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見聞

【學好教育】頻繁使用3C,學習慘兮兮?非也!孩子擁有「知識探索權」了嗎?

王艾莉 X 郝廣才:閱讀教育不是文學教育,它是一種思考教育(節錄)

分類:閱讀教育   適合年齡:國小     區域:台北士林/北投/古亭     來源:關鍵評論

讀書不只是讀字,更是形塑思考結構的過程

      在手機讀的東西多半是沒有結構的,我們現代人閱讀的字數,依據美國統計比古代的人增加了五倍。可是現在因為訊息太多了,為了要找哪個值得讀,就一直在看標題,刷刷刷,哦!這個標題好,看起來你讀的字數非常多,實際都是沒有用的東西。

      現在訊息很短,所以它可能沒有結構,讀這些你的腦筋也沒辦法形成一個結構。那像練空手道,要打架也有個結構,比如詠春拳,即使打架的人個子不高,像葉問很矮小為什麼厲害?他打架有個『道』。

      開公司也是,賣電腦也有個思考結構,才會有機會變賈伯斯。

腦中有個結構去想像太空,才會變成牛頓、愛因斯坦,沒有結構就幾乎是亂搞。短的文章也是,有人有結構、有人沒結構。有結構的就是李白,二十個字他就可以橫掃天下。

把握黃金階段,從小陶冶孩子讀書的習慣

      從美術課裡面發現一個很奇妙的問題,就是現在的小朋友好像沒有辦法持續做同一件事。為什麼要給小孩講故事?因為你講故事不管白雪公主、小紅帽還是虎姑婆,他都有結構。

     先有開始,中間有衝突,後面會有解決跟結尾,可是我們一般生活中,尤其父母跟孩子講的話都是沒有結構的:「誒去洗澡、趕快刷牙、不要看電視、不要滑手機......」這種沒有前後文的句子...,但因為我們生活中習慣了所以我們懂。所以要讓孩子進入故事,讓他腦袋形成結構,三歲左右就要開始訓練,因為三歲這個時候小朋友語言開始豐富起來。

在水一般可載舟也可覆舟的網路世代,閱讀更顯重要

      網路讓相似的人抱在一起取暖。實際上Internet出來後,表面上人們產生更多溝通,其實沒有,它讓所有人更分裂。(....)

      所以這時候閱讀就更重要,知識背景是你腦筋的一個網,如果你的網很縝密,你就可以很快把這些訊息分類,區隔哪些是垃圾可以馬上篩選掉的。

      如果你小時候有閱讀習慣,你會形成一個自己探索的過程,現在網路很快、一查就知道了,不像以前我們是要一本一本書找、弄很久,可是那時候腦袋會形成一個尋找的結構,一旦小朋友腦中形成這個結構,網路也好,這些累積的經驗就變成一個更快的工具。

執行思考教育確實不容易,然而閱讀帶來的正向蝴蝶效應也不容小覷

      閱讀教育不是文學教育,它是一種思考教育。

      如果小時候腦袋就卡住了,將來長大,即使學電機理工學得再好,他也只能做什麼——代工,因為他沒辦法思考進而創造,他腦中非常不豐富。

      他以為學到答案就夠用了,像只知道入口即化就夠用了。可是你讀文學的時候,故事的基本型是差不多的,不外乎恩怨情仇,不是愛得要死就是恨得要死,可是主角怎麼恨怎麼愛,作家有不同的寫法跟角度,體會這些,你的人生就豐富起來了。

      有閱讀思考的耐性,回到工作也會有耐性,思考的效果會發生在所有東西上。不太可能有一個國家閱讀能力弱但經濟能力強,你說中國和印度經濟能力好像很強,沒有,以平均來看不強,只是總體強,因為這兩個國家人口夠多。那國家裡面最強的人呢, 還是有閱讀的人嘛。

- - - -

【學好閱讀觀點】

撰文者/賴柔安

學好閱讀,讓世界來替孩子解答

      網路帶動的資訊革命,造救了現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資訊世界。在這股潮流中,擁有足夠理解能力的人,才能擁有資訊防護網,在這場以世界為範圍的戰鬥中,成為不被淹沒、甚至能夠成為中流砥柱的思考領航者。

      許多學者、教師與家長也都對於「該不該讓孩子使用手機」這個教育議題意見分歧。不過,扣除視力健康、可能造成的「上癮」情形,或許「該不該讓孩子使用手機」並不算是最迫切的問題(畢竟每位大人也都人手一機),對於學齡孩子來說,主要的核心問題或許應該是:

「我們是否能透過3C產品,令孩子學得更多、更好、更有效率?」

您的孩子,擁有知識探索權嗎?

      學好閱讀始終致力於培養孩子擁有「理解世界的閱讀能力」,面對數位學習時代,不可否認,3C產品一直扮演了效能非常強大的學習加速器,經由學好老師適當地引導,孩子們得以將學習的主導權從原本「單一管道」、「被資訊綁架」、「被資訊誤導」,而回歸到自身--「主動判斷並積極使用資訊」,當解答問題的角色,不再只侷限於「老師」,而是「孩子自己」的時候,不僅提升了學習能動性(learning mobility),也將「知識的探索權」還給孩子,老師則是回歸「指引」的角色,藉由師者的建構、引導、分類與調整,與學生共對陌生資訊採取平行認知/垂直整合的思維模式,既分享「獲得知識的方法」也一同體驗「知」的樂趣與感動!

擁有知識探索權--學習思考的第一步

      學好教師群在溝通「數位素養」的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困境是:「還是少碰為妙,反正孩子在家用手機和平板時也是玩遊戲....」的消極心態,這種觀點其實不能說錯,畢竟家長在家中扮演第一線接觸孩子的角色,最清楚孩子的生活與學習慣性。但是,因噎廢食終究非長久之計,龐大的網路資訊、取之不盡、唾手可得且即時的「知識庫」,若沒有一套適當的探索方式,而是延遲孩子學習、操作的時間,等到準備就讀大學前,才發現孩子竟然連最基本的「判讀網路資料」都無法?該怎麼辦?

      因此,無論是「紙本閱讀」或是「數位閱讀」,學好秉持的都是「建構閱讀與理解方法」,一旦孩子擁有「知識探索權」,資訊取得的管道是書本還是網路,又哪有差別呢?

王艾莉 X 郝廣才:閱讀教育不是文學教育,它是一種思考教育(節錄)

分類:閱讀教育    適合年齡:國小   區域:台北士林/北投/古亭     來源:關鍵評論

讀書不只是讀字,更是形塑思考結構的過程

      在手機讀的東西多半是沒有結構的,我們現代人閱讀的字數,依據美國統計比古代的人增加了五倍。可是現在因為訊息太多了,為了要找哪個值得讀,就一直在看標題,刷刷刷,哦!這個標題好,看起來你讀的字數非常多,實際都是沒有用的東西。

      現在訊息很短,所以它可能沒有結構,讀這些你的腦筋也沒辦法形成一個結構。那像練空手道,要打架也有個結構,比如詠春拳,即使打架的人個子不高,像葉問很矮小為什麼厲害?他打架有個『道』。

      開公司也是,賣電腦也有個思考結構,才會有機會變賈伯斯。

腦中有個結構去想像太空,才會變成牛頓、愛因斯坦,沒有結構就幾乎是亂搞。短的文章也是,有人有結構、有人沒結構。有結構的就是李白,二十個字他就可以橫掃天下。

把握黃金階段,從小陶冶孩子讀書的習慣

      從美術課裡面發現一個很奇妙的問題,就是現在的小朋友好像沒有辦法持續做同一件事。為什麼要給小孩講故事?因為你講故事不管白雪公主、小紅帽還是虎姑婆,他都有結構。

     先有開始,中間有衝突,後面會有解決跟結尾,可是我們一般生活中,尤其父母跟孩子講的話都是沒有結構的:「誒去洗澡、趕快刷牙、不要看電視、不要滑手機......」這種沒有前後文的句子...,但因為我們生活中習慣了所以我們懂。所以要讓孩子進入故事,讓他腦袋形成結構,三歲左右就要開始訓練,因為三歲這個時候小朋友語言開始豐富起來。

在水一般可載舟也可覆舟的網路世代,閱讀更顯重要

      網路讓相似的人抱在一起取暖。實際上Internet出來後,表面上人們產生更多溝通,其實沒有,它讓所有人更分裂。(....)

      所以這時候閱讀就更重要,知識背景是你腦筋的一個網,如果你的網很縝密,你就可以很快把這些訊息分類,區隔哪些是垃圾可以馬上篩選掉的。

      如果你小時候有閱讀習慣,你會形成一個自己探索的過程,現在網路很快、一查就知道了,不像以前我們是要一本一本書找、弄很久,可是那時候腦袋會形成一個尋找的結構,一旦小朋友腦中形成這個結構,網路也好,這些累積的經驗就變成一個更快的工具。

執行思考教育確實不容易,然而閱讀帶來的正向蝴蝶效應也不容小覷

      閱讀教育不是文學教育,它是一種思考教育。

      如果小時候腦袋就卡住了,將來長大,即使學電機理工學得再好,他也只能做什麼——代工,因為他沒辦法思考進而創造,他腦中非常不豐富。

      他以為學到答案就夠用了,像只知道入口即化就夠用了。可是你讀文學的時候,故事的基本型是差不多的,不外乎恩怨情仇,不是愛得要死就是恨得要死,可是主角怎麼恨怎麼愛,作家有不同的寫法跟角度,體會這些,你的人生就豐富起來了。

      有閱讀思考的耐性,回到工作也會有耐性,思考的效果會發生在所有東西上。不太可能有一個國家閱讀能力弱但經濟能力強,你說中國和印度經濟能力好像很強,沒有,以平均來看不強,只是總體強,因為這兩個國家人口夠多。那國家裡面最強的人呢, 還是有閱讀的人嘛。

- - - -

【學好閱讀觀點】

撰文者/賴柔安

學好閱讀,讓世界來替孩子解答

      網路帶動的資訊革命,造救了現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資訊世界。在這股潮流中,擁有足夠理解能力的人,才能擁有資訊防護網,在這場以世界為範圍的戰鬥中,成為不被淹沒、甚至能夠成為中流砥柱的思考領航者。

      許多學者、教師與家長也都對於「該不該讓孩子使用手機」這個教育議題意見分歧。不過,扣除視力健康、可能造成的「上癮」情形,或許「該不該讓孩子使用手機」並不算是最迫切的問題(畢竟每位大人也都人手一機),對於學齡孩子來說,主要的核心問題或許應該是:

「我們是否能透過3C產品,令孩子學得更多、更好、更有效率?」

您的孩子,擁有知識探索權嗎?

      學好閱讀始終致力於培養孩子擁有「理解世界的閱讀能力」,面對數位學習時代,不可否認,3C產品一直扮演了效能非常強大的學習加速器,經由學好老師適當地引導,孩子們得以將學習的主導權從原本「單一管道」、「被資訊綁架」、「被資訊誤導」,而回歸到自身--「主動判斷並積極使用資訊」,當解答問題的角色,不再只侷限於「老師」,而是「孩子自己」的時候,不僅提升了學習能動性(learning mobility),也將「知識的探索權」還給孩子,老師則是回歸「指引」的角色,藉由師者的建構、引導、分類與調整,與學生共對陌生資訊採取平行認知/垂直整合的思維模式,既分享「獲得知識的方法」也一同體驗「知」的樂趣與感動!

擁有知識探索權--學習思考的第一步

      學好教師群在溝通「數位素養」的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困境是:「還是少碰為妙,反正孩子在家用手機和平板時也是玩遊戲....」的消極心態,這種觀點其實不能說錯,畢竟家長在家中扮演第一線接觸孩子的角色,最清楚孩子的生活與學習慣性。但是,因噎廢食終究非長久之計,龐大的網路資訊、取之不盡、唾手可得且即時的「知識庫」,若沒有一套適當的探索方式,而是延遲孩子學習、操作的時間,等到準備就讀大學前,才發現孩子竟然連最基本的「判讀網路資料」都無法?該怎麼辦?

      因此,無論是「紙本閱讀」或是「數位閱讀」,學好秉持的都是「建構閱讀與理解方法」,一旦孩子擁有「知識探索權」,資訊取得的管道是書本還是網路,又哪有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