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見聞

〔中時電子報〕閱讀是作家最重要的訓練。

畢飛宇:〈閱讀是作家最重要訓練〉

2015年12月16日 04:10 記者李怡芸/台北專訪《中時電子報》

 

       不論是由莫言、格非等名家擔任導師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創作」班,或是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人民大學的寫作碩士班,對於「作家」能否透過體制內的教育被培養,近年在大陸成為見仁見智的爭論議題,目前在南京大學任教的大陸知名作家畢飛宇表示:「高校中文系不培養作家」這個說法有待商確。

 

       「我們中國一直流行一個說法,作家是天生的,不是教育出來的。」教師家庭出生,師範體系畢業的畢飛宇卻表示:「才能是重要的,但我更願意強調訓練。」

 

在他看來,受過訓練的才能和沒訓練過的才能是不同的,「受過訓練的才能更可靠,不容易走樣。」而對作家而言,閱讀是最重要的訓練之一。

 

趁年輕需大量閱讀

 

       「好的作家,首先必須是好的讀者,要讀得多,而且會讀。」畢飛宇分享自己年輕時讀書的方式,經常是把經典逐步「拆解」。「上研究生時,我曾要求自己每天抄寫一段吳爾芙的《普通讀者》裡的某段文字。」也曾把海明威的小說,整篇整篇地捋出來,這樣做就像手上掌握了樹葉的脈絡,再回頭看葉子就簡單了。

 

       曾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海內外大獎肯定,畢飛宇相信只要是寫得好的人,暗地裡都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訓練過程。

 

       回顧自己年少時「土法煉鋼」,他說:「寫作班能不能教出好作家或許是未知數,但我知道當年自己多麼渴望身邊有人能幫上一把,給點意見。」今日以導師的身分帶領學生,他也自我要求:
 

「我或許教100個都出不來,但只要有一人願意接受訓練,我就不會鬆手。」

 

       畢飛宇認為,一個人的閱讀審美要在17歲以前建立起來,因此趁年輕大量閱讀經典是必要的

 

樂於接受尖銳批評

 

       但另一方面,不斷地寫,甚至「亂寫」也很重要,他認為創作者必須要帶點遊戲的,和自己較勁;「這是艱辛的過程,也是充滿樂趣,甚至是童趣的過程。」

 

       同時,畢飛宇並不認為一個人離群索居、埋頭苦頭就能寫出好作品,「創作是個體的事但不是一個人的事,好的評論者很重要。」例如自己和文學評論者李敬澤,儘管批評再尖銳他也樂於接受。「要和自己信得過的人,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對話關係」畢飛宇指出,這也是兩岸年輕作者目前十分闕如的成長環節。

- - - - - - - -

〔學好分析〕

畢宇飛老師講到了幾點,相當切中「學好系統語文」的國文教學核心精神:

 

「閱讀」,是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訓練!!(沒有之一)

 

無論是「文字」也好、「影像」也罷,甚至是「聲音」,都必須透過正確的方法,

 

才能讀出「箇中滋味」,這其間的過程,

 

非經過大量無法統整,非經過長時間無法累積,

 

唯有讀得多,才能分辨哪些是好內容?哪些差了些?

 

唯有讀得多,才知道那些內容好在哪?哪些內容又差在哪?

 

唯有讀得多,才知道該怎麼讀出其中的好?該怎麼讀出其中的不足之處?

 

可惜,在現行的教學體制中,

 

★國文=文學。

 

★其他科目  =  一概與「閱讀」無涉,而只講求背誦和考試

 

 

仔細思考,

「大量閱讀」所需的「內容」盡充斥著:

 

1.已經被重點整理過的課本,講義

2.為了易於考試出題而被設計的內容

3.為了考高分而衍生出的閱讀反射。

 

「大量閱讀」所需的「時間」盡充斥著:

 

1.補習、補習、補習、

2.才藝、才藝、才藝(假如作文班也算是才藝的話⋯⋯)

3.寫題本、寫題本、寫題本

4.成績都不好了,哪還有什麼時間看課外書???

(耳畔傳來一代又一代的訓誡聲)

 


 

試問,對身為家長的您來說,「閱讀是什麼?」

 

           對於您的孩子來說,「閱讀是什麼?」、「閱讀,又將會是什麼?」

 

 

 

 

 

 

 

 

畢飛宇:〈閱讀是作家最重要訓練〉

2015年12月16日 04:10 記者李怡芸/台北專訪《中時電子報》

 

       不論是由莫言、格非等名家擔任導師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創作」班,或是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人民大學的寫作碩士班,對於「作家」能否透過體制內的教育被培養,近年在大陸成為見仁見智的爭論議題,目前在南京大學任教的大陸知名作家畢飛宇表示:「高校中文系不培養作家」這個說法有待商確。

 

       「我們中國一直流行一個說法,作家是天生的,不是教育出來的。」教師家庭出生,師範體系畢業的畢飛宇卻表示:「才能是重要的,但我更願意強調訓練。」

 

在他看來,受過訓練的才能和沒訓練過的才能是不同的,「受過訓練的才能更可靠,不容易走樣。」而對作家而言,閱讀是最重要的訓練之一。

 

趁年輕需大量閱讀

 

       「好的作家,首先必須是好的讀者,要讀得多,而且會讀。」畢飛宇分享自己年輕時讀書的方式,經常是把經典逐步「拆解」。「上研究生時,我曾要求自己每天抄寫一段吳爾芙的《普通讀者》裡的某段文字。」也曾把海明威的小說,整篇整篇地捋出來,這樣做就像手上掌握了樹葉的脈絡,再回頭看葉子就簡單了。

 

       曾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海內外大獎肯定,畢飛宇相信只要是寫得好的人,暗地裡都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訓練過程。

 

       回顧自己年少時「土法煉鋼」,他說:「寫作班能不能教出好作家或許是未知數,但我知道當年自己多麼渴望身邊有人能幫上一把,給點意見。」今日以導師的身分帶領學生,他也自我要求:
 

「我或許教100個都出不來,但只要有一人願意接受訓練,我就不會鬆手。」

 

       畢飛宇認為,一個人的閱讀審美要在17歲以前建立起來,因此趁年輕大量閱讀經典是必要的

 

樂於接受尖銳批評

 

       但另一方面,不斷地寫,甚至「亂寫」也很重要,他認為創作者必須要帶點遊戲的,和自己較勁;「這是艱辛的過程,也是充滿樂趣,甚至是童趣的過程。」

 

       同時,畢飛宇並不認為一個人離群索居、埋頭苦頭就能寫出好作品,「創作是個體的事但不是一個人的事,好的評論者很重要。」例如自己和文學評論者李敬澤,儘管批評再尖銳他也樂於接受。「要和自己信得過的人,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對話關係」畢飛宇指出,這也是兩岸年輕作者目前十分闕如的成長環節。

- - - - - - - -

〔學好分析〕

畢宇飛老師講到了幾點,相當切中「學好系統語文」的國文教學核心精神:

 

「閱讀」,是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訓練!!(沒有之一)

 

無論是「文字」也好、「影像」也罷,甚至是「聲音」,都必須透過正確的方法,

 

才能讀出「箇中滋味」,這其間的過程,

 

非經過大量無法統整,非經過長時間無法累積,

 

唯有讀得多,才能分辨哪些是好內容?哪些差了些?

 

唯有讀得多,才知道那些內容好在哪?哪些內容又差在哪?

 

唯有讀得多,才知道該怎麼讀出其中的好?該怎麼讀出其中的不足之處?

 

可惜,在現行的教學體制中,

 

★國文=文學。

 

★其他科目  =  一概與「閱讀」無涉,而只講求背誦和考試

 

 

仔細思考,

「大量閱讀」所需的「內容」盡充斥著:

 

1.已經被重點整理過的課本,講義

2.為了易於考試出題而被設計的內容

3.為了考高分而衍生出的閱讀反射。

 

「大量閱讀」所需的「時間」盡充斥著:

 

1.補習、補習、補習、

2.才藝、才藝、才藝(假如作文班也算是才藝的話⋯⋯)

3.寫題本、寫題本、寫題本

4.成績都不好了,哪還有什麼時間看課外書???

(耳畔傳來一代又一代的訓誡聲)

 


 

試問,對身為家長的您來說,「閱讀是什麼?」

 

           對於您的孩子來說,「閱讀是什麼?」、「閱讀,又將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