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見聞

面對加速時代,孩子的學習該怎麼辦?

面對加速時代,趨勢大師湯馬斯•佛里曼告訴你該怎麼辦?(節錄)

林玲瑩、林惠君、林士蕙、黃漢華、李郁怡 JUN , 2017   原文出處:遠見雜誌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開場白即說,他所認識的經濟學家有三位「佛里曼」,第一位是古典經濟學的米爾頓‧佛里曼,名言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第二位是新經濟學的班哲明‧佛里曼;第三位佛里曼就是今天的主角─湯馬斯‧佛里曼。雖然佛里曼認為自己是新聞界人士,但廣義來說,「佛里曼是人類的經濟學家,」因為他探討3M:Market(市場)、Mother nature(大自然)、Moore’s Law(摩爾定律)。

      高希均進一步指出,天下文化最近為佛里曼出版的新書,即今天的主題《謝謝你遲到了》,副標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由此可知,「佛里曼絕對不是悲觀主義者,他希望世界可以繁榮向上提升。」

      佛里曼一上台就談到為什麼會有《謝謝你遲到了》這個書名,是因為他住在華府郊區馬里蘭州,到華盛頓特區工作時常和朋友共進早餐。某次,一位朋友遲到,跟他說抱歉。他卻跟朋友說,該謝謝他才對,因為這讓他有時間停下來看周遭人們的改變,停下來思考。佛里曼又想起一位老師曾對他說,「當你按下電腦的暫停鍵,它會停止;但是當你把大腦按下暫停,你反而會開始思考」,這個書名就這樣來了。

      佛里曼提出正在改變世界的三股力量,正是市場、摩爾定律與大自然(3M)。現在已是數位全球化時代,所有事務都被數位化,好像曲棍球向上。大自然是指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開發中國家人口成長。而摩爾定律象徵微晶片的出現,每24個月成長速度達到兩倍。

      科技每天都在倍數成長,回顧2007年是科技轉換年。賈伯斯向世人介紹第一代IPHONE,現在幾乎每個人的手機運算功能都比太空船更強大。臉書開放平台,只要有電郵就可以使用,而且大行其道。甚至三個設計系學生找不到旅館,把多餘的床墊借人,而成立AIRBNB。

      2007年,電腦的處理器、儲存晶片、網絡、軟體、感應器全都融合成雲端,他稱為超新星。這是宇宙中最大的能量,釋放到每個人手上,每個人的能力可以被放大。總統可以在臥房用推特,直接和全球溝通,ISIS也像川普一樣,在敘利亞鼓動戰爭。一個人的力量變得很大,機器人變得有學習力,車子可以自己開。

      不但如此,科技還重塑職場。人類適應變化的速度是很慢的,由於科技創新的速度遠超過人類可以適應的速度,人們因此覺得混亂不安,無論經濟、社會、政治;個人、企業與國家都因而失序。而「學習如何更聰明的學習」則是提升人們適應科技快速變遷最好的方法。

      佛里曼以電信巨擘AT&T為例,這家正於科技競爭風暴核心的企業,服務內容與型態日新月益,員工不一定都具備相關能力。因此人資部在盤點員工技能時,如發現某個職務在今天,例如需要十項必備專業技能,但某位員工只擁有七項。人資部就會向員工提議,「公司給你一年8000美元,讓你去上課。如果你不只想補強這三種能力,也可以上其他有興趣的課程,唯一條件是要在工作之外的閒暇時間去做這件事。」員工可決定是否要接受,如果不接受,很可能在屆齡時會被列為優退對象。

      「AT&T與員工有某種社會契約,員工可以在AT&T有終身工作的權利,前提是他必須是個終身學習者。」佛里曼表示,如果今天還有人以為一張文憑就可以讓他在職場工作30年,已經不切實際。科技快速發展,很可能大一學的東西在大三時就過時了。除了終身學習,沒有更好的應變方式。

「真正區別未來競爭力的,不再是你擁有多少『知識』;而是你有多大的內在動力(self-motivation),驅動你終身學習。」佛里曼說。

      同時,他認為科技也可以成為人們適應環境快速變化的好幫手。是不是可以將AI(人工智能)倒轉成為IA,也就是讓科技發揮智慧輔助(intelligence assistance)、智慧助理(intelligence assistants)與智慧演算(intelligence algorithm) 的角色。

      最後,佛里曼提到氣候變遷,一般人只想到天氣,其實科技也在面臨氣候變遷。而談到適應變化,沒有任何的機制比已有37億年歷史的「大自然之母(mother nature)」更知道怎麼辦。他將大自然之母視為受訪者,而自己是記者提問:「大自然之母,如何才能像你一般有強大的復原力與適應力?」大自然之母的回答是:「我讓物種競爭,相信物競天擇;我相信多樣性的價值;我也認為任何的資源都不該有浪費,生態必須永續;我也相信實驗精神,面對變化,必須不斷嘗試,找到適應的方法….。」

      佛里曼回到演講的開場,他提到颶風風暴最為平靜之處,正是颶風眼。他並引用最喜歡的鄉村歌曲「眼睛」(the eye)的歌詞:「你可以在颶風中跳舞,但你只有在風眼之中才做得到。」

在科技帶來的風暴之中,風眼就是我們的社區,人們彼此連結關懷,相互幫助,讓孤立減到最少。「我知道這聽來很天真,但也許最天真的想法也是最務實的。」他做出最後的結論。

- - - -

【學好教育觀點】

〈當孩子離開聯絡簿,誰來聯絡孩子與知識?〉

撰文/郭靜如    分類:閱讀教育   地區:天母/古亭

      看完《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一書後,腦海裡竟然全圍繞著「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的景象。無庸置疑,我們出身於「從等速度到加速度的時代」,經歷了緩慢進步,也體驗過指數型進步(ing),因此,兩相對照之下,該留下什麼?該捨棄什麼?年屆中年的我們自有一套應對世局的處理機制。

     不過,身處於「摩爾定律」下的「我們的孩子」則不然。他們所要面對的,不再是「平緩、寧靜的時局」,而是身處於「隨時變動」,甚至全世界連動的時代。

     那麼,學好教育,能夠帶給孩子們什麼「能力」,幫助他們去適應、克服,甚至掌握眼前的風景呢?

     我相當喜歡費里曼所提到的:「真正區別未來競爭力的,不再是你擁有多少『知識』;而是你有多大的內在動力(self-motivation),驅動你終身學習。

      在面對知識載體越來越多樣化、儲存容量無限擴充、各種知識資源不斷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展示,而我們的孩子與學校的老師們卻似乎對這樣的變動一無所悉時,學好的每位老師都抱持著極其憂心的態度:深怕我們的孩子們慢了、遲了,又或是原本的靈敏度被磨鈍、被體制消耗了。

      試想想,現在的我們,不再需要「龐大的知識庫」,因為google已經成為動詞(v.);也不再需要「凡事親力親為」,因為各種嶄新的軟體開發工具推陳出新,總有能夠符合個別/群體學習需求的工具應運而生;更不需要事事「博學多聞」,因為地球上每日所生產出的資訊量(無論有用/無用)早已不可計數。

      那我們的孩子需要學好什麼?

      他們需要的是能夠彈性變化與進化、能夠適應自己的能力條件的「競爭優勢」:理解力。

      隨著數據分析越來越細緻,跨國競爭與合作越來越頻繁,人們也因而更加仰賴理解力的作用,幫助自己融入環境與群體。然而,這樣一套理解力,同樣需要一套進化機制,能夠幫助我們持續驅動內在學習引擎,不斷進行能力的自我更新。因為,快的已經很快了、大的已經很大了,多的已經很多了,除了持續強化「理解力」這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能力,我們還能培養孩子們成為具備哪些特質的「人」(humen being)呢?

      那就是立基在理解力的基礎上,對外界、對社會持續保持開放性理解態度,並擁有理解技巧,能善用知識流動(flow)力量的能力。

      因為在未來(ing),孩子們無時無刻活在「流動」中、活在不穩定中,同時被迫成為一群活在快速變動的時空中的時空旅人。唯有擁有能持續更新知識運作模式的理解能力,才真正能夠參與並且融入全球化社群,並儘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最後形成判斷這個世界的「世界觀」、價值觀與生存洞見。

       糟了,寫到這裡,一定會有家長會問:

       a.「這樣的期許與要求,對孩子們來說會不會太困難?」

       b.「這樣的教育內容會不會太曲高和寡?」

       c.「擺在眼前的就是不停的考試和升學制度呀」

       當然不會,孩子們的適應力可遠遠超過那些常常把「不可能」掛嘴邊的人們呢!

       別忘了,真正受到考試影響的時間,雖然只有6年(3年國中/3年高中),但卻可能是人生當中「讀書」量最多、時間最規律、心態最嚴謹、壓力也最大的時段。若沒能及早給予孩子「真正的理解力」,一旦他們拋開聯絡簿那些密密麻麻的進度規劃、考試安排,他們又將用什麼方式持續養成自己呢?

面對加速時代,趨勢大師湯馬斯•佛里曼告訴你該怎麼辦?(節錄)

林玲瑩、林惠君、林士蕙、黃漢華、李郁怡 JUN , 2017   原文出處:遠見雜誌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開場白即說,他所認識的經濟學家有三位「佛里曼」,第一位是古典經濟學的米爾頓‧佛里曼,名言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第二位是新經濟學的班哲明‧佛里曼;第三位佛里曼就是今天的主角─湯馬斯‧佛里曼。雖然佛里曼認為自己是新聞界人士,但廣義來說,「佛里曼是人類的經濟學家,」因為他探討3M:Market(市場)、Mother nature(大自然)、Moore’s Law(摩爾定律)。

      高希均進一步指出,天下文化最近為佛里曼出版的新書,即今天的主題《謝謝你遲到了》,副標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由此可知,「佛里曼絕對不是悲觀主義者,他希望世界可以繁榮向上提升。」

      佛里曼一上台就談到為什麼會有《謝謝你遲到了》這個書名,是因為他住在華府郊區馬里蘭州,到華盛頓特區工作時常和朋友共進早餐。某次,一位朋友遲到,跟他說抱歉。他卻跟朋友說,該謝謝他才對,因為這讓他有時間停下來看周遭人們的改變,停下來思考。佛里曼又想起一位老師曾對他說,「當你按下電腦的暫停鍵,它會停止;但是當你把大腦按下暫停,你反而會開始思考」,這個書名就這樣來了。

      佛里曼提出正在改變世界的三股力量,正是市場、摩爾定律與大自然(3M)。現在已是數位全球化時代,所有事務都被數位化,好像曲棍球向上。大自然是指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開發中國家人口成長。而摩爾定律象徵微晶片的出現,每24個月成長速度達到兩倍。

      科技每天都在倍數成長,回顧2007年是科技轉換年。賈伯斯向世人介紹第一代IPHONE,現在幾乎每個人的手機運算功能都比太空船更強大。臉書開放平台,只要有電郵就可以使用,而且大行其道。甚至三個設計系學生找不到旅館,把多餘的床墊借人,而成立AIRBNB。

      2007年,電腦的處理器、儲存晶片、網絡、軟體、感應器全都融合成雲端,他稱為超新星。這是宇宙中最大的能量,釋放到每個人手上,每個人的能力可以被放大。總統可以在臥房用推特,直接和全球溝通,ISIS也像川普一樣,在敘利亞鼓動戰爭。一個人的力量變得很大,機器人變得有學習力,車子可以自己開。

      不但如此,科技還重塑職場。人類適應變化的速度是很慢的,由於科技創新的速度遠超過人類可以適應的速度,人們因此覺得混亂不安,無論經濟、社會、政治;個人、企業與國家都因而失序。而「學習如何更聰明的學習」則是提升人們適應科技快速變遷最好的方法。

      佛里曼以電信巨擘AT&T為例,這家正於科技競爭風暴核心的企業,服務內容與型態日新月益,員工不一定都具備相關能力。因此人資部在盤點員工技能時,如發現某個職務在今天,例如需要十項必備專業技能,但某位員工只擁有七項。人資部就會向員工提議,「公司給你一年8000美元,讓你去上課。如果你不只想補強這三種能力,也可以上其他有興趣的課程,唯一條件是要在工作之外的閒暇時間去做這件事。」員工可決定是否要接受,如果不接受,很可能在屆齡時會被列為優退對象。

      「AT&T與員工有某種社會契約,員工可以在AT&T有終身工作的權利,前提是他必須是個終身學習者。」佛里曼表示,如果今天還有人以為一張文憑就可以讓他在職場工作30年,已經不切實際。科技快速發展,很可能大一學的東西在大三時就過時了。除了終身學習,沒有更好的應變方式。

「真正區別未來競爭力的,不再是你擁有多少『知識』;而是你有多大的內在動力(self-motivation),驅動你終身學習。」佛里曼說。

      同時,他認為科技也可以成為人們適應環境快速變化的好幫手。是不是可以將AI(人工智能)倒轉成為IA,也就是讓科技發揮智慧輔助(intelligence assistance)、智慧助理(intelligence assistants)與智慧演算(intelligence algorithm) 的角色。

      最後,佛里曼提到氣候變遷,一般人只想到天氣,其實科技也在面臨氣候變遷。而談到適應變化,沒有任何的機制比已有37億年歷史的「大自然之母(mother nature)」更知道怎麼辦。他將大自然之母視為受訪者,而自己是記者提問:「大自然之母,如何才能像你一般有強大的復原力與適應力?」大自然之母的回答是:「我讓物種競爭,相信物競天擇;我相信多樣性的價值;我也認為任何的資源都不該有浪費,生態必須永續;我也相信實驗精神,面對變化,必須不斷嘗試,找到適應的方法….。」

      佛里曼回到演講的開場,他提到颶風風暴最為平靜之處,正是颶風眼。他並引用最喜歡的鄉村歌曲「眼睛」(the eye)的歌詞:「你可以在颶風中跳舞,但你只有在風眼之中才做得到。」

在科技帶來的風暴之中,風眼就是我們的社區,人們彼此連結關懷,相互幫助,讓孤立減到最少。「我知道這聽來很天真,但也許最天真的想法也是最務實的。」他做出最後的結論。

- - - -

【學好教育觀點】

〈當孩子離開聯絡簿,誰來聯絡孩子與知識?〉

撰文/郭靜如    分類:閱讀教育   地區:天母/古亭

      看完《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一書後,腦海裡竟然全圍繞著「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的景象。無庸置疑,我們出身於「從等速度到加速度的時代」,經歷了緩慢進步,也體驗過指數型進步(ing),因此,兩相對照之下,該留下什麼?該捨棄什麼?年屆中年的我們自有一套應對世局的處理機制。

     不過,身處於「摩爾定律」下的「我們的孩子」則不然。他們所要面對的,不再是「平緩、寧靜的時局」,而是身處於「隨時變動」,甚至全世界連動的時代。

     那麼,學好教育,能夠帶給孩子們什麼「能力」,幫助他們去適應、克服,甚至掌握眼前的風景呢?

     我相當喜歡費里曼所提到的:「真正區別未來競爭力的,不再是你擁有多少『知識』;而是你有多大的內在動力(self-motivation),驅動你終身學習。

      在面對知識載體越來越多樣化、儲存容量無限擴充、各種知識資源不斷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展示,而我們的孩子與學校的老師們卻似乎對這樣的變動一無所悉時,學好的每位老師都抱持著極其憂心的態度:深怕我們的孩子們慢了、遲了,又或是原本的靈敏度被磨鈍、被體制消耗了。

      試想想,現在的我們,不再需要「龐大的知識庫」,因為google已經成為動詞(v.);也不再需要「凡事親力親為」,因為各種嶄新的軟體開發工具推陳出新,總有能夠符合個別/群體學習需求的工具應運而生;更不需要事事「博學多聞」,因為地球上每日所生產出的資訊量(無論有用/無用)早已不可計數。

      那我們的孩子需要學好什麼?

      他們需要的是能夠彈性變化與進化、能夠適應自己的能力條件的「競爭優勢」:理解力。

      隨著數據分析越來越細緻,跨國競爭與合作越來越頻繁,人們也因而更加仰賴理解力的作用,幫助自己融入環境與群體。然而,這樣一套理解力,同樣需要一套進化機制,能夠幫助我們持續驅動內在學習引擎,不斷進行能力的自我更新。因為,快的已經很快了、大的已經很大了,多的已經很多了,除了持續強化「理解力」這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能力,我們還能培養孩子們成為具備哪些特質的「人」(humen being)呢?

      那就是立基在理解力的基礎上,對外界、對社會持續保持開放性理解態度,並擁有理解技巧,能善用知識流動(flow)力量的能力。

      因為在未來(ing),孩子們無時無刻活在「流動」中、活在不穩定中,同時被迫成為一群活在快速變動的時空中的時空旅人。唯有擁有能持續更新知識運作模式的理解能力,才真正能夠參與並且融入全球化社群,並儘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最後形成判斷這個世界的「世界觀」、價值觀與生存洞見。

       糟了,寫到這裡,一定會有家長會問:

       a.「這樣的期許與要求,對孩子們來說會不會太困難?」

       b.「這樣的教育內容會不會太曲高和寡?」

       c.「擺在眼前的就是不停的考試和升學制度呀」

       當然不會,孩子們的適應力可遠遠超過那些常常把「不可能」掛嘴邊的人們呢!

       別忘了,真正受到考試影響的時間,雖然只有6年(3年國中/3年高中),但卻可能是人生當中「讀書」量最多、時間最規律、心態最嚴謹、壓力也最大的時段。若沒能及早給予孩子「真正的理解力」,一旦他們拋開聯絡簿那些密密麻麻的進度規劃、考試安排,他們又將用什麼方式持續養成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