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現場】一場正在進行的喊價遊戲
文、圖皆轉引自《台灣立報》/全家盟12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 謝國清/2014-1-6
最近參與討論12年國教課程綱要時,對於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的學習時數的討論,感受到那是一場沒有科學依據的喊價遊戲;國中一年級每週國文4節、英文3節、數學4節…,訂出來之後,各科專家學者開始編定科目學習內容,然而國文為什麼需要4節課?英文為什麼需要3節課?數學又為什麼需要4節課呢?好像沒人可以說清楚講明白。
有人說以前就是這樣,所以現在就繼續這樣,也有人說現在節數比以前少,所以國文應該再加一節課,數學也必須加一節課,可是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再加一節課,是否對孩子的學習真的有幫助?
前不久我提出一個建議,建議每一個科目的學習內容應該都要減少1/3,因為過去能夠念大學的孩子,都算是社會上的菁英份子,大約是整體人數的1/3,現在幾乎每個人都可以上大學了,能夠共同學習的部分應該要變少才對(這是數學的交集原理);此外,根據某媒體調查,有1/3的學生在課堂聽不懂老師的教學,而大部分老師卻因為課程內容太多,必須天天趕課,無法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因此,我才主張課程內容必須大幅減少,並且要減少。
我承認1/3就是一種喊價,不過我至少說出一個道理,而前面每個科目一週幾節課的設計,看來也是一種喊價,但卻看不出什麼道理;實在很難想像21世紀的台灣,歷經幾十年的「教育實驗」,在討論孩子的學習內容時,不是用很科學的分析及統計,告訴我們孩子的每個階段應該學習哪些內容?每週應該要花多少時間學習最有效果?卻是先喊價之後,再根據喊價的結果填充課程內容,或者是把既定的課程內容填入喊價出來的節數中。而那些既定的內容可能是專家學者腦袋中的理想內容,也可能是數十年來已經定型的內容。
但12年國教不是高舉「成就每個孩子」的理想嗎?換句話說,至少在教學上得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知識與能力」,這樣才能「成就每個孩子」啊!然而所謂「最基本的知識與能力」似乎沒辦法從專家學者及教育部門那邊被具體提出來,更遑論精準訂出學生學習時數的多寡?卻只看到專家學者們非常在意自己學科的時安排而進行的喊價戲碼,所以只好大家一起來喊價囉!
參考網頁: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670
- - - - - - - - - - - -
〔學好觀點〕
說到底,所謂的「喊價」不過就是各科老師爭取學科重要性的談判籌碼。
不過,學科老師能夠喊價,親愛的家長們難道就不能為了您的孩子,討價還價嗎?
答案是,很難。
由於孩子一日在校時間漫長,學習時數的基本分配,幾乎便已經決定了孩子們的學科偏廢程度,為了教學現場的公平程度,幾乎不容許孩子有機會爭取更多的學習時數(舉個例子來說,某科聽得懂的孩子,便想學快點、學多點;另一位孩子,聽不太懂,則需要花上更多的時數),正是在這樣的考量下,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國語文」便因此遭到其他科目所產生的排擠效應,時數上被相互傾軋,甚至連部分家長也棄守了這道防線,成為了只要成績“差不多”就行了,而寧願把學習時數花在“更主科”上,使得「國文」淪為了「次主科」。
不過,如果諸位家長認真細數,您便會發現,事實上,在您的孩子所學習的環境中,從來不只是一周8小時的「國文課」而已,每日所學、所接觸的資訊,其實都是由大量深淺難易不同的國文語境所構築而成的!試想想,只用一周八小時的時間,加上與現實社會多有距離的課本基礎內容,有辦法滿足資訊爆炸所帶給孩子的沖擊與挑戰嗎??
文、圖皆轉引自《台灣立報》/全家盟12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 謝國清/2014-1-6
最近參與討論12年國教課程綱要時,對於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的學習時數的討論,感受到那是一場沒有科學依據的喊價遊戲;國中一年級每週國文4節、英文3節、數學4節…,訂出來之後,各科專家學者開始編定科目學習內容,然而國文為什麼需要4節課?英文為什麼需要3節課?數學又為什麼需要4節課呢?好像沒人可以說清楚講明白。
有人說以前就是這樣,所以現在就繼續這樣,也有人說現在節數比以前少,所以國文應該再加一節課,數學也必須加一節課,可是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再加一節課,是否對孩子的學習真的有幫助?
前不久我提出一個建議,建議每一個科目的學習內容應該都要減少1/3,因為過去能夠念大學的孩子,都算是社會上的菁英份子,大約是整體人數的1/3,現在幾乎每個人都可以上大學了,能夠共同學習的部分應該要變少才對(這是數學的交集原理);此外,根據某媒體調查,有1/3的學生在課堂聽不懂老師的教學,而大部分老師卻因為課程內容太多,必須天天趕課,無法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因此,我才主張課程內容必須大幅減少,並且要減少。
我承認1/3就是一種喊價,不過我至少說出一個道理,而前面每個科目一週幾節課的設計,看來也是一種喊價,但卻看不出什麼道理;實在很難想像21世紀的台灣,歷經幾十年的「教育實驗」,在討論孩子的學習內容時,不是用很科學的分析及統計,告訴我們孩子的每個階段應該學習哪些內容?每週應該要花多少時間學習最有效果?卻是先喊價之後,再根據喊價的結果填充課程內容,或者是把既定的課程內容填入喊價出來的節數中。而那些既定的內容可能是專家學者腦袋中的理想內容,也可能是數十年來已經定型的內容。
但12年國教不是高舉「成就每個孩子」的理想嗎?換句話說,至少在教學上得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知識與能力」,這樣才能「成就每個孩子」啊!然而所謂「最基本的知識與能力」似乎沒辦法從專家學者及教育部門那邊被具體提出來,更遑論精準訂出學生學習時數的多寡?卻只看到專家學者們非常在意自己學科的時安排而進行的喊價戲碼,所以只好大家一起來喊價囉!
參考網頁: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670
- - - - - - - - - - - -
〔學好觀點〕
說到底,所謂的「喊價」不過就是各科老師爭取學科重要性的談判籌碼。
不過,學科老師能夠喊價,親愛的家長們難道就不能為了您的孩子,討價還價嗎?
答案是,很難。
由於孩子一日在校時間漫長,學習時數的基本分配,幾乎便已經決定了孩子們的學科偏廢程度,為了教學現場的公平程度,幾乎不容許孩子有機會爭取更多的學習時數(舉個例子來說,某科聽得懂的孩子,便想學快點、學多點;另一位孩子,聽不太懂,則需要花上更多的時數),正是在這樣的考量下,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國語文」便因此遭到其他科目所產生的排擠效應,時數上被相互傾軋,甚至連部分家長也棄守了這道防線,成為了只要成績“差不多”就行了,而寧願把學習時數花在“更主科”上,使得「國文」淪為了「次主科」。
不過,如果諸位家長認真細數,您便會發現,事實上,在您的孩子所學習的環境中,從來不只是一周8小時的「國文課」而已,每日所學、所接觸的資訊,其實都是由大量深淺難易不同的國文語境所構築而成的!試想想,只用一周八小時的時間,加上與現實社會多有距離的課本基礎內容,有辦法滿足資訊爆炸所帶給孩子的沖擊與挑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