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孩子成績下滑怎麼辦?6個問題從失敗中找到成長的契機
每次考後,一旦分數公布,那薄薄一紙成績單,往往是家長與孩子間最遙遠的距離。對許多家長來說,成績單上的數字通常是衡量孩子學業表現(績效)的唯一標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親子天下
字數:2121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oYdEDj
每當學校段考結束,腦中總會想起周杰倫「千里之外」:
「我送妳離開/千里之外/妳無聲黑白/
沉默年代/或許不該/太遙遠的相愛」
沉默年代/或許不該/太遙遠的相愛」
每次考後,一旦分數公布,那薄薄一紙成績單,往往是家長與孩子間最遙遠的距離。對許多家長來說,成績單上的數字通常是衡量孩子學業表現(績效)的唯一標準。
無可否認,成績在反映學生學術成果方面具有重要標誌性作用,但這些數字背後,其實蘊藏著更多值得關注的細節:顯示學業成果之外,那些數字沒能反映出的學習過程、態度、興趣、情感狀態以及未來的潛力,家長們都看見了嗎?
因此,作為家長,學會從「成績單外」讀出更多訊息,並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學習樣態,成為了一堂得花12年(K12)甚至更長時間的「必修課」。
一、 從成績單看孩子的學習狀況
1. 拿捏學科優勢與弱項,下一步是?
成績單直觀顯示孩子的各科學習表現,對家長而言,當然是評估孩子學業成果的直接依據,能幫助識別他們的學科優勢和弱項。但是,資源與時間有限,到底是「抑強扶弱,均衡發展」還是「強者恆強,偏科至上」?則考驗了親子之間認知學習的重要取捨態度!
2. 認清學習態度與學習方式,他們的抉擇是?
成績,也是最能反映孩子的學習態度、傾向的一種「結果論」。常聽老衣被老師說:只要孩子有興趣,他們自然會逐漸提升成績,反之亦然。從成績表現的趨勢圖,多少能看出他們的喜好與擅長,與其指著數字批評,倒不如陪他們進行理性數據分析,讓他們來選擇,讓他們學習承擔選擇的結果!
3. 調控學習進度與不足,是自我實踐,不是家長指派!
每一張成績單,都僅反映出孩子某一時期的學業成績,而不該滑坡地認定孩子「此生休矣」;通過對比每次成績的漲跌幅,明確修正學習方向與歷程,分析成績起伏的原因,根據具體「實情」,由他們啟動調整計劃與策略,絕對比指著鼻子批評更有效果!
4. 發掘學科興趣與潛力,因為大學不是這麼學滴!
有時候,僅能說「有時候」,成績,也透露出了孩子對某些學科的興趣或天賦。不過,當孩子在某些學科表現較差時,也不代表沒有潛力,也可能是方法錯誤或方向失當,此時,無論是指導學習方法,還是情感鼓勵,家長都應不吝嗇地積極參與,幫助他們突破瓶頸。
5. 時間管理與自我規劃,是他們在讀,不是家長!
成績單的另一個重要數據意義,其實是認知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適度注意孩子學習中的時間管理傾向,並有策略檢視學習計劃(說不定他們根本沒有?),協助建立時間分配習慣,不僅能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也能減少因為時間分配不當所帶來的焦慮和壓力,同時也是「將時間還給他們」的重要步驟!家長何苦把孩子的時間壓在自己身上呢?
6. 心理健康與情感發展,他們如何認識自己的「業績」?
薄薄的成績單,也可能乘載了厚厚的面子與自尊,(當然裡頭可能也裝著還家長的面子……)。當孩子成績出現大幅波動,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病灶,家長也要試著放下自尊與外界眼光,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表現。你愛面子,孩子不見得比你捨得,關鍵在於:你是否接納他們的失敗!
二、成績單外,看見孩子的無形成長
看成績單,你都先看哪裡?總分?排名?最低分?最高分?只專注於成績的高低,可能忽略了孩子學習過程中的犧牲與無形成長。讀出那些數字之外的訊息,同樣重要!
1. 學習過程與結果一樣需要關注
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孩子每個小小進步,都有值得肯定的理由。與他們一起回顧學習經歷,討論挑戰、心境互動,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建立對學習的內在動機。
這種回顧,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忽略的成就感,還能幫助他們明白:家長也不總是只看分數,而注意到他們的無形付出,建立對於「學習」的共識。
2.正確看待成績與自我價值,不是零和!
許多孩子將成績視為對自己價值的衡量標準(大部分會這樣,家長都難辭其咎!),一旦成績不如預期,便可能感到沮喪或自卑。孩子是否理解成績只是反映學業學習狀況的一個工具?家長應該要妥善說明,它並不代表孩子的全部價值。在校成績終究只是人生過程中的一項小小的指標。未來,他們都有機會在不同的領域中取得卓越表現,無論現在的成績如何,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累積的成長養分。
3. 教導孩子面對失敗,家長就是模板!
學習過程中,失敗有時、挫折有時。你是伸手支援?還是推他們下山?運用大人的智慧與高度,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是戰敗檢討!!),重構心態、優化策略,才是有效幫助孩子克服困難的捷徑。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把孩子按在失敗的窟窿裡反覆輾壓!所以說,家長面對失敗的心態,決定了孩子面對學習挑戰時保持的心態,不會因為失敗而自我懷疑。
三、成績不是負擔,數字管理需要親子共識
成績單是衡量學習成果的重要工具,但並不是唯一標準。
想要克服家長的成見,更全面地看待孩子的學習,不被分數與成見制約,其實相當困難!(畢竟從小到大,甚至到了職場上也常常是數字導向),然而,也正因為我們開始學著從多角度解讀成績單上的訊息,才真正為孩子的全面發展找到新的契機。
當我們開始懂得關注孩子的學習態度、興趣、進步和挑戰時,成績單便不再只是單純的學科能力優劣評比,而是成為親子共同成長的有力量具。
孩子的學習之路絕對不會跟家長相同,陪伴他們走,而不是代替他們跑;有你們在身後「罩」著,發現自己可以毫無保留地為了自己的目標全力衝刺,就算失誤也有人願意接著,該是多幸福的事?
每次考後,一旦分數公布,那薄薄一紙成績單,往往是家長與孩子間最遙遠的距離。對許多家長來說,成績單上的數字通常是衡量孩子學業表現(績效)的唯一標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親子天下
字數:2121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oYdEDj
每當學校段考結束,腦中總會想起周杰倫「千里之外」:
「我送妳離開/千里之外/妳無聲黑白/
沉默年代/或許不該/太遙遠的相愛」
沉默年代/或許不該/太遙遠的相愛」
每次考後,一旦分數公布,那薄薄一紙成績單,往往是家長與孩子間最遙遠的距離。對許多家長來說,成績單上的數字通常是衡量孩子學業表現(績效)的唯一標準。
無可否認,成績在反映學生學術成果方面具有重要標誌性作用,但這些數字背後,其實蘊藏著更多值得關注的細節:顯示學業成果之外,那些數字沒能反映出的學習過程、態度、興趣、情感狀態以及未來的潛力,家長們都看見了嗎?
因此,作為家長,學會從「成績單外」讀出更多訊息,並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學習樣態,成為了一堂得花12年(K12)甚至更長時間的「必修課」。
一、 從成績單看孩子的學習狀況
1. 拿捏學科優勢與弱項,下一步是?
成績單直觀顯示孩子的各科學習表現,對家長而言,當然是評估孩子學業成果的直接依據,能幫助識別他們的學科優勢和弱項。但是,資源與時間有限,到底是「抑強扶弱,均衡發展」還是「強者恆強,偏科至上」?則考驗了親子之間認知學習的重要取捨態度!
2. 認清學習態度與學習方式,他們的抉擇是?
成績,也是最能反映孩子的學習態度、傾向的一種「結果論」。常聽老衣被老師說:只要孩子有興趣,他們自然會逐漸提升成績,反之亦然。從成績表現的趨勢圖,多少能看出他們的喜好與擅長,與其指著數字批評,倒不如陪他們進行理性數據分析,讓他們來選擇,讓他們學習承擔選擇的結果!
3. 調控學習進度與不足,是自我實踐,不是家長指派!
每一張成績單,都僅反映出孩子某一時期的學業成績,而不該滑坡地認定孩子「此生休矣」;通過對比每次成績的漲跌幅,明確修正學習方向與歷程,分析成績起伏的原因,根據具體「實情」,由他們啟動調整計劃與策略,絕對比指著鼻子批評更有效果!
4. 發掘學科興趣與潛力,因為大學不是這麼學滴!
有時候,僅能說「有時候」,成績,也透露出了孩子對某些學科的興趣或天賦。不過,當孩子在某些學科表現較差時,也不代表沒有潛力,也可能是方法錯誤或方向失當,此時,無論是指導學習方法,還是情感鼓勵,家長都應不吝嗇地積極參與,幫助他們突破瓶頸。
5. 時間管理與自我規劃,是他們在讀,不是家長!
成績單的另一個重要數據意義,其實是認知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適度注意孩子學習中的時間管理傾向,並有策略檢視學習計劃(說不定他們根本沒有?),協助建立時間分配習慣,不僅能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也能減少因為時間分配不當所帶來的焦慮和壓力,同時也是「將時間還給他們」的重要步驟!家長何苦把孩子的時間壓在自己身上呢?
6. 心理健康與情感發展,他們如何認識自己的「業績」?
薄薄的成績單,也可能乘載了厚厚的面子與自尊,(當然裡頭可能也裝著還家長的面子……)。當孩子成績出現大幅波動,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病灶,家長也要試著放下自尊與外界眼光,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表現。你愛面子,孩子不見得比你捨得,關鍵在於:你是否接納他們的失敗!
二、成績單外,看見孩子的無形成長
看成績單,你都先看哪裡?總分?排名?最低分?最高分?只專注於成績的高低,可能忽略了孩子學習過程中的犧牲與無形成長。讀出那些數字之外的訊息,同樣重要!
1. 學習過程與結果一樣需要關注
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孩子每個小小進步,都有值得肯定的理由。與他們一起回顧學習經歷,討論挑戰、心境互動,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建立對學習的內在動機。
這種回顧,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忽略的成就感,還能幫助他們明白:家長也不總是只看分數,而注意到他們的無形付出,建立對於「學習」的共識。
2.正確看待成績與自我價值,不是零和!
許多孩子將成績視為對自己價值的衡量標準(大部分會這樣,家長都難辭其咎!),一旦成績不如預期,便可能感到沮喪或自卑。孩子是否理解成績只是反映學業學習狀況的一個工具?家長應該要妥善說明,它並不代表孩子的全部價值。在校成績終究只是人生過程中的一項小小的指標。未來,他們都有機會在不同的領域中取得卓越表現,無論現在的成績如何,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累積的成長養分。
3. 教導孩子面對失敗,家長就是模板!
學習過程中,失敗有時、挫折有時。你是伸手支援?還是推他們下山?運用大人的智慧與高度,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是戰敗檢討!!),重構心態、優化策略,才是有效幫助孩子克服困難的捷徑。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把孩子按在失敗的窟窿裡反覆輾壓!所以說,家長面對失敗的心態,決定了孩子面對學習挑戰時保持的心態,不會因為失敗而自我懷疑。
三、成績不是負擔,數字管理需要親子共識
成績單是衡量學習成果的重要工具,但並不是唯一標準。
想要克服家長的成見,更全面地看待孩子的學習,不被分數與成見制約,其實相當困難!(畢竟從小到大,甚至到了職場上也常常是數字導向),然而,也正因為我們開始學著從多角度解讀成績單上的訊息,才真正為孩子的全面發展找到新的契機。
當我們開始懂得關注孩子的學習態度、興趣、進步和挑戰時,成績單便不再只是單純的學科能力優劣評比,而是成為親子共同成長的有力量具。
孩子的學習之路絕對不會跟家長相同,陪伴他們走,而不是代替他們跑;有你們在身後「罩」著,發現自己可以毫無保留地為了自己的目標全力衝刺,就算失誤也有人願意接著,該是多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