢查點,逐一查核學習的軌跡;也正因如此,分數從來不只是反映「孩子努不努力」,而是反映「孩子如何努力?」「努力的軌跡是否方向正確、節奏正確」
  然而,家長與師長常常因為「時間有限」,甚至是「要照顧的學生太多」因此最後仍然只能「一切以分數為標準」,這不啻是一件過於可惜的事了!
 
 
分數,是察核點,不是評價點!
 
  我們不要談什麼「孩子種種成績無法透露的一切美德」的那種過於高蹈的感性修辭,大方承認「成績和分數,就是一個評判機制」無妨,但,它也就是這麼一個角色而已!
  它提供的,是一個「階段性的查核點」,而非「評價點」,讓家長、師長與學習者自己可以更適切地檢視學習成效,釐清下一階段自我修正學習軌跡的依歸。
  透過從小到大反覆不停、大大小小規模不一的考試機制,無不是輔助我們看重自己努力背後所隱含學習問題。
那麼,該如何更好地「認識成績背後的訊息」呢?(記得,它是查核點,不是評價點!)
 
一、定位「學習鏈」中的階段性修正點
 
  家長可以陪同孩子,將考試當作「學習階段的分水嶺」,觀看孩子在上一階段學習過程中可能採取的努力方法、時間規劃策略、準備方針、對於內容的理解軌跡、學習態度等等,作為孩子下一階段學習歷程中的調整項目:
(1)時間規劃邏輯
(2)學習時的心態
(3)科目準備的用心比重
(4)準備科目內容的方法
(5)對於內容理解的準確度
(6)學習的效率
(7)考試過程的狀態自我查核
(8)學習階段前後的自我修正管理
 
  誠如筆者前段所述,學習,一連串學習歷程的連鎖反應,只要稍有一個環節不適切、未能較妥善的應對,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成績表現。(但這個觀念,往往最為教育者所忽略)
 
二、增強對於分數的敏感度
 
  考試就如同競賽,輸贏有時,尤其當孩子發覺從小到大從日考、週考、段考、會考、學測,堆得幾乎比人還要高的考卷,以及上頭密密麻麻的紅字、分數,都可能加強、加深了孩子對於「成績的麻木感」,此時,家長或師長再來個重砲摧殘:「你為甚麼對分數一點都不在乎?」便可能隨時引爆孩子壓抑心中的苦悶與難堪!
  因此,與其要孩子重視「成績」,不如幫助他們「找出重視的焦點」──去系統性歸納「學習軌跡」,讓他們無形的努力,變成有形可視、可以階段性調整的任務目標!每一次的達成任務/任務失敗,就又是一次更好地認識自己學習軌跡的過程!
 
三、和昨天的自己比較
 
  雖說考試分數不代表一切,但是「考試」本身就是一個檢核機制,它階段性的檢視了孩子的學習狀況,以及擁有警示作用。(那個紅字就是刺眼!)
  當孩子今天重視且在意自己的學習成效,為了在考試達到心中的理想目標,也就成為孩子平時學習動力;(但如果你問孩子今天拿了高分的第一件事做什麼?他們十之八九會拿去「電」同學!)
  當孩子經由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嚐到甜美的果實後,從「努力學習」連結到「取得好成果」也就形成了正向循環,比起「拿分數電別人」,「知道今天的自己為甚麼勝過昨日的自己」,更加可貴!
 
愛孩子,就幫助他們看見分數背後的自己
 
  想要在考試中取得佳績,除了平時「有方法地認真學習」,適當地規劃「學習時間板塊」也是重頭戲!
  孩子必須學著自己掌握學習狀況(因為到最後,學習終究是為了自己;推給「老師都不幫我規劃」或是「老師都幫我規畫好了」都是有失學習自主性的藉口)。例如:假設當今天我知道自己對某個科目不在行,我可能就必須找出更適當的學習方法、理解出更準確的學習節奏,而不只是投資更多時間準備;同時,在學習規劃中,也應該將應試準備的期程進行適當的分配;再者,則是徹底明白「考試」的目的──檢視自己現階段的學習狀態;如此,才能正視自己的「學習現狀」,並針對自己的不足調整學習和準備的節奏。
  基本上,懂得規劃自己學習節奏和期程的孩子,大多都懂得如何妥善利用時間和調整學習腳步。(此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既然明知「考試」是必不可免的一個關卡,無論是學校中大大小小的測驗,還是出了社會後,各種不同型態的證照和資格,都是孩子日後註定會面對的挑戰。那麼,在孩子從小到大的「應試之路」上,父母又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才比較適切呢?以下筆者提供家長幾個注意的要點,最為本篇的最後相互鼓勵吧!(誰叫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呢!)
 
(1)孩子的成績好壞,都是「可以進步的指標」,無須過於情緒化反應
(2)聆聽孩子從考前/考中/考後整體心情,指引他們找到適切的查核點
(3)陪伴孩子面對「結果」,共同規劃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
(4)建立孩子「過程和態度比結果更重要」的成長觀念
(5)以鼓勵取代數落與責備,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意志
 
  當每位父母都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陪伴者、勉勵者的角色,即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瓶頸與挫折,他們也一定能以健全的心智和態度去下一階段的考驗。因為,孩子們會知道,無論受挫也好、失意也好,永遠都有一雙大手,再後面毫無怨言地支撐自己!
  而我們,就是他們持續前進最好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