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學好觀點】在學習「閱讀素養」之前,身為家長,您該注意....

學好視覺設計: SIN YI LIN / 類型:攝影
 
【學好閱讀 x 學好「閱讀素養」之前】
撰文/郭靜如   
對象:國小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 
地區:士林/天母/大安/新莊
字數:2794
 
閱讀素養知多少
 
關於坊間閱讀素養的文章,你還可以...
2.〈閱讀素養的培養〉(天下雜誌)
 
  「閱讀素養」,誠然已成為近日教育界當紅的關鍵字。在「108課綱」(到底什麼是108課綱整理包)上路後,(據說)考試的出題方向也將有所改變,未來,考題將會出現以下幾種明顯轉型:
 
1.份量:將以「長篇文本」為主
2.題型:趨向「生活化」
3.屬性:「跨領域」方式呈現
 
  最重要的是,今後的考題將不再以「只問對錯」的非是及非的檢測方式,而更要求學生必須「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明白對錯之間的因果、邏輯關係,並且還要能將想法順暢地表現出來。對此,過去的教育體系以及學生普遍仰賴的學習方法--以「背誦」為主的學習方法,將會遭到嚴酷的挑戰。
 
  因此,「有背有分」的舊式教學法、學習法,將不再適用於新式考題(雖然不確定實際的出題方式和考題引導教學的方式能否有劇烈的改變)。但許多家長在得知新課綱的走向後,已有如驚弓之鳥,四處打探該如何應付新型態的出題模式;坊間的學者們也如雨後春筍,瞬間大量引進國外行之有年的「閱讀素養」論述,試圖翻轉昔日刻板化的學習模式,將新式的學習法帶入台灣。
 
  以下是在台灣遲遲無法引起風潮的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對「閱讀素養」的定義(讀者可以思考為何PISA早已於2007年便引進台灣,經歷了十幾年卻仍然無法產生劇烈的「話題性」)如下:
 
透過書面文本內容的提問,測試受測者是否能藉由理解、運用、自我省思等方式,以實現個人目標、發揮內在 潛能及參與社會的能力。此一組織強調,讀者並非被動的訊息接受者,對於學習內容,也不應該是未經反省的照單全收,而是主動的訊息處理者。因此,讀者要能進行省思回饋、更要能批判閱讀內容,不僅與作者互動,更應積極與社會人群互動。這也意謂著:閱讀教育應從消極的個人閱讀能力培養,轉化成積極的社會參與力。
 
  簡而言之,「閱讀素養」強調的,是人們必須具備「對於知識的整合能力」並且訓練「將知識活用於生活之中的實踐力」,因此,如何培養「具備層次性的思辨技巧」與「整合性的思考與溝通」的能力,就是學生在求學階段非常重要的課題。
 
學好閱讀素養之前,先學習如何閱讀
 
  然而在談論「培養閱讀素養」之前,學好閱讀認為,更應該先理解「閱讀的對象」和「尋找適當的閱讀方法」,要擁有對閱讀(這個過程)的正確認識和態度,才可能在閱讀素養的田畝上,得到更豐碩的收成。
 
  在此之前,必須釐清「閱讀」不是「讀字」,而是理解文字(文章)中的「訊息」(Messages/Information)。
 
  不只是學生,許多家長與老師也常對「閱讀」都有著錯誤的認知,認為所謂的閱讀,就是「看完一本書、讀完一篇文章」(然後伴隨著:「來,說說看,你剛剛讀了什麼?」)就是完成了「整個閱讀的流程」,制式化地將閱讀是為是一個單純的生產線,從輸入到輸出,完全直線地「生產」。
 
  但是「看完、讀完」僅能夠算是「完成一件事」,而非真正「理解訊息內容」。因此,其實在討論閱讀素養之前,還有許多許多的「前置作業」需要一一檢核,然後才能更進一步討論「素養的生成」。
 
  那麼,對於「閱讀」,家長必須確立那些正確的觀念?又該秉持著何種「閱讀」態度?才能讓孩子真正有效閱讀呢?
 
  以下兩項關於閱讀教育「觀念」上的重點,提供給正為了108課綱傷腦筋、為了到底什麼是閱讀素養而苦惱的家長參考:
 
1.不能只重「量」,更要擬訂「方法」
 
  「多讀」(廣泛閱讀)確實是培養閱讀素養重要關鍵之一,但在廣泛閱讀之前,我們首先必須確定的是,孩子「懂得閱讀」(閱讀的方法、技巧、目的)。
 
  「懂得閱讀」說起來簡單,但其中卻隱含著需要耗費時間訓練與培養的技術質量,它涵括了:
 
  A.「會閱讀」(閱讀的意義)
  B.「擅閱讀」(閱讀的技巧)
 
  上面兩個層次。都圍繞著「能準確理解文章內容」這個主要目的,(不是我覺得重點在哪裡,而是文章要告訴我的重點是什麼)
 
  「會閱讀」,是閱讀的基礎功;而「擅閱讀」則是站在前者的基礎上,發展出「屬於自己」「針對類型性」的理解方法,當中則包含了以下四大區塊:
 
  (1)準確掌握訊息重點
 
  (2)區分各別訊息的重要性與層次
 
  (3)分別訊息真偽、挖掘訊息深淺
 
  (4)歸納訊息大意
 
  倘若無法依照以上的學習邏輯理解閱讀,並善用閱讀的技巧,僅憑熱情卻毫無章法的「多讀」、「堆積」,不只無法將文章轉化為有用資訊,無法達到整合知識的目的,因此而打壞學習胃口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2.不能只重「功利性」,更要適切「階段性、區域性」
 
  在眾人皆以「能夠理解訊息」作為閱讀的出發點之際,能夠影響個別閱讀成效的關鍵因素便是「閱讀方法」,因為誰先掌握了閱讀方法,誰就能更快速、更有效的累積知識或訊息,並且更廣泛、大量的擴充閱讀領域與知識版圖;可以說掌握了閱讀方法,就等於在有效閱讀的時間、數量和範圍上領得先機。
 
  然而,往往訓練到了這個節骨眼,家長們便容易深陷「成績糾葛」之中,讀書的目的,誰敢說不是為了成績?不為了考試?誰又能真正不受大環境(升學體制)的影響?
 
  所以,再好的閱讀方法、閱讀內容與學習規劃,常常一到面對升學體制時,就徹底崩盤,甚至是造成孩子「無所適從」的現象。
 
  正是每個人所擅長的、適合的閱讀方法不同、每位家長對於孩子的期待也有所差異、每位教師對於教學成果的要求,使得孩子們在成長過程與建構知識版圖、閱讀積累的過程中,必須要面對各種來自外部(不是來自自己遭遇的學習困難)的「學習指令」。
 
  但凡好的閱讀教育與學習規劃,通常多具備「階段性」「區域性」這兩個特點;也就是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進程、累積多寡、理解深淺,給予不同的階段性學習設定(而不是以往依照年級、依照考試範圍、依照科目、依照成績的制式考核標準),同時,不同的知識板塊(相較於體制性的分科標準),也必須研擬不同的、適合孩子的「閱讀方法」,而並非傳統依照老師的教學模式設計,而是隨著學生的「閱讀經驗值」而隨之調整、供給,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站在學生「能力養成的目的」上,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教育」。
 
素養是結果,閱讀是方法
 
  任誰都想要有「素養」,音樂素養、藝術素養、科技素養、數位素養,想要有素養,所以要多看、多聽、多學、多問?都對,但也都有可以再討論、再精進的空間。
 
  素養,是學習的結果,而並非學習的過程。而孩子在求學階段,最重要的,無非是學習「如何學習」!
 
  當坊間教育界人士群起討論—我們要給予孩子「閱讀素養」時,究竟有多少人提及了「教學的方法」「教學現場的執行細節」「學生的程度與反應」甚至是「可能遭遇的問題」?如果沒有,如果避之唯恐不及,那麼,我們就必須深切地思考,這究竟是一個教育話題、一段熱潮,還是一個真正可以執行10年、20年的教育大計?
  別忘了,現在的您,若正在讀這篇文章,您的孩子可能正(準備)要投身進入這個全新的教育理念之中,您的孩子究竟是他人話題與想法的犧牲品?實驗品?還是能夠真正享受教育帶給孩子的提升與累積?是我們所有投身教育、有志於教育、孩子正經歷教育階段時,所共同要關懷與省思的問題。
學好視覺設計: SIN YI LIN / 類型:攝影
 
【學好閱讀 x 學好「閱讀素養」之前】
撰文/郭靜如   
對象:國小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 
地區:士林/天母/大安/新莊
字數:2794
 
閱讀素養知多少
 
關於坊間閱讀素養的文章,你還可以...
2.〈閱讀素養的培養〉(天下雜誌)
 
  「閱讀素養」,誠然已成為近日教育界當紅的關鍵字。在「108課綱」(到底什麼是108課綱整理包)上路後,(據說)考試的出題方向也將有所改變,未來,考題將會出現以下幾種明顯轉型:
 
1.份量:將以「長篇文本」為主
2.題型:趨向「生活化」
3.屬性:「跨領域」方式呈現
 
  最重要的是,今後的考題將不再以「只問對錯」的非是及非的檢測方式,而更要求學生必須「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明白對錯之間的因果、邏輯關係,並且還要能將想法順暢地表現出來。對此,過去的教育體系以及學生普遍仰賴的學習方法--以「背誦」為主的學習方法,將會遭到嚴酷的挑戰。
 
  因此,「有背有分」的舊式教學法、學習法,將不再適用於新式考題(雖然不確定實際的出題方式和考題引導教學的方式能否有劇烈的改變)。但許多家長在得知新課綱的走向後,已有如驚弓之鳥,四處打探該如何應付新型態的出題模式;坊間的學者們也如雨後春筍,瞬間大量引進國外行之有年的「閱讀素養」論述,試圖翻轉昔日刻板化的學習模式,將新式的學習法帶入台灣。
 
  以下是在台灣遲遲無法引起風潮的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對「閱讀素養」的定義(讀者可以思考為何PISA早已於2007年便引進台灣,經歷了十幾年卻仍然無法產生劇烈的「話題性」)如下:
 
透過書面文本內容的提問,測試受測者是否能藉由理解、運用、自我省思等方式,以實現個人目標、發揮內在 潛能及參與社會的能力。此一組織強調,讀者並非被動的訊息接受者,對於學習內容,也不應該是未經反省的照單全收,而是主動的訊息處理者。因此,讀者要能進行省思回饋、更要能批判閱讀內容,不僅與作者互動,更應積極與社會人群互動。這也意謂著:閱讀教育應從消極的個人閱讀能力培養,轉化成積極的社會參與力。
 
  簡而言之,「閱讀素養」強調的,是人們必須具備「對於知識的整合能力」並且訓練「將知識活用於生活之中的實踐力」,因此,如何培養「具備層次性的思辨技巧」與「整合性的思考與溝通」的能力,就是學生在求學階段非常重要的課題。
 
學好閱讀素養之前,先學習如何閱讀
 
  然而在談論「培養閱讀素養」之前,學好閱讀認為,更應該先理解「閱讀的對象」和「尋找適當的閱讀方法」,要擁有對閱讀(這個過程)的正確認識和態度,才可能在閱讀素養的田畝上,得到更豐碩的收成。
 
  在此之前,必須釐清「閱讀」不是「讀字」,而是理解文字(文章)中的「訊息」(Messages/Information)。
 
  不只是學生,許多家長與老師也常對「閱讀」都有著錯誤的認知,認為所謂的閱讀,就是「看完一本書、讀完一篇文章」(然後伴隨著:「來,說說看,你剛剛讀了什麼?」)就是完成了「整個閱讀的流程」,制式化地將閱讀是為是一個單純的生產線,從輸入到輸出,完全直線地「生產」。
 
  但是「看完、讀完」僅能夠算是「完成一件事」,而非真正「理解訊息內容」。因此,其實在討論閱讀素養之前,還有許多許多的「前置作業」需要一一檢核,然後才能更進一步討論「素養的生成」。
 
  那麼,對於「閱讀」,家長必須確立那些正確的觀念?又該秉持著何種「閱讀」態度?才能讓孩子真正有效閱讀呢?
 
  以下兩項關於閱讀教育「觀念」上的重點,提供給正為了108課綱傷腦筋、為了到底什麼是閱讀素養而苦惱的家長參考:
 
1.不能只重「量」,更要擬訂「方法」
 
  「多讀」(廣泛閱讀)確實是培養閱讀素養重要關鍵之一,但在廣泛閱讀之前,我們首先必須確定的是,孩子「懂得閱讀」(閱讀的方法、技巧、目的)。
 
  「懂得閱讀」說起來簡單,但其中卻隱含著需要耗費時間訓練與培養的技術質量,它涵括了:
 
  A.「會閱讀」(閱讀的意義)
  B.「擅閱讀」(閱讀的技巧)
 
  上面兩個層次。都圍繞著「能準確理解文章內容」這個主要目的,(不是我覺得重點在哪裡,而是文章要告訴我的重點是什麼)
 
  「會閱讀」,是閱讀的基礎功;而「擅閱讀」則是站在前者的基礎上,發展出「屬於自己」「針對類型性」的理解方法,當中則包含了以下四大區塊:
 
  (1)準確掌握訊息重點
 
  (2)區分各別訊息的重要性與層次
 
  (3)分別訊息真偽、挖掘訊息深淺
 
  (4)歸納訊息大意
 
  倘若無法依照以上的學習邏輯理解閱讀,並善用閱讀的技巧,僅憑熱情卻毫無章法的「多讀」、「堆積」,不只無法將文章轉化為有用資訊,無法達到整合知識的目的,因此而打壞學習胃口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2.不能只重「功利性」,更要適切「階段性、區域性」
 
  在眾人皆以「能夠理解訊息」作為閱讀的出發點之際,能夠影響個別閱讀成效的關鍵因素便是「閱讀方法」,因為誰先掌握了閱讀方法,誰就能更快速、更有效的累積知識或訊息,並且更廣泛、大量的擴充閱讀領域與知識版圖;可以說掌握了閱讀方法,就等於在有效閱讀的時間、數量和範圍上領得先機。
 
  然而,往往訓練到了這個節骨眼,家長們便容易深陷「成績糾葛」之中,讀書的目的,誰敢說不是為了成績?不為了考試?誰又能真正不受大環境(升學體制)的影響?
 
  所以,再好的閱讀方法、閱讀內容與學習規劃,常常一到面對升學體制時,就徹底崩盤,甚至是造成孩子「無所適從」的現象。
 
  正是每個人所擅長的、適合的閱讀方法不同、每位家長對於孩子的期待也有所差異、每位教師對於教學成果的要求,使得孩子們在成長過程與建構知識版圖、閱讀積累的過程中,必須要面對各種來自外部(不是來自自己遭遇的學習困難)的「學習指令」。
 
  但凡好的閱讀教育與學習規劃,通常多具備「階段性」「區域性」這兩個特點;也就是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進程、累積多寡、理解深淺,給予不同的階段性學習設定(而不是以往依照年級、依照考試範圍、依照科目、依照成績的制式考核標準),同時,不同的知識板塊(相較於體制性的分科標準),也必須研擬不同的、適合孩子的「閱讀方法」,而並非傳統依照老師的教學模式設計,而是隨著學生的「閱讀經驗值」而隨之調整、供給,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站在學生「能力養成的目的」上,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教育」。
 
素養是結果,閱讀是方法
 
  任誰都想要有「素養」,音樂素養、藝術素養、科技素養、數位素養,想要有素養,所以要多看、多聽、多學、多問?都對,但也都有可以再討論、再精進的空間。
 
  素養,是學習的結果,而並非學習的過程。而孩子在求學階段,最重要的,無非是學習「如何學習」!
 
  當坊間教育界人士群起討論—我們要給予孩子「閱讀素養」時,究竟有多少人提及了「教學的方法」「教學現場的執行細節」「學生的程度與反應」甚至是「可能遭遇的問題」?如果沒有,如果避之唯恐不及,那麼,我們就必須深切地思考,這究竟是一個教育話題、一段熱潮,還是一個真正可以執行10年、20年的教育大計?
  別忘了,現在的您,若正在讀這篇文章,您的孩子可能正(準備)要投身進入這個全新的教育理念之中,您的孩子究竟是他人話題與想法的犧牲品?實驗品?還是能夠真正享受教育帶給孩子的提升與累積?是我們所有投身教育、有志於教育、孩子正經歷教育階段時,所共同要關懷與省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