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教育】孩子老是寫錯字,怎麼辦?
孩子老是記不住字,怎麼辦?
撰文/郭靜如
類型/注音學習
關鍵詞:台北閱讀教育/理解力/正音班/台北市/士林區
字數:1550
錯字連篇,對國小生來說司空見慣?
許多國小生家長普遍反應:孩子「老是寫錯字」、「連習字本上依樣畫葫蘆也會寫錯?」、「考卷上的『改錯』,錯字連篇,慘不忍睹!」、「好不容易句子造對了,卻因為錯字分數被扣光光」、「整篇作文都是錯別字」……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牢騷,聽來千篇一律,但是,真的如此嗎?
錯字問題不斷上演,但是,罰寫也罰了、抄書也抄了,似乎孩子就是改不過來?究竟學習上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學習,「重複」只是過程,不是目的
許多家長對於國小中低年級孩子的寫錯字問題,大多秉持「只要多寫,就會了」的態度,所以老師也好、安親班也好,便順理成章致力於大量「書寫勞動」。
然而,「書寫」不是只一昧埋頭苦幹,依樣畫葫蘆。當孩子對於「字」(構造、背後邏輯、故事性、文法關聯性、使用場合等等)的整合性了解不足時,想當然爾,對於「字的記憶點」必然就失之粗淺;一旦孩子長期陷入「錯字」漩渦中久久無法脫身,自然容易失去學習國字的動機和熱情,經年累月下來,便容易出現「舊字不熟,新字不會」的「學習不精確」的困擾。
加之,知識體系隨著成長而更加「複雜與深刻」,錯字率不降反增,連帶影響到閱讀理解及其他領域和科目知識學習的深度,也就不難推估了。
你的表現很「優秀」?你的表現很「優良」?
一字之差,或許對許多孩子,甚至家長來說「無傷大雅」,不過,往往正是因為意思和情境上的失之毫釐,導致孩子連鎖誤解的差之千里。
這也是本文強調,對「字」有足夠健全和根本的認識,並搭配適當練習和學習延伸,才能有效的記憶「字」、活用「字」的原因。
那麼到底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呢?
一、掌握字的結構和組成「原則」
首先,必須了解「中文字」的基本結構和組成特性。例如:左右/上下/裡外的構成特性。理解國字在六書中的屬性,了解「部首」、「偏旁」或「由哪些字元組成」之於「字」的意義為何。這不僅能認識「書寫空間」(writing space)上對於字的場域感,也能從組合「字元」的過程中,加深(加強/甚至延伸出)對於字的記憶點和運用概念。
例如:和距離有關的「辶」部,和腳步活動有關的「足」等等。
二、找出字形的記憶點
這裡的記憶點,既包括「背景知識」,也包括「使用邏輯」;如果對「字」的使用已有基本的認識,在書寫時也就比較容易注意字形、字音和字義之間的相互關係。
對於常寫錯、不熟稔或易混淆的字詞,也可以自創「記憶點」,利用小故事或順口溜記憶,不僅不容易忘,也可以避免日後與相似字混淆。例如:「鐘」與「鍾」,讀音皆為ㄓㄨㄥ,是很常混淆的一組相似字。對於「鐘」的記憶點可以取「童」字為出發點,記憶方式為「兒童時鐘」;「鍾」字則取「重」字為記憶點,以「鍾先生很重」來記憶,不但能加強對「字形」的認識,也能避免相似字混淆,是很不錯的學習「小撇步」。
例如:兄弟鬩牆的「鬩」,常聽很多同學抱怨記不住,但是,一旦將「兒子們互相打鬥」這樣的故事感記在心中,不止意思,連造字原則也了然於心了。
三、由「字」擴展出的「詞彙」地圖
一直以來,學好閱讀在建議國小中低年級的家長(有時連高年級、國高中的錯字問題)時,都特別提醒:應該要讓孩子在「書寫」的時候,連帶把由「字」組成的相關詞彙一併「串燒式學習」,而不應該將「字」、「詞」拆解學習,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在一開始接觸字時,就對字(構造、背後邏輯、故事性、文法關聯性、使用場合等等)有正確的認識,並透過連鎖反應的「詞彙庫」,歸納回溯字詞的意義(換句話說,記住字怎麼寫,是靠思考與學習運用,而不只是「寫習題本記憶法」)。
每次都能將字與詞彙連結在一起學習(有點像是接龍+九宮格),也就順便加深、加廣了認知「字」的頻率,不是一舉數得嗎?!
所以,與其靠大量投資時間在「書寫勞動」,還是多花時間思考「如何有效累積詞彙量」或許更加有效率喔!
孩子老是記不住字,怎麼辦?
撰文/郭靜如
類型/注音學習
關鍵詞:台北閱讀教育/理解力/正音班/台北市/士林區
字數:1550
錯字連篇,對國小生來說司空見慣?
許多國小生家長普遍反應:孩子「老是寫錯字」、「連習字本上依樣畫葫蘆也會寫錯?」、「考卷上的『改錯』,錯字連篇,慘不忍睹!」、「好不容易句子造對了,卻因為錯字分數被扣光光」、「整篇作文都是錯別字」……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牢騷,聽來千篇一律,但是,真的如此嗎?
錯字問題不斷上演,但是,罰寫也罰了、抄書也抄了,似乎孩子就是改不過來?究竟學習上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學習,「重複」只是過程,不是目的
許多家長對於國小中低年級孩子的寫錯字問題,大多秉持「只要多寫,就會了」的態度,所以老師也好、安親班也好,便順理成章致力於大量「書寫勞動」。
然而,「書寫」不是只一昧埋頭苦幹,依樣畫葫蘆。當孩子對於「字」(構造、背後邏輯、故事性、文法關聯性、使用場合等等)的整合性了解不足時,想當然爾,對於「字的記憶點」必然就失之粗淺;一旦孩子長期陷入「錯字」漩渦中久久無法脫身,自然容易失去學習國字的動機和熱情,經年累月下來,便容易出現「舊字不熟,新字不會」的「學習不精確」的困擾。
加之,知識體系隨著成長而更加「複雜與深刻」,錯字率不降反增,連帶影響到閱讀理解及其他領域和科目知識學習的深度,也就不難推估了。
你的表現很「優秀」?你的表現很「優良」?
一字之差,或許對許多孩子,甚至家長來說「無傷大雅」,不過,往往正是因為意思和情境上的失之毫釐,導致孩子連鎖誤解的差之千里。
這也是本文強調,對「字」有足夠健全和根本的認識,並搭配適當練習和學習延伸,才能有效的記憶「字」、活用「字」的原因。
那麼到底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呢?
一、掌握字的結構和組成「原則」
首先,必須了解「中文字」的基本結構和組成特性。例如:左右/上下/裡外的構成特性。理解國字在六書中的屬性,了解「部首」、「偏旁」或「由哪些字元組成」之於「字」的意義為何。這不僅能認識「書寫空間」(writing space)上對於字的場域感,也能從組合「字元」的過程中,加深(加強/甚至延伸出)對於字的記憶點和運用概念。
例如:和距離有關的「辶」部,和腳步活動有關的「足」等等。
二、找出字形的記憶點
這裡的記憶點,既包括「背景知識」,也包括「使用邏輯」;如果對「字」的使用已有基本的認識,在書寫時也就比較容易注意字形、字音和字義之間的相互關係。
對於常寫錯、不熟稔或易混淆的字詞,也可以自創「記憶點」,利用小故事或順口溜記憶,不僅不容易忘,也可以避免日後與相似字混淆。例如:「鐘」與「鍾」,讀音皆為ㄓㄨㄥ,是很常混淆的一組相似字。對於「鐘」的記憶點可以取「童」字為出發點,記憶方式為「兒童時鐘」;「鍾」字則取「重」字為記憶點,以「鍾先生很重」來記憶,不但能加強對「字形」的認識,也能避免相似字混淆,是很不錯的學習「小撇步」。
例如:兄弟鬩牆的「鬩」,常聽很多同學抱怨記不住,但是,一旦將「兒子們互相打鬥」這樣的故事感記在心中,不止意思,連造字原則也了然於心了。
三、由「字」擴展出的「詞彙」地圖
一直以來,學好閱讀在建議國小中低年級的家長(有時連高年級、國高中的錯字問題)時,都特別提醒:應該要讓孩子在「書寫」的時候,連帶把由「字」組成的相關詞彙一併「串燒式學習」,而不應該將「字」、「詞」拆解學習,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在一開始接觸字時,就對字(構造、背後邏輯、故事性、文法關聯性、使用場合等等)有正確的認識,並透過連鎖反應的「詞彙庫」,歸納回溯字詞的意義(換句話說,記住字怎麼寫,是靠思考與學習運用,而不只是「寫習題本記憶法」)。
每次都能將字與詞彙連結在一起學習(有點像是接龍+九宮格),也就順便加深、加廣了認知「字」的頻率,不是一舉數得嗎?!
所以,與其靠大量投資時間在「書寫勞動」,還是多花時間思考「如何有效累積詞彙量」或許更加有效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