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教育】幫助低齡孩子學好注音,你可以這樣做!
幫助低齡孩子學好注音,你可以這樣做!
撰文/郭靜如
類型/注音學習
關鍵詞:台北閱讀教育/理解力/正音班/台北市/士林區
字數:2075
同樣學注音,ABC比ㄅㄆㄇ更重要?
中文不好沒關係,英文是國際語言?
但,孩子建立思考與累積知識是用.......?
不想讓在學注音階段就打壞學習口味
身為家長該怎麼做?
學習拼音,心態決定成果
近日和幾位家中同樣有學齡前孩童、小一生的家長聊天,發現內容不約而同地都談論到了「想要學好注音」這個話題,雖說目的相同,反應卻十分兩極:
一派提及這個話題,便滿臉愁容,不僅為了孩子總是「學不好拼音」感到心力交瘁,也擔憂親子關係為此產生摩擦、陷入僵局。
另一派,則是神情輕鬆地分享與孩子經由生活情境互動學習拼音的過程。
同樣是學習拼音,親子間的互動與感受卻大相逕庭,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同樣的學習議題,同樣的學習目的,卻有迥異的學習成果?
觀念先正確,小遊戲就能有大成效
學齡前兒童學習注音符號,身為家長,能怎麼做?該怎麼做?
首先得先了解,「注音」是一套拼音系統,而拼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甚至是大人也是如此)「分辨不會唸、沒學過的字」,也就是「自主學習的第一站」。
不過,在怎麼學習注音,這終究是過渡時期的學習輔助系統,而不是「終點」。因此,孩子倘若在學習注音的過程中因為挫折感而對「國字」失去興趣,那不是反而是因噎廢食之舉嗎?
所以,請不要為了要「學習注音」而澆熄了孩子對國字認讀的興趣。
慢慢學,才能快快學好
要有耐心!要有耐心!要有耐心!
真的沒有耐心的話,就把這兩個字輸出出來,貼滿孩子的房間裡、或是把家裡貼得到處都是這兩個字!
孩子從學習發音、咬字、認字、識字、拼音讀音,到最後書寫、還要寫得好看(符合家長期待)、寫得工整準確,以上過程,絕對沒有一蹴可幾的「捷徑」。
那是什麼能夠支持孩子們保持學習的熱忱和續航力?那個刺激學習的燃料,就是家長的「耐心」。
耐心的陪伴,對犯錯修正的耐心,一直是陪伴幼齡孩子學習不可或缺的親子要素,千萬不要為了求好心切(那個家長心中的「好」),為了督促孩子達到家長心中設定的進度與標準,而在不知不覺中抹煞了他們的學習熱忱與自我期待。(只有家長才會對自己的情緒不知不覺,孩子可是隨時都在感受到這種不舒服!)
此外,教導幼齡兒童的學習,也應該使用「符合其年齡的溝通方式」來引導,例如:
1.圖像學習法:利用「注音」與「圖示」連結,建立印象
2.連鎖學習法:注/拚音的聯想、連鎖關係,建立拼音觀念
3.重複學習法:針對較模糊、籠統、不標準的發音咬字進行強化誦讀
4.誇張學習法:把拼音系統的學習過程誇張化,放大學習漣漪
透過上述的方式,加深孩子對於符號形體和念法的學習印象,或是在練習聲調的同時,帶入肢體動作,藉由「看」、「聽」、「說」和肢體動作間的配合,從孩子的多重感官著手,來強化學習認知。這樣的學習方式,相較於單一管道的學習法(如:僅用視覺/聽覺來辨認符號),印象自然會更加深刻。(這些方式,其實許多幼兒頻道都持續不倦地反覆進行,只是一到了家長端,就又無法好好落實,使得事倍功半,實在可惜!)
(註:那些幼幼台的小哥哥小姐姐可真不是省油的燈呢!)
在引導方法上,營造正向情緒的學習環境,也能誘發比較高昂的學習動機;家長們可以選擇用帶有競爭感、探險感的小遊戲來訓練孩子的拼音能力,例如:用注音符號寫下藏寶圖中的秘密和提示,藉由「尋寶」和「破關」的過程,自發地運用「拼音技能」。
在歷經多次嘗試、練習到逐漸熟稔的反饋中,既能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同時也消弭了「學習」和「生活」的界線,讓學習和生活合而為一。
家…長,是學習注音最好的場域
這個觀念,眾人皆知,但是,家長自己有身體力行嗎?
學習注音,不知道何時起,就只剩下「孩子自己的事」。許多父母親在咬字發音方面不僅馬虎籠統,有些時候甚至只求達意而含混模糊,認為「學習注音/拼音只是課本上的事」、認為孩子的學習連結僅限於「學校教室」中,而忽略了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發音對照組。
(註:對!家長自己就發音咬字不清楚了,孩子拼音/發音不清楚,不也是很正常的事嗎?)
學好閱讀一直以來關於學齡前學習注音的教育邏輯,都是鼓勵家長讓「學習拼音」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感知中,讓學習「生活化」,讓孩子實際體驗「所學被應用在生活情境中,而非只是一堆存放在腦中的「無用資訊」,才能真正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感(享)受學習所帶來的漸變與成就感,連帶地提升學習效率。
注音不是結果,理解才是
芝加哥大學曾經做過研究,要能夠真正發生改變,來自三個條件:顛覆性的體驗(Disruptive experience)、形成自己的理解(Sense-making)、友善的環境(Safe environment)。
對於幼齡兒童的學習成長而言,待在「家」的時間不僅比待在「學校」長;「家」的意義也十分深遠,它雜揉了保護、教育、情感、經濟等層面的功能,「家」可以說是幼齡兒童心理、精神面上與實際生活上最重要的依靠。
而家長對於教養的心態、行為模式、實踐步驟、情緒反應,無一不充斥在這個「家」的空間中(而且還是Double esppresso──揉合了爸爸媽媽雙份!)
因此,倘若能在家營造友善且寬容的學習環境(不見得要把學習搞得那麼濃郁),讓「拼音學習」融入生活情境中、融入日常生活的閱讀理解習慣中,那麼,對孩童而言,「注音」就不會是一項待做的功課與沈重的負擔,而是一項可以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的技能,是一種能夠幫助他們持續成長的「需求」。
學習注音,同樣需要打破「學習疆界」,才能真正讓孩子找到滿足需求的學習動力!
幫助低齡孩子學好注音,你可以這樣做!
撰文/郭靜如
類型/注音學習
關鍵詞:台北閱讀教育/理解力/正音班/台北市/士林區
字數:2075
同樣學注音,ABC比ㄅㄆㄇ更重要?
中文不好沒關係,英文是國際語言?
但,孩子建立思考與累積知識是用.......?
不想讓在學注音階段就打壞學習口味
身為家長該怎麼做?
學習拼音,心態決定成果
近日和幾位家中同樣有學齡前孩童、小一生的家長聊天,發現內容不約而同地都談論到了「想要學好注音」這個話題,雖說目的相同,反應卻十分兩極:
一派提及這個話題,便滿臉愁容,不僅為了孩子總是「學不好拼音」感到心力交瘁,也擔憂親子關係為此產生摩擦、陷入僵局。
另一派,則是神情輕鬆地分享與孩子經由生活情境互動學習拼音的過程。
同樣是學習拼音,親子間的互動與感受卻大相逕庭,到底是甚麼原因,導致同樣的學習議題,同樣的學習目的,卻有迥異的學習成果?
觀念先正確,小遊戲就能有大成效
學齡前兒童學習注音符號,身為家長,能怎麼做?該怎麼做?
首先得先了解,「注音」是一套拼音系統,而拼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甚至是大人也是如此)「分辨不會唸、沒學過的字」,也就是「自主學習的第一站」。
不過,在怎麼學習注音,這終究是過渡時期的學習輔助系統,而不是「終點」。因此,孩子倘若在學習注音的過程中因為挫折感而對「國字」失去興趣,那不是反而是因噎廢食之舉嗎?
所以,請不要為了要「學習注音」而澆熄了孩子對國字認讀的興趣。
慢慢學,才能快快學好
要有耐心!要有耐心!要有耐心!
真的沒有耐心的話,就把這兩個字輸出出來,貼滿孩子的房間裡、或是把家裡貼得到處都是這兩個字!
孩子從學習發音、咬字、認字、識字、拼音讀音,到最後書寫、還要寫得好看(符合家長期待)、寫得工整準確,以上過程,絕對沒有一蹴可幾的「捷徑」。
那是什麼能夠支持孩子們保持學習的熱忱和續航力?那個刺激學習的燃料,就是家長的「耐心」。
耐心的陪伴,對犯錯修正的耐心,一直是陪伴幼齡孩子學習不可或缺的親子要素,千萬不要為了求好心切(那個家長心中的「好」),為了督促孩子達到家長心中設定的進度與標準,而在不知不覺中抹煞了他們的學習熱忱與自我期待。(只有家長才會對自己的情緒不知不覺,孩子可是隨時都在感受到這種不舒服!)
此外,教導幼齡兒童的學習,也應該使用「符合其年齡的溝通方式」來引導,例如:
1.圖像學習法:利用「注音」與「圖示」連結,建立印象
2.連鎖學習法:注/拚音的聯想、連鎖關係,建立拼音觀念
3.重複學習法:針對較模糊、籠統、不標準的發音咬字進行強化誦讀
4.誇張學習法:把拼音系統的學習過程誇張化,放大學習漣漪
透過上述的方式,加深孩子對於符號形體和念法的學習印象,或是在練習聲調的同時,帶入肢體動作,藉由「看」、「聽」、「說」和肢體動作間的配合,從孩子的多重感官著手,來強化學習認知。這樣的學習方式,相較於單一管道的學習法(如:僅用視覺/聽覺來辨認符號),印象自然會更加深刻。(這些方式,其實許多幼兒頻道都持續不倦地反覆進行,只是一到了家長端,就又無法好好落實,使得事倍功半,實在可惜!)
(註:那些幼幼台的小哥哥小姐姐可真不是省油的燈呢!)
在引導方法上,營造正向情緒的學習環境,也能誘發比較高昂的學習動機;家長們可以選擇用帶有競爭感、探險感的小遊戲來訓練孩子的拼音能力,例如:用注音符號寫下藏寶圖中的秘密和提示,藉由「尋寶」和「破關」的過程,自發地運用「拼音技能」。
在歷經多次嘗試、練習到逐漸熟稔的反饋中,既能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同時也消弭了「學習」和「生活」的界線,讓學習和生活合而為一。
家…長,是學習注音最好的場域
這個觀念,眾人皆知,但是,家長自己有身體力行嗎?
學習注音,不知道何時起,就只剩下「孩子自己的事」。許多父母親在咬字發音方面不僅馬虎籠統,有些時候甚至只求達意而含混模糊,認為「學習注音/拼音只是課本上的事」、認為孩子的學習連結僅限於「學校教室」中,而忽略了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發音對照組。
(註:對!家長自己就發音咬字不清楚了,孩子拼音/發音不清楚,不也是很正常的事嗎?)
學好閱讀一直以來關於學齡前學習注音的教育邏輯,都是鼓勵家長讓「學習拼音」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感知中,讓學習「生活化」,讓孩子實際體驗「所學被應用在生活情境中,而非只是一堆存放在腦中的「無用資訊」,才能真正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感(享)受學習所帶來的漸變與成就感,連帶地提升學習效率。
注音不是結果,理解才是
芝加哥大學曾經做過研究,要能夠真正發生改變,來自三個條件:顛覆性的體驗(Disruptive experience)、形成自己的理解(Sense-making)、友善的環境(Safe environment)。
對於幼齡兒童的學習成長而言,待在「家」的時間不僅比待在「學校」長;「家」的意義也十分深遠,它雜揉了保護、教育、情感、經濟等層面的功能,「家」可以說是幼齡兒童心理、精神面上與實際生活上最重要的依靠。
而家長對於教養的心態、行為模式、實踐步驟、情緒反應,無一不充斥在這個「家」的空間中(而且還是Double esppresso──揉合了爸爸媽媽雙份!)
因此,倘若能在家營造友善且寬容的學習環境(不見得要把學習搞得那麼濃郁),讓「拼音學習」融入生活情境中、融入日常生活的閱讀理解習慣中,那麼,對孩童而言,「注音」就不會是一項待做的功課與沈重的負擔,而是一項可以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的技能,是一種能夠幫助他們持續成長的「需求」。
學習注音,同樣需要打破「學習疆界」,才能真正讓孩子找到滿足需求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