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你的孩子考試,都是家長在「準備」!怎麼辦?
在孩子的學習道路上,家長們都需要面對的是,有一天我們都不能再只是規範者,而需要成為智慧的引路人。 圖片來源:Anutr Yossundara/Shutterstock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親子天下 獨立評論
字數:1817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axLkEQ
各地小學剛結束期中考試,許多家長終於可以好好放鬆這陣子緊繃的身心,結束為了應考而開啟的「準備地獄」。
說是「地獄」,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從進入備考時程開始,部分家長可能比孩子還緊張,也更加感受時間緊迫和成效好壞的壓力──一連串的「複習課表」、成堆測驗卷,備考期就不斷在「撰寫和訂正自修、評量、試卷」的輪迴中度過。
許多孩子不是仰賴家長協助,便是安親班、補習班的規劃,才能在應試前做好準備。不可諱言,相較於放任孩子自己毫無頭緒的浪費準備時間,大人們積極介入指導,似乎更能快速有效提升孩子的應試成績,但長期來看,卻可能阻礙孩子的自我管理和獨立思考能力,甚至落入「一遇到考試,就向外求援」的窠臼。
身為家長,該怎麼決定介入程度,如何拿捏指導力道?明知「幫他可能是在害他」,但又難以坐視孩子搞砸──與其試後懊惱,面對「知其不可為卻仍為之」的糾結,定是許多家長在教養時會面臨的焦慮。
以下8個建議,希望能幫助家長們好好「做自己」,開始讓孩子的課題,回到他們自己身上。

家長必須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家長或補習班、安親班幫忙完成的「義務」。圖片來源:Lee Charlie/Shutterstock
陪伴,不是干預:給孩子安全感的8種做法
1.幫助制訂計劃,孩子才是完成計劃的主體
在準備考試時,孩子們通常缺乏有效的時間管理和規劃能力。有工作經驗的家長自然要比他們更懂得掌握的要領,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耐受度,一起討論預定每週或每日的學習完成目標,讓孩子可以階段性查核,按計劃執行。
2.階段性放手,從小事開始培養執行權重觀念
當孩子過度依賴家長協助,家長可以採漸進式抽離,保持溝通管道,但由孩子自己定義權重分配,讓他們自行理解學習的責任和執行的進度。由小事開始,並建立執行後的檢核與覆盤機制,引導反思和優化事件方式,而不是消極的「檢討」與「指責」。
3.成績不等於能力,但缺乏責任心卻會減損能力
責任感是孩子建立自主學習的重要基礎。家長必須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家長或補習班、安親班幫忙完成的「義務」。唯有孩子認同學習目標與自我提升息息相關,才能主動將學習動能融入生活行為模式中。
4.無私提供學習資源
這與經濟條件無關,而是跟家長願不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有關。家長願意投資學習環境,對孩子是否投入學習意願有直接影響。家長可以從旁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例如圖書館、數位資源、輔導書籍、線上學習平台、試題練習等,都會是降低孩子學習卡關頻率的重要因素。
5.接納與肯定錯誤,適時給予情緒支持
不厭其煩地老調重彈:考試前夕和考試期間,是孩子焦慮、緊張,甚至自我懷疑的高峰期。家長若比孩子還要緊繃,不僅事倍功半,還可能加強孩子應試不順的罪惡感與失敗感,更容易將成績與個人價值連結在一起,反而讓孩子離自己更遠了!
6.設定合適的期望與目標
每位孩子的學習風格和學習進程都不相同,家長應該認識到這種差異,避免與「他人的孩子」、「自己的經驗」比較。家長與孩子設定的期望和目標,應該是現實且可行的,否則孩子很容易因屢次無法完成而失去信心。確保眼前的目標是孩子自己能努力達成的,才能逐步堆疊他們可視、可量化的進步。
7.用支持替代監控
學習過程中,孩子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但又不希望時時被控制。因此,家長需要的是營造有安定感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自我學習時,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不必擔心「做錯了會不會被家長罵?」「問這個問題會不會顯得不夠努力?」「考壞了是不是等於自己沒有用?」孩子在心理壓力相對輕,又有家長的心理支持的情況下,更能客觀根據計劃執行結果來優化學習。
8.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孩子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家長的影響。當孩子看到家長同樣努力學習、不怕犯錯時,就會更容易認識到自主學習與精進的價值,並會希望在學習過程中依靠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家長需要的是營造有安定感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自我學習時,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圖片來源:AnotherPerfectDay/Shutterstock
從主導到引導:每位家長都是孩子學習旅程中的最佳配角
在孩子的學習道路上,家長就像是隨時需要根據主角的狀況,不斷改變適應的配角。從前期的主導到中期引導,最後完全「放手」,對家長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你越不放手,他就越難以展翅。
家長們都需要面對,有一天我們都不能再只是規範者,而需要成為智慧的引路人。透過耐心傾聽、敏銳觀察、適時鼓勵、充分授權、有效掌握,並賦予孩子探索知識的勇氣、獨立思考的習慣、自我管理的紀律,讓他們習慣錯誤,並享受錯誤帶來的滋潤,正是知道家長總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使得他們意識到學習不是孤單的旅程,而是愛與信任的結晶,那麼他們的未來,勢必也能自信地克服未知的恐懼、挫折的磨難,跨入人生的每個階段,並邀請我們這些配角(家長),一同站上他們身為最佳主角的舞台。
(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
在孩子的學習道路上,家長們都需要面對的是,有一天我們都不能再只是規範者,而需要成為智慧的引路人。 圖片來源:Anutr Yossundara/Shutterstock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親子天下 獨立評論
字數:1817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axLkEQ
各地小學剛結束期中考試,許多家長終於可以好好放鬆這陣子緊繃的身心,結束為了應考而開啟的「準備地獄」。
說是「地獄」,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從進入備考時程開始,部分家長可能比孩子還緊張,也更加感受時間緊迫和成效好壞的壓力──一連串的「複習課表」、成堆測驗卷,備考期就不斷在「撰寫和訂正自修、評量、試卷」的輪迴中度過。
許多孩子不是仰賴家長協助,便是安親班、補習班的規劃,才能在應試前做好準備。不可諱言,相較於放任孩子自己毫無頭緒的浪費準備時間,大人們積極介入指導,似乎更能快速有效提升孩子的應試成績,但長期來看,卻可能阻礙孩子的自我管理和獨立思考能力,甚至落入「一遇到考試,就向外求援」的窠臼。
身為家長,該怎麼決定介入程度,如何拿捏指導力道?明知「幫他可能是在害他」,但又難以坐視孩子搞砸──與其試後懊惱,面對「知其不可為卻仍為之」的糾結,定是許多家長在教養時會面臨的焦慮。
以下8個建議,希望能幫助家長們好好「做自己」,開始讓孩子的課題,回到他們自己身上。

家長必須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家長或補習班、安親班幫忙完成的「義務」。圖片來源:Lee Charlie/Shutterstock
陪伴,不是干預:給孩子安全感的8種做法
1.幫助制訂計劃,孩子才是完成計劃的主體
在準備考試時,孩子們通常缺乏有效的時間管理和規劃能力。有工作經驗的家長自然要比他們更懂得掌握的要領,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耐受度,一起討論預定每週或每日的學習完成目標,讓孩子可以階段性查核,按計劃執行。
2.階段性放手,從小事開始培養執行權重觀念
當孩子過度依賴家長協助,家長可以採漸進式抽離,保持溝通管道,但由孩子自己定義權重分配,讓他們自行理解學習的責任和執行的進度。由小事開始,並建立執行後的檢核與覆盤機制,引導反思和優化事件方式,而不是消極的「檢討」與「指責」。
3.成績不等於能力,但缺乏責任心卻會減損能力
責任感是孩子建立自主學習的重要基礎。家長必須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家長或補習班、安親班幫忙完成的「義務」。唯有孩子認同學習目標與自我提升息息相關,才能主動將學習動能融入生活行為模式中。
4.無私提供學習資源
這與經濟條件無關,而是跟家長願不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有關。家長願意投資學習環境,對孩子是否投入學習意願有直接影響。家長可以從旁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例如圖書館、數位資源、輔導書籍、線上學習平台、試題練習等,都會是降低孩子學習卡關頻率的重要因素。
5.接納與肯定錯誤,適時給予情緒支持
不厭其煩地老調重彈:考試前夕和考試期間,是孩子焦慮、緊張,甚至自我懷疑的高峰期。家長若比孩子還要緊繃,不僅事倍功半,還可能加強孩子應試不順的罪惡感與失敗感,更容易將成績與個人價值連結在一起,反而讓孩子離自己更遠了!
6.設定合適的期望與目標
每位孩子的學習風格和學習進程都不相同,家長應該認識到這種差異,避免與「他人的孩子」、「自己的經驗」比較。家長與孩子設定的期望和目標,應該是現實且可行的,否則孩子很容易因屢次無法完成而失去信心。確保眼前的目標是孩子自己能努力達成的,才能逐步堆疊他們可視、可量化的進步。
7.用支持替代監控
學習過程中,孩子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但又不希望時時被控制。因此,家長需要的是營造有安定感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自我學習時,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不必擔心「做錯了會不會被家長罵?」「問這個問題會不會顯得不夠努力?」「考壞了是不是等於自己沒有用?」孩子在心理壓力相對輕,又有家長的心理支持的情況下,更能客觀根據計劃執行結果來優化學習。
8.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孩子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家長的影響。當孩子看到家長同樣努力學習、不怕犯錯時,就會更容易認識到自主學習與精進的價值,並會希望在學習過程中依靠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家長需要的是營造有安定感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自我學習時,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圖片來源:AnotherPerfectDay/Shutterstock
從主導到引導:每位家長都是孩子學習旅程中的最佳配角
在孩子的學習道路上,家長就像是隨時需要根據主角的狀況,不斷改變適應的配角。從前期的主導到中期引導,最後完全「放手」,對家長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你越不放手,他就越難以展翅。
家長們都需要面對,有一天我們都不能再只是規範者,而需要成為智慧的引路人。透過耐心傾聽、敏銳觀察、適時鼓勵、充分授權、有效掌握,並賦予孩子探索知識的勇氣、獨立思考的習慣、自我管理的紀律,讓他們習慣錯誤,並享受錯誤帶來的滋潤,正是知道家長總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使得他們意識到學習不是孤單的旅程,而是愛與信任的結晶,那麼他們的未來,勢必也能自信地克服未知的恐懼、挫折的磨難,跨入人生的每個階段,並邀請我們這些配角(家長),一同站上他們身為最佳主角的舞台。
(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