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情緒起伏不定、展現攻擊行為……孩子的這些表現,可能是家庭壓力的信號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1338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9nXmaV
當我們看到孩子在學校表現出異常行為時,有沒有想過,這些行為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他們家庭中不為人知的秘密?
現代社會中,雖然手機拉遠了彼此的距離,但孩子的行為仍然與家庭生活息息相關,仍是時時刻刻影響著子學習的關鍵變量,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家長低估了家庭氛圍對孩子心智與行為發展的深遠影響。
孩子在學校的崩潰,是家庭壓力的投射
想像一下,一個孩子突然在課堂上崩潰大哭,或者經常表現出焦慮不安,這種情緒化反應,很可能就是家庭壓力造成的。研究顯示,當家庭面臨經濟困難、父母離異、親子關係緊張或處於隨時可能發生爭吵的環境時,孩子也會被這些壓力籠罩,進而攜帶著這些壓力進入學校,並出於本能反射地表現出焦慮、分心、甚至暴躁的行為。
而當一名孩子頻繁參與語言暴力、滋事或和他人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不僅是學校場景的問題,也須回歸家庭現場,尋找「暴力的來源」。孩子或許從小就暴露於家庭中的暴力場景,進而內化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些暴力的型態可能包括語言上的選詞不當(過激、過重、不準確)、肢體間的互動邊界感不受尊重(推擠、拍打、擰捏、指頂)、命令句型的過度氾濫(頤指氣使、大呼小叫)、對話互動缺乏緩衝(吵架、爭執、指責、追擊)……
這些互動,當超過一定的容忍度,或是家長沒有善盡收拾情緒的責任,孩子們的情緒處理能力就有可能受到渲染或擠壓,在遭遇相同情境時,更傾向選擇採取模仿父母的行為來應對,無意識複製了衝突。
遭遇這些情況,作為第一線的觀察者、教育者,若只是針對表象懲罰孩子,恐怕反而將孩子越推越遠,而應該採取更有效、省時的方式,去陪伴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現狀。

孩子或許從小就暴露於家庭中的暴力場景,進而內化了這種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圖片來源:Bangkok Click Studio/Shutterstock
高衝突家庭,易灼傷萌芽期的學習動機
家長可能不理解,就算家裡不平靜,跟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有什麼關係?或許可以這樣想:如果孩子每天在家裡,都必須時時刻刻提心吊膽,將精神耗費在處理家庭情緒、躲避家庭衝突,深怕被波及。在歷經如此高耗能的應對後,能夠苟延殘喘已屬不易,哪還有精神專注在課業?
父母關係若總是處在高張力的對峙中,或時常與孩子在各方面都劍拔弩張,「學業」就容易成為引爆家庭氛圍的觸發點,孩子也可能會對學習反感、失去興趣,甚至出現逃避行為(因為他們本能地認為逃避學業反而可以降低衝突)。所以表面上的「懶惰」和「荒廢學業」,可能其實是情感上對衝突的逃避和退縮。
另一方面,也有父母誤以為提高衝突壓力,能夠塑造孩子的抗壓性。其實追求完美的孩子背後也隱藏著家庭的影響,父母對孩子成績的高期待,讓孩子無形中感到焦慮,甚至讓他們無法忍受任何小小的失敗。這種完美主義往往源自於家庭過高的要求,壓抑慾望反應,而非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
看懂行為背後的挫折故事,學習肯定他們的失敗
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身為近距離觀察與陪伴的家長應該警戒到自己的「負作用力」,學習與孩子彼此建立正確的親子互動典範,體認到家庭環境時時刻刻都對孩子們產生影響。
孩子的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他們無法言說或未意識到的挫折與壓力。與其責備孩子,應該給予他們肯定與支持,讓孩子明白失敗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此外,家長也應該「反求諸己」,反思且改變家庭成員間的相處模式、重新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透過有意識地控制言行,達到理性溝通,讓孩子重新學習如何與人適切的相處與互動,用正確的態度和方式面對挫折和低潮。
(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1338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9nXmaV
當我們看到孩子在學校表現出異常行為時,有沒有想過,這些行為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他們家庭中不為人知的秘密?
現代社會中,雖然手機拉遠了彼此的距離,但孩子的行為仍然與家庭生活息息相關,仍是時時刻刻影響著子學習的關鍵變量,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家長低估了家庭氛圍對孩子心智與行為發展的深遠影響。
孩子在學校的崩潰,是家庭壓力的投射
想像一下,一個孩子突然在課堂上崩潰大哭,或者經常表現出焦慮不安,這種情緒化反應,很可能就是家庭壓力造成的。研究顯示,當家庭面臨經濟困難、父母離異、親子關係緊張或處於隨時可能發生爭吵的環境時,孩子也會被這些壓力籠罩,進而攜帶著這些壓力進入學校,並出於本能反射地表現出焦慮、分心、甚至暴躁的行為。
而當一名孩子頻繁參與語言暴力、滋事或和他人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不僅是學校場景的問題,也須回歸家庭現場,尋找「暴力的來源」。孩子或許從小就暴露於家庭中的暴力場景,進而內化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些暴力的型態可能包括語言上的選詞不當(過激、過重、不準確)、肢體間的互動邊界感不受尊重(推擠、拍打、擰捏、指頂)、命令句型的過度氾濫(頤指氣使、大呼小叫)、對話互動缺乏緩衝(吵架、爭執、指責、追擊)……
這些互動,當超過一定的容忍度,或是家長沒有善盡收拾情緒的責任,孩子們的情緒處理能力就有可能受到渲染或擠壓,在遭遇相同情境時,更傾向選擇採取模仿父母的行為來應對,無意識複製了衝突。
遭遇這些情況,作為第一線的觀察者、教育者,若只是針對表象懲罰孩子,恐怕反而將孩子越推越遠,而應該採取更有效、省時的方式,去陪伴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現狀。

孩子或許從小就暴露於家庭中的暴力場景,進而內化了這種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圖片來源:Bangkok Click Studio/Shutterstock
高衝突家庭,易灼傷萌芽期的學習動機
家長可能不理解,就算家裡不平靜,跟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有什麼關係?或許可以這樣想:如果孩子每天在家裡,都必須時時刻刻提心吊膽,將精神耗費在處理家庭情緒、躲避家庭衝突,深怕被波及。在歷經如此高耗能的應對後,能夠苟延殘喘已屬不易,哪還有精神專注在課業?
父母關係若總是處在高張力的對峙中,或時常與孩子在各方面都劍拔弩張,「學業」就容易成為引爆家庭氛圍的觸發點,孩子也可能會對學習反感、失去興趣,甚至出現逃避行為(因為他們本能地認為逃避學業反而可以降低衝突)。所以表面上的「懶惰」和「荒廢學業」,可能其實是情感上對衝突的逃避和退縮。
另一方面,也有父母誤以為提高衝突壓力,能夠塑造孩子的抗壓性。其實追求完美的孩子背後也隱藏著家庭的影響,父母對孩子成績的高期待,讓孩子無形中感到焦慮,甚至讓他們無法忍受任何小小的失敗。這種完美主義往往源自於家庭過高的要求,壓抑慾望反應,而非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
看懂行為背後的挫折故事,學習肯定他們的失敗
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身為近距離觀察與陪伴的家長應該警戒到自己的「負作用力」,學習與孩子彼此建立正確的親子互動典範,體認到家庭環境時時刻刻都對孩子們產生影響。
孩子的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他們無法言說或未意識到的挫折與壓力。與其責備孩子,應該給予他們肯定與支持,讓孩子明白失敗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此外,家長也應該「反求諸己」,反思且改變家庭成員間的相處模式、重新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透過有意識地控制言行,達到理性溝通,讓孩子重新學習如何與人適切的相處與互動,用正確的態度和方式面對挫折和低潮。
(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