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見聞

大考中心推新型學測取代學測與指考,校方擔心考生負擔更重

轉引自:《關鍵評論網》/Yang/2014-2-12

        這個星期高中生才剛開學,昨(11)日大考中心表示,為因應少子化以及12年國教8月上路,正規劃由「新型學測」取代現行的大學學測和指考,但個人申請入學可另辦「分科測驗」。這次的制度改革分為近程、中程和長程目標,長程目標朝「一種考試、多元入學」的方向邁進。不過北一女中校長張碧娟雖樂觀其成,但認為大考中心要去調查各大學科系的分科測驗科目有哪些,進行總量管制與科目整併,以免考生反而負擔更重。

        回顧大學入學考試變革的歷史,民國43年台灣首度實施大學聯考,包括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學院(台師大前身)、省立台中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及省立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四所學校都加入了聯招。隨後私立大學及專校加入大專聯招(含軍校);61年大學和專校分開聯招,成為名符其實的「大學聯考」。

        73年改採行「先考試後填志願」,並分成4個類組,各系並得在各考科中自訂加權及高低分標準,考生亦可跨組考試;78年為了改進大學入學考試,成立「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81年提出多元入學方案,研議廢除聯考;86年聯招會為打破校系排名,使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及性向選填志願,不再公布各系組最低錄取原始總分;91年廢除聯招,正式改採多元入學方案。

        而原本的多元入學方案中,又分為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高三上學期期末舉辦)和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7月舉辦)兩種考試成績作為入學的申請依據。前者為了測驗高中生是否具備基本的知識進入大學,考科為國文、英文、數學、社會(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與自然(物理、化學、生物與地球科學)5考科,並且以「級分制」計算。

        指考有國文、英文、數學甲(自然組)、數學乙(社會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生物等10科。不同於過去的聯考,考生可依照各自的狀況或專長,自由選擇部分或全部的科目進行考試。

       不過11日宣布大考中心對於110學年度(現在的小五生適用)的入學方式規劃中,未來指考將走入歷史,改推出「新型學測」和「分科測驗」。「新型學測」考基礎科目,各校系得採計3~5科,且一試兩用,可同時用於甄選入學和登記分發;各校系另可根據需求,加採0~3科的「分科測驗」,主要考選修科目。

        大考中心副主任沈青嵩表示,「新型學測」仍維持考國文、英文、數學、社會及自然5科,但各校可自訂採計3~5科,至於「新型學測」要一年考1試或2試,還再討論;若只考一次,時間在1月底或2月初。「分科測驗」因應各校系需要,例如經濟系除「新型學測」,還可要求考生加考「公民與社會」等科目,最多採計3科。

        中山女中校長楊世瑞指出,老師擔心有沒有課可教,學生最在意的則是負擔是否加重。其中「新型學測」採計3~5科,國英數社自,跟現在差不多;但「分科測驗」雖然各系只採0~3科,但不同系加起來就很可觀,未來如列成考科的數目很多,甚至超過10科,學生負擔更重。

        TVBS採訪北一女中校長張碧娟表示,基本上樂觀其成,認為「是在配合新課綱,因為新課綱裡面有一個精神,就是強調選修,必修跟選修如果你要落實的話,就一定要有考科,否則的話各個學校就不會開。」不過她也同時建議,「為了避免每個學系五花八門地推出它要考的科目,增加考生的負擔,也會引起家長的恐慌,所以我覺得最後要有一個總量管制。」

        升學輔導專家劉駿豪表示,贊同這樣緩步、漸進式轉變,也代表「新型學測」成績將決定學生錄取哪些學校,希望兩個測驗各考一次即可,減輕社會成本,但分科測驗應由大考中心主辦,才有公信力。

        另外,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指出,本次討論總共達成3項共識:新型學測的部分,是強調長程規劃以考試、成績多元使用;在分科測驗部分,配合對應大學校系選才需求辦理,其成績作為個人申請入學管道之用,至於之後是由大考中心統一辦理,或由大學自行辦理,以及採計科目數之限制尚待研議。

         而在大學招生配套措施這一方面,未來應考量納入「高中學習歷程」,包括適性選修課程、跨科與領域專題課程、實作及探索體驗課程之表現等。不過改革方案目前還只是初步構想,後續將在台灣北、中、南、東4地召開公聽會,4月提報大學招聯會,6月才會正式定案。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認為,學測和指考合併回到「一試定終身」相當不妥,繁星推薦採計5科成績,也讓人擔心孩子的壓力更沉重,期盼大學選才能重視學生多元能力和適性入學。

參考網頁: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5190/

轉引自:《關鍵評論網》/Yang/2014-2-12

        這個星期高中生才剛開學,昨(11)日大考中心表示,為因應少子化以及12年國教8月上路,正規劃由「新型學測」取代現行的大學學測和指考,但個人申請入學可另辦「分科測驗」。這次的制度改革分為近程、中程和長程目標,長程目標朝「一種考試、多元入學」的方向邁進。不過北一女中校長張碧娟雖樂觀其成,但認為大考中心要去調查各大學科系的分科測驗科目有哪些,進行總量管制與科目整併,以免考生反而負擔更重。

        回顧大學入學考試變革的歷史,民國43年台灣首度實施大學聯考,包括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學院(台師大前身)、省立台中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及省立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四所學校都加入了聯招。隨後私立大學及專校加入大專聯招(含軍校);61年大學和專校分開聯招,成為名符其實的「大學聯考」。

        73年改採行「先考試後填志願」,並分成4個類組,各系並得在各考科中自訂加權及高低分標準,考生亦可跨組考試;78年為了改進大學入學考試,成立「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81年提出多元入學方案,研議廢除聯考;86年聯招會為打破校系排名,使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及性向選填志願,不再公布各系組最低錄取原始總分;91年廢除聯招,正式改採多元入學方案。

        而原本的多元入學方案中,又分為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高三上學期期末舉辦)和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7月舉辦)兩種考試成績作為入學的申請依據。前者為了測驗高中生是否具備基本的知識進入大學,考科為國文、英文、數學、社會(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與自然(物理、化學、生物與地球科學)5考科,並且以「級分制」計算。

        指考有國文、英文、數學甲(自然組)、數學乙(社會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生物等10科。不同於過去的聯考,考生可依照各自的狀況或專長,自由選擇部分或全部的科目進行考試。

       不過11日宣布大考中心對於110學年度(現在的小五生適用)的入學方式規劃中,未來指考將走入歷史,改推出「新型學測」和「分科測驗」。「新型學測」考基礎科目,各校系得採計3~5科,且一試兩用,可同時用於甄選入學和登記分發;各校系另可根據需求,加採0~3科的「分科測驗」,主要考選修科目。

        大考中心副主任沈青嵩表示,「新型學測」仍維持考國文、英文、數學、社會及自然5科,但各校可自訂採計3~5科,至於「新型學測」要一年考1試或2試,還再討論;若只考一次,時間在1月底或2月初。「分科測驗」因應各校系需要,例如經濟系除「新型學測」,還可要求考生加考「公民與社會」等科目,最多採計3科。

        中山女中校長楊世瑞指出,老師擔心有沒有課可教,學生最在意的則是負擔是否加重。其中「新型學測」採計3~5科,國英數社自,跟現在差不多;但「分科測驗」雖然各系只採0~3科,但不同系加起來就很可觀,未來如列成考科的數目很多,甚至超過10科,學生負擔更重。

        TVBS採訪北一女中校長張碧娟表示,基本上樂觀其成,認為「是在配合新課綱,因為新課綱裡面有一個精神,就是強調選修,必修跟選修如果你要落實的話,就一定要有考科,否則的話各個學校就不會開。」不過她也同時建議,「為了避免每個學系五花八門地推出它要考的科目,增加考生的負擔,也會引起家長的恐慌,所以我覺得最後要有一個總量管制。」

        升學輔導專家劉駿豪表示,贊同這樣緩步、漸進式轉變,也代表「新型學測」成績將決定學生錄取哪些學校,希望兩個測驗各考一次即可,減輕社會成本,但分科測驗應由大考中心主辦,才有公信力。

        另外,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指出,本次討論總共達成3項共識:新型學測的部分,是強調長程規劃以考試、成績多元使用;在分科測驗部分,配合對應大學校系選才需求辦理,其成績作為個人申請入學管道之用,至於之後是由大考中心統一辦理,或由大學自行辦理,以及採計科目數之限制尚待研議。

         而在大學招生配套措施這一方面,未來應考量納入「高中學習歷程」,包括適性選修課程、跨科與領域專題課程、實作及探索體驗課程之表現等。不過改革方案目前還只是初步構想,後續將在台灣北、中、南、東4地召開公聽會,4月提報大學招聯會,6月才會正式定案。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認為,學測和指考合併回到「一試定終身」相當不妥,繁星推薦採計5科成績,也讓人擔心孩子的壓力更沉重,期盼大學選才能重視學生多元能力和適性入學。

參考網頁: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