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見聞

〈是好奇心,還是分不清?不相干點擊背後的理解缺陷〉

台灣學生「不相干廣告的點擊率」國際最高! 教授:好奇心(節錄)

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

     「2016國際閱讀素養調查」 出爐,台灣平均559分,在參與的50個國家、地區中,跟英格蘭、挪威排名並列第8名,比往年有進步。不過今年新增的「數位閱讀調查」中,台灣拿到546 分、在14個國家中排名第7名,而且「不相干廣告的點擊率」遠遠高於平均值,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認為「那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很好奇」。

     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rogress in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是由美國教育成就評鑑國際協會(IEA)所做,調查每5年舉辦一次,主要是調查不同國家4年級學生的閱讀素養,讓政府能正確制定政策;台灣從 2006開始參加,2016年是第3次,參與學校共有150所、4326名學生,以分別為故事體(literal text)、說明文(informational text)的文章測驗閱讀能力。

      今年的平均是500分,前幾名分別是俄羅斯、新加坡、香港、愛爾蘭、芬蘭、波蘭、北愛爾蘭、台灣、挪威,另外,調查分為最高級、高級、中級、低分(400 分)以及400分以下五個水準(Benchmark),台灣在低分級閱讀水準人數只佔2%、比2006年的人數減少6%,顯示出穩定進步。

      但特別的是,台灣學生在故事體平均分數為548分、排名第17名,在說明文平均分數為569分、排名第4名,可能代表台灣小學生只會閱讀「課本類」的東 西,對小說、故事書等較文學性的讀本,反而變成「不熟悉」;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數位閱讀部分,刻意放了引誘點擊的「不相干」廣告,但台灣學生會去點擊的程 度,卻是14國中的第一名,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認為,那是因為我們的學生有好奇心。

      數位閱讀素養調查(e-PIRLS)不只用數位載具讀文字,還要學生進行跨網站搜尋、並理解當中的問題用意,網站中的設計廣告如果不符合閱讀目標,學生應 該不理會,但一次、多次點擊的台灣學生,比國際平均值高出10%;不過在「瀏覽網頁表現」中,台灣學生瀏覽正確網頁的程度高於平均值、沒有瀏覽的程度也低 於平均值,柯華葳表示,台灣學生的程度落差過大,還沒有跟上世界的腳步。

      柯華葳同時也是PIRLS 2016台灣工作團隊主持人,他表示,數位跟紙本的差距是世界最大,顯示出台灣在數位化的里程上非常落後,像學校總是將電腦集中在一間教室,雖然方便管 理,但電腦的真正目的是要「每間教室都有隨手可用的電腦」,讓學生查詢資料及數位閱讀;而且老師在教學時使用電腦閱讀的國際平均比例是19%,但台灣只有 7%,政府除了培養閱讀興趣,也要有好的政策跟工具。

- - - -

【學好閱讀教育觀點】

〈是好奇心,還是分不清?不相干點擊背後的理解缺陷〉

撰文/郭靜如    對象:國小   分類:閱讀教育    地區:士林/古亭/天母

近年臺灣閱讀教育現況整理     

       整理本報導對於臺灣學生近年(2016)「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的分析,一共有幾項觀察:

        1.數位閱讀(數位素養)已成為新的閱讀趨勢

        2.(數位)閱讀的程度落差大

        3.對需要深度理解與感悟的文章理解力偏弱,對課本型資訊理解力較佳

        4.網頁數位資訊理解「不相干點擊率」偏高

       除了客觀百分比顯示的閱讀指標,柯教授針特別針對數位閱讀素養中的「不相干點擊」測驗(臺灣排名第一)提出正面的解釋----認為臺灣學生普遍「好奇心」。但是,明明與主要的訊息不相干,為何還會被誘導點擊呢?真的只是因為「好奇心」這麼單純嗎?

好奇心與不專心,其實只有一線之隔

      學好閱讀教師團隊認為,在分析過PIRLS對於閱讀理解的訓練要求(提取訊息、推理訊息、詮釋整合、比較評估)後,與其說學生較有「好奇心」,與之完全相反的另一種可能解釋是:學生其實缺乏對於資訊的有機連結(Organic Connection),才會在理解過程中發生「走岔路」、「跳TONE」的理解偏誤情形。

      而這種情況,絕非「好奇」可以一概而論,反而促使學好閱讀的教師們重新思考對於大部分對於學生的閱讀理解訓練機制,是否已經出現缺漏。包括:

1.缺乏領域跨度、領域共構思考

      長期分科教育的慣性思維,將知識體系一分為多,並且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容,使得孩子在學習時,無法跨領域統整與吸收,許多需要系統性整合的背景知識,反而成為孩子學習最大的障礙。加之考科壁壘,都讓孩子制式地將知識分科,有考才讀、與考試有關才接觸,能增加分數才涉獵,科目的獨立性反而造成了整合思考與組織的局限性。

2.缺乏體系性、包容性

      不同科目、不同領域、不同進度、不同對象、不同的授教者,所採取的教學方法和互動模式也不同。然而,正因為這個「不同」缺乏一定程度的共識與探討,最終所有的知識體系仍然是並非是建立在統一的教育理念架構之下,更別提礙於課程知識進度、考試進度之外的衍生性資訊擴充與延伸,也都阻礙了孩子對於知識延伸的敏感度與資訊嗅覺。

3.過於彈性和活性,使得孩子的思考缺乏組織

     為了避免給孩子壓力、避免在孩子的學習歷程上留下負面陰影,甚至為了打破家長與孩子對體制內教育的印象,越來越多老師選擇「不干己,己不操心」的教育態度,一則以:過程盡量活潑、方法盡量新鮮、結論盡量開放、學生盡量參與、責任盡量降到最低,「高高興興上課,快快樂樂回家」,把「問題無限制開放」、無限制延伸與拼湊,最終的結果,就是造成孩子因為沒有壓力,所以不用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因為不用負責,所以學習的態度和強度也跟著打折扣;因為要鼓勵孩子多表達,因此,即使沒有章法、沒有條理,老師還是會給一句「你表現得實在是太棒了!」來總結。孩子得到成就感,家長得到虛榮感,老師得到安全感。這是我們希望的教育內容?長期如此,孩子的思考當然缺乏組織!

4.過於著重「創意」,忽略「邊際」

     知識有其「剛性」。該背須背、該記憶就必須熟練。資訊有其「邏輯性」,該合乎邏輯,就不能漫無節制地「創意」。然而許多老師誤解「創意思考」的本質,而過度強調「開放」,卻忽略「收斂」、「節制」的重要,使得「搞不好....」、「說不定....」、「萬一.....」成為了孩子習慣性的口頭禪;沒錯,「可能性」是思考延伸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可能性是建構在對於資訊合理與準確的判讀與累積上,沒有這些前置作業,所謂的創意,不過是「夸夸而談」罷了!

不相干點擊,簡單來說,就是「劃錯重點」

       其實,網頁閱讀上發生的「不相干點擊」情形,也就近似於我們常常遇到的「理解誤差」問題:讀A,其實重點在B;以為在說A,其實都在說C;AB之間有關連性,卻讀成完全相反的結論....etc。

      而諸如此類「劃錯重點」(★無論是聽或讀)的理解缺陷情形,遠不止發生在孩子身上,即使是許多高階主管、經理級商務人士,也常犯同樣的毛病。這一切,全都和學習理解的過程中缺乏有系統、有架構,以及有經驗的閱讀教育師資的引導和刺激有關。

        在學生期間,劃錯重點,不過就是答錯選項、考壞成績而已。但若是這種積習未改,輕則影響孩子升學與學習表現,重則影響人生履歷的累積與成長。不說別的,您能想像,當您去診所就醫,醫生卻老是將症狀劃錯重點,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您能想像,您所搭乘飛機的機師,老是無法準確掌握學習重點後的結局嗎?

學好閱讀,理解力才能進步

         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常常對家長強調,學習的過程絕對無法只想一味追求輕鬆、無負擔,更不能堂而皇之的標榜好玩、快樂。

         因為是學習,它注定伴隨習慣的調整、方法的修正、態度的建構;

         因為要追求精準理解,它注定需要費心架構思考模組、需要歷經觀點磨合與理念衝突;

         因為衝擊孩子的舒適圈與既有的學習版圖,它注定需要嚴格的學習成果的把關、理解深度的測量、擴大閱讀領域和口味所犧牲的時間和精神。

          因此,學好閱讀以「增強理解力、修正理解缺陷」為教學目的的同時,連帶打造了完整的閱讀理解訓練機制:

         a.理解力培訓的架構性

         b.閱讀路徑的邏輯性與精準性

         c.學習平台的即刻性

         d.學習態度和學習互動的針對性

       以上4項,都是學好閱讀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訓練元素。

       專心,不等於枯燥;有趣,也不一定要分心。學好閱讀強調的是針對國小閱讀能力進行統整性的理解力架構。透過適當的學習壓力、思考刺激、反覆詰問、重複確認、垂直邏輯整合,引導孩子在面對龐大且複雜的資訊時,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理解路徑。

        網頁閱讀,尚且掉入「不相干點擊」的理解缺陷,身為家長的您能想像,孩子無論是在學期間,亦或是離開學校後,他們無論讀什麼書,總是「劃錯重點」,可能為他們的成長過程,帶來多麼深遠的負面影響嗎?

 

台灣學生「不相干廣告的點擊率」國際最高! 教授:好奇心(節錄)

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

     「2016國際閱讀素養調查」 出爐,台灣平均559分,在參與的50個國家、地區中,跟英格蘭、挪威排名並列第8名,比往年有進步。不過今年新增的「數位閱讀調查」中,台灣拿到546 分、在14個國家中排名第7名,而且「不相干廣告的點擊率」遠遠高於平均值,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認為「那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很好奇」。

     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rogress in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是由美國教育成就評鑑國際協會(IEA)所做,調查每5年舉辦一次,主要是調查不同國家4年級學生的閱讀素養,讓政府能正確制定政策;台灣從 2006開始參加,2016年是第3次,參與學校共有150所、4326名學生,以分別為故事體(literal text)、說明文(informational text)的文章測驗閱讀能力。

      今年的平均是500分,前幾名分別是俄羅斯、新加坡、香港、愛爾蘭、芬蘭、波蘭、北愛爾蘭、台灣、挪威,另外,調查分為最高級、高級、中級、低分(400 分)以及400分以下五個水準(Benchmark),台灣在低分級閱讀水準人數只佔2%、比2006年的人數減少6%,顯示出穩定進步。

      但特別的是,台灣學生在故事體平均分數為548分、排名第17名,在說明文平均分數為569分、排名第4名,可能代表台灣小學生只會閱讀「課本類」的東 西,對小說、故事書等較文學性的讀本,反而變成「不熟悉」;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數位閱讀部分,刻意放了引誘點擊的「不相干」廣告,但台灣學生會去點擊的程 度,卻是14國中的第一名,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認為,那是因為我們的學生有好奇心。

      數位閱讀素養調查(e-PIRLS)不只用數位載具讀文字,還要學生進行跨網站搜尋、並理解當中的問題用意,網站中的設計廣告如果不符合閱讀目標,學生應 該不理會,但一次、多次點擊的台灣學生,比國際平均值高出10%;不過在「瀏覽網頁表現」中,台灣學生瀏覽正確網頁的程度高於平均值、沒有瀏覽的程度也低 於平均值,柯華葳表示,台灣學生的程度落差過大,還沒有跟上世界的腳步。

      柯華葳同時也是PIRLS 2016台灣工作團隊主持人,他表示,數位跟紙本的差距是世界最大,顯示出台灣在數位化的里程上非常落後,像學校總是將電腦集中在一間教室,雖然方便管 理,但電腦的真正目的是要「每間教室都有隨手可用的電腦」,讓學生查詢資料及數位閱讀;而且老師在教學時使用電腦閱讀的國際平均比例是19%,但台灣只有 7%,政府除了培養閱讀興趣,也要有好的政策跟工具。

- - - -

【學好閱讀教育觀點】

〈是好奇心,還是分不清?不相干點擊背後的理解缺陷〉

撰文/郭靜如    對象:國小   分類:閱讀教育    地區:士林/古亭/天母

近年臺灣閱讀教育現況整理     

       整理本報導對於臺灣學生近年(2016)「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的分析,一共有幾項觀察:

        1.數位閱讀(數位素養)已成為新的閱讀趨勢

        2.(數位)閱讀的程度落差大

        3.對需要深度理解與感悟的文章理解力偏弱,對課本型資訊理解力較佳

        4.網頁數位資訊理解「不相干點擊率」偏高

       除了客觀百分比顯示的閱讀指標,柯教授針特別針對數位閱讀素養中的「不相干點擊」測驗(臺灣排名第一)提出正面的解釋----認為臺灣學生普遍「好奇心」。但是,明明與主要的訊息不相干,為何還會被誘導點擊呢?真的只是因為「好奇心」這麼單純嗎?

好奇心與不專心,其實只有一線之隔

      學好閱讀教師團隊認為,在分析過PIRLS對於閱讀理解的訓練要求(提取訊息、推理訊息、詮釋整合、比較評估)後,與其說學生較有「好奇心」,與之完全相反的另一種可能解釋是:學生其實缺乏對於資訊的有機連結(Organic Connection),才會在理解過程中發生「走岔路」、「跳TONE」的理解偏誤情形。

      而這種情況,絕非「好奇」可以一概而論,反而促使學好閱讀的教師們重新思考對於大部分對於學生的閱讀理解訓練機制,是否已經出現缺漏。包括:

1.缺乏領域跨度、領域共構思考

      長期分科教育的慣性思維,將知識體系一分為多,並且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容,使得孩子在學習時,無法跨領域統整與吸收,許多需要系統性整合的背景知識,反而成為孩子學習最大的障礙。加之考科壁壘,都讓孩子制式地將知識分科,有考才讀、與考試有關才接觸,能增加分數才涉獵,科目的獨立性反而造成了整合思考與組織的局限性。

2.缺乏體系性、包容性

      不同科目、不同領域、不同進度、不同對象、不同的授教者,所採取的教學方法和互動模式也不同。然而,正因為這個「不同」缺乏一定程度的共識與探討,最終所有的知識體系仍然是並非是建立在統一的教育理念架構之下,更別提礙於課程知識進度、考試進度之外的衍生性資訊擴充與延伸,也都阻礙了孩子對於知識延伸的敏感度與資訊嗅覺。

3.過於彈性和活性,使得孩子的思考缺乏組織

     為了避免給孩子壓力、避免在孩子的學習歷程上留下負面陰影,甚至為了打破家長與孩子對體制內教育的印象,越來越多老師選擇「不干己,己不操心」的教育態度,一則以:過程盡量活潑、方法盡量新鮮、結論盡量開放、學生盡量參與、責任盡量降到最低,「高高興興上課,快快樂樂回家」,把「問題無限制開放」、無限制延伸與拼湊,最終的結果,就是造成孩子因為沒有壓力,所以不用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因為不用負責,所以學習的態度和強度也跟著打折扣;因為要鼓勵孩子多表達,因此,即使沒有章法、沒有條理,老師還是會給一句「你表現得實在是太棒了!」來總結。孩子得到成就感,家長得到虛榮感,老師得到安全感。這是我們希望的教育內容?長期如此,孩子的思考當然缺乏組織!

4.過於著重「創意」,忽略「邊際」

     知識有其「剛性」。該背須背、該記憶就必須熟練。資訊有其「邏輯性」,該合乎邏輯,就不能漫無節制地「創意」。然而許多老師誤解「創意思考」的本質,而過度強調「開放」,卻忽略「收斂」、「節制」的重要,使得「搞不好....」、「說不定....」、「萬一.....」成為了孩子習慣性的口頭禪;沒錯,「可能性」是思考延伸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可能性是建構在對於資訊合理與準確的判讀與累積上,沒有這些前置作業,所謂的創意,不過是「夸夸而談」罷了!

不相干點擊,簡單來說,就是「劃錯重點」

       其實,網頁閱讀上發生的「不相干點擊」情形,也就近似於我們常常遇到的「理解誤差」問題:讀A,其實重點在B;以為在說A,其實都在說C;AB之間有關連性,卻讀成完全相反的結論....etc。

      而諸如此類「劃錯重點」(★無論是聽或讀)的理解缺陷情形,遠不止發生在孩子身上,即使是許多高階主管、經理級商務人士,也常犯同樣的毛病。這一切,全都和學習理解的過程中缺乏有系統、有架構,以及有經驗的閱讀教育師資的引導和刺激有關。

        在學生期間,劃錯重點,不過就是答錯選項、考壞成績而已。但若是這種積習未改,輕則影響孩子升學與學習表現,重則影響人生履歷的累積與成長。不說別的,您能想像,當您去診所就醫,醫生卻老是將症狀劃錯重點,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您能想像,您所搭乘飛機的機師,老是無法準確掌握學習重點後的結局嗎?

學好閱讀,理解力才能進步

         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常常對家長強調,學習的過程絕對無法只想一味追求輕鬆、無負擔,更不能堂而皇之的標榜好玩、快樂。

         因為是學習,它注定伴隨習慣的調整、方法的修正、態度的建構;

         因為要追求精準理解,它注定需要費心架構思考模組、需要歷經觀點磨合與理念衝突;

         因為衝擊孩子的舒適圈與既有的學習版圖,它注定需要嚴格的學習成果的把關、理解深度的測量、擴大閱讀領域和口味所犧牲的時間和精神。

          因此,學好閱讀以「增強理解力、修正理解缺陷」為教學目的的同時,連帶打造了完整的閱讀理解訓練機制:

         a.理解力培訓的架構性

         b.閱讀路徑的邏輯性與精準性

         c.學習平台的即刻性

         d.學習態度和學習互動的針對性

       以上4項,都是學好閱讀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訓練元素。

       專心,不等於枯燥;有趣,也不一定要分心。學好閱讀強調的是針對國小閱讀能力進行統整性的理解力架構。透過適當的學習壓力、思考刺激、反覆詰問、重複確認、垂直邏輯整合,引導孩子在面對龐大且複雜的資訊時,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理解路徑。

        網頁閱讀,尚且掉入「不相干點擊」的理解缺陷,身為家長的您能想像,孩子無論是在學期間,亦或是離開學校後,他們無論讀什麼書,總是「劃錯重點」,可能為他們的成長過程,帶來多麼深遠的負面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