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一場疫病,線上教育正夯?
撰文/石廷宇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
對象:學齡前/國小/國中
地區:台北市/士林/天母/新莊/大安
字數:2082
潘朵拉的盒子裡面裝的,究竟是疾病,還是希望?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升溫,一般公私立學校正為了如何有效防疫、避免群聚感染而頭疼不已;此時,許多私人教育機構則已紛紛化整為零,利用網路資源,突破空間限制,紛紛開啓了線上課程(online education),包括學好閱讀,我們也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國中、高中,開起了「線上閱讀課程」。
但,線上教育,到底來說,終究是行之有年—youtube上的各種課程、利用各種網路平台開設的收費課程,甚至是線上課程平台,都早已不是新聞,那麼,到底一場看似波瀾未平的肺炎病毒,能掀啟什麼關於線上教育的思考?傳統面對面的教育模式(線下教育offline education)是否真的即將式微?
問題不在線上、線下,其實在…..
進入「人人皆網紅」的時代,不怕沒課開,就怕沒學生。
當各種網路平台的開課條件已經近乎「零門檻」時,只要不怕出名、不怕紅,任誰想開課就能輕鬆開課,問題是,有沒有人報名、內容禁不禁得起考驗?則受限於報名繳費的規則、成熟的剪輯技巧,無論如何,總是得有人先當「課程實驗品」不可。
這種情況,在一般上班族、大學生或是有技職養成需求(包括線上英語學習,也在這個範疇),且能分辨內容良窳的成年人來說,自然是「歡喜做,甘願受」,但,當這樣的課程進入到高中、甚至國中、國小時,以下幾個疑慮,可就不得不令人得再三思考了:
一、面對基礎知識,「學習模式」是否經得起檢驗
和學習語文不同,語言學習,說穿了學的其實是「情境」,因為日常生活環境無法填供適當的全外語環境,因此必須借助特殊條件來輔助,此時,線上教育自然是恰如其分的學習選擇。
但基礎知識、學齡知識卻不然。
常聽到關於高中生、國中生在補習班補課的經典口訣「三倍快轉」--意思是,因為是看錄影帶,老師廢話的地方,快轉;自己覺得會的地方,快轉;老師講了也聽不明白的,快轉。三倍快轉的結果,就是學生只是將老師上課講的地方、筆記要抄的地方、課輔老師要檢查的地方,依樣畫葫蘆地筆記起來,至於成效如何,則完全各憑本事,見仁見智。
再者,因為是封閉的教學環境,老師到底說了什麼?通常也只有學生自己知道。學生到底學了什麼?非透過考試、不斷的寫題目,恐怕也難以驗證學生的實際進步與否,那麼,最後的結果,不過是將「線下模式」完整移植到鏡頭前來而已,實在很難說有什麼因為改變為「線上」,而真正對學生有所助益。
二、學習變數增加,考驗學生的學習適應力
人人都可以自稱「師」,卻不是人人都適合成為「教育者」,不同的教學內容,所需要的教學技術、教育心態,甚至是手法與溝通的技巧都大不相同。尤其線上教育缺乏了人與人近距離互動所建立起的那種「信任感」,一旦面對學生學習的瓶頸、困境,甚至遇到學習心力低潮時,隔著webcam,自然很難有所助益。
同樣,也不是什麼科目都適合「移植到線上」來進行教育。尤其是那種越需要思考、互動、啟發與刺激的學習內容。
換句話說,從教室中到電腦前,整個教育的過程中,最考驗的,往往不只是「內容有多吸引人」,還包括「學生是否有足夠的學習動能」。因為,資訊型的課程,多半是聽課就好、專心上課就好,而思辨型的課程,則尚須要經過學生主動轉化、思考與表達,其中,最難的,還包括必須要「試錯」。
然而,在部份中低年級線上課程可能還需要家長在旁陪同的情況下,不只學生既有的聽課習慣受到挑戰(變數1),混在教室人群中的安全感被打破(變數2),也產生了另一重來自身旁的學習壓力(變數3)。(不是來自老師,而是來自父母。)
三、授課內容是否「適合」線上課程
最後,因為「隔著鏡頭」,學習強制性的力道其實已大大減弱。加上授課老師很難掌握鏡頭外的「未知領域」,因此,扣除「技能型課程」,舉凡是「資訊型的課程」,學生多半仍流於「聽課」為主,「互動」為輔。(與語言學習課程不同,強迫「說點什麼」,本來就是語言學習時的重點)。但這一點,在思考型課程、啟發行課程中,就較難做到。畢竟,如果只是將課堂中的僵硬互動模式套上「線上」二字,那其實真人授課也不過和看錄影帶大同小異罷了。
以學好的閱讀教育模式為例,整個學好閱讀的閱讀學習體系尤其強調「過程」的可被追蹤與檢驗程度,學好教師們往往需要近距離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軌跡與其所留下的思考脈絡,然後,從中進一步確認學習進度,並進型教學反饋。
一旦將這種近距離模式拉遠至鏡頭的兩端,老師的教學手法除了變得需要更加多樣性外,學生端也需要因此更加速提升自己的學習機制,因為,所有的學習過程都被迫在鏡頭前被縮短與加速,從而考驗著學生能否開啓自己的自主學習機制,以回應老師的密集關注。這一切學習模式的改變,也都意味著,學生不再只能處於被動的「接收」,而也必須要進入到能夠隨時即刻「回應」的程度。
當閱讀教育線上化
原本尚屬於較新教學領域的「閱讀教育」,如今因為一場肺炎,迎來了全新的挑戰:從原本與傳統教育體制的「內容抗擷」,現在又多了「線上/線下」的新考驗。
是利?或是弊?
「閱讀教育」真的那麼簡單?只要「看得懂字」,就能教閱讀?只要看起來譁眾取寵,即使學生毫無獲益也無所謂?
當線上教育成為某種另類的「封閉教育」,孩子的學習成效好壞,其間的差距將會更加懸殊,也更加無從比較。該怎麼辦?
撰文/石廷宇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
對象:學齡前/國小/國中
地區:台北市/士林/天母/新莊/大安
字數:2082
潘朵拉的盒子裡面裝的,究竟是疾病,還是希望?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升溫,一般公私立學校正為了如何有效防疫、避免群聚感染而頭疼不已;此時,許多私人教育機構則已紛紛化整為零, 利用網路資源,突破空間限制,紛紛開啓了線上課程(online education),包括學好閱讀,我們也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國中、高中,開起了「線上閱讀課程」。
但,線上教育,到底來說,終究是行之有年—youtube上的各種課程、利用各種網路平台開設的收費課程,甚至是線上課程平台,都早已不是新聞,那麼,到 底一場看似波瀾未平的肺炎病毒,能掀啟什麼關於線上教育的思考?傳統面對面的教育模式(線下教育offline education)是否真的即將式微?
問題不在線上、線下,其實在…..
進入「人人皆網紅」的時代,不怕沒課開,就怕沒學生。
當各種網路平台的開課條件已經近乎「零門檻」時,只要不怕出名、不怕紅,任誰想開課就能輕鬆開課,問題是,有沒有人報名、內容禁不禁得起考驗?則受限於報名繳費的規則、成熟的剪輯技巧,無論如何,總是得有人先當「課程實驗品」不可。
這種情況,在一般上班族、大學生或是有技職養成需求(包括線上英語學習,也在這個範疇),且能分辨內容良窳的成年人來說,自然是「歡喜做,甘願受」,但,當這樣的課程進入到高中、甚至國中、國小時,以下幾個疑慮,可就不得不令人得再三思考了:
一、面對基礎知識,「學習模式」是否經得起檢驗
和學習語文不同,語言學習,說穿了學的其實是「情境」,因為日常生活環境無法填供適當的全外語環境,因此必須借助特殊條件來輔助,此時,線上教育自然是恰如其分的學習選擇。
但基礎知識、學齡知識卻不然。
常聽到關於高中生、國中生在補習班補課的經典口訣「三倍快轉」--意思是,因為是看錄影帶,老師廢話的地方,快轉;自己覺得會的地方,快轉;老師講了也聽 不明白的,快轉。三倍快轉的結果,就是學生只是將老師上課講的地方、筆記要抄的地方、課輔老師要檢查的地方,依樣畫葫蘆地筆記起來,至於成效如何,則完全 各憑本事,見仁見智。
再者,因為是封閉的教學環境,老師到底說了什麼?通常也只有學生自己知道。學生到底學了什麼?非透過考試、不斷的寫題目,恐怕也難以驗證學生的實際進步與 否,那麼,最後的結果,不過是將「線下模式」完整移植到鏡頭前來而已,實在很難說有什麼因為改變為「線上」,而真正對學生有所助益。
二、學習變數增加,考驗學生的學習適應力
人人都可以自稱「師」,卻不是人人都適合成為「教育者」,不同的教學內容,所需要的教學技術、教育心態,甚至是手法與溝通的技巧都大不相同。尤其線上教育 缺乏了人與人近距離互動所建立起的那種「信任感」,一旦面對學生學習的瓶頸、困境,甚至遇到學習心力低潮時,隔著webcam,自然很難有所助益。
同樣,也不是什麼科目都適合「移植到線上」來進行教育。尤其是那種越需要思考、互動、啟發與刺激的學習內容。
換句話說,從教室中到電腦前,整個教育的過程中,最考驗的,往往不只是「內容有多吸引人」,還包括「學生是否有足夠的學習動能」。因為,資訊型的課程,多 半是聽課就好、專心上課就好,而思辨型的課程,則尚須要經過學生主動轉化、思考與表達,其中,最難的,還包括必須要「試錯」。
然而,在部份中低年級線上課程可能還需要家長在旁陪同的情況下,不只學生既有的聽課習慣受到挑戰(變數1),混在教室人群中的安全感被打破(變數2),也產生了另一重來自身旁的學習壓力(變數3)。(不是來自老師,而是來自父母。)
三、授課內容是否「適合」線上課程
最後,因為「隔著鏡頭」,學習強制性的力道其實已大大減弱。加上授課老師很難掌握鏡頭外的「未知領域」,因此,扣除「技能型課程」,舉凡是「資訊型的課 程」,學生多半仍流於「聽課」為主,「互動」為輔。(與語言學習課程不同,強迫「說點什麼」,本來就是語言學習時的重點)。但這一點,在思考型課程、啟發 行課程中,就較難做到。畢竟,如果只是將課堂中的僵硬互動模式套上「線上」二字,那其實真人授課也不過和看錄影帶大同小異罷了。
以學好的閱讀教育模式為例,整個學好閱讀的閱讀學習體系尤其強調「過程」的可被追蹤與檢驗程度,學好教師們往往需要近距離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軌跡與其所留下的思考脈絡,然後,從中進一步確認學習進度,並進型教學反饋。
一旦將這種近距離模式拉遠至鏡頭的兩端,老師的教學手法除了變得需要更加多樣性外,學生端也需要因此更加速提升自己的學習機制,因為,所有的學習過程都被 迫在鏡頭前被縮短與加速,從而考驗著學生能否開啓自己的自主學習機制,以回應老師的密集關注。這一切學習模式的改變,也都意味著,學生不再只能處於被動的 「接收」,而也必須要進入到能夠隨時即刻「回應」的程度。
當閱讀教育線上化
原本尚屬於較新教學領域的「閱讀教育」,如今因為一場肺炎,迎來了全新的挑戰:從原本與傳統教育體制的「內容抗擷」,現在又多了「線上/線下」的新考驗。
是利?或是弊?
「閱讀教育」真的那麼簡單?只要「看得懂字」,就能教閱讀?只要看起來譁眾取寵,即使學生毫無獲益也無所謂?
當線上教育成為某種另類的「封閉教育」,孩子的學習成效好壞,其間的差距將會更加懸殊,也更加無從比較。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