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學習養成單元:之一 孩子為什麼「不愛問問題」?
學習養成單元:之一 我的孩子為什麼「不愛問問題」?
撰文/石廷宇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 對象:國小/國中/高中 地區:台北市/士林/天母
「好了,同學們,到這邊有沒有問題?」
「沒有?好,那我們上到這邊,下課。」
以上是我們記憶裡常見的課堂情境。
身為家長,沒有人不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究竟遭遇哪些學習上的困難與瓶頸;您是否有以下這個疑問:『明明有問題,孩子為什麼不問呢?』,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孩子「不愛問問題」,就是我們這次學習養成單元的重要主題。
看看網路怎麼說?
關於「孩子不愛問問題」的探討,網路上的幾篇代表作有:
1.〈學問:學習發問〉(2013/9/04)
2.〈連外國人都問,為什麼台灣人「不敢舉手發問?」其實....〉(2015/07/15)
3.〈是什麼讓我們問不出問題?我在美國學到的兩堂課〉(2015/07/23)
4.〈問?不問!孩子發展大不同......〉(2015/11/03)
5.〈台灣學生的致命傷:很愛猜題,卻不問問題!難怪....〉(2018/02/08)
從這些討論,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幾種討論方向:
a.不發問的遠因:
(1)家長/師長不接受「我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不同」
(2)家長/師長只接受「標準答案」
(3)對問題採取否定、潑冷水態度
(4)本質上不鼓勵思考
b.不發問的弊病:
(1)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
(2)「不會」問問題
(3)習慣用「猜」的方式學習
(4)好奇心被壓抑,創造力被扼殺
c.發問的重要
(1)挑戰既有規則、尋找創新可能
(2)嘗試,才有可能突破僵局
(3)學習問正確的問題
(4)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
(5)知「不知」,才是求知的開始
站在這些討論的基礎上,基本上我們對於「概念層次上的問問題的優劣」,尤其「問問題好處多」,已有初步的認識,至於實際操作,卻仍然沒有深刻地提出解決「孩子不愛問問題」的原生性問題。
因此,本文將延續這些討論,進一步把「問題」拉回親子關係的教育現場上,試著解決學習養成的重要難題:「如何誘發孩子多問問題」。
第一課:您是一個能夠接受「問題」的家長嗎?
我們真的很不喜歡檢討家長,(在很多親子教養權威口中常常直言:孩子的錯就是家長的錯)不過,很多時候,家長雖然的確是影響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關鍵,但他們也可能同時也是優秀上的頂尖社會人士,他們依循所信賴的信念、自身的成功邏輯,努力與投入地教養自己的孩子,未必就不會有好結果。
只能說,孩子在學校的時光漫漫數十年,原生家庭環境最大的作用,是賦予他們最基本的陶冶與鎔鑄,好讓他們在進入校園受到習染之前,能夠先保有一定的「品質」,以應付成長階段中可能遭遇的挑戰。
換一點比較通俗的說法,假設孩子是一輛「汽車」,「出廠設定」,多少已決定他能否在道路上安全馳騁、抑或是,得提心吊膽不知道何時需要進廠保養、何時會拋錨?
好了。言歸正傳,在針對孩子「為什麼不常/不喜歡問問題」進行討論前,或許可以先反過來思考:
身為家長,我們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態度通常是什麼?
(PS.這裡所指的問題,不只是課業學習方面而已,而是廣義上所有生活中會面對到的大小問題。)
1.自己本身就不是一個「會問」問題的人
2.自己本身就不愛問問題
3.自己本身就不喜歡面對(或逃避)問題
4.自己本身就不是一個容易發現問題的人
5.我覺得自己沒問題
6.我很擅長解決別人的問題,至於自己的問題....
7.很多時候問題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
8.我覺得會有問題,一定都是自己的問題
9.我認為有問題,就應該自己想辦法解決
10.因為別人都沒問題,所以我也一定沒問題
11.我習慣積極發現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它
12.我(不)喜歡別人糾舉我的問題,那會使我尷尬
發現了嗎?
中文語境下的「問題」,其實可細分為兩種:提問(Ask)和問題(Question)。
一旦我們將「問題的發生類型」與「自我認知」結合,就可以清楚發現到,
在「提問」的層次來說,其實家長自己本身也可能是「學習者」。
只不過,當我們在面對「孩子遇到問題」時:
1.因為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
2.因為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時間不夠多
3.因為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相關的經驗
4.因為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這個不是「問題」
5.家長自己也不知該如何「提問」,
6.家長缺乏處理相關問題的經驗與耐性
以致於,
家長們很容易將
「發生在孩子上的問題」、「孩子所遭遇到的問題」,
簡化為--
我的「孩子有問題」。
但,真的是這樣嗎?
會不會,其實我們都是「害怕孩子有問題」的家長,只因為擔心、因為過度焦慮、或是不夠有耐心與信心,於是將原本應該「客觀解決孩子問題」的思考重心,轉變成為「帶有主觀情緒的抗拒與批評他們的問題」?
小心 這時的您,正在一點一滴殲滅孩子的自尊心與好奇心!
這時的您,正在拉遠與孩子之間心的距離!
【下回待續】
學習養成單元:之一 我的孩子為什麼「不愛問問題」?
撰文/石廷宇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 對象:國小/國中/高中 地區:台北市/士林/天母
「好了,同學們,到這邊有沒有問題?」
「沒有?好,那我們上到這邊,下課。」
以上是我們記憶裡常見的課堂情境。
身為家長,沒有人不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究竟遭遇哪些學習上的困難與瓶頸;您是否有以下這個疑問:『明明有問題,孩子為什麼不問呢?』,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孩子「不愛問問題」,就是我們這次學習養成單元的重要主題。
看看網路怎麼說?
關於「孩子不愛問問題」的探討,網路上的幾篇代表作有:
1.〈學問:學習發問〉(2013/9/04)
2.〈連外國人都問,為什麼台灣人「不敢舉手發問?」其實....〉(2015/07/15)
3.〈是什麼讓我們問不出問題?我在美國學到的兩堂課〉(2015/07/23)
4.〈問?不問!孩子發展大不同......〉(2015/11/03)
5.〈台灣學生的致命傷:很愛猜題,卻不問問題!難怪....〉(2018/02/08)
從這些討論,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幾種討論方向:
a.不發問的遠因:
(1)家長/師長不接受「我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不同」
(2)家長/師長只接受「標準答案」
(3)對問題採取否定、潑冷水態度
(4)本質上不鼓勵思考
b.不發問的弊病:
(1)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
(2)「不會」問問題
(3)習慣用「猜」的方式學習
(4)好奇心被壓抑,創造力被扼殺
c.發問的重要
(1)挑戰既有規則、尋找創新可能
(2)嘗試,才有可能突破僵局
(3)學習問正確的問題
(4)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
(5)知「不知」,才是求知的開始
站在這些討論的基礎上,基本上我們對於「概念層次上的問問題的優劣」,尤其「問問題好處多」,已有初步的認識,至於實際操作,卻仍然沒有深刻地提出解決「孩子不愛問問題」的原生性問題。
因此,本文將延續這些討論,進一步把「問題」拉回親子關係的教育現場上,試著解決學習養成的重要難題:「如何誘發孩子多問問題」。
第一課:您是一個能夠接受「問題」的家長嗎?
我們真的很不喜歡檢討家長,(在很多親子教養權威口中常常直言:孩子的錯就是家長的錯)不過,很多時候,家長雖然的確是影響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關鍵,但他們也可能同時也是優秀上的頂尖社會人士,他們依循所信賴的信念、自身的成功邏輯,努力與投入地教養自己的孩子,未必就不會有好結果。
只能說,孩子在學校的時光漫漫數十年,原生家庭環境最大的作用,是賦予他們最基本的陶冶與鎔鑄,好讓他們在進入校園受到習染之前,能夠先保有一定的「品質」,以應付成長階段中可能遭遇的挑戰。
換一點比較通俗的說法,假設孩子是一輛「汽車」,「出廠設定」,多少已決定他能否在道路上安全馳騁、抑或是,得提心吊膽不知道何時需要進廠保養、何時會拋錨?
好了。言歸正傳,在針對孩子「為什麼不常/不喜歡問問題」進行討論前,或許可以先反過來思考:
身為家長,我們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態度通常是什麼?
(PS.這裡所指的問題,不只是課業學習方面而已,而是廣義上所有生活中會面對到的大小問題。)
1.自己本身就不是一個「會問」問題的人
2.自己本身就不愛問問題
3.自己本身就不喜歡面對(或逃避)問題
4.自己本身就不是一個容易發現問題的人
5.我覺得自己沒問題
6.我很擅長解決別人的問題,至於自己的問題....
7.很多時候問題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
8.我覺得會有問題,一定都是自己的問題
9.我認為有問題,就應該自己想辦法解決
10.因為別人都沒問題,所以我也一定沒問題
11.我習慣積極發現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它
12.我(不)喜歡別人糾舉我的問題,那會使我尷尬
發現了嗎?
中文語境下的「問題」,其實可細分為兩種:提問(Ask)和問題(Question)。
一旦我們將「問題的發生類型」與「自我認知」結合,就可以清楚發現到,
在「提問」的層次來說,其實家長自己本身也可能是「學習者」。
只不過,當我們在面對「孩子遇到問題」時:
1.因為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
2.因為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時間不夠多
3.因為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相關的經驗
4.因為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這個不是「問題」
5.家長自己也不知該如何「提問」,
6.家長缺乏處理相關問題的經驗與耐性
以致於,
家長們很容易將
「發生在孩子上的問題」、「孩子所遭遇到的問題」,
簡化為--
我的「孩子有問題」。
但,真的是這樣嗎?
會不會,其實我們都是「害怕孩子有問題」的家長,只因為擔心、因為過度焦慮、或是不夠有耐心與信心,於是將原本應該「客觀解決孩子問題」的思考重心,轉變成為「帶有主觀情緒的抗拒與批評他們的問題」?
小心 這時的您,正在一點一滴殲滅孩子的自尊心與好奇心!
這時的您,正在拉遠與孩子之間心的距離!
【下回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