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觀點】學好,從最簡單的事開始(2)在家自學篇
學好,從最簡單的事開始(之二 在家自學篇)
撰文/石廷宇
「在家自學」的風氣,因為近年來一些社會上的「成功案例」,而逐漸又受到許多家長的討論。網路上也不乏各種經驗分享、實例討論,甚至相關報導。無論正面評價或是反面立論,都已經有非常多且詳盡的研究和訪談可供參考了,因此,本文想要切入的重點,著重於在家自學的「動機」。重新釐清「在家」、「自學」的動機,然後才可能回到最源頭去探索,關於「孩子的教育」,我們可以從哪些最簡單的事開始?
◎在家自學
首先是「在家」,顧名思義,是從「環境」著手,離開「校園」,而到「校園以外」尋找教育及學習資源。它不是真的只待在家,而是相對於校園(學校教育)的「強制性」、「規範性」,提供孩子更有彈性、可討論的學習環境。(註:例如「家庭」就是「學校」的概念。)
其次是「自學」,所謂自學,也並非「自己手把手地教養孩子」(很多家長都誤會這點),而是「自主學習」或「自力學習」。這是相對於校園教育在「課綱」、「教學內容」上的「僵固性」、「一體性」(不針對單獨學習個體)所產生的反應。目的是希望能找到、研擬出相對適合自己孩子特殊性的教學內容,紮實做到「因材施教」的學習構想。
就上述的定義來看,「在家自學」這種教育「概念」,對於以「學生」為主的學習主體來說,很明顯地是利大於弊。然而,整體學習的架構,是建立在「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環境」等四個部分所構成的。固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還尚需協調其他三項條件,並且充分的協調,才有可能真正落實「教育」這件事。所衍生出來的問題是:
◎「教育者」方面
(1)家長能夠有對於知識和課程目標有體系性的思考和經營嗎?
(2)家長能夠6+3+3=共12年的持續保持耐心、專注和友善陪伴嗎?
(3)教育者是否為專業且適任?如何刪選(判別)適任與否?誰來把關?
(4)教育者本身的素質、內涵、精神、視野
......
◎「被教育者」方面
(1)學生的學習問題如何被有效發現與解決
(2)學生學習狀況如何被追蹤和定位
......
◎「教育內容」方面
(1)學生的學習進度如何擬定與延續?
(2)學生的學習方向如何擬定與建構?
(3)學生的學習素材如何遴選與教授?
(4)學生的學習階段如何掌握與考核?
......
◎「學習環境」方面
(1)如何設計友善、適合發展的成長環境?
(2)如何在「離群」和「合群」間尋得平衡?
(3)如何幫助學生銜接社群、團體?
......
上述這些構想,僅止於從「在家自學動機」出發所條列的一些「學習疑慮」,其細膩構思之處,應該遠不止這幾點。畢竟,既然會想要在家自學,肯定是希望孩子能受到「比學校教育更完善、更適性」的教育。然而,當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從「體制內教育」、「學校教育」有其「不足之處」來思考時,我們換一個角度卻是想問:
那在家自學真的能提出超越學校教育的教育架構嗎?
「教育」,最大的困難在於,永遠也無法真正用「結果論」來思考。即便「考試」、「成績」、「分數」、「評鑑」等等各種「量化」的分析指標,也無法準確評估、評價「教育的效能」。
因為,教育,可能發生在一句話中;教育,可能發生在簡單的關心中;可能發生在一次團康活動中、一次互助、一句慰問、一聲斥責、一陣啜泣、某篇文章、某場電影...etc。教育可能發生在誤會中、發生在爭執中、發生在笑鬧中、發生在忍氣吞聲中、甚至,教育發生在霸凌中。
教育,是用大量的變數去刺激孩子、去灌溉孩子,用最大多數的差異化,使得孩子學習適應,並在適應中學習。而學校教育,正式提供了像這樣一個「既複雜又單純的場域」,讓孩子能夠在裡面受教育、被教育,也教育其他孩子。這些無法真正被評估衡量出的「無形的教育成果」,真的能夠在家自學嗎?何況:
孩子最大的學習助力,來自家長。偏偏,孩子最大的學習阻力,也是來自家長
哪裡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教育就在哪裡發生。家庭就是家庭,它是一個「學習環境」沒錯,但它是否真能「取代學校的功能」?我們認為有待商榷。
若家長本身沒有適當的條件、能力,或環境,只是站在「學校教育的對立面」思考在家自學的優勢和可行性,會否反而會掉入「將孩子複製成為自己」或是「培養孩子成為家長心中想要孩子成為的模樣」的教育侷限中?畢竟,學校老師會輪替,孩子可是不能選家長的;校園環境會改變,「家」的環境則否。若家長已然成為了學生(孩子)成長和學習的阻力,誰來成為那個第三方客觀公正人,協助改善這種關係呢?學校有「制度」,在家自學呢?
所以,學好認為,或許我們都該從「最簡單的」開始思考,即:無論「在校」亦或是「在家」,真正的學習主體,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學生自己學習的「自學」,不是嗎?
如果能夠「在校像在家」、「在家像在校」,既各司其職,也互相合作,「校+家」共同為了學生學習而凝聚,不才是真正建立起「教育分工」、事半功倍、信任專業的學習環境嗎?所以,請回到學習主體的真正需求:「培養孩子隨時隨地都能學習的能力」,因為:
教育,隨時隨地都在發生。這,也就是學好對於目前「在家自學」的看法。(未完待續)
學好,從「培養孩子隨時隨地學習的能力」 開始。
學好,從最簡單的事開始(之二 在家自學篇)
撰文/石廷宇
「在家自學」的風氣,因為近年來一些社會上的「成功案例」,而逐漸又受到許多家長的討論。網路上也不乏各種經驗分享、實例討論,甚至相關報導。無論正面評價或是反面立論,都已經有非常多且詳盡的研究和訪談可供參考了,因此,本文想要切入的重點,著重於在家自學的「動機」。重新釐清「在家」、「自學」的動機,然後才可能回到最源頭去探索,關於「孩子的教育」,我們可以從哪些最簡單的事開始?
◎在家自學
首先是「在家」,顧名思義,是從「環境」著手,離開「校園」,而到「校園以外」尋找教育及學習資源。它不是真的只待在家,而是相對於校園(學校教育)的「強制性」、「規範性」,提供孩子更有彈性、可討論的學習環境。(註:例如「家庭」就是「學校」的概念。)
其次是「自學」,所謂自學,也並非「自己手把手地教養孩子」(很多家長都誤會這點),而是「自主學習」或「自力學習」。這是相對於校園教育在「課綱」、「教學內容」上的「僵固性」、「一體性」(不針對單獨學習個體)所產生的反應。目的是希望能找到、研擬出相對適合自己孩子特殊性的教學內容,紮實做到「因材施教」的學習構想。
就上述的定義來看,「在家自學」這種教育「概念」,對於以「學生」為主的學習主體來說,很明顯地是利大於弊。然而,整體學習的架構,是建立在「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環境」等四個部分所構成的。固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還尚需協調其他三項條件,並且充分的協調,才有可能真正落實「教育」這件事。所衍生出來的問題是:
◎「教育者」方面
(1)家長能夠有對於知識和課程目標有體系性的思考和經營嗎?
(2)家長能夠6+3+3=共12年的持續保持耐心、專注和友善陪伴嗎?
(3)教育者是否為專業且適任?如何刪選(判別)適任與否?誰來把關?
(4)教育者本身的素質、內涵、精神、視野
......
◎「被教育者」方面
(1)學生的學習問題如何被有效發現與解決
(2)學生學習狀況如何被追蹤和定位
......
◎「教育內容」方面
(1)學生的學習進度如何擬定與延續?
(2)學生的學習方向如何擬定與建構?
(3)學生的學習素材如何遴選與教授?
(4)學生的學習階段如何掌握與考核?
......
◎「學習環境」方面
(1)如何設計友善、適合發展的成長環境?
(2)如何在「離群」和「合群」間尋得平衡?
(3)如何幫助學生銜接社群、團體?
......
上述這些構想,僅止於從「在家自學動機」出發所條列的一些「學習疑慮」,其細膩構思之處,應該遠不止這幾點。畢竟,既然會想要在家自學,肯定是希望孩子能受到「比學校教育更完善、更適性」的教育。然而,當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從「體制內教育」、「學校教育」有其「不足之處」來思考時,我們換一個角度卻是想問:
那在家自學真的能提出超越學校教育的教育架構嗎?
「教育」,最大的困難在於,永遠也無法真正用「結果論」來思考。即便「考試」、「成績」、「分數」、「評鑑」等等各種「量化」的分析指標,也無法準確評估、評價「教育的效能」。
因為,教育,可能發生在一句話中;教育,可能發生在簡單的關心中;可能發生在一次團康活動中、一次互助、一句慰問、一聲斥責、一陣啜泣、某篇文章、某場電影...etc。教育可能發生在誤會中、發生在爭執中、發生在笑鬧中、發生在忍氣吞聲中、甚至,教育發生在霸凌中。
教育,是用大量的變數去刺激孩子、去灌溉孩子,用最大多數的差異化,使得孩子學習適應,並在適應中學習。而學校教育,正式提供了像這樣一個「既複雜又單純的場域」,讓孩子能夠在裡面受教育、被教育,也教育其他孩子。這些無法真正被評估衡量出的「無形的教育成果」,真的能夠在家自學嗎?何況:
孩子最大的學習助力,來自家長。偏偏,孩子最大的學習阻力,也是來自家長
哪裡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教育就在哪裡發生。家庭就是家庭,它是一個「學習環境」沒錯,但它是否真能「取代學校的功能」?我們認為有待商榷。
若家長本身沒有適當的條件、能力,或環境,只是站在「學校教育的對立面」思考在家自學的優勢和可行性,會否反而會掉入「將孩子複製成為自己」或是「培養孩子成為家長心中想要孩子成為的模樣」的教育侷限中?畢竟,學校老師會輪替,孩子可是不能選家長的;校園環境會改變,「家」的環境則否。若家長已然成為了學生(孩子)成長和學習的阻力,誰來成為那個第三方客觀公正人,協助改善這種關係呢?學校有「制度」,在家自學呢?
所以,學好認為,或許我們都該從「最簡單的」開始思考,即:無論「在校」亦或是「在家」,真正的學習主體,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學生自己學習的「自學」,不是嗎?
如果能夠「在校像在家」、「在家像在校」,既各司其職,也互相合作,「校+家」共同為了學生學習而凝聚,不才是真正建立起「教育分工」、事半功倍、信任專業的學習環境嗎?所以,請回到學習主體的真正需求:「培養孩子隨時隨地都能學習的能力」,因為:
教育,隨時隨地都在發生。這,也就是學好對於目前「在家自學」的看法。(未完待續)
學好,從「培養孩子隨時隨地學習的能力」 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