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學好觀點】做個讓孩子放心誠實的家長!

撰文者:郭靜如
類型:親子觀念
關鍵詞:台北閱讀教育/理解力/閱讀素養
字數:2187
 
你不是華盛頓,我也是不是他爸!
 
  最近,在課程中恰好帶著孩子閱讀了關於華盛頓及林肯在待人接物上如何「誠實」以對的過程,並秉持著一貫的人生態度,從而造就了他們非凡的人生際遇。
 
  但當孩子讀到內文提及「主角犯錯」與「家長反應」之際,那反應可真是來得令老師猝不及防。
 
  一位孩子冷不防冒出:「他們會選擇誠實,那是因為他們的爸媽願意原諒他啊!」,其他幾位孩子也在一旁叨叨絮絮與鼓譟說:「對呀!要是我犯了這種錯,還說了實話,下場肯定很慘!」、「與其說了實話被罵,倒不如一開始就說謊」。
 
  瞬間,同學們的七嘴八舌,竟從討論「誠實的重要」,演變成互相吹捧起「誠實的後果」(誠實的下場)。
 
「誠實至上」,關鍵在:對誰誠實?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上一輩的人灌輸:「誠實是美德」、「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石」、「養心莫善於誠」、「言必誠信,行必忠正」等等誠信的最高道德標準,相關的信條更是族繁不及備載。
 
  「誠信」,因此成為人生中自小就必要嚴格遵從的重要準則,彷彿偏離此道就是罪大惡極(再不經意滑坡理論一下,小時候就學會欺騙,長大去當詐欺犯!)
 
  也正因為秉持著這樣的高道德標準,讓家長們總是不自覺的在教育孩子時,對這「誠實」特別「用力」,嚴格要求。卻忽略了,「誠實」,有時也並不那麼絕對,而是一個「相對的選擇」。
 
  當誠實的代價超過自己(無論是學生或是家長)所能承受時,我們還要硬逼著孩子「無條件誠實」嗎?
 
當誠實的結果不如人意時……
 
  然而,當孩子「盡量」遵從父母「誠實至上」的信念和標準,決定鼓起勇氣坦然面對「錯誤」,「誠實說出自己的____」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卻不是耐心傾聽,而是任情緒如同引線被火花點燃的炸藥,瞬間爆裂且威力十足。(至少壓抑一下,聽聽孩子怎麼說嘛~)
 
  這無疑讓原本信任父母,選擇走在「誠實之路」上的孩子,被迫卻步:有的孩子可能自此佇足、不再有勇氣誠實;有的孩子則選擇繞道而行,走向與「誠實之路」背道而馳的另一條路。
 
  相信我,孩子在面對每次可能需要作出誠實與否的抉擇前,肯定也都受盡了程度不一的煎熬;因為,他們永遠也不回知道師長們是否會無條件地包容這些錯誤。尤其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肯定也「見識過」不少「環境教育下,誠實帶來的悲慘結果」。
 
  所以,長時間與孩子緊密生活的家長,就必須好好省思:「當孩子孩子(好不容易)勇於誠實時,你是否也準備好接受那個當下其實並無法接受的現實了呢?」
 
  當大人們把「誠實的真諦」標舉得憤慨激昂、頭頭是道時,自己是否也具備足夠成熟的心理素質,承受孩子們的「實話內容」呢?
 
  能夠超然、屏除情緒,自然是強人所難,但是,不正因為誠實本身並不容易,才使得「能夠接受誠實的內容」這件事更加有「身教的意義」呢?
 
  倘若我們只是單向的對孩子強調著「誠實」的重要性,卻忽略了用恰當的方式讓「相信你」的孩子,也「相信誠實」,那麼孩子們的「誠實」,終究是從「遵守教條」的出發點而出發,徒具形式,而並不是真正理解並認可這個觀念,是不是截然不同的行為成因嗎?
 
深呼吸,讓傾聽與包容搭建信任感
 
  坊間有許多教育專家和心理諮詢師都曾對「孩子說謊」的狀況提出見解,多數專家都對家長提出「應了解孩子行為原因」、「不要急著責罵」的建議。
 
  學好閱讀也十分贊同這個態度:在事件發生後(發現孩子說謊/孩子坦承說謊),首先要做的,並不是急著歸咎(尤其當事發現場還有其他小朋友、其他家長,甚至路人),更不是當頭棒喝、責罵以對(即使當下一陣怒火攻心,無處宣洩),而是應該努力調整心態和控制情緒,做個情緒成熟的大人,傾聽孩子訴說事件的過程、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並平心靜氣地與孩子討論「下一步該怎麼做」,因為「傾聽」所代表的是尊重、信任甚至是依賴,也因為你讓對方有敘述、解釋的自主權與「表達空間」,進而能讓孩子進入情緒安定的氣氛中,放心的坦承與認識自己的錯誤,不僅讓孩子能夠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同時也能對「誠實以對」產生正向連結,為「做人要誠實」的行為做出最佳的示範。
 
理解說謊的背後成因並提供建設性做法
 
  情緒,並不能更好地認識與修正錯誤。
 
  孩子說謊的背後成因眾多,試著理解孩子「說謊是為了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以及「為什麼選擇用『說謊』這個方式來達成目標?」,也就是「說謊動機」與「行為方式」這兩個層次的問題。
 
  有時候,「謊言」背後夾藏的或許不僅是表面的利己、卸責,而是更深層、難以言說、藏於潛意識中的愧疚與罪惡感。
 
  當我們發現孩子選擇用「說謊」來應對時,身為師長,更應該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不是急於在第一時間用道德來評判對方,讓對方卻步,而是試著引導孩子,「誠實比謊言更值得選擇」,使孩子在面對家長時能勇敢選擇信任,毫無牽絆的暢所欲言。
 
  不得已歸不得已,「說謊」,畢竟不是正確的選擇,家長們在讓孩子安心說出內心話後,能不能給予正確的引導及提供建設性的做法,適當轉換焦慮,我認為是整件事最重要的核心。
 
  父母倘若能透過事件及時機會教育,告訴孩子「換位思考」的重要性,以及請對方設想、推論「事情的後果」,和孩子討論「自己可以怎麼做」和「這麼做之後的可能結果」之間的關係,從諸多的可能性中,選擇一個最為恰當的處理方式,不啻能訓練孩子擁有同理心,也能培養在面對困境時,多方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勇敢誠實,殊不容易,當個能夠接受誠實的理解者,尤其困難。
  請當一位能讓孩子「放心誠實」的家長吧!
撰文者:郭靜如
類型:親子觀念
關鍵詞:台北閱讀教育/理解力/閱讀素養
字數:2187
 
你不是華盛頓,我也是不是他爸!
 
  最近,在課程中恰好帶著孩子閱讀了關於華盛頓及林肯在待人接物上如何「誠實」以對的過程,並秉持著一貫的人生態度,從而造就了他們非凡的人生際遇。
 
  但當孩子讀到內文提及「主角犯錯」與「家長反應」之際,那反應可真是來得令老師猝不及防。
 
  一位孩子冷不防冒出:「他們會選擇誠實,那是因為他們的爸媽願意原諒他啊!」,其他幾位孩子也在一旁叨叨絮絮與鼓譟說:「對呀!要是我犯了這種錯,還說了實話,下場肯定很慘!」、「與其說了實話被罵,倒不如一開始就說謊」。
 
  瞬間,同學們的七嘴八舌,竟從討論「誠實的重要」,演變成互相吹捧起「誠實的後果」(誠實的下場)。
 
「誠實至上」,關鍵在:對誰誠實?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上一輩的人灌輸:「誠實是美德」、「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石」、「養心莫善於誠」、「言必誠信,行必忠正」等等誠信的最高道德標準,相關的信條更是族繁不及備載。
 
  「誠信」,因此成為人生中自小就必要嚴格遵從的重要準則,彷彿偏離此道就是罪大惡極(再不經意滑坡理論一下,小時候就學會欺騙,長大去當詐欺犯!)
 
  也正因為秉持著這樣的高道德標準,讓家長們總是不自覺的在教育孩子時,對這「誠實」特別「用力」,嚴格要求。卻忽略了,「誠實」,有時也並不那麼絕對,而是一個「相對的選擇」。
 
  當誠實的代價超過自己(無論是學生或是家長)所能承受時,我們還要硬逼著孩子「無條件誠實」嗎?
 
當誠實的結果不如人意時……
 
  然而,當孩子「盡量」遵從父母「誠實至上」的信念和標準,決定鼓起勇氣坦然面對「錯誤」,「誠實說出自己的____」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卻不是耐心傾聽,而是任情緒如同引線被火花點燃的炸藥,瞬間爆裂且威力十足。(至少壓抑一下,聽聽孩子怎麼說嘛~)
 
  這無疑讓原本信任父母,選擇走在「誠實之路」上的孩子,被迫卻步:有的孩子可能自此佇足、不再有勇氣誠實;有的孩子則選擇繞道而行,走向與「誠實之路」背道而馳的另一條路。
 
  相信我,孩子在面對每次可能需要作出誠實與否的抉擇前,肯定也都受盡了程度不一的煎熬;因為,他們永遠也不回知道師長們是否會無條件地包容這些錯誤。尤其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肯定也「見識過」不少「環境教育下,誠實帶來的悲慘結果」。
 
  所以,長時間與孩子緊密生活的家長,就必須好好省思:「當孩子孩子(好不容易)勇於誠實時,你是否也準備好接受那個當下其實並無法接受的現實了呢?」
 
  當大人們把「誠實的真諦」標舉得憤慨激昂、頭頭是道時,自己是否也具備足夠成熟的心理素質,承受孩子們的「實話內容」呢?
 
  能夠超然、屏除情緒,自然是強人所難,但是,不正因為誠實本身並不容易,才使得「能夠接受誠實的內容」這件事更加有「身教的意義」呢?
 
  倘若我們只是單向的對孩子強調著「誠實」的重要性,卻忽略了用恰當的方式讓「相信你」的孩子,也「相信誠實」,那麼孩子們的「誠實」,終究是從「遵守教條」的出發點而出發,徒具形式,而並不是真正理解並認可這個觀念,是不是截然不同的行為成因嗎?
 
深呼吸,讓傾聽與包容搭建信任感
 
  坊間有許多教育專家和心理諮詢師都曾對「孩子說謊」的狀況提出見解,多數專家都對家長提出「應了解孩子行為原因」、「不要急著責罵」的建議。
 
  學好閱讀也十分贊同這個態度:在事件發生後(發現孩子說謊/孩子坦承說謊),首先要做的,並不是急著歸咎(尤其當事發現場還有其他小朋友、其他家長,甚至路人),更不是當頭棒喝、責罵以對(即使當下一陣怒火攻心,無處宣洩),而是應該努力調整心態和控制情緒,做個情緒成熟的大人,傾聽孩子訴說事件的過程、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並平心靜氣地與孩子討論「下一步該怎麼做」,因為「傾聽」所代表的是尊重、信任甚至是依賴,也因為你讓對方有敘述、解釋的自主權與「表達空間」,進而能讓孩子進入情緒安定的氣氛中,放心的坦承與認識自己的錯誤,不僅讓孩子能夠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同時也能對「誠實以對」產生正向連結,為「做人要誠實」的行為做出最佳的示範。
 
理解說謊的背後成因並提供建設性做法
 
  情緒,並不能更好地認識與修正錯誤。
 
  孩子說謊的背後成因眾多,試著理解孩子「說謊是為了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以及「為什麼選擇用『說謊』這個方式來達成目標?」,也就是「說謊動機」與「行為方式」這兩個層次的問題。
 
  有時候,「謊言」背後夾藏的或許不僅是表面的利己、卸責,而是更深層、難以言說、藏於潛意識中的愧疚與罪惡感。
 
  當我們發現孩子選擇用「說謊」來應對時,身為師長,更應該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不是急於在第一時間用道德來評判對方,讓對方卻步,而是試著引導孩子,「誠實比謊言更值得選擇」,使孩子在面對家長時能勇敢選擇信任,毫無牽絆的暢所欲言。
 
  不得已歸不得已,「說謊」,畢竟不是正確的選擇,家長們在讓孩子安心說出內心話後,能不能給予正確的引導及提供建設性的做法,適當轉換焦慮,我認為是整件事最重要的核心。
 
  父母倘若能透過事件及時機會教育,告訴孩子「換位思考」的重要性,以及請對方設想、推論「事情的後果」,和孩子討論「自己可以怎麼做」和「這麼做之後的可能結果」之間的關係,從諸多的可能性中,選擇一個最為恰當的處理方式,不啻能訓練孩子擁有同理心,也能培養在面對困境時,多方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勇敢誠實,殊不容易,當個能夠接受誠實的理解者,尤其困難。
  請當一位能讓孩子「放心誠實」的家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