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見聞

學測科目C5取4,當然利多!(之二)

學測科目C5取4,當然利多!(之二)

撰文/石廷宇

延續上次的論題一、傳統升學科別的限制與意義(考幾科)這次,學好見聞要討論的是:

二、考科的意義(考哪幾科)

      這一篇,我們將會就理念上探討,究竟「考幾科」和「選哪些科不考」有何差異?

      如果各位家長年紀落在35-45歲之間,可以試著回想,在您們的高中聯考(單一次考試)時,高中是如何劃分學科的呢?是否用「社會組」/「自然組」區別之呢?在高一共同科學習結束後,到了高二分組之後,就完全再不用接觸其他非選擇科目了:

      社會組:不用接觸生物/物理/化學/理組數學/地球科學

      自然組:不用接觸歷史/地理/公民

      咦?但又是自何時,「學測」為了講究均衡、講究不偏廢,而採取了「五科」的均衡學習機制?

      然後,現在竟然又要「一科不採計」?那這樣和十幾年前的聯考,究竟哪裡不同?(註:當初說要均衡的考制改革派而今安在哉?)

- - - -

     但事實上,「均衡學習」一直以來不都是一個荒謬的假議題嗎?

     試想想,

     我們如何要求愛因斯坦在傾生命鑽研「重力波」的同時,又要求他在「莎士比亞」領域有所發揮?

     我們又何曾問過李遠哲博士他有關地理與歷史的問題?

     在社會上普遍氣氛講究「專業」的同時,我們的教育,卻仍然希望孩子能夠在老師們所給定的架構內思考、學習,成為連老師們可能都達不到「五育並重的人才」,這該如何可能?

      別忘了,高中老師可是分科教育,卻希望每位孩子都能夠「五科通習」?

      (註:我敢打賭,若是問學校老師什麼是「吃雞」,80%的老師可能打不出來,但他們卻能夠指著我們的孩子不夠五科均衡?)

       是啊!在已經認知「五科」遠遠無法呼應「高等教育」的科際畫分時,我們是否更該以「學生的需求」為思考主體,來認識「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而不是「老師對於人才的想像」?

      讓還孩子們能夠選擇他們擅長的科目,集中火力學習、精進,不才是「教育」的核心意義嗎?

      無論少哪一科,回到學科教育的本質,就是訓練能夠適應「高等教育」的「專才」啊!不是嗎?

      所以,無論是是「哪一科不採計」,至少讓孩子有了能夠「集中火力」的機會,不用再卡在「與未來選擇無關的領域」的學習而耗費了精力,並且因為與自己未來無直接關連的科目而影響到他的升學路徑。

(註-1:這裡所說的「不考」,並不等於「不學習」,只是將這種知識的學習權還給學生,他當然可以完全、此生再也不接觸,而他當然也可以因為興趣而持續接觸。這不挺自主學習的嗎?)

(註-2:如果能夠以「學測」就考上理想的校系,學生大概沒有人願意還拖到「指考」吧?)

      所以,雖然是「回頭路」,但至少「減少一科」已對於學生的負擔來說,是確實減輕了。

      這樣再考不好,就真的是學生的問題了,這不也對老師的能力篩選、高等教育對於學生的篩選有更充裕的彈性了?(註:可以考得更細膩、更有水準了,因為學生的時間和能力都被撥出來可以全力以赴了!)

--學好閱讀吧!無論是專才,還是通才,都需要優異的理解能力--

學測科目C5取4,當然利多!(之二)

撰文/石廷宇

延續上次的論題一、傳統升學科別的限制與意義(考幾科)這次,學好見聞要討論的是:

二、考科的意義(考哪幾科)

      這一篇,我們將會就理念上探討,究竟「考幾科」和「選哪些科不考」有何差異?

      如果各位家長年紀落在35-45歲之間,可以試著回想,在您們的高中聯考(單一次考試)時,高中是如何劃分學科的呢?是否用「社會組」/「自然組」區別之呢?在高一共同科學習結束後,到了高二分組之後,就完全再不用接觸其他非選擇科目了:

      社會組:不用接觸生物/物理/化學/理組數學/地球科學

      自然組:不用接觸歷史/地理/公民

      咦?但又是自何時,「學測」為了講究均衡、講究不偏廢,而採取了「五科」的均衡學習機制?

      然後,現在竟然又要「一科不採計」?那這樣和十幾年前的聯考,究竟哪裡不同?(註:當初說要均衡的考制改革派而今安在哉?)

- - - -

     但事實上,「均衡學習」一直以來不都是一個荒謬的假議題嗎?

     試想想,

     我們如何要求愛因斯坦在傾生命鑽研「重力波」的同時,又要求他在「莎士比亞」領域有所發揮?

     我們又何曾問過李遠哲博士他有關地理與歷史的問題?

     在社會上普遍氣氛講究「專業」的同時,我們的教育,卻仍然希望孩子能夠在老師們所給定的架構內思考、學習,成為連老師們可能都達不到「五育並重的人才」,這該如何可能?

      別忘了,高中老師可是分科教育,卻希望每位孩子都能夠「五科通習」?

      (註:我敢打賭,若是問學校老師什麼是「吃雞」,80%的老師可能打不出來,但他們卻能夠指著我們的孩子不夠五科均衡?)

       是啊!在已經認知「五科」遠遠無法呼應「高等教育」的科際畫分時,我們是否更該以「學生的需求」為思考主體,來認識「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而不是「老師對於人才的想像」?

      讓還孩子們能夠選擇他們擅長的科目,集中火力學習、精進,不才是「教育」的核心意義嗎?

      無論少哪一科,回到學科教育的本質,就是訓練能夠適應「高等教育」的「專才」啊!不是嗎?

      所以,無論是是「哪一科不採計」,至少讓孩子有了能夠「集中火力」的機會,不用再卡在「與未來選擇無關的領域」的學習而耗費了精力,並且因為與自己未來無直接關連的科目而影響到他的升學路徑。

(註-1:這裡所說的「不考」,並不等於「不學習」,只是將這種知識的學習權還給學生,他當然可以完全、此生再也不接觸,而他當然也可以因為興趣而持續接觸。這不挺自主學習的嗎?)

(註-2:如果能夠以「學測」就考上理想的校系,學生大概沒有人願意還拖到「指考」吧?)

      所以,雖然是「回頭路」,但至少「減少一科」已對於學生的負擔來說,是確實減輕了。

      這樣再考不好,就真的是學生的問題了,這不也對老師的能力篩選、高等教育對於學生的篩選有更充裕的彈性了?(註:可以考得更細膩、更有水準了,因為學生的時間和能力都被撥出來可以全力以赴了!)

--學好閱讀吧!無論是專才,還是通才,都需要優異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