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見聞

【學好見聞】要看得見成績,更要看不見的「硬能力」!

六龜高中學測成績 顯露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        (2018/2/27)

升學並非唯一 學者:適性教育待加強

李琦瑋/臺北報導

    高雄市六龜高中學測成績,全校無人獲得超過四十級分,引發外界關注。學者、教育團體昨天分別從十二年國教、偏鄉資源分配、升學制度等面向探討,認為六龜高中只是教育制度問題下的冰山一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主任陳碧祥說,無論學校標榜特色或成效,大眾仍以學測、指考成績作為辦學評斷標準。各校都有不同發展目標,大眾、媒體只關注「全校無人四十級分」,很容易抹殺學生其他表現,希望新聞報導不要再強調成績。

    另外,教育政策也有問題,一面喊要多元發展,但繁星計畫、特色招生等管道的入學比率仍低。陳碧祥說,錄取管道應更多元並提高比率,才能轉變太注重成績的價值觀。

    臺師大教授王麗雲分析,偏鄉學校容易以學校角度發展特色,而非站在學生立場思考。有些學生適合讀高職,卻因距離、經濟問題而無法就讀,政府應補助交通、住宿,協助學生就讀適合學校;學習成效差,原因是家庭功能失常,也要想辦法補足家庭、社區功能。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祕書長劉亞平認為,這是教育配置的錯誤,許多偏鄉高中留不住「走升學路線的學生」,但部分偏鄉學生更適合學習一技之長,卻沒有導入技職教育,享有足夠資源和師資。

- - - -

【學好觀點】

撰文者/賴柔安

     「教育」就是讓所有的孩子「考好成績」嗎?此次六龜高中的新聞,顯示了社會大眾對於「教育」,普遍仍存在著「成績至上」的思維,卻忽略了孩子學習的真實景況,以及「真正應重視的能力」養成。那為什麼,即使教改經過了那麼多年,社會大眾普遍對於學習的價值觀與思維,都與「成績」脫不了關係呢?原因很簡單,因為:

1.成績是相對公允的判斷機制。

2.成績是可量化的評量機制

      有鑒於少子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每一位孩子所將面對的競爭環境,可以預見的,會是需要更全才、更通才、更跨領域的開放性學習架構,如果主導教育思維的領導者本身都並非抱持著「全才、通才、跨領域學習思維」,那麼我們的基礎教育將把我們的孩子帶往何處?

      也因為學好教育看到了「未來」的變異性,因此,積極思考「如何成就每一位孩子的能力」,便成為了學好閱讀最重要的核心教育目標---

      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學習方式,協助孩子育成自己的能力,並且擴充能力,同時回饋在每一項不同的成績領域中。

      每一位學好閱讀的教師,無不致力於打破學習的框架(不只教育學生如此,更是從老師就身體力行),透過「建立框架-->打破框架-->再建立框架」的反覆思維刺激,教導孩子們絕對不拘泥於「理解未來的樣子」,而是去規劃「未來可以是什麼樣子」,將創造的能力,交還給孩子,透過每一位教師悉心的引導、對話,讓每一位孩子建構屬於自己的「理解世界的方法」,透過有方法的閱讀系統、有策略的表達系統,讓孩子們在一次次的閱讀與表達中,成就自己的學習里程。

     孩子需要的,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孩子需要累積的,是未來社會上實戰需要的能力,成績,固然代表某種學習成果的檢驗,但更重要的是:

     學好閱讀,要讓孩子學習離開學校仍舊派得上用場的能力!

   所以,學好,才會致力於做最簡單、卻也最困難的事--協助孩子學好閱讀,讀懂想讀的,說出想說的,帶領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去與每一回閱讀體驗對話,產生問題、投入情境,多往前想一步,就又延伸出不同的思考可能性,進而讓新吸收的觀點和孩子既有自己的觀點發生碰撞、火花,最後積累成任誰也奪不走的硬能力。

      學好閱讀吧!因為孩子總有一天需要依靠自己成長!

六龜高中學測成績 顯露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        (2018/2/27)

升學並非唯一 學者:適性教育待加強

李琦瑋/臺北報導

    高雄市六龜高中學測成績,全校無人獲得超過四十級分,引發外界關注。學者、教育團體昨天分別從十二年國教、偏鄉資源分配、升學制度等面向探討,認為六龜高中只是教育制度問題下的冰山一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主任陳碧祥說,無論學校標榜特色或成效,大眾仍以學測、指考成績作為辦學評斷標準。各校都有不同發展目標,大眾、媒體只關注「全校無人四十級分」,很容易抹殺學生其他表現,希望新聞報導不要再強調成績。

    另外,教育政策也有問題,一面喊要多元發展,但繁星計畫、特色招生等管道的入學比率仍低。陳碧祥說,錄取管道應更多元並提高比率,才能轉變太注重成績的價值觀。

    臺師大教授王麗雲分析,偏鄉學校容易以學校角度發展特色,而非站在學生立場思考。有些學生適合讀高職,卻因距離、經濟問題而無法就讀,政府應補助交通、住宿,協助學生就讀適合學校;學習成效差,原因是家庭功能失常,也要想辦法補足家庭、社區功能。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祕書長劉亞平認為,這是教育配置的錯誤,許多偏鄉高中留不住「走升學路線的學生」,但部分偏鄉學生更適合學習一技之長,卻沒有導入技職教育,享有足夠資源和師資。

- - - -

【學好觀點】

撰文者/賴柔安

     「教育」就是讓所有的孩子「考好成績」嗎?此次六龜高中的新聞,顯示了社會大眾對於「教育」,普遍仍存在著「成績至上」的思維,卻忽略了孩子學習的真實景況,以及「真正應重視的能力」養成。那為什麼,即使教改經過了那麼多年,社會大眾普遍對於學習的價值觀與思維,都與「成績」脫不了關係呢?原因很簡單,因為:

1.成績是相對公允的判斷機制。

2.成績是可量化的評量機制

      有鑒於少子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每一位孩子所將面對的競爭環境,可以預見的,會是需要更全才、更通才、更跨領域的開放性學習架構,如果主導教育思維的領導者本身都並非抱持著「全才、通才、跨領域學習思維」,那麼我們的基礎教育將把我們的孩子帶往何處?

      也因為學好教育看到了「未來」的變異性,因此,積極思考「如何成就每一位孩子的能力」,便成為了學好閱讀最重要的核心教育目標---

      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學習方式,協助孩子育成自己的能力,並且擴充能力,同時回饋在每一項不同的成績領域中。

      每一位學好閱讀的教師,無不致力於打破學習的框架(不只教育學生如此,更是從老師就身體力行),透過「建立框架-->打破框架-->再建立框架」的反覆思維刺激,教導孩子們絕對不拘泥於「理解未來的樣子」,而是去規劃「未來可以是什麼樣子」,將創造的能力,交還給孩子,透過每一位教師悉心的引導、對話,讓每一位孩子建構屬於自己的「理解世界的方法」,透過有方法的閱讀系統、有策略的表達系統,讓孩子們在一次次的閱讀與表達中,成就自己的學習里程。

     孩子需要的,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孩子需要累積的,是未來社會上實戰需要的能力,成績,固然代表某種學習成果的檢驗,但更重要的是:

     學好閱讀,要讓孩子學習離開學校仍舊派得上用場的能力!

   所以,學好,才會致力於做最簡單、卻也最困難的事--協助孩子學好閱讀,讀懂想讀的,說出想說的,帶領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去與每一回閱讀體驗對話,產生問題、投入情境,多往前想一步,就又延伸出不同的思考可能性,進而讓新吸收的觀點和孩子既有自己的觀點發生碰撞、火花,最後積累成任誰也奪不走的硬能力。

      學好閱讀吧!因為孩子總有一天需要依靠自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