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投書】當孩子吵著養寵物,家長該如何理性回應?

買與不買,真的只在一念之間,但在做決定前,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何想養寵物。 圖片來源:Tomsickova Tatyana/Shutterstock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1794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rYLXay

 
 
「媽媽,我想養一隻狗,可以嗎?」看著孩子的眼神閃閃發亮,滿懷期待的神情,你不禁停下手邊家務,猶豫地盯著眼前這個「也還是小動物的孩子」(噓!你知我知就好),腦海開始浮現各種畫面──家裡客廳那套新買的沙發上,沾滿了寵物毛髮?每天早晨,還沒來得及喝口咖啡,就得先帶著狗狗散步?
 
更別提寵物的類型琳瑯滿目,從齧齒類到哺乳類,從天上飛的到水裡游的,一旦孩子最初的新鮮感過去,誰還能堅持照顧牠?身為心態成熟的大人,你的內心一定充滿掙扎:一方面希望孩子能體驗與動物相處的樂趣與責任,一方面又擔心這會成為另一項需要你承擔的責任。想當然爾,正在興頭上的孩子可顧不了那麼多!
 
當孩子提出想飼養寵物的意見時,到底該答應孩子,還是堅決拒絕呢?以下的互動思考流程,希望能夠提供讀者們一些「過程」,或許,動物是養不成了,但可以解此認識與建立親子間除了教養衝突之外,認知彼此生命價值觀的瞬間!
 
了解飼養的動機、與孩子討論養寵物責任
 
買與不買,真的只在一念之間,但在做決定前,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何想養寵物。是因為看到同學家有狗貓,覺得「沒有」(匱乏感)?是因為在上網看到可愛的動物影片,覺得「想要」(幸福感)?亦或是孩子真的對動物有深厚的感情,想要建立長久陪伴關係(存在感)?
 
了解動機後,才能進一步分析,從短暫的熱情,移轉到認識其中的「責任」。
 
養寵物不僅僅是擁有一隻可愛的動物,更意味著長期的承諾與責任。畢竟,就像孩子一樣,牠們也會有各自「不可愛的時候」;家長可以具體化、表列化養寵物需要的例行公事:餵食、清理排泄、運動、就醫等等,這些都不是一時興起或三分鐘熱度能解決的「責任」。家長們可以邀請孩子列出寵物日常照顧清單,並客觀讓孩子思考,在學業之餘,是否有能力堅持。
 
 
養寵物不僅僅是擁有一隻可愛的動物,更意味著長期的承諾與責任。圖片來源:ibragimova/Shutterstock
 
 
實際準備,讓孩子承擔選擇、訂定分工
 
在正式迎接新成員之前,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前置方式測試孩子是否「真的」準備好。例如:讓孩子嘗試照顧朋友或親戚的寵物幾天,建立他的自我觀察與態度、持續力。另外,也可以安排孩子參與動物收容所的志工活動,實地了解照顧動物的細節,或是從旁觀察孩子在其他生活細節是否已具備適當的責任感,足以支持他在照顧好自己之餘,也能照顧好寵物。
 
如果決定讓孩子養寵物,適合的品種與種類至關重要。小型犬、貓咪、魚類或倉鼠等不同寵物的照料需求不同,應考量居住環境、孩子(心智、生理)年齡、寵物平均壽命,與家庭成員的接受度。例如,小型犬活力充沛,需要較多運動時間;而貓咪相對獨立,但也需要照顧和陪伴。所謂的飼養,並不是把它當寵物,而是邀請他成為家中的夥伴,否則,將寵物視為「玩具」,代價可是很大的!
 
在決定養寵物後,家長應與孩子共同擬定規則與分工,例如誰負責餵食、清潔,是否允許寵物上沙發,誰帶牠去看獸醫等。甚至可以制定「寵物照顧責任表」,讓親子之間有明確分工,家長則另外擔任監督與輔助角色。家庭成員間可共同商討關於飼養寵物對象及飼養對策、退場機制等議題,提早作好關於寵物的「牲涯規劃」。
 
所謂的飼養,並不是把它當寵物,而是邀請他成為家中的夥伴,否則,將寵物視為「玩具」,代價可是很大的!來源:Ormalternative/Shutterstock
 
 
養寵物不只是孩子的事,而是家庭的決定
 
雖然孩子提出想養寵物的請求,但實際上,應視寵物為「家庭」的成員之一,全家人都需要有共識,確保每位家庭成員都願意(相互主動)承擔照顧責任,避免最後變成只有父母在付出。最糟的是連父母也推給孩子,那不只造成親子之間的教養衝突,也無意間共同塑造了某種偏差的飼養觀。
 
如果經家長評估,認為孩子目前還不具備飼養寵物的能力,又難息「孩怒」,為了不讓爭執擴大,建議可以給予孩子替代方案或補充選項。如:可定期帶孩子參加動物義工活動、幫助街貓街狗送養,或是共讀與動物相關的書籍,讓孩子透過實際體驗,釐清自己(或家中)目前不適合飼養寵物的原因,以及仍須補齊哪些條件,才能給寵物最合適的飼養環境。這不僅能稍微滿足孩子對動物的熱愛,也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與耐心,或是變相等待熱情消退,等到孩子具備足夠的能力或心智更為成熟後,再考慮是否要實現飼養計劃。
 
 
養寵物前的必修課:親子間對於「責任」的共識
 
孩子吵著養寵物,家長不應急於答應或直接拒絕,而是應該透過對話與測試,了解孩子的動機、認識他們當下的能力,考量家庭的整體狀況,再做決定。
 
養寵物是一個以「生命週期」為單位的承諾,良好的準備與計畫都尚且會面對未知的生老病死,讓孩子提前認識自己、學習承擔自我責任,再談對寵物的責任,也才能讓寵物擁有幸福的生活。這些前置作業,反而是最珍貴的「親子機會教育」,家長切莫直接斬釘截鐵地拒絕唷!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
買與不買,真的只在一念之間,但在做決定前,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何想養寵物。 圖片來源:Tomsickova Tatyana/Shutterstock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1794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rYLXay

 
 
「媽媽,我想養一隻狗,可以嗎?」看著孩子的眼神閃閃發亮,滿懷期待的神情,你不禁停下手邊家務,猶豫地盯著眼前這個「也還是小動物的孩子」(噓!你知我知就好),腦海開始浮現各種畫面──家裡客廳那套新買的沙發上,沾滿了寵物毛髮?每天早晨,還沒來得及喝口咖啡,就得先帶著狗狗散步?
 
更別提寵物的類型琳瑯滿目,從齧齒類到哺乳類,從天上飛的到水裡游的,一旦孩子最初的新鮮感過去,誰還能堅持照顧牠?身為心態成熟的大人,你的內心一定充滿掙扎:一方面希望孩子能體驗與動物相處的樂趣與責任,一方面又擔心這會成為另一項需要你承擔的責任。想當然爾,正在興頭上的孩子可顧不了那麼多!
 
當孩子提出想飼養寵物的意見時,到底該答應孩子,還是堅決拒絕呢?以下的互動思考流程,希望能夠提供讀者們一些「過程」,或許,動物是養不成了,但可以解此認識與建立親子間除了教養衝突之外,認知彼此生命價值觀的瞬間!
 
了解飼養的動機、與孩子討論養寵物責任
 
買與不買,真的只在一念之間,但在做決定前,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何想養寵物。是因為看到同學家有狗貓,覺得「沒有」(匱乏感)?是因為在上網看到可愛的動物影片,覺得「想要」(幸福感)?亦或是孩子真的對動物有深厚的感情,想要建立長久陪伴關係(存在感)?
 
了解動機後,才能進一步分析,從短暫的熱情,移轉到認識其中的「責任」。
 
養寵物不僅僅是擁有一隻可愛的動物,更意味著長期的承諾與責任。畢竟,就像孩子一樣,牠們也會有各自「不可愛的時候」;家長可以具體化、表列化養寵物需要的例行公事:餵食、清理排泄、運動、就醫等等,這些都不是一時興起或三分鐘熱度能解決的「責任」。家長們可以邀請孩子列出寵物日常照顧清單,並客觀讓孩子思考,在學業之餘,是否有能力堅持。
 
 
養寵物不僅僅是擁有一隻可愛的動物,更意味著長期的承諾與責任。圖片來源:ibragimova/Shutterstock
 
 
實際準備,讓孩子承擔選擇、訂定分工
 
在正式迎接新成員之前,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前置方式測試孩子是否「真的」準備好。例如:讓孩子嘗試照顧朋友或親戚的寵物幾天,建立他的自我觀察與態度、持續力。另外,也可以安排孩子參與動物收容所的志工活動,實地了解照顧動物的細節,或是從旁觀察孩子在其他生活細節是否已具備適當的責任感,足以支持他在照顧好自己之餘,也能照顧好寵物。
 
如果決定讓孩子養寵物,適合的品種與種類至關重要。小型犬、貓咪、魚類或倉鼠等不同寵物的照料需求不同,應考量居住環境、孩子(心智、生理)年齡、寵物平均壽命,與家庭成員的接受度。例如,小型犬活力充沛,需要較多運動時間;而貓咪相對獨立,但也需要照顧和陪伴。所謂的飼養,並不是把它當寵物,而是邀請他成為家中的夥伴,否則,將寵物視為「玩具」,代價可是很大的!
 
在決定養寵物後,家長應與孩子共同擬定規則與分工,例如誰負責餵食、清潔,是否允許寵物上沙發,誰帶牠去看獸醫等。甚至可以制定「寵物照顧責任表」,讓親子之間有明確分工,家長則另外擔任監督與輔助角色。家庭成員間可共同商討關於飼養寵物對象及飼養對策、退場機制等議題,提早作好關於寵物的「牲涯規劃」。
 
所謂的飼養,並不是把它當寵物,而是邀請他成為家中的夥伴,否則,將寵物視為「玩具」,代價可是很大的!來源:Ormalternative/Shutterstock
 
 
養寵物不只是孩子的事,而是家庭的決定
 
雖然孩子提出想養寵物的請求,但實際上,應視寵物為「家庭」的成員之一,全家人都需要有共識,確保每位家庭成員都願意(相互主動)承擔照顧責任,避免最後變成只有父母在付出。最糟的是連父母也推給孩子,那不只造成親子之間的教養衝突,也無意間共同塑造了某種偏差的飼養觀。
 
如果經家長評估,認為孩子目前還不具備飼養寵物的能力,又難息「孩怒」,為了不讓爭執擴大,建議可以給予孩子替代方案或補充選項。如:可定期帶孩子參加動物義工活動、幫助街貓街狗送養,或是共讀與動物相關的書籍,讓孩子透過實際體驗,釐清自己(或家中)目前不適合飼養寵物的原因,以及仍須補齊哪些條件,才能給寵物最合適的飼養環境。這不僅能稍微滿足孩子對動物的熱愛,也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與耐心,或是變相等待熱情消退,等到孩子具備足夠的能力或心智更為成熟後,再考慮是否要實現飼養計劃。
 
 
養寵物前的必修課:親子間對於「責任」的共識
 
孩子吵著養寵物,家長不應急於答應或直接拒絕,而是應該透過對話與測試,了解孩子的動機、認識他們當下的能力,考量家庭的整體狀況,再做決定。
 
養寵物是一個以「生命週期」為單位的承諾,良好的準備與計畫都尚且會面對未知的生老病死,讓孩子提前認識自己、學習承擔自我責任,再談對寵物的責任,也才能讓寵物擁有幸福的生活。這些前置作業,反而是最珍貴的「親子機會教育」,家長切莫直接斬釘截鐵地拒絕唷!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