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學好閱讀】「全動機時代」來臨,孩子的學習關鍵在?

學好視覺設計:SIN YI LIN / 類型:平面設計
 
 
撰文:石廷宇
類型:閱讀教育/台北/天母/理解力/國小
 
先說結論:實體轉線上,「動機有無」決定學習成果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越來越多公私立教學機構都改採「線上教學」(on line/e-learning)授課,但是,實際教學現場卻發現,許多家長和學生其實是懷抱著「不得不這麼配合」的心態,半推半就的被迫使用數位教學,為什麼?
  多數家長(甚至有部分學生坦承),認為「現場/實體授課」更有安全感,成效也較好。更大一部份,則是覺得「對孩子的主動性與自律性缺乏信心」。怎麼說?
  排除「線上教學」可能衍生的「硬體/設備問題」,在離開教室與校園後,影響學習成效最重要的因素,多取決於「學生的主動性」,然後,才是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計的「互動性」。
  倘若學生缺乏主動性與積極度,那麼在課堂間說再多笑話,再搞笑,設備再先進、氣氛再舒適,也一樣什麼都學不好!
  放眼許多公私立學校,許多上課環境早已換成了多媒體數位教室了,還不是仍然有人睡得香甜、有人漫不經心,你說,真的是老師不夠用心嗎?當然問題不僅止於此。
 
線上教育,封閉性的視窗化教學,衍伸出「監看死角」
 
  正是因為許多老師、學生、家長,一味將學習成果導向「孩子的表現好壞和老師的互動性成正比」,才會演變出現在所謂的「演技派教師」、「笑話派教師」、「網紅型教師」等等,得要懂打屁、開黃腔、說笑話還兼「脫口秀藝人」或「單口相聲」,學生喜歡上課,更多的是為了「看笑話」「圖個歡樂」,以至於混雜在多人的班級中,一則笑話、一個分心,再回神時,孩子的學習問題依舊沒有被解決,學習態度仍然沒有調整,然後,實體的尚且如此,現在還必須轉為線上,多了更多的「監看死角」,怎麼辦?
  能夠帶動課堂氣氛的老師,自然容易觸動學生的意願,然而,想要弭補監看死角,真正的關鍵,仍然得由「學生自己」決定,換言之,這就回到了「老師上課再會教,學生自己課後沒有投資時間和精力,學習成果一樣打折扣」是一樣的意思。
  也就是說,學生離開教室,其實就進入了教師與家長的監看死角;同樣,學生隔在鏡頭前面、離開了鏡頭,也同樣進入學習的死角;此時,誰才是決定死角存廢的關鍵?當然還是在學生自己。
學生投入的意願越大,死角自然越小;反之,就需要師長在後面不停驅策與催促,對這類缺乏動機的學生來說,線上線下真的有差那麼多嗎?恐怕沒有。
 
線上教學,學習級距將被會徹底拉爆!
 
  一般而言,實體課最大的優勢,是老師能「立即監管」、「及時修正」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此,當教師無法在線上即時掌握學生情況時,師生之間的「教/學」互信感將會崩壞得比面對面更加明顯。
  以往實體課程,再怎麼衝突與摩擦,總是「見面三分情」,老師很難真正冷落或排擠某個學生。(這裡的排擠與冷落,指得是主動疏離或變相架空學生的存在感)。
  一旦轉為線上,學生不愛聽,大可以不必理會它、放空,(最好連視窗也轉黑),以前在課堂上不好意思打瞌睡、無法滑手機,現在,多的是鏡頭外的死角,當然更加「恣意」!
  最終的結果,將出現:
  認真教學的老師搭配認真的學生,形成正向的教學連結,持續提升能力;反之,原本缺乏動機與熱情不足的學生,在沒有了老師的近距離監管(說真的,線上教學,要放生學生/要放生老師,真的太容易了!),也沒有強制性到校管理,更沒有適當的環境從旁約制,輕而易舉便能與共學群體拉開舒適的距離,而更加躲進自己的舒適圈中。(別的同學在做什麼?想必也在打混吧?)
  當這種看不見便不存在的學習共同體因為轉為線上課程被迫瓦解時,別懷疑,我們正在面對的,就是孩子一點一滴地步入階層級距化的情境中。
  善用數位器材的學生,將節省更多時間與心力,而將學習效率與質量做進一步的提升;而錯用數位器材甚至逃避學習的學生,則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同儕拉開差距了也不自知。(或許這些學生其實可能也根本不在意?)
 
親師生共學新契機,是化解衝突?還是更多難題?
 
  線上教學,的確可以超越空間,嫁接不同的群體,但也可能成為學習端點之間的藩籬與誤區。
  疫情未見明朗,如果要讓線上學習成為教學模式的雙軌重點,師生雙方都必須有所體悟,並做好相應的心態調整和擬定實際措施。
  以下,學好閱讀便站在「全動機時代」的思考,提出幾點觀察:
 
1.教師方面
 
  A.教學介面改變,受教品質需重新QC
 
  首當其衝的,就是不再是面對面實體上課了,傳統老師們習慣的抄經派(專攻板書)、誦經派(專念課文)、演技派(帶團康)等等的課堂經營技法,開始遭遇嚴峻的挑戰,教師除了個性與教學習慣需要調整,原本熟稔的教學教法、教具,甚至課程配套,也都有必須要重新花時間、調整、試錯,但是,這一試錯,又可能需要多少屆、多少班學生來實驗?
 
  B.封閉式課程轉為開放式課程,教師將被放大檢視
 
  第二重挑戰,是「教學內容開放」的衝擊;當「課堂裡的事」變成「螢幕前的事」,這位老師到底會不會教?所教的內容是否真正對孩子有所助益?是開導還是誤導?也就必須都攤開在家長與眾人面前:
究竟是我的孩子不會讀書、不夠努力,還是老師的教學水平其實不足?是我的孩子不夠認真,還是老師上課其實在打混?都可能將成為日後親/師/生教學衝突的重要引爆點!
 
2.學生方面
 
  A.動機有無成為影響學習成果的關鍵
 
  將不再有人緊盯著孩子們學習時的每分每秒,以往在校將近九個小時的學習約制,課堂制式規範和強制性參與,一夕之間,劇變成簡單視訊交代完作業可能就放生讓學生去操作了;過去需要累積多年的吸收慣性、操作細節、課堂狀態,許多過去需要被老師們盯著才好說歹說完成的部分,現在都必須隔著螢幕、或者依憑學習單、或許只靠繳交的作業;而且,當學習不再要求團隊合作,個人是否具備學習戰力、具備自我規劃與升級的意識,也將成為影響學習效率的重要的關鍵!
 
  B.同儕學習表現與差距將急速擴大
 
  雖然都出現在同一個視窗,但是每位同學各自在螢幕背後所下的苦功,強弱不同,快慢有別,這些,都將在線上教育時代,不再被明顯地「感受」。
  過往,孩子們因為要到校上課,或多或少能夠近距離感受同學的進退步變化:隨堂考試的分數、同學答題時的專注度與表現、左鄰右舍上課的氣氛、彼此談吐之間的隔閡,這些原本看似日常的細膩互動,在課程轉為線上後,全都化為「未知的空白」,學習進度的差異也將拉開得比以前更加明顯;在教室上課,強弱之間的差異尚不明朗,但是,一旦轉為線上,原本實力差異並不懸殊的同儕,卻有可能因為不同的學習態度與動機轉變,而出現劇烈的差距!
 
3.家長方面
 
  A.接納數位介面,關鍵在OPEN MIND
 
  許多家長在乍聽線上教育時,最先的反應通常是:我幾乎沒給孩子用電腦或手機,更不要說是平板了!細問之下,多數是礙於「擔心手機遊戲的影響」或是沉迷於「社群或網路影音世界」;結果,現在不但一下子被迫要開放孩子們使用電子產品,甚至還必須沿用為「常態教學介面」(天啊!),這對於過去處心積慮要孩子遠離數位網路世界的家長來說,不啻是晴天霹靂!然而,回到「全動機時代」的前提,當孩子只有「遊戲動機」而缺乏「學習動機」,就算沒有數位載具,它們同樣會找到別的方法把時間消耗掉的....,但那怕是有一點契機能引動孩子的學習契機,我們是否都應該慎重考慮呢?(結案)
 
  B.數位學習共同體,考驗親/師/生三方學習動機
 
  既然名之曰「全動機時代」,身為老師、身為家長,是否也做好了引動自己動機的準備?因應數位時代,學習,不再只是學生的事,而是每個人都持續需要保持「學習者」的身份;同時,師長們也該卸下「監看者」「比較者」(很多家長特別喜歡跟孩子比較,並且比贏)的角色,而從「數位新人類」的角色出發,陪伴我們屬於數位原住民的孩子,正確地「已知用火」...歐不,是善用「數位資源」,最大化學習成效,提升能力!
 
全動機時代,起心動念只是基本功,更重要的是?
 
  「全動機時代」,聽起來很玄,實際上就是如此!當數位媒介與載體能夠將我們的知識觸角延伸無遠弗屆時,學習也不再只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HOW/KNOW HOW」的問題;過去成長環境中可能影響學習成效的不利因素,將一一被各種數位輔具所過濾,限制與不便也將隨著輔具的發展而越來越少,那除了動機,還有什麼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果?
 
  學好閱讀認為,關鍵將集中於「學習方法」
 
  數位時代,因為疫情而正式擴大成為學生的「學習現實」的線上教學,武器已經準備好了,孩子們的目標確定了嗎?他們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武器挑戰目標嗎?知道該怎麼使用嗎?或,用它來做什麼?都將連鎖反應成為影響學習成果的重要因素!
  學好閱讀的老師們最常舉的例子是:人人都想唸哈佛大學(2019年世界排名第一名),但,你還停留在一定要考上哈佛大學,才能唸哈佛大學嗎?當哈佛大學和許多頂尖名校早已將開放式課程放在網路上等著人們見學時,你/我/我們的孩子們,又會怎麼做?
學好視覺設計:SIN YI LIN / 類型:平面設計
 
 
撰文:石廷宇
類型:閱讀教育/台北/天母/理解力/國小
 
先說結論:實體轉線上,「動機有無」決定學習成果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越來越多公私立教學機構都改採「線上教學」(on line/e-learning)授課,但是,實際教學現場卻發現,許多家長和學生其實是懷抱著「不得不這麼配合」的心態,半推半就的被迫使用數位教學,為什麼?
  多數家長(甚至有部分學生坦承),認為「現場/實體授課」更有安全感,成效也較好。更大一部份,則是覺得「對孩子的主動性與自律性缺乏信心」。怎麼說?
  排除「線上教學」可能衍生的「硬體/設備問題」,在離開教室與校園後,影響學習成效最重要的因素,多取決於「學生的主動性」,然後,才是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計的「互動性」。
  倘若學生缺乏主動性與積極度,那麼在課堂間說再多笑話,再搞笑,設備再先進、氣氛再舒適,也一樣什麼都學不好!
  放眼許多公私立學校,許多上課環境早已換成了多媒體數位教室了,還不是仍然有人睡得香甜、有人漫不經心,你說,真的是老師不夠用心嗎?當然問題不僅止於此。
 
線上教育,封閉性的視窗化教學,衍伸出「監看死角」
 
  正是因為許多老師、學生、家長,一味將學習成果導向「孩子的表現好壞和老師的互動性成正比」,才會演變出現在所謂的「演技派教師」、「笑話派教師」、「網紅型教師」等等,得要懂打屁、開黃腔、說笑話還兼「脫口秀藝人」或「單口相聲」,學生喜歡上課,更多的是為了「看笑話」「圖個歡樂」,以至於混雜在多人的班級中,一則笑話、一個分心,再回神時,孩子的學習問題依舊沒有被解決,學習態度仍然沒有調整,然後,實體的尚且如此,現在還必須轉為線上,多了更多的「監看死角」,怎麼辦?
  能夠帶動課堂氣氛的老師,自然容易觸動學生的意願,然而,想要弭補監看死角,真正的關鍵,仍然得由「學生自己」決定,換言之,這就回到了「老師上課再會教,學生自己課後沒有投資時間和精力,學習成果一樣打折扣」是一樣的意思。
  也就是說,學生離開教室,其實就進入了教師與家長的監看死角;同樣,學生隔在鏡頭前面、離開了鏡頭,也同樣進入學習的死角;此時,誰才是決定死角存廢的關鍵?當然還是在學生自己。
學生投入的意願越大,死角自然越小;反之,就需要師長在後面不停驅策與催促,對這類缺乏動機的學生來說,線上線下真的有差那麼多嗎?恐怕沒有。
 
線上教學,學習級距將被會徹底拉爆!
 
  一般而言,實體課最大的優勢,是老師能「立即監管」、「及時修正」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此,當教師無法在線上即時掌握學生情況時,師生之間的「教/學」互信感將會崩壞得比面對面更加明顯。
  以往實體課程,再怎麼衝突與摩擦,總是「見面三分情」,老師很難真正冷落或排擠某個學生。(這裡的排擠與冷落,指得是主動疏離或變相架空學生的存在感)。
  一旦轉為線上,學生不愛聽,大可以不必理會它、放空,(最好連視窗也轉黑),以前在課堂上不好意思打瞌睡、無法滑手機,現在,多的是鏡頭外的死角,當然更加「恣意」!
  最終的結果,將出現:
  認真教學的老師搭配認真的學生,形成正向的教學連結,持續提升能力;反之,原本缺乏動機與熱情不足的學生,在沒有了老師的近距離監管(說真的,線上教學,要放生學生/要放生老師,真的太容易了!),也沒有強制性到校管理,更沒有適當的環境從旁約制,輕而易舉便能與共學群體拉開舒適的距離,而更加躲進自己的舒適圈中。(別的同學在做什麼?想必也在打混吧?)
  當這種看不見便不存在的學習共同體因為轉為線上課程被迫瓦解時,別懷疑,我們正在面對的,就是孩子一點一滴地步入階層級距化的情境中。
  善用數位器材的學生,將節省更多時間與心力,而將學習效率與質量做進一步的提升;而錯用數位器材甚至逃避學習的學生,則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同儕拉開差距了也不自知。(或許這些學生其實可能也根本不在意?)
 
親師生共學新契機,是化解衝突?還是更多難題?
 
  線上教學,的確可以超越空間,嫁接不同的群體,但也可能成為學習端點之間的藩籬與誤區。
  疫情未見明朗,如果要讓線上學習成為教學模式的雙軌重點,師生雙方都必須有所體悟,並做好相應的心態調整和擬定實際措施。
  以下,學好閱讀便站在「全動機時代」的思考,提出幾點觀察:
 
1.教師方面
 
  A.教學介面改變,受教品質需重新QC
 
  首當其衝的,就是不再是面對面實體上課了,傳統老師們習慣的抄經派(專攻板書)、誦經派(專念課文)、演技派(帶團康)等等的課堂經營技法,開始遭遇嚴峻的挑戰,教師除了個性與教學習慣需要調整,原本熟稔的教學教法、教具,甚至課程配套,也都有必須要重新花時間、調整、試錯,但是,這一試錯,又可能需要多少屆、多少班學生來實驗?
 
  B.封閉式課程轉為開放式課程,教師將被放大檢視
 
  第二重挑戰,是「教學內容開放」的衝擊;當「課堂裡的事」變成「螢幕前的事」,這位老師到底會不會教?所教的內容是否真正對孩子有所助益?是開導還是誤導?也就必須都攤開在家長與眾人面前:
究竟是我的孩子不會讀書、不夠努力,還是老師的教學水平其實不足?是我的孩子不夠認真,還是老師上課其實在打混?都可能將成為日後親/師/生教學衝突的重要引爆點!
 
2.學生方面
 
  A.動機有無成為影響學習成果的關鍵
 
  將不再有人緊盯著孩子們學習時的每分每秒,以往在校將近九個小時的學習約制,課堂制式規範和強制性參與,一夕之間,劇變成簡單視訊交代完作業可能就放生讓學生去操作了;過去需要累積多年的吸收慣性、操作細節、課堂狀態,許多過去需要被老師們盯著才好說歹說完成的部分,現在都必須隔著螢幕、或者依憑學習單、或許只靠繳交的作業;而且,當學習不再要求團隊合作,個人是否具備學習戰力、具備自我規劃與升級的意識,也將成為影響學習效率的重要的關鍵!
 
  B.同儕學習表現與差距將急速擴大
 
  雖然都出現在同一個視窗,但是每位同學各自在螢幕背後所下的苦功,強弱不同,快慢有別,這些,都將在線上教育時代,不再被明顯地「感受」。
  過往,孩子們因為要到校上課,或多或少能夠近距離感受同學的進退步變化:隨堂考試的分數、同學答題時的專注度與表現、左鄰右舍上課的氣氛、彼此談吐之間的隔閡,這些原本看似日常的細膩互動,在課程轉為線上後,全都化為「未知的空白」,學習進度的差異也將拉開得比以前更加明顯;在教室上課,強弱之間的差異尚不明朗,但是,一旦轉為線上,原本實力差異並不懸殊的同儕,卻有可能因為不同的學習態度與動機轉變,而出現劇烈的差距!
 
3.家長方面
 
  A.接納數位介面,關鍵在OPEN MIND
 
  許多家長在乍聽線上教育時,最先的反應通常是:我幾乎沒給孩子用電腦或手機,更不要說是平板了!細問之下,多數是礙於「擔心手機遊戲的影響」或是沉迷於「社群或網路影音世界」;結果,現在不但一下子被迫要開放孩子們使用電子產品,甚至還必須沿用為「常態教學介面」(天啊!),這對於過去處心積慮要孩子遠離數位網路世界的家長來說,不啻是晴天霹靂!然而,回到「全動機時代」的前提,當孩子只有「遊戲動機」而缺乏「學習動機」,就算沒有數位載具,它們同樣會找到別的方法把時間消耗掉的....,但那怕是有一點契機能引動孩子的學習契機,我們是否都應該慎重考慮呢?(結案)
 
  B.數位學習共同體,考驗親/師/生三方學習動機
 
  既然名之曰「全動機時代」,身為老師、身為家長,是否也做好了引動自己動機的準備?因應數位時代,學習,不再只是學生的事,而是每個人都持續需要保持「學習者」的身份;同時,師長們也該卸下「監看者」「比較者」(很多家長特別喜歡跟孩子比較,並且比贏)的角色,而從「數位新人類」的角色出發,陪伴我們屬於數位原住民的孩子,正確地「已知用火」...歐不,是善用「數位資源」,最大化學習成效,提升能力!
 
全動機時代,起心動念只是基本功,更重要的是?
 
  「全動機時代」,聽起來很玄,實際上就是如此!當數位媒介與載體能夠將我們的知識觸角延伸無遠弗屆時,學習也不再只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HOW/KNOW HOW」的問題;過去成長環境中可能影響學習成效的不利因素,將一一被各種數位輔具所過濾,限制與不便也將隨著輔具的發展而越來越少,那除了動機,還有什麼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果?
 
  學好閱讀認為,關鍵將集中於「學習方法」
 
  數位時代,因為疫情而正式擴大成為學生的「學習現實」的線上教學,武器已經準備好了,孩子們的目標確定了嗎?他們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武器挑戰目標嗎?知道該怎麼使用嗎?或,用它來做什麼?都將連鎖反應成為影響學習成果的重要因素!
  學好閱讀的老師們最常舉的例子是:人人都想唸哈佛大學(2019年世界排名第一名),但,你還停留在一定要考上哈佛大學,才能唸哈佛大學嗎?當哈佛大學和許多頂尖名校早已將開放式課程放在網路上等著人們見學時,你/我/我們的孩子們,又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