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該讓孩子請假參加家庭旅遊嗎?給現代家長的3個思考
是否讓孩子請假出遊,既與家庭價值觀、教育理念和生活重心排序息息相關,也涉及了家長在考量孩子「還願意和爸媽出遊的童年時光」時內心的掙扎。 圖片來源:PeopleImages.com - Yuri A/Shutterstock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1529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nYo211
面對繁忙的生活節奏,現代小家庭能好好安排一次全家出遊的機會,實屬不易。特別是精打細算的雙薪父母,如果想省荷包,挑選旅宿划算的出遊時機,避開寒暑假,免不了就會與孩子的上課日衝突,也因此面臨兩難:該讓孩子請假參加家庭旅遊嗎?還是要以學習優先?
這兩者的權衡,既與家庭價值觀、教育理念和生活重心排序息息相關,也涉及了家長在考量孩子「還願意和爸媽出遊的童年時光」時內心的掙扎。到底該怎麼做決定?
理解請假產生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為了出遊幫孩子請假,首先會擔心的就是會錯過重要課程內容或校園活動。特別是期中或考前,一旦缺課,孩子便可能因此學習進度落後,課程空窗,甚至影響學業表現。
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也在於培育責任感和規律性。如果孩子常因非必要原因請假,會不會造成他們對學校規則和出勤重要性的認知失衡,認為玩比學習更重要?
難道因為這樣,就不要出去玩了?好像也有點捨本逐末,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花大錢也不對,請假過於頻繁也不對,那麼,衡量家庭旅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長,並建立積極的思考,就有其必要。
現代家庭的親子互動時間,本來就已常受到工作和學業擠壓,特別是孩子上了國中,開始有升學壓力後,日常補習、家長加班,都可能侵蝕了彼此的相處時間。這時,妥善安排的家庭旅行便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相處契機,讓家人陪伴彼此,拉近距離。
而且,行萬里路也是學習的方式,透過家長的陪伴和引導,也能增廣探索世界和體驗不同文化的視野。甚至可能讓孩子再回到教室裡時更有目標與動力。
請假與否的3個考量
在掙扎於是否讓孩子請假參加非假日的家庭旅行時,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權衡:
1.評估孩子的學習情況:
如果孩子的學業表現穩定,或許可以陪伴他們提前做好補課(預習)計劃,那麼,偶爾請假大抵上不會對學習產生什麼重大干擾。如果孩子正面臨學業壓力或學習困難,有時家長安排假期,反而會成為一種壓力。筆者建議也可以透過這種出遊緩衝安排親子談心時段(切勿變成教訓與指責),或許能讓孩子更有能量回頭迎接課業挑戰。
2.提前與師長溝通:
透過提前討論,可以先決定如何安排孩子補上進度。配合老師提供的學習建議,陪伴孩子建立自主補學的計畫,也可藉此訓練孩子認知「勞/逸」關係,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3.反思旅行請假的目的:
這趟旅行,希望達到的是什麼?如果出遊能讓孩子獲得有意義的學習經驗或舒緩壓力,這樣的假期可能非常值得。但切莫因為利用上課時段出去玩而成為孩子的無形壓力源,甚至讓一趟難得的出遊,因為過程中家長與孩子的各種情緒摩擦而讓假期變調,那不是很可惜嗎?
協調生活與學習
每次想到真正能陪伴孩子好好出遊的時間其實並不多,便無論如何都想把握每次家庭出遊的契機。說到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均衡發展,而不只是有好的學業成績。既然如此,將家庭出遊的計畫歸類在非傳統的學習形式,不也是一種正向的積極心態嗎?既能補足學校教育的實務面,也能透過與家長更生活化的互動,讓孩子開闊視野。
但,學業終究還是學生的要務之一。在考量把握遊憩時光的同時,家長也需要陪伴孩子認識學校生活中的規律性和責任感,允許他們請假享受家庭出遊的同時,也需要讓孩子知道該為出遊後的學習成果付出相應的努力,自主安排、調整學習進度。
當然,孩子是否要為了家庭旅行請假,不會有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每個家庭的情況和價值判斷都不相同,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適合的選擇。筆者想說的是,無論最後的決定是什麼,重點是家長陪伴孩子共同學習這個「選擇的智慧」。出去玩還是留在學校上課?恰巧是一次完美的試煉罷了!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
是否讓孩子請假出遊,既與家庭價值觀、教育理念和生活重心排序息息相關,也涉及了家長在考量孩子「還願意和爸媽出遊的童年時光」時內心的掙扎。 圖片來源:PeopleImages.com - Yuri A/Shutterstock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1529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nYo211
面對繁忙的生活節奏,現代小家庭能好好安排一次全家出遊的機會,實屬不易。特別是精打細算的雙薪父母,如果想省荷包,挑選旅宿划算的出遊時機,避開寒暑假,免不了就會與孩子的上課日衝突,也因此面臨兩難:該讓孩子請假參加家庭旅遊嗎?還是要以學習優先?
這兩者的權衡,既與家庭價值觀、教育理念和生活重心排序息息相關,也涉及了家長在考量孩子「還願意和爸媽出遊的童年時光」時內心的掙扎。到底該怎麼做決定?
理解請假產生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為了出遊幫孩子請假,首先會擔心的就是會錯過重要課程內容或校園活動。特別是期中或考前,一旦缺課,孩子便可能因此學習進度落後,課程空窗,甚至影響學業表現。
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也在於培育責任感和規律性。如果孩子常因非必要原因請假,會不會造成他們對學校規則和出勤重要性的認知失衡,認為玩比學習更重要?
難道因為這樣,就不要出去玩了?好像也有點捨本逐末,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花大錢也不對,請假過於頻繁也不對,那麼,衡量家庭旅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長,並建立積極的思考,就有其必要。
現代家庭的親子互動時間,本來就已常受到工作和學業擠壓,特別是孩子上了國中,開始有升學壓力後,日常補習、家長加班,都可能侵蝕了彼此的相處時間。這時,妥善安排的家庭旅行便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相處契機,讓家人陪伴彼此,拉近距離。
而且,行萬里路也是學習的方式,透過家長的陪伴和引導,也能增廣探索世界和體驗不同文化的視野。甚至可能讓孩子再回到教室裡時更有目標與動力。
請假與否的3個考量
在掙扎於是否讓孩子請假參加非假日的家庭旅行時,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權衡:
1.評估孩子的學習情況:
如果孩子的學業表現穩定,或許可以陪伴他們提前做好補課(預習)計劃,那麼,偶爾請假大抵上不會對學習產生什麼重大干擾。如果孩子正面臨學業壓力或學習困難,有時家長安排假期,反而會成為一種壓力。筆者建議也可以透過這種出遊緩衝安排親子談心時段(切勿變成教訓與指責),或許能讓孩子更有能量回頭迎接課業挑戰。
2.提前與師長溝通:
透過提前討論,可以先決定如何安排孩子補上進度。配合老師提供的學習建議,陪伴孩子建立自主補學的計畫,也可藉此訓練孩子認知「勞/逸」關係,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3.反思旅行請假的目的:
這趟旅行,希望達到的是什麼?如果出遊能讓孩子獲得有意義的學習經驗或舒緩壓力,這樣的假期可能非常值得。但切莫因為利用上課時段出去玩而成為孩子的無形壓力源,甚至讓一趟難得的出遊,因為過程中家長與孩子的各種情緒摩擦而讓假期變調,那不是很可惜嗎?
協調生活與學習
每次想到真正能陪伴孩子好好出遊的時間其實並不多,便無論如何都想把握每次家庭出遊的契機。說到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均衡發展,而不只是有好的學業成績。既然如此,將家庭出遊的計畫歸類在非傳統的學習形式,不也是一種正向的積極心態嗎?既能補足學校教育的實務面,也能透過與家長更生活化的互動,讓孩子開闊視野。
但,學業終究還是學生的要務之一。在考量把握遊憩時光的同時,家長也需要陪伴孩子認識學校生活中的規律性和責任感,允許他們請假享受家庭出遊的同時,也需要讓孩子知道該為出遊後的學習成果付出相應的努力,自主安排、調整學習進度。
當然,孩子是否要為了家庭旅行請假,不會有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每個家庭的情況和價值判斷都不相同,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適合的選擇。筆者想說的是,無論最後的決定是什麼,重點是家長陪伴孩子共同學習這個「選擇的智慧」。出去玩還是留在學校上課?恰巧是一次完美的試煉罷了!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