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不只是霸凌!當言語暴力出現低齡化警訊,家長該如何應對?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2209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6qlnn6
當今社會中,言語暴力在生活周遭幾乎無所不在,舉凡家庭內部、校園、人際、網路媒體等,而這種現象如今也正在快速出現「低齡化」趨勢。曾經被視為「成人限定」的語言攻擊,也成為了孩童間的基本互動模式之一。
這不禁令身為兩位孩子母親的筆者憂心,因為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溝通工具,當這種工具開始無差別帶有敵意和攻擊性時,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還是人際關係的建立,都將可能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言語暴力的定義與形式
什麼算是言語暴力?簡單來說,就是指透過言語來傷害他人情感、尊嚴或自尊心的行為。這類暴力行為常見於侮辱、貶低、威脅、嘲笑、恐嚇等形式。要說是霸凌也對,但筆者想特別強調的是「無意識」這個狀況──對於年紀尚小的孩童來說,他們的言語暴力多體現在模仿成人,以及在媒體上獲得的「錯誤典範」(bad cannon)上。
而當代孩子的語言暴力形式也更較以往多樣化。除了傳統的髒話攻擊外,還包括網路流行語暴力、社交媒體上的匿名嗆聲等。當我們的孩子對待同學或家人的方式常以貶低、侮辱和排斥進行,家長們就應該留心,他們是否正處於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因為慣性的攻擊性言詞,會讓心智發展尚未完全的孩子產生特定的情緒偏見,並為他們的認知行習慣帶來極大傷害,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當家長未能以正確的互動方式進行有效溝通,甚至經常使用語言暴力的方式解決衝突,孩子很容易會模仿並內化成為自己互動行為的標準。圖片來源:Thanes.Op/Shutterstock
孩子是如何學到言語暴力
家庭是孩子最初社會化的場所。當家庭環境充斥爭吵、負面情緒和言語甚至肢體暴力行為,孩子便也極易複製、仿效這種行為模式。當家長未能以正確的互動方式進行有效溝通,甚至經常使用語言暴力的方式解決衝突,孩子很容易會模仿並內化成為自己互動行為的標準。當幼齡兒童缺乏良好的語言表達榜樣,日後在處理情感或衝突時,便傾向選擇激烈、攻擊性的語言來表達不滿與需求。
年齡增長後,孩子進入學校,需要與同儕進行互動。如何應對他人的言語挑戰或情緒挑釁,幾乎是每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對於許多孩子來說,言語暴力有時被視為一種表現力量或控制他人情況的溝通方式,尤其當雙方關係被競爭或排斥所主導時,語言便成為了易於上手的攻擊性工具。當一個孩子發現,侮辱或嘲笑他人能夠讓自己得到部份認同或情緒價值時,就可能將這種行為視為應對衝突的唯一手段,從而使用更多語言暴力。
隨著網路與社交媒體普及,許多孩子在心智尚未成熟時便早早接觸到更複雜的世界。網路匿名性也讓孩子暴露在能毫無顧忌發表極端言論的環境中,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容易採用不恰當的語言對待他人。許多孩子可能會不加思索地模仿網路上的暴力語言,並因為「大家都這樣」而誤以為這是表達情感的正常方式,從而不自覺地將這些表達帶入現實生活中,在與他人互動時出現過激言詞過激,卻覺得「那又沒什麼」。
言語暴力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言語暴力對孩子的情緒建構與心理健康具有長期積累的負面影響。受到攻擊的孩子往往容易感到自卑、孤獨、焦慮,甚至出現抑鬱。長時間處於這種環境中,首當其衝的是自尊心、自我懷疑、自卑。此外,經常對孩子採取言語暴力的方式互動,也容易使他們在心理上表現冷漠與無情,缺乏同理心和情感理解能力。畢竟我最親近的父母朋友都這樣對我了,我又何必對他人太過客氣?
言語暴力也會嚴重干擾孩子的人際關係。當孩子經常在與同學或家人的互動中使用無節制的傷害性言語,與他人的關係往往趨於疏遠甚至破裂,使孩子情緒孤立,對社交能力和情感交流產生消極的隔離作用。當他們習慣以攻擊性言詞互動,可能便無法適當地理解何謂健康的互動交流方式,也無法與他人建立起正向、互信的關係。

當孩子習慣以攻擊性言詞互動,可能便無法適當地理解何謂健康的互動交流方式,也無法與他人建立起正向、互信的關係。圖片來源:Prostock-studio/Shutterstock
如何杜絕言語暴力
家長是孩子教育的守門員。適當的家庭教育應該從小訓練孩子進行積極正面的溝通,並教授他們如何透過精準、妥切、互諒的方式解決衝突,而非受制於情緒。家長通過身教示範,引導孩子理解尊重、理解和寬容的重要性,同時也學習側耳傾聽孩子在學校或家庭中的「語言化行為」,及時給予正確的指導,並通過正向表述,引導孩子表達與溝通。同時,大人們也應該從自身做起,與孩子共學以「達成雙方需求為目標」的「建設性表達」。
學校作為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更應該積極參與發現與修正言語暴力的現象,除了可以通過開設相關課程,教導學生認識言語暴力的問題,也適度培養學生正向溝通技巧和良性人際交往能力。學校還應該設立輔導系統,對受到語言暴力影響的學生提供心理支持,並及時處理同儕間的言語霸凌事件,導正孩子受到外界影響而日益偏頗的價值觀,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健康、積極的環境中成長。有時,他們並非故意為之,而是因為環境使然,令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發動攻擊了。
筆者最憂心的則是,在這個社會上,有誰會關注這個其實已經迫在眉睫的問題?媒體和網路平台為了吸睛、流量所形成的「嗜血文化」,使他們忽視了自身能發揮的引導作用,也使許多人寧可迴避積極健康的語言文化,反而在行銷考量下加強了言語暴力擴散。唯有讓更多人明白語言暴力對社會和個體的長遠破壞性,提倡用更加包容和尊重的態度進行交流,才可能趨緩這種現象。
從根本上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良好的溝通技巧、理解他人感受、尊重彼此差異,才是預防語言暴力的最佳途徑。每一次的對話,都可以是一次學習互諒、互信、互愛的機會,讓孩子在互動中理解語言的力量、掌握語言的技巧。溫暖與尊重的言語,才是真正能夠化解矛盾,凝聚彼此情感的良方。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實踐,無論是家庭、學校、網路還是社交場合,都能讓孩子體會到正向溝通的價值。當他們掌握了如何使用積極正向的言語系統,便能成為更懂得關懷與尊重他人的大人,也能為周圍創造和諧、充滿善意理解的「大環境」。
(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2209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6qlnn6
當今社會中,言語暴力在生活周遭幾乎無所不在,舉凡家庭內部、校園、人際、網路媒體等,而這種現象如今也正在快速出現「低齡化」趨勢。曾經被視為「成人限定」的語言攻擊,也成為了孩童間的基本互動模式之一。
這不禁令身為兩位孩子母親的筆者憂心,因為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溝通工具,當這種工具開始無差別帶有敵意和攻擊性時,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還是人際關係的建立,都將可能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言語暴力的定義與形式
什麼算是言語暴力?簡單來說,就是指透過言語來傷害他人情感、尊嚴或自尊心的行為。這類暴力行為常見於侮辱、貶低、威脅、嘲笑、恐嚇等形式。要說是霸凌也對,但筆者想特別強調的是「無意識」這個狀況──對於年紀尚小的孩童來說,他們的言語暴力多體現在模仿成人,以及在媒體上獲得的「錯誤典範」(bad cannon)上。
而當代孩子的語言暴力形式也更較以往多樣化。除了傳統的髒話攻擊外,還包括網路流行語暴力、社交媒體上的匿名嗆聲等。當我們的孩子對待同學或家人的方式常以貶低、侮辱和排斥進行,家長們就應該留心,他們是否正處於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因為慣性的攻擊性言詞,會讓心智發展尚未完全的孩子產生特定的情緒偏見,並為他們的認知行習慣帶來極大傷害,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當家長未能以正確的互動方式進行有效溝通,甚至經常使用語言暴力的方式解決衝突,孩子很容易會模仿並內化成為自己互動行為的標準。圖片來源:Thanes.Op/Shutterstock
孩子是如何學到言語暴力
家庭是孩子最初社會化的場所。當家庭環境充斥爭吵、負面情緒和言語甚至肢體暴力行為,孩子便也極易複製、仿效這種行為模式。當家長未能以正確的互動方式進行有效溝通,甚至經常使用語言暴力的方式解決衝突,孩子很容易會模仿並內化成為自己互動行為的標準。當幼齡兒童缺乏良好的語言表達榜樣,日後在處理情感或衝突時,便傾向選擇激烈、攻擊性的語言來表達不滿與需求。
年齡增長後,孩子進入學校,需要與同儕進行互動。如何應對他人的言語挑戰或情緒挑釁,幾乎是每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對於許多孩子來說,言語暴力有時被視為一種表現力量或控制他人情況的溝通方式,尤其當雙方關係被競爭或排斥所主導時,語言便成為了易於上手的攻擊性工具。當一個孩子發現,侮辱或嘲笑他人能夠讓自己得到部份認同或情緒價值時,就可能將這種行為視為應對衝突的唯一手段,從而使用更多語言暴力。
隨著網路與社交媒體普及,許多孩子在心智尚未成熟時便早早接觸到更複雜的世界。網路匿名性也讓孩子暴露在能毫無顧忌發表極端言論的環境中,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容易採用不恰當的語言對待他人。許多孩子可能會不加思索地模仿網路上的暴力語言,並因為「大家都這樣」而誤以為這是表達情感的正常方式,從而不自覺地將這些表達帶入現實生活中,在與他人互動時出現過激言詞過激,卻覺得「那又沒什麼」。
言語暴力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言語暴力對孩子的情緒建構與心理健康具有長期積累的負面影響。受到攻擊的孩子往往容易感到自卑、孤獨、焦慮,甚至出現抑鬱。長時間處於這種環境中,首當其衝的是自尊心、自我懷疑、自卑。此外,經常對孩子採取言語暴力的方式互動,也容易使他們在心理上表現冷漠與無情,缺乏同理心和情感理解能力。畢竟我最親近的父母朋友都這樣對我了,我又何必對他人太過客氣?
言語暴力也會嚴重干擾孩子的人際關係。當孩子經常在與同學或家人的互動中使用無節制的傷害性言語,與他人的關係往往趨於疏遠甚至破裂,使孩子情緒孤立,對社交能力和情感交流產生消極的隔離作用。當他們習慣以攻擊性言詞互動,可能便無法適當地理解何謂健康的互動交流方式,也無法與他人建立起正向、互信的關係。

當孩子習慣以攻擊性言詞互動,可能便無法適當地理解何謂健康的互動交流方式,也無法與他人建立起正向、互信的關係。圖片來源:Prostock-studio/Shutterstock
如何杜絕言語暴力
家長是孩子教育的守門員。適當的家庭教育應該從小訓練孩子進行積極正面的溝通,並教授他們如何透過精準、妥切、互諒的方式解決衝突,而非受制於情緒。家長通過身教示範,引導孩子理解尊重、理解和寬容的重要性,同時也學習側耳傾聽孩子在學校或家庭中的「語言化行為」,及時給予正確的指導,並通過正向表述,引導孩子表達與溝通。同時,大人們也應該從自身做起,與孩子共學以「達成雙方需求為目標」的「建設性表達」。
學校作為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更應該積極參與發現與修正言語暴力的現象,除了可以通過開設相關課程,教導學生認識言語暴力的問題,也適度培養學生正向溝通技巧和良性人際交往能力。學校還應該設立輔導系統,對受到語言暴力影響的學生提供心理支持,並及時處理同儕間的言語霸凌事件,導正孩子受到外界影響而日益偏頗的價值觀,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健康、積極的環境中成長。有時,他們並非故意為之,而是因為環境使然,令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發動攻擊了。
筆者最憂心的則是,在這個社會上,有誰會關注這個其實已經迫在眉睫的問題?媒體和網路平台為了吸睛、流量所形成的「嗜血文化」,使他們忽視了自身能發揮的引導作用,也使許多人寧可迴避積極健康的語言文化,反而在行銷考量下加強了言語暴力擴散。唯有讓更多人明白語言暴力對社會和個體的長遠破壞性,提倡用更加包容和尊重的態度進行交流,才可能趨緩這種現象。
從根本上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良好的溝通技巧、理解他人感受、尊重彼此差異,才是預防語言暴力的最佳途徑。每一次的對話,都可以是一次學習互諒、互信、互愛的機會,讓孩子在互動中理解語言的力量、掌握語言的技巧。溫暖與尊重的言語,才是真正能夠化解矛盾,凝聚彼此情感的良方。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實踐,無論是家庭、學校、網路還是社交場合,都能讓孩子體會到正向溝通的價值。當他們掌握了如何使用積極正向的言語系統,便能成為更懂得關懷與尊重他人的大人,也能為周圍創造和諧、充滿善意理解的「大環境」。
(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