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時數「長短」是ISSUE嗎?
上課時數「長短」是issue嗎?
撰文/石廷宇
報導出處/擔憂學生睡眠不足 民眾提議9時上課成案
正面論述/高中及國中小上課時間改為9點到15點
反面論述/每天只上課五小時?
歸納這篇提案的核心,主要在於「台灣為世界上上課時間最長的國家 一共為10小時 而學生卻因為上課時間過長,家長安排補習時間過長,造成學生一天只能睡5-7小時,導致學生去學校時無法專心學習,且未達到一天睡9-10小時之標準,影響小孩發育,希望能夠藉由縮短上課時數減輕學生的負擔」。
大體上來說,支持的立場多認為應該刪減孩子的「上課時數」,藉此「減輕學生的負擔」,因為歐美各國並沒有那麼長的學習時數,孩子的發展性也未必比較差。而反對方則從「父母的上班時數」、「教育經費投資的比例」、「圖利補習班/安親班」等角度思考,認為政策設立的考量,應該更重視社會環境的現實因素。
但是,有沒有人真正思考過「學習時數的定義」或是,去定義「學習時數的內涵」呢?
沒有。
在校時間長,但是「學習濃度不足」,學習時數增長有用嗎?(支持縮短方)
在校時間短,但是「學習濃度不足」,學習時數縮短不是更糟嗎?(支持維持方)
反之,
在校時間長,如果「學習濃度充足」,學習時數增長不是事倍功倍嗎?(支持維持方)
在校時間短,如果「學習濃度充足」,學習時數縮短又有什麼關係呢?(支持縮短方)
一道問題,正切有正切的正結果,反切有反切的負結果,而反之亦然,就表示,問題的關鍵可能根本並不在「學習時數長短」,而在於「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啊!大家!
孩子提早回家,自制力不足,會熬夜打電動的,就是會睡眠不足,與「早回家=早上床」有正相關嗎?
孩子提早回家,努力讀書讀到深夜,隔天同樣會睡眠不足,與「早回家=早上床」有正相關嗎?
孩子整天待在學校,會分心、不專心、缺乏讀書方法,與「時間長≠有成就」有正相關嗎?
孩子整天待在學校,專注、努力、找到適當的讀書方法,與「時間長=有成就」有正相關嗎?
相信答案都是否定的!(註:或者說都沒有人敢打包票的!)
因此,在高聲提出「學習時數很重要」(註:尤其是照這個提案中所提的定義含混不清的、純粹時間概念的「學習時數」)之前,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學習時數」之於孩子(甚至之於家長)的意義呢?
- - - -
學好認為,所謂的「學習時數」,應該是不分「在校/在家/在哪」的!怎麼說呢?舉最近非常流行的、近乎潮流的「在家自學」來說好了。其主要標榜的學習內容之一,就是彈性調配學習時數,不再受到「體制內學校」時間綑綁,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這樣說起來,到底在家自學的「學習時數」算是縮短?還是延長?難道「在學校讀書八小時」和「在家/在各個你想得到的地方學習八小時」,兩者的時間意義原來是不同的?
很明顯,關鍵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於,我們如何思考與利用「學習時數」嘛!
當孩子「開啟學習機制」,找到「適性的學習方法」,又有哪一分哪一秒不在學習呢?(註:意思是:只要開啟了學習機制,孩子(或者每個人)事實上每分每秒都在學習!)
如果「學習機制是閉鎖的」,就算將他整天關在學校、就算整天帶他去各個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大自然,甚至,就算他是「大人」,他也一樣一秒也沒有「學習」啊!又哪有分在校、在哪、什麼年紀呢?(註:就是個假議題)
所以,有空思考和提點子-->去計較「學習時數長短」,我們是否更應該慎重地將精力花在思考「如何啟動屬於孩子、適合孩子的學習機制」呢?
事實上,每當我們睜開眼睛,「學習機制」就應該要自行啟動了!一切的效率,端視我們是否找到對的方法、恰當地將外在的資訊吸收與轉化成為自己的養分。如此一來,不只是在校是學習、補習班是學習、在家是學習,連走在路上、搭車、說得誇張一點,甚至是呼吸,也都是「學習」了,不是嗎?
沒想到,現在卻還有人只覺得「在校學習才叫做學習時數」,莫怪乎會有人一竿子人對體制內學校、補習班群起而攻之了。
關於學習時數(註:是指學好定義下的學習時數), 《中庸》曾如此定義:「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強調的是「努力」與「堅持」的重要。這並非一味地「延長時數」,而是強調「以正確的方法投入精力」的重要!
試問,有哪一個孩子打電動會主動想要休息?會想要縮短遊戲的時間、提早結束?為什麼不?因為他們知道「多打,就會變強!」、「想贏就要多打」同樣的,「學習」也是如此!找到對的方法、給予適當的內容,難道不該「多打」嗎?難道用正確的方法多打還不會進步嗎?
不從「學習效率」、「學習濃度」著手改變「學習的本質」,只知道玩弄制度、批評制度,最後耗費財力、物力、人力在曠日費時的爭辯中,犧牲的究竟是誰的權益?究竟是誰又從中獲益?
- - - -
學好閱讀一直以來思考的,不只是努力不讓孩子的學習時數停擺,更要最大化孩子的學習濃度、學習效率!因為:
--哪裡有值得學習的內容,學習時數就從哪裡開始--
上課時數「長短」是issue嗎?
撰文/石廷宇
報導出處/擔憂學生睡眠不足 民眾提議9時上課成案
正面論述/高中及國中小上課時間改為9點到15點
反面論述/每天只上課五小時?
歸納這篇提案的核心,主要在於「台灣為世界上上課時間最長的國家 一共為10小時 而學生卻因為上課時間過長,家長安排補習時間過長,造成學生一天只能睡5-7小時,導致學生去學校時無法專心學習,且未達到一天睡9-10小時之標準,影響小孩發育,希望能夠藉由縮短上課時數減輕學生的負擔」。
大體上來說,支持的立場多認為應該刪減孩子的「上課時數」,藉此「減輕學生的負擔」,因為歐美各國並沒有那麼長的學習時數,孩子的發展性也未必比較差。而反對方則從「父母的上班時數」、「教育經費投資的比例」、「圖利補習班/安親班」等角度思考,認為政策設立的考量,應該更重視社會環境的現實因素。
但是,有沒有人真正思考過「學習時數的定義」或是,去定義「學習時數的內涵」呢?
沒有。
在校時間長,但是「學習濃度不足」,學習時數增長有用嗎?(支持縮短方)
在校時間短,但是「學習濃度不足」,學習時數縮短不是更糟嗎?(支持維持方)
反之,
在校時間長,如果「學習濃度充足」,學習時數增長不是事倍功倍嗎?(支持維持方)
在校時間短,如果「學習濃度充足」,學習時數縮短又有什麼關係呢?(支持縮短方)
一道問題,正切有正切的正結果,反切有反切的負結果,而反之亦然,就表示,問題的關鍵可能根本並不在「學習時數長短」,而在於「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啊!大家!
孩子提早回家,自制力不足,會熬夜打電動的,就是會睡眠不足,與「早回家=早上床」有正相關嗎?
孩子提早回家,努力讀書讀到深夜,隔天同樣會睡眠不足,與「早回家=早上床」有正相關嗎?
孩子整天待在學校,會分心、不專心、缺乏讀書方法,與「時間長≠有成就」有正相關嗎?
孩子整天待在學校,專注、努力、找到適當的讀書方法,與「時間長=有成就」有正相關嗎?
相信答案都是否定的!(註:或者說都沒有人敢打包票的!)
因此,在高聲提出「學習時數很重要」(註:尤其是照這個提案中所提的定義含混不清的、純粹時間概念的「學習時數」)之前,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學習時數」之於孩子(甚至之於家長)的意義呢?
- - - -
學好認為,所謂的「學習時數」,應該是不分「在校/在家/在哪」的!怎麼說呢?舉最近非常流行的、近乎潮流的「在家自學」來說好了。其主要標榜的學習內容之一,就是彈性調配學習時數,不再受到「體制內學校」時間綑綁,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這樣說起來,到底在家自學的「學習時數」算是縮短?還是延長?難道「在學校讀書八小時」和「在家/在各個你想得到的地方學習八小時」,兩者的時間意義原來是不同的?
很明顯,關鍵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於,我們如何思考與利用「學習時數」嘛!
當孩子「開啟學習機制」,找到「適性的學習方法」,又有哪一分哪一秒不在學習呢?(註:意思是:只要開啟了學習機制,孩子(或者每個人)事實上每分每秒都在學習!)
如果「學習機制是閉鎖的」,就算將他整天關在學校、就算整天帶他去各個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大自然,甚至,就算他是「大人」,他也一樣一秒也沒有「學習」啊!又哪有分在校、在哪、什麼年紀呢?(註:就是個假議題)
所以,有空思考和提點子-->去計較「學習時數長短」,我們是否更應該慎重地將精力花在思考「如何啟動屬於孩子、適合孩子的學習機制」呢?
事實上,每當我們睜開眼睛,「學習機制」就應該要自行啟動了!一切的效率,端視我們是否找到對的方法、恰當地將外在的資訊吸收與轉化成為自己的養分。如此一來,不只是在校是學習、補習班是學習、在家是學習,連走在路上、搭車、說得誇張一點,甚至是呼吸,也都是「學習」了,不是嗎?
沒想到,現在卻還有人只覺得「在校學習才叫做學習時數」,莫怪乎會有人一竿子人對體制內學校、補習班群起而攻之了。
關於學習時數(註:是指學好定義下的學習時數), 《中庸》曾如此定義:「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強調的是「努力」與「堅持」的重要。這並非一味地「延長時數」,而是強調「以正確的方法投入精力」的重要!
試問,有哪一個孩子打電動會主動想要休息?會想要縮短遊戲的時間、提早結束?為什麼不?因為他們知道「多打,就會變強!」、「想贏就要多打」同樣的,「學習」也是如此!找到對的方法、給予適當的內容,難道不該「多打」嗎?難道用正確的方法多打還不會進步嗎?
不從「學習效率」、「學習濃度」著手改變「學習的本質」,只知道玩弄制度、批評制度,最後耗費財力、物力、人力在曠日費時的爭辯中,犧牲的究竟是誰的權益?究竟是誰又從中獲益?
- - - -
學好閱讀一直以來思考的,不只是努力不讓孩子的學習時數停擺,更要最大化孩子的學習濃度、學習效率!因為:
--哪裡有值得學習的內容,學習時數就從哪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