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投書】孩子該讀文學經典嗎?父母與教育者的兩難選擇

(圖片來源:Pexels)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翻轉教育
字數:2009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Om0g47
 
身為數位原住民世代的父母,常面臨的教養難題之一,就是「該不該要求孩子閱讀文學經典或世界名著?」(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沒看過大小仲馬,至少不能以為是「一種馬」吧?)
 
然而,「閱讀經典」這個教養問題不僅涉及教育理念,也牽涉到孩子的興趣、學習選擇、基礎知識,以及最重要的──「文化環境」。
 
即使不能遍讀經典,身為文學科系相關背景的母親,也深知文學經典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人文智慧與情感價值。不過,脫下文學者身分,純然作為一位「父親母親」,目睹孩子的現實學習壓力、興趣養成、自我選擇、數位環境的大量資訊帶來的各種干擾,我們真的還有必要強調「文學經典應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必經之途」?其實我也多少有點猶豫。
 
文學經典是普世價值?還是剩餘價值?
 
首先,先來看看文學經典對孩子的潛在文化價值,尤其是那些歷經時間考驗的經典作品,往往蘊含著跨越時空限制的豐富內涵、深刻思想、對情感的細緻描繪。就功利角度來說,光是「讀」,就可以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他故事性、情節性理解,如果還能「讀懂」,更能幫助他們從不同層次理解世界的多樣性。
 
例如,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深入探討了人性的複雜面貌,面對困境時的內在掙扎和道德抉擇。不論何時閱讀這類作品(包括繪本、動畫、文字),都有助於孩子開啟「自我對話」,了解人我間的心理動機,增進對他人情感與行為的掌握。
 
此外,優秀的文學經典也能幫助孩子建立歷史與文化的立體連結,超時空地跟隨文字經驗歷史事件與社會環境變遷。以馬奎斯的《百年孤獨》為例,這部拉丁美洲經典作品,不僅講述了一段跌宕多姿的家族命運,也折射出歷史長河中的文化衝突,無論翻譯版是否真能譯出那魔幻寫實的氣氛,也都是增進全球視野和跨文化理解的好媒介。
 
刻意挑選兩本世界名著來說明,文學經典不僅是知識載體,還是能提升情感高度、眼界、胸襟、情懷的媒介,對塑造人格的深度具有積極意義,也幫助孩子在心智和情感上更為豐富,並能在數位時代快速沖刷的洪流中,更專注於透過思考與閱讀,摸索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現實挑戰:父母眼前的歌利亞
 
當然,現實從來不是那麼美好!周遭有那麼多更輕鬆、無負擔的數位誘因,再要求孩子閱讀文學經典,(有時還伴隨著各種學習單?),絕非易事。尤其各種各種娛樂選項、手機遊戲、社群媒體,無不主打「上癮機制」,要想他們從陌生、品味、咀嚼,到最後進入情境中,開始享受和玩味這些文學的「經典」之處,根本上來說已是天馬行空、緣木求魚。
 
不是文學的興趣減少,是根本沒有!
 
 
加之學校教育普遍仍強調「標準化考試與應試技巧」,文學經典閱讀在過程中,更像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在這樣的內外環境交相排擠下,許多孩子本能地就覺得「閱讀」等於「折磨」,「文學」等於「考試」,哪還有那個心思和動機去理解字裡行間的深刻意涵。再要強迫孩子閱讀,不僅無助於提高閱讀興趣、理解能力,最終就是適得其反,徒增親子衝突。
 
有甚者,家長為了要孩子能在激烈的競爭社會中脫穎而出,更多將心思集中培育孩子的數理學科能力,而棄內涵培育的文學領域於不顧,在這樣過早的功利主義取向和教育價值觀下,閱讀文學經典?那還不是「過於奢侈的選擇」?因為家長更在意的,是能否快速從這些書籍中獲得直接、實用、會考的「資訊」。
 
理性與感性正在失衡中
 
文學經典未必純然感性、理性也未必就不能感同身受。文學經典之所以經典,正在於這些歷時性的古今中外文學者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孩子們每讀一部作品,也就吸收了那位作家的哲思、情感、洞見與情懷;這絕對是比重複玩手機遊戲、死而復生周旋於虛擬世界,來得更為具有深刻影響力。
 
無論是老師或是家長,固然不該將閱讀經典文學視為「必修任務」,但也不該束手就擒,在各種網路遊戲面前舉手投降!(不可以!)
 
而應該由淺入深、以身作則(對!家長自己都不閱讀,還挑那種硬的讓孩子讀,那就太過強人所難了!)鼓勵孩子以輕鬆、自由、緩慢但不失節奏的方式接觸這些作品。當我們自己也沉浸於閱讀、也為經典文學所洗禮時,透過日常與孩子的分享、闡述,潛移默化地感染,他們也就更容易自然地習慣上閱讀,習慣自發地為桌案上的文學作品所吸引、好奇。
 
尊重孩子的學習節奏,經典,永遠都在
 
但孩子一旦排斥、討厭,那可要花更多時間才能讓他們重拾興趣了!
 
別心急,但現在就要開始!在平衡課業、日常生活的縫隙中,家長們需要考慮的是孩子能力進程、興趣選擇與學習節奏,尊重個性,建立輕鬆、愉快、好奇的氛圍,讓他們逐漸習慣認識「何謂經典」。
 
別說這些,筆者從小二開始便好說歹說,希望女兒試著翻看《愛麗絲夢遊仙境》,到現在也沒成功,倒是《鋼之煉金術師》、《葬送的芙麗蓮》的漫畫與小說版她已二刷、三刷了。
 
只有當孩子真正感受到「故事」的魅力,才會更願意自發投入其中,並有感汲取成長養分。每個文學經典,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世代挑戰的「故事」,你我都是「故事的主人」,從感性出發、理性規劃,讓故事引爆孩子的想像力,而非引爆親子的衝突張力,你得先讓他們「開始」!
(圖片來源:Pexels)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翻轉教育
字數:2009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Om0g47
 
身為數位原住民世代的父母,常面臨的教養難題之一,就是「該不該要求孩子閱讀文學經典或世界名著?」(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沒看過大小仲馬,至少不能以為是「一種馬」吧?)
 
然而,「閱讀經典」這個教養問題不僅涉及教育理念,也牽涉到孩子的興趣、學習選擇、基礎知識,以及最重要的──「文化環境」。
 
即使不能遍讀經典,身為文學科系相關背景的母親,也深知文學經典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人文智慧與情感價值。不過,脫下文學者身分,純然作為一位「父親母親」,目睹孩子的現實學習壓力、興趣養成、自我選擇、數位環境的大量資訊帶來的各種干擾,我們真的還有必要強調「文學經典應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必經之途」?其實我也多少有點猶豫。
 
文學經典是普世價值?還是剩餘價值?
 
首先,先來看看文學經典對孩子的潛在文化價值,尤其是那些歷經時間考驗的經典作品,往往蘊含著跨越時空限制的豐富內涵、深刻思想、對情感的細緻描繪。就功利角度來說,光是「讀」,就可以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他故事性、情節性理解,如果還能「讀懂」,更能幫助他們從不同層次理解世界的多樣性。
 
例如,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深入探討了人性的複雜面貌,面對困境時的內在掙扎和道德抉擇。不論何時閱讀這類作品(包括繪本、動畫、文字),都有助於孩子開啟「自我對話」,了解人我間的心理動機,增進對他人情感與行為的掌握。
 
此外,優秀的文學經典也能幫助孩子建立歷史與文化的立體連結,超時空地跟隨文字經驗歷史事件與社會環境變遷。以馬奎斯的《百年孤獨》為例,這部拉丁美洲經典作品,不僅講述了一段跌宕多姿的家族命運,也折射出歷史長河中的文化衝突,無論翻譯版是否真能譯出那魔幻寫實的氣氛,也都是增進全球視野和跨文化理解的好媒介。
 
刻意挑選兩本世界名著來說明,文學經典不僅是知識載體,還是能提升情感高度、眼界、胸襟、情懷的媒介,對塑造人格的深度具有積極意義,也幫助孩子在心智和情感上更為豐富,並能在數位時代快速沖刷的洪流中,更專注於透過思考與閱讀,摸索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現實挑戰:父母眼前的歌利亞
 
當然,現實從來不是那麼美好!周遭有那麼多更輕鬆、無負擔的數位誘因,再要求孩子閱讀文學經典,(有時還伴隨著各種學習單?),絕非易事。尤其各種各種娛樂選項、手機遊戲、社群媒體,無不主打「上癮機制」,要想他們從陌生、品味、咀嚼,到最後進入情境中,開始享受和玩味這些文學的「經典」之處,根本上來說已是天馬行空、緣木求魚。
 
不是文學的興趣減少,是根本沒有!
 
 
加之學校教育普遍仍強調「標準化考試與應試技巧」,文學經典閱讀在過程中,更像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在這樣的內外環境交相排擠下,許多孩子本能地就覺得「閱讀」等於「折磨」,「文學」等於「考試」,哪還有那個心思和動機去理解字裡行間的深刻意涵。再要強迫孩子閱讀,不僅無助於提高閱讀興趣、理解能力,最終就是適得其反,徒增親子衝突。
 
有甚者,家長為了要孩子能在激烈的競爭社會中脫穎而出,更多將心思集中培育孩子的數理學科能力,而棄內涵培育的文學領域於不顧,在這樣過早的功利主義取向和教育價值觀下,閱讀文學經典?那還不是「過於奢侈的選擇」?因為家長更在意的,是能否快速從這些書籍中獲得直接、實用、會考的「資訊」。
 
理性與感性正在失衡中
 
文學經典未必純然感性、理性也未必就不能感同身受。文學經典之所以經典,正在於這些歷時性的古今中外文學者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孩子們每讀一部作品,也就吸收了那位作家的哲思、情感、洞見與情懷;這絕對是比重複玩手機遊戲、死而復生周旋於虛擬世界,來得更為具有深刻影響力。
 
無論是老師或是家長,固然不該將閱讀經典文學視為「必修任務」,但也不該束手就擒,在各種網路遊戲面前舉手投降!(不可以!)
 
而應該由淺入深、以身作則(對!家長自己都不閱讀,還挑那種硬的讓孩子讀,那就太過強人所難了!)鼓勵孩子以輕鬆、自由、緩慢但不失節奏的方式接觸這些作品。當我們自己也沉浸於閱讀、也為經典文學所洗禮時,透過日常與孩子的分享、闡述,潛移默化地感染,他們也就更容易自然地習慣上閱讀,習慣自發地為桌案上的文學作品所吸引、好奇。
 
尊重孩子的學習節奏,經典,永遠都在
 
但孩子一旦排斥、討厭,那可要花更多時間才能讓他們重拾興趣了!
 
別心急,但現在就要開始!在平衡課業、日常生活的縫隙中,家長們需要考慮的是孩子能力進程、興趣選擇與學習節奏,尊重個性,建立輕鬆、愉快、好奇的氛圍,讓他們逐漸習慣認識「何謂經典」。
 
別說這些,筆者從小二開始便好說歹說,希望女兒試著翻看《愛麗絲夢遊仙境》,到現在也沒成功,倒是《鋼之煉金術師》、《葬送的芙麗蓮》的漫畫與小說版她已二刷、三刷了。
 
只有當孩子真正感受到「故事」的魅力,才會更願意自發投入其中,並有感汲取成長養分。每個文學經典,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世代挑戰的「故事」,你我都是「故事的主人」,從感性出發、理性規劃,讓故事引爆孩子的想像力,而非引爆親子的衝突張力,你得先讓他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