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親子〕關於「孩子的缺點」,學好想說的是⋯⋯
常常聽到家長們(尤其是本身從事教育工作)對學好的老師說:「不得已,只好易子而教。」
又或者,常常聽到家長們露出擔心的神色,深怕孩子沒能跟得上學校的進度、老師們出的繁重課業、無法應付接踵而至的考試(一考便是六年),六年過了又六年,12年後,我們/你們/他們,究竟養成了什麼樣的孩子?
然而,最常聽到的,通常不是「我的孩子在這方面不⋯⋯」、「我的孩子在那方面不夠⋯⋯」、「孩子老是不⋯⋯」、就是直白的語氣:「他根本就不⋯⋯」,面對焦急不安的家長們,「學好」的諮商教師們完全明白家長們的憂心與壓力:
上班時,已經為了公務和家中經濟操煩不已,回到家後,總希望「有人」能夠安頓好孩子的課業,讓他們能不再成為家長們的負擔(★實話)。只不過,回到家後,往往不是面對回家功課無法準時完成(★除非丟給標榜斯巴達式教育體系的安親班)、就是必須像開樂透彩一般,在翻開家庭聯絡簿的同時,享受那精彩刺激的一刻:是高分?抑或是紅字?全部做完?還是剩個一兩樣?
半年、一年、三年,原來,我們逐漸都被鍛鍊成用「功課能否按時寫完」、「功課是否寫得好」、「學校成績是否優異」來判斷、審視自己孩子的「偽伯樂」了。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伯樂相馬)
操持工作的家長們,未必有心力成為自己孩子的伯樂,
而偏偏學校老師為了家長的觀感,本身的潔身自愛,
不是索性匹匹當成千里馬來餵養,就是乾脆全部當成普通馬來養。
(那些關於「教育志業」的傳說,在現下這個世代,自然也就無需贅言了)
漸漸,我們看孩子的方式,一步一步地被由學校的成績與老師的課業主導,不再用身為家長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而是選擇了更簡單、更便利的方式,「量化」了孩子的能力與優劣。
也因為,這就是學校教師普遍看待(對待)孩子的方式〔★尤其是那群把教育當工作、而非把教育當職志的老師們〕,因此,有一天,我們將突然發現,所謂的孩子的缺點,就是那些從「成績不好」、「課業不好」的觀點中,所衍生出來的各種解釋:
◎他成績不好,是因為他總是偷懶(打電玩、上網)
◎他成績不好,是因為他不懂得利用時間
◎他成績不好,是因為他讀書時不專心
◎他成績不好,因為他上課時都在摸魚
◎他成績不好,因為他⋯⋯
「成績不好」、「功課沒能順利寫完」突然間,好容易地幫助家長們更方便地定義了自己原本所熟知的孩子;我們開始透過成績“定義”孩子、透過成績“解釋”孩子、透過分數“打量”孩子,通過數字“比較”孩子,然後,孩子的缺點也被量化了。
我們不再是孩子了。可是孩子依舊是孩子。
所以我們知道,要在社會上生存,「克服缺點、增加優點」有多麼重要。
我們不再是孩子了。可是孩子還是孩子。
所以我們知道,唯有努力爭取機會,我們才有機會。
不過,孩子既然是孩子,何不乾脆讓他們享受屬於孩子的無憂無慮呢?
- - - - - - -
這當然不是告訴家長們,避免指正孩子的缺點、或是不要把孩子丟進「比較」的環境裡(畢竟,現實社會就是如此激烈競爭。)只是,身為成人的我們尚且喜歡「被隱惡揚善」,懵懂的孩子們豈不更在意這種情緒?
Q1:連這點小事你也做不好,你將來怎麼辦?
Q2:人家○○○都能夠準時做完(考得那種成績),為什麼你不行?
Q3:你為什麼沒有準時寫完作業?你為什麼考試沒有考好?
- - - - - - 上述這些文法,如果換成- - - - - - -
E1:如果你某樣小事(舉實例)都能做好,這一點小事,一定難不倒你!
E2:人家○○○都能夠準時做完(考得那種成績),但我怎麼老是覺得,其實你比他還要更厲害呢?你不覺得嗎?
E3:你這次沒能準時做完(考得不理想),一定有某種原因,去把它找出來,一定能夠慢慢修正的!我相信你(妳)!
- - - - - - -會否更能幫助我們與孩子互動/互相理解呢?
這些都還只是侷限在「成績」、「分數」的評比標準上,如果,我們把這層判斷標準拿掉,孩子們的可能性一定也能被放大、重新被看到自己的好、被肯定自己的作為的。
- - - - - - - -
請放下屬於大人的眼光,用孩子的視線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維構想他們,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標準,不妨善加運用他們的標準,走進/走近他們的世界觀,擺脫「老是注意到孩子的缺點」的問題,你將發現,其實,每一位孩子都是如此充滿可能性和創造性!
向士林、北投各位充滿教育反思和親子熱情的家長們發出邀請,
位於蘭雅、天母、石牌的樞紐,坐落天母街角
「學好系統語文」,秉持「像孩子們學」的學好精神,
與每一位辛苦扶養、教育孩子的家長們一起加油!!!
常常聽到家長們(尤其是本身從事教育工作)對學好的老師說:「不得已,只好易子而教。」
又或者,常常聽到家長們露出擔心的神色,深怕孩子沒能跟得上學校的進度、老師們出的繁重課業、無法應付接踵而至的考試(一考便是六年),六年過了又六年,12年後,我們/你們/他們,究竟養成了什麼樣的孩子?
然而,最常聽到的,通常不是「我的孩子在這方面不⋯⋯」、「我的孩子在那方面不夠⋯⋯」、「孩子老是不⋯⋯」、就是直白的語氣:「他根本就不⋯⋯」,面對焦急不安的家長們,「學好」的諮商教師們完全明白家長們的憂心與壓力:
上班時,已經為了公務和家中經濟操煩不已,回到家後,總希望「有人」能夠安頓好孩子的課業,讓他們能不再成為家長們的負擔(★實話)。只不過,回到家後,往往不是面對回家功課無法準時完成(★除非丟給標榜斯巴達式教育體系的安親班)、就是必須像開樂透彩一般,在翻開家庭聯絡簿的同時,享受那精彩刺激的一刻:是高分?抑或是紅字?全部做完?還是剩個一兩樣?
半年、一年、三年,原來,我們逐漸都被鍛鍊成用「功課能否按時寫完」、「功課是否寫得好」、「學校成績是否優異」來判斷、審視自己孩子的「偽伯樂」了。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伯樂相馬)
操持工作的家長們,未必有心力成為自己孩子的伯樂,
而偏偏學校老師為了家長的觀感,本身的潔身自愛,
不是索性匹匹當成千里馬來餵養,就是乾脆全部當成普通馬來養。
(那些關於「教育志業」的傳說,在現下這個世代,自然也就無需贅言了)
漸漸,我們看孩子的方式,一步一步地被由學校的成績與老師的課業主導,不再用身為家長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而是選擇了更簡單、更便利的方式,「量化」了孩子的能力與優劣。
也因為,這就是學校教師普遍看待(對待)孩子的方式〔★尤其是那群把教育當工作、而非把教育當職志的老師們〕,因此,有一天,我們將突然發現,所謂的孩子的缺點,就是那些從「成績不好」、「課業不好」的觀點中,所衍生出來的各種解釋:
◎他成績不好,是因為他總是偷懶(打電玩、上網)
◎他成績不好,是因為他不懂得利用時間
◎他成績不好,是因為他讀書時不專心
◎他成績不好,因為他上課時都在摸魚
◎他成績不好,因為他⋯⋯
「成績不好」、「功課沒能順利寫完」突然間,好容易地幫助家長們更方便地定義了自己原本所熟知的孩子;我們開始透過成績“定義”孩子、透過成績“解釋”孩子、透過分數“打量”孩子,通過數字“比較”孩子,然後,孩子的缺點也被量化了。
我們不再是孩子了。可是孩子依舊是孩子。
所以我們知道,要在社會上生存,「克服缺點、增加優點」有多麼重要。
我們不再是孩子了。可是孩子還是孩子。
所以我們知道,唯有努力爭取機會,我們才有機會。
不過,孩子既然是孩子,何不乾脆讓他們享受屬於孩子的無憂無慮呢?
- - - - - - -
這當然不是告訴家長們,避免指正孩子的缺點、或是不要把孩子丟進「比較」的環境裡(畢竟,現實社會就是如此激烈競爭。)只是,身為成人的我們尚且喜歡「被隱惡揚善」,懵懂的孩子們豈不更在意這種情緒?
Q1:連這點小事你也做不好,你將來怎麼辦?
Q2:人家○○○都能夠準時做完(考得那種成績),為什麼你不行?
Q3:你為什麼沒有準時寫完作業?你為什麼考試沒有考好?
- - - - - - 上述這些文法,如果換成- - - - - - -
E1:如果你某樣小事(舉實例)都能做好,這一點小事,一定難不倒你!
E2:人家○○○都能夠準時做完(考得那種成績),但我怎麼老是覺得,其實你比他還要更厲害呢?你不覺得嗎?
E3:你這次沒能準時做完(考得不理想),一定有某種原因,去把它找出來,一定能夠慢慢修正的!我相信你(妳)!
- - - - - - -會否更能幫助我們與孩子互動/互相理解呢?
這些都還只是侷限在「成績」、「分數」的評比標準上,如果,我們把這層判斷標準拿掉,孩子們的可能性一定也能被放大、重新被看到自己的好、被肯定自己的作為的。
- - - - - - - -
請放下屬於大人的眼光,用孩子的視線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維構想他們,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標準,不妨善加運用他們的標準,走進/走近他們的世界觀,擺脫「老是注意到孩子的缺點」的問題,你將發現,其實,每一位孩子都是如此充滿可能性和創造性!
向士林、北投各位充滿教育反思和親子熱情的家長們發出邀請,
位於蘭雅、天母、石牌的樞紐,坐落天母街角
「學好系統語文」,秉持「像孩子們學」的學好精神,
與每一位辛苦扶養、教育孩子的家長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