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學好觀點】什麼?不只UNIQLO與ZARA,教育也在流行「快時尚」

 
撰文:石廷宇
類型:閱讀教育/台北/天母/理解力/
字數:3506
 
先說說,什麼是「快時尚」?
 
  21世紀近十年最熱門的風潮,非「快時尚」(Fast Fashion)莫屬了。快時尚,又稱「Speed To Maket」,英國《衛報》則特別為這個時尚浪潮創造了一個新名詞「McFashion」,意思是:對於時尚風潮的汲取,就像吃麥當勞速食一樣。
 
  那「快時尚」的內涵是什麼呢?
 
  就是隨時提供當下最流行的款式和元素,以低價(高價差)、款式豐富、量少(會斷貨)為特色,用以吸引和激發消費者的注意和興趣,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既然叫做「快.時尚」,自然就要「追求速度」,因為,一旦潮流開始停滯、進入高原期或銷售數字趨緩,也就代表該企業或品牌的競爭力開始衰退了。
 
  所以,企業或品牌不僅要追求「能抓住流行的產品」,還必須要能快速「開發產品」,根據消費者的喜好和關注,「餵養」大眾(或特定群眾)想要的內容。
 
(甚麼?!你已經讀到這邊了!恭喜你,不過,現在才要進入主題呢!)
 
  到底「快時尚」,又關「教育」什麼事?
 
教育快時尚,師長頭昏腦脹?
 
  隨著網路媒體紛紛為了「點擊率」、「流量」而無所不用其極創造各種話題,各種「教育議題」一時之間也成為了各知識網紅和教育KOL的兵家必爭之地。
 
  舉凡經營媒體的有識之士(無論是大眾媒體也好、自媒體也好),不論良莠,都積極將「教育」當成某種顯示公益與理念的標的,從而進行連串的線上線下的講演與公開評論。
 
  因此,當今社會,學生也好、家長也好、服務於第一線的教師也好,不只「眼球」要被各種教育新知占領,連「耳膜」也不被琳瑯滿目的教育觀點輕饒,彷彿不多看點什麼,不多聽點什麼,就會立刻被迭代更替的教育觀點浪潮所淘汰一般。
 
  而這種「教育快時尚」浪潮如今也毫不留情地襲捲向各級學校、從上到下(108課綱,彷彿某種咒語一般瀰漫在家長的口耳間),從國外到國內(動輒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德國、瑞士、比利時....),家長們如果有心,幾乎每周,不,幾乎是「每天」,都能在網路媒體上查看與接觸到各種「被發明出來的」新創的教育名詞。
 
  更有甚者,是一連串英文字母的組合,彷彿把一個英文單字拆開並賦予其各種不同的意義,教育的本質也就一夕之間改變了似的。
  STEM,STEAM,STEAMY,SYSTEM,SYSTEM,SYSTEAM....etc.
  
  偏偏,這些「教育議題發明家們」從未停下腳步思考這些不停被發明出來的詞彙是否真正能被順暢地活運在課堂裡,又或者是否有被持續貫徹與執行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
 
  偏偏,為了保持流量和討論熱度、維持教育時尚感與話題領袖的地位,這些穿梭於各大論壇與媒體上的「教育發明家們」,必須要不停持續「創造議題」,新的名詞、新的意涵,用新的詞彙,去爭取「自己的」曝光與聲浪。
 
  以愛之名的教育佈道大會,往往成為議題大拜拜的教育道場,至於課堂裡孩子的真實狀況呢?
 
  當「教育時尚化」成為判斷教育內容良窳的指標,當「教育商品化」成為教育現場的教學主流,我們最常聽到的是:
   
   「哪位老師又用了○○○○教法」
   「哪間學校採用了○○○○的系統」
    「哪個教學法的特色是○○○○...」
   「你知道哪個老師上課有多好玩嗎?」
   「我覺得那個老師的課好有趣喔!」
 
  彷彿孩子所學習的內容沒有跟得上某個說得出名堂的教學教法(最好是還英文頭銜的),就是學習歷程誤入了歧途;
  彷彿課堂裡的教學教法沒有取個響噹噹的稱號,這位老師就蹭不上教育價值的邊似的。
 
  也因為各種新創教育名詞的日以繼夜地在各大教育媒體或平台上輪番「疲勞轟炸」,各級學校的老師們也只好被迫不停追逐這些一日三變的種種「流行教育詞彙」,並想盡辦法在課堂中「集各種教學教法之集大成」,或是不停參加各種講習與進修,一切的一切,都務必要讓教室裡的孩子們能置身「教育時尚的尖端」。
 
  只不過,今年熱的是個議題,明年可能大不相同;這一季流行的是某個教育話題,下一季卻有可能完全背道而馳。
 
  至於老師們在教學現場的「施教狀況」?
  來!召開更多的師資培訓課吧!
  實際教學現場可能遇到的窒礙難行?
  來!大家快把「教學評鑑」和「檢討報告」寫好!
      學生反應適應不良、繁文縟節?
      來!開課後班、加強班、去補習班!
 
  進入數位網路時代的教育快時尚,不再有人等得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了!
 
  百年才樹人?太慢太慢!
  現今的教育流行時尚豈能容許「教育百年大計」?
  再慢一點流量跌了,粉絲就少了,再不更新話題,粉絲就跑到別的頻道了!
  不行!
  「今年就要豐收」!
  不行!
  「最好下個月就豐收!」
      「今天,這堂課、這個時段就要豐收!」
 
  當「教育」也不知不覺(或者被操作而)淪為快時尚的信奉者時,究竟誰被犧牲了?
      當「教育」也被迫追逐流行與速度風潮時,那些需要醞釀與沉澱的教育品質該如何把關?
  那些需要老師們深耕與經營的教育模式與細節,該如何驗證?
  那些需要學生們咀嚼與反芻的學習結晶與需要錘鍊才能發芽善種子,該如何才能茁壯?
 
  這豈是輕描淡寫一句「再跟不上的話,就會被淘汰唷!」可以帶過?
 
  這豈是語帶批判的一句「應該是老師的教學不適合這個時代吧?」可以推翻?
 
  教育,真的是「快就好」嗎?
 
學習快時尚,孩子追不上
 
  孔子曾說:「苗而不秀,有矣夫;秀而不實,有矣夫。」
  意思是:長出了幼苗而沒有綻放的情況,是有的!開了花卻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是有的!重點在於「有沒有用對的方法,朝正確的方向堅持努力前進」。
 
  如今,更多的是講求速效的「教育農產批發商」:「今天播了種,明天就得開花結果,最好果實還可以又大又甜保存期又長」。一旦孩子們跟不上、表現不能盡如人願,除了立刻遭到時尚汰除,也隨之被貼上「學習落伍者」的標籤!
 
  但說真的,「教育快時尚」說穿了也好像不是什麼頂新鮮的潮流,從過去到現在甚至根本也不曾稍歇。總是一陣子來了一批新的話題,舉國上下就為之風靡與膜拜。
 
     從「速讀」「超強記憶」「全腦開發」「○○的教育聖經」「○○的育兒寶典」云云,乃至於老早被踢爆是炒作的「量子波動閱讀」,說來說去,販賣的不都是一個「快」字?
 
  快點學會!
  快點長大!
  快點讀懂!
  快點理解!
  快點考高分!
  快點!再快點!
 
  孩子們昨天跌倒了,今天教育議題還是會不停往前奔馳!
  孩子們今天脫隊了,教育發明家們明天又有新的議題可以發揮了!
  孩子們明天受傷了,沒關係,後天立刻就會發明出一個專門形容這個傷口的「教育新創名詞」了!
 
學習的本質是學好
 
      這裡所謂的「學好」,既可以指「把某一件事或某一個領域“學到好”」,也可以意味著「學“好”」這個概念。
 
     然而,不同的學習目標與進度,對於學習體質不同的孩子來說,「好」的標準也就不盡相同。所以,師長們既然希望孩子學好,是否也就應該根據不同的孩子的學習體質差異,擬定合適的教育方針與學習節奏?
  但是,於此同時,正寄情於網路流量與討論聲浪的教育KOL們、眾口鑠金的教育發明家們,又真的有「尊重每位孩子不同的學習速度」這個事實嗎?還是,這些教育現場的先聖先賢們,都認為應該要以「先聖先賢的速度為速度」?
 
      再定睛一看,這些叱吒論壇、風靡議題現場、被傳誦、分享、轉貼、廣告贊助的,又有哪一位不是根紅苗正的知識階級菁英?
 
      到底,他們離你我的孩子有多遠?
 
結論:學習 以孩子的速度為速度
 
  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不盡相同,教育的方式也並非鐵板一塊,甚至,連孩子成長的觸發點(Trigger point)也各自有別。
  「快」,從來不是教育的唯一答案,更別提把「速度」當作學習的「目的」;至於「跟不跟得上教育流行時尚」,更從來不是教育的本務。
 
    發現了嗎?曾幾何時,教育,幾乎不再是個「動詞」,而更像是一只用以襯托品味與格調的「形容詞」了。
 
  那麼,該怎麼做到「以孩子的速度為速度」呢?
  是從分數來判斷?還是從排名來判斷?還是從老師的評語來判斷?
  
  學好閱讀一直以來,鼓勵家長們做的,從來不是「測速」,而是「配速」。
 
  有跑過「馬拉松」經驗的家長或許更能明白:
  
  無論是半馬、全馬,5K、10K,關鍵都不是「距離長短」,而是著重於掌握適合自己的「配速」:因為貿然跟著不適合自己的速度,要嘛提早「爆掉」,要嘛完全得不到訓練的效果。
 
  成長學習的馬拉松何嘗不是如此?
 
  一味地要孩子追逐「家長的配速」、「同學的配速」、「老師的配速」之前,我們是否有先讓孩子適應自己的速度?我們是否有耐著性子觀察與接受孩子的「速度」?
 
  如果都沒有,師長們又願意給這些孩子幾次失敗的機會呢?如果他們從未真正照著自己速度在自己的賽道上自在奔馳與衝刺,又怎麼會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邊界在哪裡?(更別提有些孩子連奔跑的方向與賽道都不是自己決定的)
 
(以上的馬拉松是個隱喻,希望讀者明白──現在已經到了連使用隱喻都要明白點出來的地步了?!)
 
  從「認識孩子的配速開始」,讓我們一同「以孩子的速度為速度」前進。過快,我們得陪著他們放慢步伐;過慢,我們也得陪著孩子調整節奏。
 
  想起中華電信前幾年的經典廣告詞:「世界越快,心則慢」
 
  生活是如此,教育更是。
 
  別讓教育現場的快時尚風潮,打亂孩子們的成長步伐與學習配速。用專屬於孩子的步伐學習吧!
 
撰文:石廷宇
類型:閱讀教育/台北/天母/理解力/
字數:3506
 
先說說,什麼是「快時尚」?
 
  21世紀近十年最熱門的風潮,非「快時尚」(Fast Fashion)莫屬了。快時尚,又稱「Speed To Maket」,英國《衛報》則特別為這個時尚浪潮創造了一個新名詞「McFashion」,意思是:對於時尚風潮的汲取,就像吃麥當勞速食一樣。
 
  那「快時尚」的內涵是什麼呢?
 
  就是隨時提供當下最流行的款式和元素,以低價(高價差)、款式豐富、量少(會斷貨)為特色,用以吸引和激發消費者的注意和興趣,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既然叫做「快.時尚」,自然就要「追求速度」,因為,一旦潮流開始停滯、進入高原期或銷售數字趨緩,也就代表該企業或品牌的競爭力開始衰退了。
 
  所以,企業或品牌不僅要追求「能抓住流行的產品」,還必須要能快速「開發產品」,根據消費者的喜好和關注,「餵養」大眾(或特定群眾)想要的內容。
 
(甚麼?!你已經讀到這邊了!恭喜你,不過,現在才要進入主題呢!)
 
  到底「快時尚」,又關「教育」什麼事?
 
教育快時尚,師長頭昏腦脹?
 
  隨著網路媒體紛紛為了「點擊率」、「流量」而無所不用其極創造各種話題,各種「教育議題」一時之間也成為了各知識網紅和教育KOL的兵家必爭之地。
 
  舉凡經營媒體的有識之士(無論是大眾媒體也好、自媒體也好),不論良莠,都積極將「教育」當成某種顯示公益與理念的標的,從而進行連串的線上線下的講演與公開評論。
 
  因此,當今社會,學生也好、家長也好、服務於第一線的教師也好,不只「眼球」要被各種教育新知占領,連「耳膜」也不被琳瑯滿目的教育觀點輕饒,彷彿不多看點什麼,不多聽點什麼,就會立刻被迭代更替的教育觀點浪潮所淘汰一般。
 
  而這種「教育快時尚」浪潮如今也毫不留情地襲捲向各級學校、從上到下(108課綱,彷彿某種咒語一般瀰漫在家長的口耳間),從國外到國內(動輒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德國、瑞士、比利時....),家長們如果有心,幾乎每周,不,幾乎是「每天」,都能在網路媒體上查看與接觸到各種「被發明出來的」新創的教育名詞。
 
  更有甚者,是一連串英文字母的組合,彷彿把一個英文單字拆開並賦予其各種不同的意義,教育的本質也就一夕之間改變了似的。
  STEM,STEAM,STEAMY,SYSTEM,SYSTEM,SYSTEAM....etc.
  
  偏偏,這些「教育議題發明家們」從未停下腳步思考這些不停被發明出來的詞彙是否真正能被順暢地活運在課堂裡,又或者是否有被持續貫徹與執行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
 
  偏偏,為了保持流量和討論熱度、維持教育時尚感與話題領袖的地位,這些穿梭於各大論壇與媒體上的「教育發明家們」,必須要不停持續「創造議題」,新的名詞、新的意涵,用新的詞彙,去爭取「自己的」曝光與聲浪。
 
  以愛之名的教育佈道大會,往往成為議題大拜拜的教育道場,至於課堂裡孩子的真實狀況呢?
 
  當「教育時尚化」成為判斷教育內容良窳的指標,當「教育商品化」成為教育現場的教學主流,我們最常聽到的是:
   
   「哪位老師又用了○○○○教法」
   「哪間學校採用了○○○○的系統」
    「哪個教學法的特色是○○○○...」
   「你知道哪個老師上課有多好玩嗎?」
   「我覺得那個老師的課好有趣喔!」
 
  彷彿孩子所學習的內容沒有跟得上某個說得出名堂的教學教法(最好是還英文頭銜的),就是學習歷程誤入了歧途;
  彷彿課堂裡的教學教法沒有取個響噹噹的稱號,這位老師就蹭不上教育價值的邊似的。
 
  也因為各種新創教育名詞的日以繼夜地在各大教育媒體或平台上輪番「疲勞轟炸」,各級學校的老師們也只好被迫不停追逐這些一日三變的種種「流行教育詞彙」,並想盡辦法在課堂中「集各種教學教法之集大成」,或是不停參加各種講習與進修,一切的一切,都務必要讓教室裡的孩子們能置身「教育時尚的尖端」。
 
  只不過,今年熱的是個議題,明年可能大不相同;這一季流行的是某個教育話題,下一季卻有可能完全背道而馳。
 
  至於老師們在教學現場的「施教狀況」?
  來!召開更多的師資培訓課吧!
  實際教學現場可能遇到的窒礙難行?
  來!大家快把「教學評鑑」和「檢討報告」寫好!
      學生反應適應不良、繁文縟節?
      來!開課後班、加強班、去補習班!
 
  進入數位網路時代的教育快時尚,不再有人等得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了!
 
  百年才樹人?太慢太慢!
  現今的教育流行時尚豈能容許「教育百年大計」?
  再慢一點流量跌了,粉絲就少了,再不更新話題,粉絲就跑到別的頻道了!
  不行!
  「今年就要豐收」!
  不行!
  「最好下個月就豐收!」
      「今天,這堂課、這個時段就要豐收!」
 
  當「教育」也不知不覺(或者被操作而)淪為快時尚的信奉者時,究竟誰被犧牲了?
      當「教育」也被迫追逐流行與速度風潮時,那些需要醞釀與沉澱的教育品質該如何把關?
  那些需要老師們深耕與經營的教育模式與細節,該如何驗證?
  那些需要學生們咀嚼與反芻的學習結晶與需要錘鍊才能發芽善種子,該如何才能茁壯?
 
  這豈是輕描淡寫一句「再跟不上的話,就會被淘汰唷!」可以帶過?
 
  這豈是語帶批判的一句「應該是老師的教學不適合這個時代吧?」可以推翻?
 
  教育,真的是「快就好」嗎?
 
學習快時尚,孩子追不上
 
  孔子曾說:「苗而不秀,有矣夫;秀而不實,有矣夫。」
  意思是:長出了幼苗而沒有綻放的情況,是有的!開了花卻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是有的!重點在於「有沒有用對的方法,朝正確的方向堅持努力前進」。
 
  如今,更多的是講求速效的「教育農產批發商」:「今天播了種,明天就得開花結果,最好果實還可以又大又甜保存期又長」。一旦孩子們跟不上、表現不能盡如人願,除了立刻遭到時尚汰除,也隨之被貼上「學習落伍者」的標籤!
 
  但說真的,「教育快時尚」說穿了也好像不是什麼頂新鮮的潮流,從過去到現在甚至根本也不曾稍歇。總是一陣子來了一批新的話題,舉國上下就為之風靡與膜拜。
 
     從「速讀」「超強記憶」「全腦開發」「○○的教育聖經」「○○的育兒寶典」云云,乃至於老早被踢爆是炒作的「量子波動閱讀」,說來說去,販賣的不都是一個「快」字?
 
  快點學會!
  快點長大!
  快點讀懂!
  快點理解!
  快點考高分!
  快點!再快點!
 
  孩子們昨天跌倒了,今天教育議題還是會不停往前奔馳!
  孩子們今天脫隊了,教育發明家們明天又有新的議題可以發揮了!
  孩子們明天受傷了,沒關係,後天立刻就會發明出一個專門形容這個傷口的「教育新創名詞」了!
 
學習的本質是學好
 
      這裡所謂的「學好」,既可以指「把某一件事或某一個領域“學到好”」,也可以意味著「學“好”」這個概念。
 
     然而,不同的學習目標與進度,對於學習體質不同的孩子來說,「好」的標準也就不盡相同。所以,師長們既然希望孩子學好,是否也就應該根據不同的孩子的學習體質差異,擬定合適的教育方針與學習節奏?
  但是,於此同時,正寄情於網路流量與討論聲浪的教育KOL們、眾口鑠金的教育發明家們,又真的有「尊重每位孩子不同的學習速度」這個事實嗎?還是,這些教育現場的先聖先賢們,都認為應該要以「先聖先賢的速度為速度」?
 
      再定睛一看,這些叱吒論壇、風靡議題現場、被傳誦、分享、轉貼、廣告贊助的,又有哪一位不是根紅苗正的知識階級菁英?
 
      到底,他們離你我的孩子有多遠?
 
結論:學習 以孩子的速度為速度
 
  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不盡相同,教育的方式也並非鐵板一塊,甚至,連孩子成長的觸發點(Trigger point)也各自有別。
  「快」,從來不是教育的唯一答案,更別提把「速度」當作學習的「目的」;至於「跟不跟得上教育流行時尚」,更從來不是教育的本務。
 
    發現了嗎?曾幾何時,教育,幾乎不再是個「動詞」,而更像是一只用以襯托品味與格調的「形容詞」了。
 
  那麼,該怎麼做到「以孩子的速度為速度」呢?
  是從分數來判斷?還是從排名來判斷?還是從老師的評語來判斷?
  
  學好閱讀一直以來,鼓勵家長們做的,從來不是「測速」,而是「配速」。
 
  有跑過「馬拉松」經驗的家長或許更能明白:
  
  無論是半馬、全馬,5K、10K,關鍵都不是「距離長短」,而是著重於掌握適合自己的「配速」:因為貿然跟著不適合自己的速度,要嘛提早「爆掉」,要嘛完全得不到訓練的效果。
 
  成長學習的馬拉松何嘗不是如此?
 
  一味地要孩子追逐「家長的配速」、「同學的配速」、「老師的配速」之前,我們是否有先讓孩子適應自己的速度?我們是否有耐著性子觀察與接受孩子的「速度」?
 
  如果都沒有,師長們又願意給這些孩子幾次失敗的機會呢?如果他們從未真正照著自己速度在自己的賽道上自在奔馳與衝刺,又怎麼會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邊界在哪裡?(更別提有些孩子連奔跑的方向與賽道都不是自己決定的)
 
(以上的馬拉松是個隱喻,希望讀者明白──現在已經到了連使用隱喻都要明白點出來的地步了?!)
 
  從「認識孩子的配速開始」,讓我們一同「以孩子的速度為速度」前進。過快,我們得陪著他們放慢步伐;過慢,我們也得陪著孩子調整節奏。
 
  想起中華電信前幾年的經典廣告詞:「世界越快,心則慢」
 
  生活是如此,教育更是。
 
  別讓教育現場的快時尚風潮,打亂孩子們的成長步伐與學習配速。用專屬於孩子的步伐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