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見聞

【學好寫作】藍佩嘉:學作文,到底要學什麼?

藍佩嘉:學作文,到底要學什麼?

出處:親子天下    日期:2017-11-06

      一○八新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爭議,帶出了國語文學習目標及現下學生寫作能力的問題。語文能力如何連結寫作能力?最重要的學習目標為何?

      朋友有念小六的孩子,代表學校參加作文比賽,老師賽前也有集訓。孩子說大家都知道要得名的話,作文該怎麼寫,就是寫一些華麗的、感覺很「高級」的詞彙,成語要用一大堆。

      我雖然小時候作文比賽常得名,長大後也出了書。但如今翻開中學國文的模擬考題,面對譬喻、類疊、頂真、臨摹、映襯等等文字技法,我只能瞠目結舌。

      教育部正在審訂一○八新課綱,國語文教育的文言文比例是否過高,引起許多爭議。由於論者不時上綱到政治意識形態,反而模糊了辯論的焦點,無法釐清更根本的問題,包括:國文課的學習目標首重為何?要有效達成這些目標,應該透過怎樣的教材與學習方法?同時,考量既有制度(如考試領導教學)、資源環境的限制,這些教材到了學習現場又會變成怎樣的樣貌?

從結構明確的短文練習起

      我不是一個國語文專家,但像我一樣在社會科學相關科系任教的大學教授,每每批改大學生作業與報告時,看見滿篇錯字、散漫組織、鬆散邏輯,都不免納悶:他們高中時學作文,到底學了什麼?

      我在網路上找了一些作文補習班老師給台灣高中生的寫作建議。根據他們的說法,題目可以分為「記敘文」和「抒情文」兩大類,前者記錄、敘述一段經歷,題目範例如〈美麗的誤會〉、〈最想留住的時光〉,後者發抒個人情感,題如〈溫暖的冬天〉、〈捨不得〉、〈我最感恩的人〉。

      這些文藝取向的題目,雖然也可能貼近日常生活,但經常引來「強說愁」的制式文章。為求高分,補習班老師教授「寫作公式」,請學生背誦「名言佳句」,使學習作文淪為雕塑修辭與敘事,而欠缺組織與思考的邏輯。

      多數台灣學生在進大學前完全不懂如何寫 essay,我指的是,有主題、結構明確的短文。網路上隨便搜尋,你可以找到許多給美國高中生寫 essay 的指南。

      比方說,建議學生選擇一個你了解、並有所感的主題;其次,對於這個主題你要有自己的意見,並發展出你的論點;再來,收集相關的資料與證據,來支持你的論點,並闡釋其中的內容。別誤會了,essay 並不是學術論文,其篇幅往往輕薄短小,結構上也有相當自由,可以讓作者發揮創意。這樣的作文訓練強調透過寫作的工具,來訓練學生有組織的表達論點、舉證支持,同時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關心時事。

      網路上有一些給美國老師與學生的題目範例,如〈有必要念大學嗎?〉〈手機是幫助你還是阻礙你學習?〉〈孩子成績好,父母應該給予獎金嗎?〉〈投票年齡是否應該降低?〉

被制式作文搶走了論述能力

      我在改學生的作業與論文時也發現,多數台灣學生不太會寫「導論」,他們經常迂迴曲折的描述了一兩段,還無法進入文章的重點。這可能是文藝作文訓練養成的習慣;被指正的學生,經常困惑的說:「這樣寫不是比較引人入勝?」我自己也是開始學習英文學術寫作以後,才領悟到「破題」的重要,不僅是導論,每個段落都應該有主句(leading sentence),以更明確的傳達訊息。

      對我來說,作文該學什麼、國語文該學什麼,最重要的目標在於培養對閱讀的興趣、對世界的好奇心,並能夠透過流暢與清晰的書寫,來表達情感、陳述想法與溝通意見。華美的修辭、複雜的技法應是其次(更何況,從大學生的作業看來,如果他們能少一點錯字、寫出通順、達意的白話文,我就已經非常感動了)。

      我們對作文的看法,也有必要跳脫中文系、文藝寫作的格局,納入社會科學、分析寫作的觀點,讓書寫更貼近社會的脈動與時代的意義。學作文,讓孩子學習如何透過文字來進行思考;透過書寫,他們打造自己觀看世界的角度,也練習與他人進行溝通,成為社會與世界的公民。

- - - -

【學好閱讀回應】

撰文/石廷宇

      「為了老師而寫」、「為了家長而寫」、「為了考試而寫」,是現在學生(不分年級)普遍的書寫目的。若是深究其原因,多數是因為「我想表達的,老師、家長、考試不接受啊!」
      是不是很奇怪呢?我們訓練孩子表達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表達他們自己所想表達的。然而,隨著成長過程中不同的國文/作文老師的一道道不同的「標準」、「規範」,孩子們反而不是像得了「失語症」般,無法流暢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要不就是像「學舌鳥」一樣,無論小學還是國中,全都學著像大人(尤其是像那些做作的大人一樣),寫著不符合年齡內容和思索。
      為什麼我們的表達訓練竟然走到這個結果?
      因為,比起孩子們的感悟,許多老師似乎更在乎的是「表達的方法」(流於技巧面的叮嚀與針砭),而罔顧孩子們的想法和思索。久而久之,一篇篇像是從農場/工廠裡製作出來的文章便誕生了。不同的題目,卻有著固定的情感、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筆法、固定的用字遣詞。偏偏,他們全都是有著天差地遠生活經驗、教養、習慣的孩子呢!
      想要學好寫作,就要回到孩子最根本的表達衝動上,「有感而發」。
 
-寫作,是長期的自我抒發與自我溝通,最終的目的是提升交流層次和達成共識-

藍佩嘉:學作文,到底要學什麼?

出處:親子天下    日期:2017-11-06

      一○八新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爭議,帶出了國語文學習目標及現下學生寫作能力的問題。語文能力如何連結寫作能力?最重要的學習目標為何?

      朋友有念小六的孩子,代表學校參加作文比賽,老師賽前也有集訓。孩子說大家都知道要得名的話,作文該怎麼寫,就是寫一些華麗的、感覺很「高級」的詞彙,成語要用一大堆。

      我雖然小時候作文比賽常得名,長大後也出了書。但如今翻開中學國文的模擬考題,面對譬喻、類疊、頂真、臨摹、映襯等等文字技法,我只能瞠目結舌。

      教育部正在審訂一○八新課綱,國語文教育的文言文比例是否過高,引起許多爭議。由於論者不時上綱到政治意識形態,反而模糊了辯論的焦點,無法釐清更根本的問題,包括:國文課的學習目標首重為何?要有效達成這些目標,應該透過怎樣的教材與學習方法?同時,考量既有制度(如考試領導教學)、資源環境的限制,這些教材到了學習現場又會變成怎樣的樣貌?

從結構明確的短文練習起

      我不是一個國語文專家,但像我一樣在社會科學相關科系任教的大學教授,每每批改大學生作業與報告時,看見滿篇錯字、散漫組織、鬆散邏輯,都不免納悶:他們高中時學作文,到底學了什麼?

      我在網路上找了一些作文補習班老師給台灣高中生的寫作建議。根據他們的說法,題目可以分為「記敘文」和「抒情文」兩大類,前者記錄、敘述一段經歷,題目範例如〈美麗的誤會〉、〈最想留住的時光〉,後者發抒個人情感,題如〈溫暖的冬天〉、〈捨不得〉、〈我最感恩的人〉。

      這些文藝取向的題目,雖然也可能貼近日常生活,但經常引來「強說愁」的制式文章。為求高分,補習班老師教授「寫作公式」,請學生背誦「名言佳句」,使學習作文淪為雕塑修辭與敘事,而欠缺組織與思考的邏輯。

      多數台灣學生在進大學前完全不懂如何寫 essay,我指的是,有主題、結構明確的短文。網路上隨便搜尋,你可以找到許多給美國高中生寫 essay 的指南。

      比方說,建議學生選擇一個你了解、並有所感的主題;其次,對於這個主題你要有自己的意見,並發展出你的論點;再來,收集相關的資料與證據,來支持你的論點,並闡釋其中的內容。別誤會了,essay 並不是學術論文,其篇幅往往輕薄短小,結構上也有相當自由,可以讓作者發揮創意。這樣的作文訓練強調透過寫作的工具,來訓練學生有組織的表達論點、舉證支持,同時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關心時事。

      網路上有一些給美國老師與學生的題目範例,如〈有必要念大學嗎?〉〈手機是幫助你還是阻礙你學習?〉〈孩子成績好,父母應該給予獎金嗎?〉〈投票年齡是否應該降低?〉

被制式作文搶走了論述能力

      我在改學生的作業與論文時也發現,多數台灣學生不太會寫「導論」,他們經常迂迴曲折的描述了一兩段,還無法進入文章的重點。這可能是文藝作文訓練養成的習慣;被指正的學生,經常困惑的說:「這樣寫不是比較引人入勝?」我自己也是開始學習英文學術寫作以後,才領悟到「破題」的重要,不僅是導論,每個段落都應該有主句(leading sentence),以更明確的傳達訊息。

      對我來說,作文該學什麼、國語文該學什麼,最重要的目標在於培養對閱讀的興趣、對世界的好奇心,並能夠透過流暢與清晰的書寫,來表達情感、陳述想法與溝通意見。華美的修辭、複雜的技法應是其次(更何況,從大學生的作業看來,如果他們能少一點錯字、寫出通順、達意的白話文,我就已經非常感動了)。

      我們對作文的看法,也有必要跳脫中文系、文藝寫作的格局,納入社會科學、分析寫作的觀點,讓書寫更貼近社會的脈動與時代的意義。學作文,讓孩子學習如何透過文字來進行思考;透過書寫,他們打造自己觀看世界的角度,也練習與他人進行溝通,成為社會與世界的公民。

 

【學好閱讀回應】

撰文/石廷宇

      「為了老師而寫」、「為了家長而寫」、「為了考試而寫」,是現在學生(不分年級)普遍的書寫目的。若是深究其原因,多數是因為「我想表達的,老師、家長、考試不接受啊!」
      是不是很奇怪呢?我們訓練孩子表達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表達他們自己所想表達的。然而,隨著成長過程中不同的國文/作文老師的一道道不同的「標準」、「規範」,孩子們反而不是像得了「失語症」般,無法流暢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要不就是像「學舌鳥」一樣,無論小學還是國中,全都學著像大人(尤其是像那些做作的大人一樣),寫著不符合年齡內容和思索。
      為什麼我們的表達訓練竟然走到這個結果?
      因為,比起孩子們的感悟,許多老師似乎更在乎的是「表達的方法」(流於技巧面的叮嚀與針砭),而罔顧孩子們的想法和思索。久而久之,一篇篇像是從農場/工廠裡製作出來的文章便誕生了。不同的題目,卻有著固定的情感、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筆法、固定的用字遣詞。偏偏,他們全都是有著天差地遠生活經驗、教養、習慣的孩子呢!
      想要學好寫作,就要回到孩子最根本的表達衝動上,「有感而發」。
 
-寫作,是長期的自我抒發與自我溝通,最終的目的是提升交流層次和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