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投書】國中會考國文寫作新型態,「圖題書寫」不只是看圖說故事!

圖題寫作,早已不是「看圖說故事」那麼簡單!114年會考新題型考驗學生「扣圖」能力,不僅要讀懂圖像,還要能延伸意涵、連結生命經驗,說出有觀點、有深度的故事。 圖片來源:FOUR.STOCK/Shutterstock

撰稿人:石廷宇

出處:親子天下 獨立評論

字數:2487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rYrQE4

 
 
 
圖題書寫,絕非「看圖說故事」!
 
不僅是圖題,還是那種「有意義的」圖題。相較於以往傳統作文老師腦中一成不變的「作文」、「美文」、「抒情至上」的文題寫作,有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根據近年風靡的「時事參與」題型,圖題書寫考驗的不再只是「望文生義」或「天馬行空」,而更講究「扣圖」(Call back),也就是書寫的內容,無論是觀點或是故事,都要能扣合圖中的訊息──無論是圖中看到的,或是圖中沒表現的。
 
以前,很多老師、同學、家長看到「圖題」時,都會認為「這不就是看圖說故事嗎?」然而,看圖說故事是「為圖像編故事」,強調的是「故事性」、「創造性」;而114年國中會考國文寫作的「圖題」,則更強調「有意義的圖」,也就是書寫者能否解讀與擴充「圖像本身(深度/意在言外)的意涵」,考驗的是9年級同學能否在書寫時,同步「解碼」與「編碼」。
 
換言之,如果同學們本來就很會寫,那其實什麼題目都沒問題;但若是遇到「被動練題型」同學,遇到這類沒練過的題型,或是平時缺乏閱讀知識儲備、缺乏觀點、缺乏思維深度,在面對這種題目時,就很難掌握其精要,當然就不知道該如何下筆了!
 
不管題目難不難,寫作需要的是同步「解碼+編碼」
考試鐘聲才落,翻看網路評論,很多考生針對這次的寫作測都提及「題目很難想像」或「沒看過,不好寫」,但若是掌握以下幾個要訣,這類圖題,其實自有其「解讀技巧」:
 
首先,是分析圖中的元素。筆者試擬之後,大抵有6個元素:
 
1.兩隻老鼠:籠內老鼠、準備出籠的老鼠
2.滾輪
3.籠子
4.水、食物
5.籠子內的鋪墊
6.打開的籠門
 
在解碼之後,其次則是編碼。
靜態的圖片,要寫動態的故事!有了這些元素之後,該如何調動這些訊息,使之組合成有深度、有觀點的故事,並結合生命經驗呢?
 
很多同學在面對「圖像」時,常會拘泥於「靜止的瞬間」,而無法「將圖像的時間線索前後延伸」,使得在「掐頭去尾」後,辯稱自己看不懂圖象的意義。但實際上,靜態的圖象,自有其動態的故事在運行中,若能善加「補充」,甚至建立「角色關係」,就都能快速地將場景、關係、因果、始末建立起來,最後再加上書寫者自己的人生經驗、觀點,轉為「老師好奇的故事」就成為內容充實且飽滿的書寫了!
 
很多同學在面對「圖像」時,常會拘泥於「靜止的瞬間」,而無法「將圖像的時間線索前後延伸」,究竟應該怎麼做?圖片來源:lielos_photograph/Shutterstock
 
面對圖題,把握關鍵「答題架構」
雖然圖題看似很複雜(圖一、圖二需要對讀),但其實從圖二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出題老師們的「愛心」,給予了會考戰士們恰當的字詞引導,幫助同學們能夠在具體的畫面上有「抽象的觀念」依附。(通常筆力中上的同學們在讀完右邊6個詞彙後,心中大概也都有個譜了!)接下來,就是想辦法滿足題幹的設定:
 
1.「選出滿足圖一的詞彙」(沒說單選多選,那應該表示都可以吧!)
2. 先解釋關聯性,再帶入個人生命經驗。
 
仔細分析,6個詞彙,各有各的解讀和演繹,表面一點,那就將「負面」與「正面」分而論之;想要獨出機杼,那就「從負面訊息中找正面思維」、「從正面訊息中延伸對立思考」。無論何者,對想要拿高分的會考戰士來說,都切記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解讀層次」,因為之所以會提供給你6個詞彙訊息,就是要藉此考驗同學們的「詞彙解讀」與「理解擴充」的思考力。以下就是試寫範文:
 
在這張圖中,既看到「選擇」也潛藏「冒險」,以及面對「自由」所須付出的代價!牢籠裡的兩隻老鼠,一隻正愉快地奔馳著的滾輪,享受飼主無條件餵養的飼料與乾淨水源,無須擔心基本生存壓力,又能自在地在籠內無止盡地原地奔跑,累了,也毋須煩惱沒有可歇息落腳之處,乍看之下,幾乎是天堂一般的住所;而另一隻,則正打算趁著籠門敞開,離開籠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既沒有穩定物質資源,也無法預料外頭究竟隱藏哪些危機與挑戰。不過,為什麼牠仍然執意跨出「柵欄」?
 
事實上,這無疑是「人生」的隱喻,我們或許就和這兩隻老鼠一樣,隨時都面臨「自由」與「牢籠」、「冒險」與「耽溺」的困惑與選擇:是要依循雙親指導的人生方向前進?抑或是努力開闢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是要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保守付出?還是要勇敢挑戰未知的理想世界?無論哪個選項,勢必都可能面臨「顧此失彼」的窘境,每個選擇,也都勢必伴隨「風險」和「機會成本」的掙扎;到頭來,做選擇的是自己、承擔責任與後果的也是自己。到了那時,我們究竟會抱憾終生?抑或無愧此生?
 
這一切關鍵,我認為就在於「認識自己」──凡事保守、謹慎、擔心犯錯的個性,卻執意鼓動冒險和闖蕩的激情,往往容易深陷險境;而個性奔放、豁達,充滿熱情,卻寧可安逸在一隅,謹小慎微地起居,恐怕也白白浪費的青春。這兩者之間,沒有對錯、是非,只有當下。
 
有人適合安逸,也有人嚮往顛簸,全都取決於對自己的認識是否透徹、是否真切,一旦你足夠認清自己,就會更加了解面對選擇,到底該如何取捨?又想如何經歷此生?那麼,自然也就不會為眼前的「牢籠」所囿限,無論籠內、籠外,都能貫徹自己的心志,享受當下生活。
 
如何找到適合的策略,讓學生能夠「好好說故事,說出好故事」,是我們國中作文教育界,遠比為了應付考試而只教套路模板、只出「套版題型」要更重要!圖片來源:FOUR.STOCK/Shutterstock
 
無招勝有招?同學,你需要的是「故事」
很多同學抱怨寫作文的怨懟之一,就是「不知道寫什麼」,如果能夠有個「一招走遍天下」的套路,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也因此,很多作文老師便會因著不同的題型,設計口訣、模板,好讓同學們能依樣畫葫蘆,一旦刷題刷夠多,寫作文便能無往不利。
 
而這個模板再放大一些,變成了閱卷老師們的夢魘──君不見,「作文中的長輩死亡率」便是由此衍生而來。加上這一兩年,AI生成大行其道,更加弱化了同學們的書寫能力。先不提「孩子們的指令是否設計得宜」,光想「AI寫得比學生還好」,學生們還沾沾自喜於AI幫自己寫出貌似優質的好文時,他們快速流失(或者從來沒有健康過?)的書寫力、表達力,恐怕不經大考,也很難曝光。
 
所以,筆者認為,關鍵還是回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引導他們去認識生命中的點滴故事,有策略地閱讀人生、有方法地理解世界」。千萬別小看國中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數位生命經驗、網路人生歷程,可能未必就比我們這些所謂的大人要來得淺薄呢!如何找到適合的策略,讓他們能夠「好好說故事,說出好故事」,是我們國中作文教育界,遠比為了應付考試而只教套路模板、只出「套版題型」要更重要!
 
114年國中會考國文作文新題型的登場,不只給予我們這些大人新的啟發,也讓我們更意識到,引導孩子們書寫與表達,還有許多功課需要累積、還有許多觀念需要更新!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Readerlize閱讀救星閱讀訓練教育軟體執行長。學好書房創辦人,學好閱讀教育機構創辦人,深耕中文閱讀與書寫教育,努力改善國內的學習環境,為建構下一代孩子優質理解力教育環境而持續努力中。出版有小說《字在》(秀威出版)、研究著作《看不見的殖民邊緣》共同作者(玉山社出版)、研究著作《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花木蘭出版)、研究著作《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底層社會:臺灣與朝鮮》共同作者(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出版)。繪本《小擦擦不見了》、《阿公慢吞吞》)

圖題寫作,早已不是「看圖說故事」那麼簡單!114年會考新題型考驗學生「扣圖」能力,不僅要讀懂圖像,還要能延伸意涵、連結生命經驗,說出有觀點、有深度的故事。 圖片來源:FOUR.STOCK/Shutterstock

撰稿人:石廷宇

出處:親子天下 獨立評論

字數:2487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rYrQE4

 
 
 
圖題書寫,絕非「看圖說故事」!
 
不僅是圖題,還是那種「有意義的」圖題。相較於以往傳統作文老師腦中一成不變的「作文」、「美文」、「抒情至上」的文題寫作,有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根據近年風靡的「時事參與」題型,圖題書寫考驗的不再只是「望文生義」或「天馬行空」,而更講究「扣圖」(Call back),也就是書寫的內容,無論是觀點或是故事,都要能扣合圖中的訊息──無論是圖中看到的,或是圖中沒表現的。
 
以前,很多老師、同學、家長看到「圖題」時,都會認為「這不就是看圖說故事嗎?」然而,看圖說故事是「為圖像編故事」,強調的是「故事性」、「創造性」;而114年國中會考國文寫作的「圖題」,則更強調「有意義的圖」,也就是書寫者能否解讀與擴充「圖像本身(深度/意在言外)的意涵」,考驗的是9年級同學能否在書寫時,同步「解碼」與「編碼」。
 
換言之,如果同學們本來就很會寫,那其實什麼題目都沒問題;但若是遇到「被動練題型」同學,遇到這類沒練過的題型,或是平時缺乏閱讀知識儲備、缺乏觀點、缺乏思維深度,在面對這種題目時,就很難掌握其精要,當然就不知道該如何下筆了!
 
不管題目難不難,寫作需要的是同步「解碼+編碼」
考試鐘聲才落,翻看網路評論,很多考生針對這次的寫作測都提及「題目很難想像」或「沒看過,不好寫」,但若是掌握以下幾個要訣,這類圖題,其實自有其「解讀技巧」:
 
首先,是分析圖中的元素。筆者試擬之後,大抵有6個元素:
 
1.兩隻老鼠:籠內老鼠、準備出籠的老鼠
2.滾輪
3.籠子
4.水、食物
5.籠子內的鋪墊
6.打開的籠門
 
在解碼之後,其次則是編碼。
靜態的圖片,要寫動態的故事!有了這些元素之後,該如何調動這些訊息,使之組合成有深度、有觀點的故事,並結合生命經驗呢?
 
很多同學在面對「圖像」時,常會拘泥於「靜止的瞬間」,而無法「將圖像的時間線索前後延伸」,使得在「掐頭去尾」後,辯稱自己看不懂圖象的意義。但實際上,靜態的圖象,自有其動態的故事在運行中,若能善加「補充」,甚至建立「角色關係」,就都能快速地將場景、關係、因果、始末建立起來,最後再加上書寫者自己的人生經驗、觀點,轉為「老師好奇的故事」就成為內容充實且飽滿的書寫了!
 
很多同學在面對「圖像」時,常會拘泥於「靜止的瞬間」,而無法「將圖像的時間線索前後延伸」,究竟應該怎麼做?圖片來源:lielos_photograph/Shutterstock
 
面對圖題,把握關鍵「答題架構」
雖然圖題看似很複雜(圖一、圖二需要對讀),但其實從圖二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出題老師們的「愛心」,給予了會考戰士們恰當的字詞引導,幫助同學們能夠在具體的畫面上有「抽象的觀念」依附。(通常筆力中上的同學們在讀完右邊6個詞彙後,心中大概也都有個譜了!)接下來,就是想辦法滿足題幹的設定:
 
1.「選出滿足圖一的詞彙」(沒說單選多選,那應該表示都可以吧!)
2. 先解釋關聯性,再帶入個人生命經驗。
 
仔細分析,6個詞彙,各有各的解讀和演繹,表面一點,那就將「負面」與「正面」分而論之;想要獨出機杼,那就「從負面訊息中找正面思維」、「從正面訊息中延伸對立思考」。無論何者,對想要拿高分的會考戰士來說,都切記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解讀層次」,因為之所以會提供給你6個詞彙訊息,就是要藉此考驗同學們的「詞彙解讀」與「理解擴充」的思考力。以下就是試寫範文:
 
在這張圖中,既看到「選擇」也潛藏「冒險」,以及面對「自由」所須付出的代價!牢籠裡的兩隻老鼠,一隻正愉快地奔馳著的滾輪,享受飼主無條件餵養的飼料與乾淨水源,無須擔心基本生存壓力,又能自在地在籠內無止盡地原地奔跑,累了,也毋須煩惱沒有可歇息落腳之處,乍看之下,幾乎是天堂一般的住所;而另一隻,則正打算趁著籠門敞開,離開籠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既沒有穩定物質資源,也無法預料外頭究竟隱藏哪些危機與挑戰。不過,為什麼牠仍然執意跨出「柵欄」?
 
事實上,這無疑是「人生」的隱喻,我們或許就和這兩隻老鼠一樣,隨時都面臨「自由」與「牢籠」、「冒險」與「耽溺」的困惑與選擇:是要依循雙親指導的人生方向前進?抑或是努力開闢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是要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保守付出?還是要勇敢挑戰未知的理想世界?無論哪個選項,勢必都可能面臨「顧此失彼」的窘境,每個選擇,也都勢必伴隨「風險」和「機會成本」的掙扎;到頭來,做選擇的是自己、承擔責任與後果的也是自己。到了那時,我們究竟會抱憾終生?抑或無愧此生?
 
這一切關鍵,我認為就在於「認識自己」──凡事保守、謹慎、擔心犯錯的個性,卻執意鼓動冒險和闖蕩的激情,往往容易深陷險境;而個性奔放、豁達,充滿熱情,卻寧可安逸在一隅,謹小慎微地起居,恐怕也白白浪費的青春。這兩者之間,沒有對錯、是非,只有當下。
 
有人適合安逸,也有人嚮往顛簸,全都取決於對自己的認識是否透徹、是否真切,一旦你足夠認清自己,就會更加了解面對選擇,到底該如何取捨?又想如何經歷此生?那麼,自然也就不會為眼前的「牢籠」所囿限,無論籠內、籠外,都能貫徹自己的心志,享受當下生活。
 
如何找到適合的策略,讓學生能夠「好好說故事,說出好故事」,是我們國中作文教育界,遠比為了應付考試而只教套路模板、只出「套版題型」要更重要!圖片來源:FOUR.STOCK/Shutterstock
 
無招勝有招?同學,你需要的是「故事」
很多同學抱怨寫作文的怨懟之一,就是「不知道寫什麼」,如果能夠有個「一招走遍天下」的套路,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也因此,很多作文老師便會因著不同的題型,設計口訣、模板,好讓同學們能依樣畫葫蘆,一旦刷題刷夠多,寫作文便能無往不利。
 
而這個模板再放大一些,變成了閱卷老師們的夢魘──君不見,「作文中的長輩死亡率」便是由此衍生而來。加上這一兩年,AI生成大行其道,更加弱化了同學們的書寫能力。先不提「孩子們的指令是否設計得宜」,光想「AI寫得比學生還好」,學生們還沾沾自喜於AI幫自己寫出貌似優質的好文時,他們快速流失(或者從來沒有健康過?)的書寫力、表達力,恐怕不經大考,也很難曝光。
 
所以,筆者認為,關鍵還是回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引導他們去認識生命中的點滴故事,有策略地閱讀人生、有方法地理解世界」。千萬別小看國中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數位生命經驗、網路人生歷程,可能未必就比我們這些所謂的大人要來得淺薄呢!如何找到適合的策略,讓他們能夠「好好說故事,說出好故事」,是我們國中作文教育界,遠比為了應付考試而只教套路模板、只出「套版題型」要更重要!
 
114年國中會考國文作文新題型的登場,不只給予我們這些大人新的啟發,也讓我們更意識到,引導孩子們書寫與表達,還有許多功課需要累積、還有許多觀念需要更新!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Readerlize閱讀救星閱讀訓練教育軟體執行長。學好書房創辦人,學好閱讀教育機構創辦人,深耕中文閱讀與書寫教育,努力改善國內的學習環境,為建構下一代孩子優質理解力教育環境而持續努力中。出版有小說《字在》(秀威出版)、研究著作《看不見的殖民邊緣》共同作者(玉山社出版)、研究著作《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花木蘭出版)、研究著作《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底層社會:臺灣與朝鮮》共同作者(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出版)。繪本《小擦擦不見了》、《阿公慢吞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