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

【投書】「真的有耶誕老公公嗎?」帶孩子從童話走進現實,更看見耶誕的分享與愛

通常,6到8歲的孩子會開始質疑耶誕老人的存在。身為家長,當孩子詢問「耶誕老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你該怎麼回答?
圖片來源:SeventyFour/Shutterstock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1904

原文網址:
https://reurl.cc/5DRNNV
 
無論東西方,耶誕節是一個充滿歡樂與魔力的節日。裝飾耶誕樹、等待耶誕老人的畫面,雖然有點商業氣息,卻也常常成為孩子們珍貴的童年回憶。對許多家長與孩子來說,「耶誕老人」是這段成長記憶中的美好幻想。然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長終於還是逃不了這一關:當孩子詢問「耶誕老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你該怎麼回答?
如何避免打破節日的美好氛圍?如何不讓現實破壞了童稚的想像?家長該如何正面、健康地幫助孩子從幻想過渡到現實?重視儀式感的家長不妨提前思考,如何讓這段「解謎旅程」,成為孩子長大過程中的溫暖記憶。
 
陪伴孩子從幻想走向現實
1. 選擇合適的時機
什麼時候適合揭開耶誕老人的真相?取決於孩子的年齡與認知發展。通常,6到8歲的孩子會開始質疑耶誕老人的存在(當然,很多時候是因為和學校的同學爭執,發現其他同學的父母親說沒有耶誕老人!),原因之一是孩子的邏輯思維在這個階段逐漸成熟,接觸到的現實事物增加,幫助他們分辨現實與幻想的資料庫越來越豐富。
當孩子開始提出疑問或懷疑時,就是適合「解謎」的時機。如果孩子更早以前就已詢問,家長也可觀察孩子的情感狀態與成熟度,選擇自然而然開啟討論:「你覺得呢?是什麼原因讓你覺得耶誕老人是假的?」
 
2. 以問題引導孩子思考
與其直接破題,告訴孩子「耶誕老人不是真的」,不如以提問引導,讓他們自己透過線索釐清真相,減少幻想破滅的失落感。例如:「你覺得耶誕老人怎麼能在一晚內送完所有禮物呢?」「耶誕老人真的能在一夜之間穿越全世界嗎?」「我們家沒有煙囪,耶誕老人怎麼進來的呢?」這樣的對話既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思考,也能讓他們逐步平衡現實與童話,並感受到自己是探索真相的主角。
 
當孩子開始對耶誕老人的存在產生疑問時,家長可以用帶點調皮和充滿童趣的方式揭示真相,巧妙地將耶誕老人送禮物的故事轉化為關於愛、慷慨與分享的美好象徵。圖片來源:Pixel-Shot/Shutterstock
 
 
3. 用正面語彙解釋真相
當孩子開始懷疑耶誕老人的存在時,家長可選擇用調皮、童心的語氣來揭示真相,將耶誕老人發送禮物的行為連結到愛、慷慨與分享,告訴孩子:「耶誕老人雖然不是真正存在的人,但他代表我們彼此關心與分享的精神。每次送禮物,其實都是人們在延續這份愛與關懷。」這種解釋,不僅能讓孩子理解耶誕老人的正面意義,也能較能在接受現實之餘感受到節日精神,遠遠超過只想要耶誕禮物的那種扁平感受。
 
4. 引導孩子認識耶誕節的真正意義
隨著孩子了解真相,家長可以將焦點轉向耶誕節的核心價值:愛、關懷與團聚。即使不是特定宗教的家庭,也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耶誕節的基督文化與宗教意義,例如「一起佈置耶誕樹,是為了讓家裡充滿愛與溫暖」、「準備禮物,是為了讓感受彼此的愛與感謝」。透過這些互動,孩子將逐漸理解,節慶的美好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連結,而不再只是停留在期待「禮物」的層次。
 
5. 尊重孩子的情感
在得知「耶誕老人不是真的」後,孩子也可能感覺失落。你可以以同理的態度告知孩子:「我知道你可能會覺得有點難過,因為你曾經很喜歡耶誕老人的故事。但現在你長大了,能夠理解更多事情,這是一件很棒的事。」這樣的對話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能幫助他們平穩地接受這個轉變,理解到耶誕節不是只有禮物和玩具,更是懂得愛、付出愛。
 
6. 讓孩子成為耶誕精神的傳遞者
當孩子接受耶誕老人的真相後,可以邀請他們成為耶誕精神的小幫手,將這份愛與分享,透過自己的能力傳遞他人。他們也能像耶誕老人一樣,把快樂用自己的方式帶給別人,不見得是禮物,也可能是最單純的問候與關懷。這樣的參與,能讓孩子轉變角色──從接受者變為愛與分享的傳遞者、給予者,也就更能體會到真正的耶誕精神。
 
與孩子談論耶誕老人的真相,有點像是童話與現實的認知大作戰。透過選擇適當的時機、用正向的語言引導、強調節日的真正意義,讓這份對話成為一次關於成長與愛的體驗。圖片來源:MergeIdea/Shutterstock
 
溫暖過渡,珍惜愛與分享的價值
與孩子談論耶誕老人的真相,有點像是童話與現實的認知大作戰。透過選擇適當的時機、用正向的語言引導、強調節日的真正意義,家長既能夠幫助孩子從幻想平穩過渡到現實,也能夠因為這個節日而重新凝聚親子之間對於愛的共識,並在過程中,學會珍惜愛、關懷與分享的價值。這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一課,更是家庭間彼此理解與愛的見證。
所以,就算知道耶誕老人並不存在,以後也還是可以繼續布置耶誕樹,只是換個形式理解「愛」!
 
(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
通常,6到8歲的孩子會開始質疑耶誕老人的存在。身為家長,當孩子詢問「耶誕老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你該怎麼回答?
圖片來源:SeventyFour/Shutterstock
撰稿人:郭靜如
出處: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字數:1904

原文網址:
https://reurl.cc/5DRNNV
 
無論東西方,耶誕節是一個充滿歡樂與魔力的節日。裝飾耶誕樹、等待耶誕老人的畫面,雖然有點商業氣息,卻也常常成為孩子們珍貴的童年回憶。對許多家長與孩子來說,「耶誕老人」是這段成長記憶中的美好幻想。然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長終於還是逃不了這一關:當孩子詢問「耶誕老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你該怎麼回答?
如何避免打破節日的美好氛圍?如何不讓現實破壞了童稚的想像?家長該如何正面、健康地幫助孩子從幻想過渡到現實?重視儀式感的家長不妨提前思考,如何讓這段「解謎旅程」,成為孩子長大過程中的溫暖記憶。
 
陪伴孩子從幻想走向現實
1. 選擇合適的時機
什麼時候適合揭開耶誕老人的真相?取決於孩子的年齡與認知發展。通常,6到8歲的孩子會開始質疑耶誕老人的存在(當然,很多時候是因為和學校的同學爭執,發現其他同學的父母親說沒有耶誕老人!),原因之一是孩子的邏輯思維在這個階段逐漸成熟,接觸到的現實事物增加,幫助他們分辨現實與幻想的資料庫越來越豐富。
當孩子開始提出疑問或懷疑時,就是適合「解謎」的時機。如果孩子更早以前就已詢問,家長也可觀察孩子的情感狀態與成熟度,選擇自然而然開啟討論:「你覺得呢?是什麼原因讓你覺得耶誕老人是假的?」
 
2. 以問題引導孩子思考
與其直接破題,告訴孩子「耶誕老人不是真的」,不如以提問引導,讓他們自己透過線索釐清真相,減少幻想破滅的失落感。例如:「你覺得耶誕老人怎麼能在一晚內送完所有禮物呢?」「耶誕老人真的能在一夜之間穿越全世界嗎?」「我們家沒有煙囪,耶誕老人怎麼進來的呢?」這樣的對話既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思考,也能讓他們逐步平衡現實與童話,並感受到自己是探索真相的主角。
 
當孩子開始對耶誕老人的存在產生疑問時,家長可以用帶點調皮和充滿童趣的方式揭示真相,巧妙地將耶誕老人送禮物的故事轉化為關於愛、慷慨與分享的美好象徵。圖片來源:Pixel-Shot/Shutterstock
 
 
3. 用正面語彙解釋真相
當孩子開始懷疑耶誕老人的存在時,家長可選擇用調皮、童心的語氣來揭示真相,將耶誕老人發送禮物的行為連結到愛、慷慨與分享,告訴孩子:「耶誕老人雖然不是真正存在的人,但他代表我們彼此關心與分享的精神。每次送禮物,其實都是人們在延續這份愛與關懷。」這種解釋,不僅能讓孩子理解耶誕老人的正面意義,也能較能在接受現實之餘感受到節日精神,遠遠超過只想要耶誕禮物的那種扁平感受。
 
4. 引導孩子認識耶誕節的真正意義
隨著孩子了解真相,家長可以將焦點轉向耶誕節的核心價值:愛、關懷與團聚。即使不是特定宗教的家庭,也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耶誕節的基督文化與宗教意義,例如「一起佈置耶誕樹,是為了讓家裡充滿愛與溫暖」、「準備禮物,是為了讓感受彼此的愛與感謝」。透過這些互動,孩子將逐漸理解,節慶的美好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連結,而不再只是停留在期待「禮物」的層次。
 
5. 尊重孩子的情感
在得知「耶誕老人不是真的」後,孩子也可能感覺失落。你可以以同理的態度告知孩子:「我知道你可能會覺得有點難過,因為你曾經很喜歡耶誕老人的故事。但現在你長大了,能夠理解更多事情,這是一件很棒的事。」這樣的對話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能幫助他們平穩地接受這個轉變,理解到耶誕節不是只有禮物和玩具,更是懂得愛、付出愛。
 
6. 讓孩子成為耶誕精神的傳遞者
當孩子接受耶誕老人的真相後,可以邀請他們成為耶誕精神的小幫手,將這份愛與分享,透過自己的能力傳遞他人。他們也能像耶誕老人一樣,把快樂用自己的方式帶給別人,不見得是禮物,也可能是最單純的問候與關懷。這樣的參與,能讓孩子轉變角色──從接受者變為愛與分享的傳遞者、給予者,也就更能體會到真正的耶誕精神。
 
與孩子談論耶誕老人的真相,有點像是童話與現實的認知大作戰。透過選擇適當的時機、用正向的語言引導、強調節日的真正意義,讓這份對話成為一次關於成長與愛的體驗。圖片來源:MergeIdea/Shutterstock
 
溫暖過渡,珍惜愛與分享的價值
與孩子談論耶誕老人的真相,有點像是童話與現實的認知大作戰。透過選擇適當的時機、用正向的語言引導、強調節日的真正意義,家長既能夠幫助孩子從幻想平穩過渡到現實,也能夠因為這個節日而重新凝聚親子之間對於愛的共識,並在過程中,學會珍惜愛、關懷與分享的價值。這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一課,更是家庭間彼此理解與愛的見證。
所以,就算知道耶誕老人並不存在,以後也還是可以繼續布置耶誕樹,只是換個形式理解「愛」!
 
(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致力於耕耘台灣閱讀理解教育,專注於國小階段親子/職溝通、系統化理解力訓練,協助數位世代家長與孩子建立成長共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