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學好閱讀】「理解監控」知多少?

之一  「理解監控」之定義  

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

      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是指讀者覺察自已閱讀的歷程,知道自已閱讀的目的,以及如何有效的達到閱讀的目的。其歷程包括:

a.設定目標、

b.選擇策略、

c.檢核目標和

d.釐清文義混淆之處。

      所以理解監控是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技巧之一。   

      為了達到有效的閱讀,讀者要先設定閱讀的目標,並選取適當的策略。如想知道何謂「後設認知」,就從書後的索引去找這個關鍵字;如果要瀏覽一篇文章,就先看標題。至於目標檢核則是根據閱讀目標來檢視執行的效果,如想知道美國獨立戰爭是何時發生的,那麼讀了之後,要反問自己能否說出獨立戰爭爆發的時間。又如閱讀目的在準備考試,讀完之後,自已能否回答所預擬的問題。在閱讀過程中,如遇到語意不清或字句混淆之處,要停下來思索,甚至回頭閱讀查明其意,才能理解。   

      根據研究,一般人在閱讀時,並不容易自動的產生這種監控的活動;容易忽略文中隱含的矛盾之處,所以理解監控乃是優秀閱讀者的特徵。

之二  「理解監控」之應用

來源:MLC教學者聯盟

      理解監控的策略教學心得

      教學生「策略」,就是教他們釣魚的方法,可以讓他們帶得走的,這不只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好用的工具,更是一種面對未來生活的態度;會善用策略的人,他的思考才是靈活的,能夠以不變應萬變,能妥善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而這樣的素養,並不是我們照本宣科所能教給學生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自己雖對自己的國語課教學還蠻自豪的,卻還是毅然決然的決定新的學期開始,要改變自己舊有的教學模式。

      識字能力和閱讀理解是相輔相成,它讓閱讀更流暢。因此教學重點希望學生從閱讀中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而所謂理解監控就是只在閱讀的過程中,閱讀者對自己理解狀況的自我評估與策略運用。因此當孩子看到一篇新文章時,一邊讀,一邊檢查自己是否讀懂。讀懂了,繼續讀,若讀不懂再讀一遍,多讀幾遍有助理解,如果還是不懂,找出困難在哪裡,可能是字詞,也可能是句子,這就是自我評估-了解自己的閱讀狀況及困難。

      再來則是尋求協助-也可以問同學,找到並採取合適的方法解決困難所在,還能評估方法的優缺點,以增進自己的閱讀理解。
在五年級時的國語課,我示範「如何刪除不需要的訊息」給學生看時,我發現透過「示範」「共作」「小組合作」「發表」「回饋」的步驟,學生的緊張感消失了,而且要他們刪掉不重要的句子,真的比畫出概念圖好學多了。這個好的開始,成功延續了我們策略教學的後續活動,雖然此時學生的全文大意還是免不了只是把各段大意照抄一遍,但至少他們已經開始掌握刪除的重要元素:「選擇」。
嘗到成功滋味的我,今年剛開學把「理解監控」也帶入課堂,我嘗試捨棄教學多年來「老師講很多、學生抄不停」的模式,改讓學生分組進行課文文意的理解,當然,我還是先透過自己「放聲思考」示範如何監控自己的理解程度,例如:以PPT檔先清楚說明且示範了理解監控的策略過程及運用。然後先用明示教學策略引導第一段:教師說明>示範>搭鷹架(學生共做)>漸撤鷹架(學生仿作)>學生獨力完成。希望藉著適當的引導,給孩子足夠的練習!再才讓學生分,改讓學生分組進行課文文意的理解,當然,我還是先透過自己「放聲思考」示範如何監控自己的理解程度,然後才讓學生分組進行。不過這個部份我認為比起大意的策略還要來得難,因為在師生沒有建立起完全的互信之前,很難確信學生真的都切實做好監控,且不是偷懶中度過時間。

      例如:第一次在課堂進行理解監控,跟學生強調如何進行監控自己的理解時,某甲生提出問題:「老師,我覺得這樣看過去我都懂,可以不標寫不懂的地方嗎?這樣算有監控到嗎?」

      某乙生提出問題:「老師,我覺得這樣看過去我都懂,可是沒想到老師一問,才發現怎麼剛才沒想那麼多!這樣算有監控到嗎?」
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個很好的問題,也反映了大部分學生在理解監控時很快就顯得沒事可做的實際情形。於是我回答:「所以我們等一下要利用分組合作的方式,透過每個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幫助彼此注意到自己沒注意到的部分。」當我要求學生試著把詞彙猜拆開或分解以理解句子時,我說「嚴肅就可以把詞彙猜拆開或分解為莊嚴、肅敬,這樣文句中:老闆個性嚴肅,拙於言辭就可以理解句子文義;你們現在也試著做看看。」其中某生立刻反應:「把詞彙猜拆開或分解眞的變簡單,可以解決一些我不知道的句義」。
而當我再次要求學生試著從上下文推論詞意以理解句時,我說:「就像我之前向你們示範過的那麼多遍,你們現在也試著做看看。」
其中某生立刻反應:「可是要從上下文推論還是有點困難,有時候我不知道找到的線索對不對?」,我聽了蠻驚訝的,但馬上請這位同學就從我們正在討論的那一句進行上下文推論詞意,因為我想了解他會在哪個地方「卡住」?結果該生的推論還算合理,只不過他對自己首次獨自運用這個策略不太有把握而已。但也經由這個學生的回饋讓我了解,有些學生對於理解策略的學習也許已經成功,但應多給他們練習及呈現的機會,才能幫助他們確定他們已經學會。所以理解監控這個部分,老師其實不必急於解答,先讓班上其他孩子回答並說明自己是用什麼方式知道的,或許是經由上下文推論、或許是由生活經驗獲知……,孩子之間的童言童語往往比大人的解釋來的更貼切易懂,而同儕之間的相互模仿及夥伴關係對學習而言是很重要的。至於老師擔心學生到底懂不懂時,可以將備課時準備好的問題拿出來問學生,順便提醒學生,監控必須做到這個程度才算完整。

- - - -

【學好閱讀教育】

〈理解監控知多少?〉

撰文/石廷宇  分類:閱讀理解教育

      我們都知道好的閱讀教育需要提供孩子一套「策略」,甚至可以說是一套遊戲機制,幫助孩子更有效、更快速地融入所閱讀的內容中,

之一  「理解監控」之定義  

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

      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是指讀者覺察自已閱讀的歷程,知道自已閱讀的目的,以及如何有效的達到閱讀的目的。其歷程包括:

a.設定目標、

b.選擇策略、

c.檢核目標和

d.釐清文義混淆之處。

      所以理解監控是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技巧之一。   

      為了達到有效的閱讀,讀者要先設定閱讀的目標,並選取適當的策略。如想知道何謂「後設認知」,就從書後的索引去找這個關鍵字;如果要瀏覽一篇文章,就先看標題。至於目標檢核則是根據閱讀目標來檢視執行的效果,如想知道美國獨立戰爭是何時發生的,那麼讀了之後,要反問自己能否說出獨立戰爭爆發的時間。又如閱讀目的在準備考試,讀完之後,自已能否回答所預擬的問題。在閱讀過程中,如遇到語意不清或字句混淆之處,要停下來思索,甚至回頭閱讀查明其意,才能理解。   

      根據研究,一般人在閱讀時,並不容易自動的產生這種監控的活動;容易忽略文中隱含的矛盾之處,所以理解監控乃是優秀閱讀者的特徵。

之二  「理解監控」之應用

來源:MLC教學者聯盟

      理解監控的策略教學心得

      教學生「策略」,就是教他們釣魚的方法,可以讓他們帶得走的,這不只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好用的工具,更是一種面對未來生活的態度;會善用策略的人,他的思考才是靈活的,能夠以不變應萬變,能妥善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而這樣的素養,並不是我們照本宣科所能教給學生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自己雖對自己的國語課教學還蠻自豪的,卻還是毅然決然的決定新的學期開始,要改變自己舊有的教學模式。

      識字能力和閱讀理解是相輔相成,它讓閱讀更流暢。因此教學重點希望學生從閱讀中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而所謂理解監控就是只在閱讀的過程中,閱讀者對自己理解狀況的自我評估與策略運用。因此當孩子看到一篇新文章時,一邊讀,一邊檢查自己是否讀懂。讀懂了,繼續讀,若讀不懂再讀一遍,多讀幾遍有助理解,如果還是不懂,找出困難在哪裡,可能是字詞,也可能是句子,這就是自我評估-了解自己的閱讀狀況及困難。

      再來則是尋求協助-也可以問同學,找到並採取合適的方法解決困難所在,還能評估方法的優缺點,以增進自己的閱讀理解。
在五年級時的國語課,我示範「如何刪除不需要的訊息」給學生看時,我發現透過「示範」「共作」「小組合作」「發表」「回饋」的步驟,學生的緊張感消失了,而且要他們刪掉不重要的句子,真的比畫出概念圖好學多了。這個好的開始,成功延續了我們策略教學的後續活動,雖然此時學生的全文大意還是免不了只是把各段大意照抄一遍,但至少他們已經開始掌握刪除的重要元素:「選擇」。
嘗到成功滋味的我,今年剛開學把「理解監控」也帶入課堂,我嘗試捨棄教學多年來「老師講很多、學生抄不停」的模式,改讓學生分組進行課文文意的理解,當然,我還是先透過自己「放聲思考」示範如何監控自己的理解程度,例如:以PPT檔先清楚說明且示範了理解監控的策略過程及運用。然後先用明示教學策略引導第一段:教師說明>示範>搭鷹架(學生共做)>漸撤鷹架(學生仿作)>學生獨力完成。希望藉著適當的引導,給孩子足夠的練習!再才讓學生分,改讓學生分組進行課文文意的理解,當然,我還是先透過自己「放聲思考」示範如何監控自己的理解程度,然後才讓學生分組進行。不過這個部份我認為比起大意的策略還要來得難,因為在師生沒有建立起完全的互信之前,很難確信學生真的都切實做好監控,且不是偷懶中度過時間。

      例如:第一次在課堂進行理解監控,跟學生強調如何進行監控自己的理解時,某甲生提出問題:「老師,我覺得這樣看過去我都懂,可以不標寫不懂的地方嗎?這樣算有監控到嗎?」

      某乙生提出問題:「老師,我覺得這樣看過去我都懂,可是沒想到老師一問,才發現怎麼剛才沒想那麼多!這樣算有監控到嗎?」
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個很好的問題,也反映了大部分學生在理解監控時很快就顯得沒事可做的實際情形。於是我回答:「所以我們等一下要利用分組合作的方式,透過每個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幫助彼此注意到自己沒注意到的部分。」當我要求學生試著把詞彙猜拆開或分解以理解句子時,我說「嚴肅就可以把詞彙猜拆開或分解為莊嚴、肅敬,這樣文句中:老闆個性嚴肅,拙於言辭就可以理解句子文義;你們現在也試著做看看。」其中某生立刻反應:「把詞彙猜拆開或分解眞的變簡單,可以解決一些我不知道的句義」。
而當我再次要求學生試著從上下文推論詞意以理解句時,我說:「就像我之前向你們示範過的那麼多遍,你們現在也試著做看看。」
其中某生立刻反應:「可是要從上下文推論還是有點困難,有時候我不知道找到的線索對不對?」,我聽了蠻驚訝的,但馬上請這位同學就從我們正在討論的那一句進行上下文推論詞意,因為我想了解他會在哪個地方「卡住」?結果該生的推論還算合理,只不過他對自己首次獨自運用這個策略不太有把握而已。但也經由這個學生的回饋讓我了解,有些學生對於理解策略的學習也許已經成功,但應多給他們練習及呈現的機會,才能幫助他們確定他們已經學會。所以理解監控這個部分,老師其實不必急於解答,先讓班上其他孩子回答並說明自己是用什麼方式知道的,或許是經由上下文推論、或許是由生活經驗獲知……,孩子之間的童言童語往往比大人的解釋來的更貼切易懂,而同儕之間的相互模仿及夥伴關係對學習而言是很重要的。至於老師擔心學生到底懂不懂時,可以將備課時準備好的問題拿出來問學生,順便提醒學生,監控必須做到這個程度才算完整。

- - - -

【學好閱讀教育】

〈理解監控知多少?〉

撰文/石廷宇  分類:閱讀理解教育

      我們都知道好的閱讀教育需要提供孩子一套「策略」,甚至可以說是一套遊戲機制,幫助孩子更有效、更快速地融入所閱讀的內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