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的教育體系中,英文常被視為實用工具,而國文卻常強調文學與思想性內容,讓許多孩子難以理解和共鳴。 圖片來源:MAYA LAB/Shutterstock
撰稿人:石廷宇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1960
您的孩子從幾歲開始「學英文」? 又從幾歲開始「學中文」?
如果把這兩個問題擺在一起,大概沒有哪一位家長會認真覺得第二題是一個問題。畢竟,孩子從小不就是說中文的嗎?
但是,如果你現在任意調查國中、高中生,問他們「國文」和「英文」哪個成績比較好,有一大半都會回答「英文」!
當然,這是一種相對統計,說不定也有學生是「兩個都好、但英文更好」,或是恰恰相反「兩個都爛,但英文沒那麼爛」。同樣的問題,好奇的讀者也可以問問學校老師這個現象是否屬實?答案雖不中,亦不遠矣。
為什麼中文與英文的學習成果與心態,會有如此劇烈的歪斜?現行的教育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使得作為母語的國語(或「國文」),竟然反而成為了同學們苦手的學習黑洞?
語言學習的錯覺:學英文的表象與真實
無論您的孩子補了多久、多少英文,我們都必須正視:作為外語學習,英語一直以來被定位為生活機能用途。試看坊間各類兒童美語教材、英語學習教材,即使到高中各家補充雜誌,構築起的英語環境幾乎都以「生活英語」為主,會話也好、閱讀也好、考試也好,幾乎不會在課堂上讀到更深層次的內容,例如思想、價值觀、理念、社會省悟等等。孩子們所學的、老師們所教的,除了語文形式上的單字、文法、句型,幾乎都圍繞在各種「生活情境式的英文素材」,再聚焦一點,則可以說都是清一色「資訊型內容」。
因此,但凡孩子從小接觸英文,習得一定程度語感、累積一定程度單字量,要用這個來應付國中會考乃至於高中學測,多半是綽綽有餘。也因為閱讀的都是趨向考試導向的淺白內容,自然就容易讓同學們出現「只要把不懂的單字背起來就能讀懂文章」的認知,自然也就有「英文程度比較好」的自我認同。
翻閱孩子們從小到大的國文課本,仍幾乎都是以文學性為基調:作家選用的詞彙難度、複雜的修辭變化、生命的感悟深淺,一再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訓練理解力的不定時炸彈。圖片來源:Jirapong Manustrong/Shutterstock
國文有那麼難嗎?為什麼孩子反而難以理解母語?
相較英文,國文科同學最常抱怨的學習困擾,大概是「每個字分開都看得懂,組合起來卻不明白這篇文章到底在講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關鍵就在於:如果說學外文屬於語言學習範疇,接觸的多半是資訊型、故事型內容;那麼一直以來,國文課就被強烈引導向「文學型、思想型內容」。
從小到大,孩子們所接觸的國文課幾乎就等於「文學課」,無論是感性美文、勵志美文、思想美文、生命美文,觸目所及盡是「美文」。即便108課綱強調整合閱讀素養,翻閱孩子們從小到大的國文課本,仍幾乎都是以文學性為基調:作家選用的詞彙難度、複雜的修辭變化、生命的感悟深淺,一再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訓練理解力的不定時炸彈。
對於生命資歷尚淺、環境多侷限於學校場景的孩子來說,他們該如何去共鳴、體會那些自己根本還沒有類似經驗的情緒與體悟?長此以往,當孩子們不斷受到理解的挫敗、無法與既有的中文能力掛鉤,自然而然就容易成為「討厭國文」的學習者。這可不像英文,只要單字查出來了就能看懂,但遇到國文,每個字雖然都看得懂,實際上卻「什麼都看不懂」。結果,就是出現「寧可多花時間讀英文,也不要花時間讀國文」等機會成本的考量。
作為母語的中文要具備的,不只是基礎的溝通,以優異為目標的訓練方向才是正軌。圖片來源:miya227/Shutterstock
廢國文,重英語,家長與學校的教育焦慮
但凡逛一圈各國小、國中周邊,掐指一數,十幾家英文補習班跑不掉,在家長與孩子的視覺感受上先營造出一種「英文很重要」的既定印象。但一想到「國文」,第一時間就被貼上「安親班寫作文」的標籤。國文不好往往被認為是不夠用功,卻沒想到可能是孩子在被迫理解自己還不能理解的情感與內容。
而且,因為人們平時就是以中文作為溝通、思考與表達的媒介,就算真的不夠準確、缺乏深度、沒有邏輯,其他人也大致都可以理解,使孩子的中文理解貧弱問題被淡化了。反正讀不懂,不考試就看不出來,考不好大概就是不用功,而沒想到背後可能有其他原因。
很多家長會說,反正孩子最後也可能會去國外工作,英文還是首要任務。但更常出現的狀況是,孩子們在台灣覺得學得很好的外文,到了國外卻發現根本再普通不過,甚至和當地人還是大有落差。而原本以為自己至少可倚靠的中文,也不是什麼語言強項,頂多能夠溝通而已。
事實上,作為母語的中文要具備的,不只是基礎的溝通,以優異為目標的訓練方向才是正軌。畢竟語言不可能永遠只是表面溝通,必須要能夠建立深度的互動與思辯。而這必須從小有適當的理解力訓練,有系統地餵養不同知識體系,絕不是僅讀一大堆文學內容所能鍛鍊。
試問,如果我們的孩子連以中文完整表達自身想法的能力、以中文解讀與分析閱讀內容的能力都匱乏,在這樣的情況下還一味偏食、只因認為「英文比國文重要」,這樣的學習,真的是有意義的嗎?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Readerlize閱讀救星閱讀訓練教育軟體執行長、學好書房創辦人、學好閱讀教育機構創辦人,深耕中文閱讀與書寫教育,努力改善國內的學習環境。)
在現今的教育體系中,英文常被視為實用工具,而國文卻常強調文學與思想性內容,讓許多孩子難以理解和共鳴。 圖片來源:MAYA LAB/Shutterstock
撰稿人:石廷宇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1960
您的孩子從幾歲開始「學英文」? 又從幾歲開始「學中文」?
如果把這兩個問題擺在一起,大概沒有哪一位家長會認真覺得第二題是一個問題。畢竟,孩子從小不就是說中文的嗎?
但是,如果你現在任意調查國中、高中生,問他們「國文」和「英文」哪個成績比較好,有一大半都會回答「英文」!
當然,這是一種相對統計,說不定也有學生是「兩個都好、但英文更好」,或是恰恰相反「兩個都爛,但英文沒那麼爛」。同樣的問題,好奇的讀者也可以問問學校老師這個現象是否屬實?答案雖不中,亦不遠矣。
為什麼中文與英文的學習成果與心態,會有如此劇烈的歪斜?現行的教育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使得作為母語的國語(或「國文」),竟然反而成為了同學們苦手的學習黑洞?
語言學習的錯覺:學英文的表象與真實
無論您的孩子補了多久、多少英文,我們都必須正視:作為外語學習,英語一直以來被定位為生活機能用途。試看坊間各類兒童美語教材、英語學習教材,即使到高中各家補充雜誌,構築起的英語環境幾乎都以「生活英語」為主,會話也好、閱讀也好、考試也好,幾乎不會在課堂上讀到更深層次的內容,例如思想、價值觀、理念、社會省悟等等。孩子們所學的、老師們所教的,除了語文形式上的單字、文法、句型,幾乎都圍繞在各種「生活情境式的英文素材」,再聚焦一點,則可以說都是清一色「資訊型內容」。
因此,但凡孩子從小接觸英文,習得一定程度語感、累積一定程度單字量,要用這個來應付國中會考乃至於高中學測,多半是綽綽有餘。也因為閱讀的都是趨向考試導向的淺白內容,自然就容易讓同學們出現「只要把不懂的單字背起來就能讀懂文章」的認知,自然也就有「英文程度比較好」的自我認同。
翻閱孩子們從小到大的國文課本,仍幾乎都是以文學性為基調:作家選用的詞彙難度、複雜的修辭變化、生命的感悟深淺,一再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訓練理解力的不定時炸彈。圖片來源:Jirapong Manustrong/Shutterstock
國文有那麼難嗎?為什麼孩子反而難以理解母語?
相較英文,國文科同學最常抱怨的學習困擾,大概是「每個字分開都看得懂,組合起來卻不明白這篇文章到底在講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關鍵就在於:如果說學外文屬於語言學習範疇,接觸的多半是資訊型、故事型內容;那麼一直以來,國文課就被強烈引導向「文學型、思想型內容」。
從小到大,孩子們所接觸的國文課幾乎就等於「文學課」,無論是感性美文、勵志美文、思想美文、生命美文,觸目所及盡是「美文」。即便108課綱強調整合閱讀素養,翻閱孩子們從小到大的國文課本,仍幾乎都是以文學性為基調:作家選用的詞彙難度、複雜的修辭變化、生命的感悟深淺,一再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訓練理解力的不定時炸彈。
對於生命資歷尚淺、環境多侷限於學校場景的孩子來說,他們該如何去共鳴、體會那些自己根本還沒有類似經驗的情緒與體悟?長此以往,當孩子們不斷受到理解的挫敗、無法與既有的中文能力掛鉤,自然而然就容易成為「討厭國文」的學習者。這可不像英文,只要單字查出來了就能看懂,但遇到國文,每個字雖然都看得懂,實際上卻「什麼都看不懂」。結果,就是出現「寧可多花時間讀英文,也不要花時間讀國文」等機會成本的考量。
作為母語的中文要具備的,不只是基礎的溝通,以優異為目標的訓練方向才是正軌。圖片來源:miya227/Shutterstock
廢國文,重英語,家長與學校的教育焦慮
但凡逛一圈各國小、國中周邊,掐指一數,十幾家英文補習班跑不掉,在家長與孩子的視覺感受上先營造出一種「英文很重要」的既定印象。但一想到「國文」,第一時間就被貼上「安親班寫作文」的標籤。國文不好往往被認為是不夠用功,卻沒想到可能是孩子在被迫理解自己還不能理解的情感與內容。
而且,因為人們平時就是以中文作為溝通、思考與表達的媒介,就算真的不夠準確、缺乏深度、沒有邏輯,其他人也大致都可以理解,使孩子的中文理解貧弱問題被淡化了。反正讀不懂,不考試就看不出來,考不好大概就是不用功,而沒想到背後可能有其他原因。
很多家長會說,反正孩子最後也可能會去國外工作,英文還是首要任務。但更常出現的狀況是,孩子們在台灣覺得學得很好的外文,到了國外卻發現根本再普通不過,甚至和當地人還是大有落差。而原本以為自己至少可倚靠的中文,也不是什麼語言強項,頂多能夠溝通而已。
事實上,作為母語的中文要具備的,不只是基礎的溝通,以優異為目標的訓練方向才是正軌。畢竟語言不可能永遠只是表面溝通,必須要能夠建立深度的互動與思辯。而這必須從小有適當的理解力訓練,有系統地餵養不同知識體系,絕不是僅讀一大堆文學內容所能鍛鍊。
試問,如果我們的孩子連以中文完整表達自身想法的能力、以中文解讀與分析閱讀內容的能力都匱乏,在這樣的情況下還一味偏食、只因認為「英文比國文重要」,這樣的學習,真的是有意義的嗎?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Readerlize閱讀救星閱讀訓練教育軟體執行長、學好書房創辦人、學好閱讀教育機構創辦人,深耕中文閱讀與書寫教育,努力改善國內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