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讓孩子學會「適度拒絕」:同理心教育的反思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親子天下
字數:1908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DO6rdQ
生養女兒後,原本就易感的情緒,又多了一份擔心,擔心她們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到許多預期、不期然的挫折與挑戰。本來自己一直是教導她們「努力去愛這個世界」的派別,直到看了電影「不存在的房間」(ROOM),原本斬釘截鐵的大愛,突然有了糾結與難堪。
現代社會中,加上了數位世界,人際互動已經不光只是複雜可以描述,使得原本的「同理心」的重要性也受到了挑戰:一方面這個社會亟需要人人都多一份同理;另一方面,卻又必須時刻堤防同理遭人濫用。這真的令我苦惱極了。(怎麼我會傻傻的一開始教他們努力去愛呢?)
許多教育者都積極倡言,幫助孩子培養理解他人感受、為他人設想的能力,是情感教育的關鍵,但,過度強調同理心,不只可能讓孩子忽略自己的需求,甚至可能成為他人情感壓力的承擔者、不慎還可能身陷同理陷阱中。
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在同理和自我保護間取得平衡?成了孩子上小學後,筆者的最大課題。
同理心運動定律:作用力未必等於反作用力
同理,是種能夠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雖然在現下這個社會感覺上越來越不可能),但研究顯示,它確實有助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他人建立更深厚的聯繫。
不過,要拿捏好同理心,真的不是件輕鬆容易的事,稍有差池,便可能導致孩子模糊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限,並發生以下狀況:
-
情感疲憊:過度涉入他人情感,成為壓力源,影響自身心理健康。
-
模糊個人邊界:承擔過多他人的問題,忽視自身需求,導致不安全感。
-
自我否定與焦慮:若自身能力無法提供協助,可能產生自我懷疑和焦慮感。
因此,雖然同理心有助於孩子發展社會情感技能,但過度強調,甚至督促孩子非得要「施展」同理心,反而可能使孩子迷失在情感互動中。「到底為什麼?」在自己都還不理解自己時,就被身旁圍繞著的大人而提面命要同理他人?
同理的優先級:自己>他人
在教育孩子擁有同理心的同時,教導和關照孩子擁有自我認識、自我保護的意識,也就是先教他們建立「我」,是很重要的。(自己也正在切身實踐中)並不是教我的孩子要「自私」,而是「認清自己的狀態」,讓孩子知道,自我保護並不是「自掃門前雪」,而是優先順序的問題,當自己安置妥善了,才有餘力好好照顧他人,不是嗎?
以下,是我推薦的引導孩子學習同理前應該注意的幾點思考:
-
建立情感邊界:教導孩子「何時」該關心他人,何時又該專注於自己的需求,「自我認識」是第一步。尊重自己的情感空間,在對自己都不夠認識前,不要將同理視為理所當然的選項!就算是老師說的也不行!
-
情感管理與自我照顧:孩子應該學會辨識自己能力,採取適當方式調節情緒,當同理到的內容已經超過自己能力所及時,要能懂得避免情感負擔過重。
-
接納自己的「不同理」:孩子需要懂得僅止於禮的「不同理」,適度拒絕他人過度的情感要求,不是不善梁,而是力有未逮。
孩子,同理你能同理的,那些你還無法同理的,或是你同理不了的,並不是你不夠好,不夠善良,只是現在的妳,需要的是妳自己。
讓孩子同理心爆發的3個黃金步驟!
若一開始不教育孩子要有同理心,是不是她們就會輕鬆很多?偏偏自己老堅持要養成孩子「利他」的習慣(算我雞婆)。
在教育同理的過程中,最麻煩的,時常是孩子本能地丟出「啊別人又沒有這樣對我,我幹嘛這樣對他們?」(最討厭的就是那個「啊」開頭的發語詞!)
也因為他們的挑戰,才促使我思考,到底該如何平衡同理心?也終於和孩子在同理這個議題上,有了比較好的平衡點:
-
反思自我需求:家長與教師可以透過日常對話,幫助孩子反思自身需求與情感狀態,確認優先順序、必要性。
-
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透過模擬對話、行為,讓孩子在面對情感挑戰時能適時、適度保持「同理的彈性」,例如:勇於拒絕過度要求、或接納自己的不同理。
-
機會教育與議題探討:找到機會與孩子閱讀和分析關於同理心與自我保護的案例,討論角色行為的選擇與反應是否適切,讓孩子從實例中理解當場各角色間的問題點,和適當的處置方式。
讀到這裡,說不定已經有家長放棄教孩子「同理」了!原來同理那麼累,倒不如簡單一點,把自己顧好就好!反正自己哪裡有顧好的一天!
同理心不該成為孩子的負擔?而是教他們溫暖世界的關鍵!
的確,幹嘛搞得那麼累?不要同理,一切不就輕鬆多了。
但請原諒我對這個社會還有一點期待,期待能透過我、以及我的孩子們,能多少讓這個社會多一點溫暖、多點祝福,並讓更多人能如此。
在情感教育中,平衡同理心與自我保護,是幫助孩子建立健康、正向、友善人際關係的關鍵步驟。家長與教育者們都有責任幫助孩子理解,同理心與自我保護並非互相排斥、對立,而是可以並行的兩種選項。
透過認識自我需求並訂定適當的情感互動邊界,孩子才能在與他人互動時保持適切的心理狀態和同理程度,共感他人,又不因此犧牲自我。
能在那樣的環境長大,多好。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親子天下
字數:1908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DO6rdQ
生養女兒後,原本就易感的情緒,又多了一份擔心,擔心她們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到許多預期、不期然的挫折與挑戰。本來自己一直是教導她們「努力去愛這個世界」的派別,直到看了電影「不存在的房間」(ROOM),原本斬釘截鐵的大愛,突然有了糾結與難堪。
現代社會中,加上了數位世界,人際互動已經不光只是複雜可以描述,使得原本的「同理心」的重要性也受到了挑戰:一方面這個社會亟需要人人都多一份同理;另一方面,卻又必須時刻堤防同理遭人濫用。這真的令我苦惱極了。(怎麼我會傻傻的一開始教他們努力去愛呢?)
許多教育者都積極倡言,幫助孩子培養理解他人感受、為他人設想的能力,是情感教育的關鍵,但,過度強調同理心,不只可能讓孩子忽略自己的需求,甚至可能成為他人情感壓力的承擔者、不慎還可能身陷同理陷阱中。
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在同理和自我保護間取得平衡?成了孩子上小學後,筆者的最大課題。
同理心運動定律:作用力未必等於反作用力
同理,是種能夠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雖然在現下這個社會感覺上越來越不可能),但研究顯示,它確實有助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他人建立更深厚的聯繫。
不過,要拿捏好同理心,真的不是件輕鬆容易的事,稍有差池,便可能導致孩子模糊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限,並發生以下狀況:
- 情感疲憊:過度涉入他人情感,成為壓力源,影響自身心理健康。
- 模糊個人邊界:承擔過多他人的問題,忽視自身需求,導致不安全感。
- 自我否定與焦慮:若自身能力無法提供協助,可能產生自我懷疑和焦慮感。
因此,雖然同理心有助於孩子發展社會情感技能,但過度強調,甚至督促孩子非得要「施展」同理心,反而可能使孩子迷失在情感互動中。「到底為什麼?」在自己都還不理解自己時,就被身旁圍繞著的大人而提面命要同理他人?
同理的優先級:自己>他人
在教育孩子擁有同理心的同時,教導和關照孩子擁有自我認識、自我保護的意識,也就是先教他們建立「我」,是很重要的。(自己也正在切身實踐中)並不是教我的孩子要「自私」,而是「認清自己的狀態」,讓孩子知道,自我保護並不是「自掃門前雪」,而是優先順序的問題,當自己安置妥善了,才有餘力好好照顧他人,不是嗎?
以下,是我推薦的引導孩子學習同理前應該注意的幾點思考:
- 建立情感邊界:教導孩子「何時」該關心他人,何時又該專注於自己的需求,「自我認識」是第一步。尊重自己的情感空間,在對自己都不夠認識前,不要將同理視為理所當然的選項!就算是老師說的也不行!
- 情感管理與自我照顧:孩子應該學會辨識自己能力,採取適當方式調節情緒,當同理到的內容已經超過自己能力所及時,要能懂得避免情感負擔過重。
- 接納自己的「不同理」:孩子需要懂得僅止於禮的「不同理」,適度拒絕他人過度的情感要求,不是不善梁,而是力有未逮。
孩子,同理你能同理的,那些你還無法同理的,或是你同理不了的,並不是你不夠好,不夠善良,只是現在的妳,需要的是妳自己。
讓孩子同理心爆發的3個黃金步驟!
若一開始不教育孩子要有同理心,是不是她們就會輕鬆很多?偏偏自己老堅持要養成孩子「利他」的習慣(算我雞婆)。
在教育同理的過程中,最麻煩的,時常是孩子本能地丟出「啊別人又沒有這樣對我,我幹嘛這樣對他們?」(最討厭的就是那個「啊」開頭的發語詞!)
也因為他們的挑戰,才促使我思考,到底該如何平衡同理心?也終於和孩子在同理這個議題上,有了比較好的平衡點:
- 反思自我需求:家長與教師可以透過日常對話,幫助孩子反思自身需求與情感狀態,確認優先順序、必要性。
- 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透過模擬對話、行為,讓孩子在面對情感挑戰時能適時、適度保持「同理的彈性」,例如:勇於拒絕過度要求、或接納自己的不同理。
- 機會教育與議題探討:找到機會與孩子閱讀和分析關於同理心與自我保護的案例,討論角色行為的選擇與反應是否適切,讓孩子從實例中理解當場各角色間的問題點,和適當的處置方式。
讀到這裡,說不定已經有家長放棄教孩子「同理」了!原來同理那麼累,倒不如簡單一點,把自己顧好就好!反正自己哪裡有顧好的一天!
同理心不該成為孩子的負擔?而是教他們溫暖世界的關鍵!
的確,幹嘛搞得那麼累?不要同理,一切不就輕鬆多了。
但請原諒我對這個社會還有一點期待,期待能透過我、以及我的孩子們,能多少讓這個社會多一點溫暖、多點祝福,並讓更多人能如此。
在情感教育中,平衡同理心與自我保護,是幫助孩子建立健康、正向、友善人際關係的關鍵步驟。家長與教育者們都有責任幫助孩子理解,同理心與自我保護並非互相排斥、對立,而是可以並行的兩種選項。
透過認識自我需求並訂定適當的情感互動邊界,孩子才能在與他人互動時保持適切的心理狀態和同理程度,共感他人,又不因此犧牲自我。
能在那樣的環境長大,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