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以下內容節錄自〈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德國時候沒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現在卻從中發現了很多意外的東西:
.德國幼稚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
.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
.英語小學3年級才開始學習。
.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大陸高。
.沒有大學生(後來根據歐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就讀到研究生。
.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2年。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
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
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其實這些淺薄虛榮根本是:沒用!!!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
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稚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電腦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吃了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
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稚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EQ),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稚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
⋯⋯⋯⋯
(以上節錄自〈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 - - - - - - -
〔學好分析〕
先別說起跑線不起跑線了,就算率先起跑,諸位家長們知道孩子起跑之後,該往個方向哪跑?終點又在哪裡?
這篇文章〈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附作者回復)〉自2014年開始在網路上瘋狂流傳,也卻意外地未受到台灣家長們的迴響、甚至連學校老師間也未見流傳,為什麼呢?
1.可能的原因之一,依這篇的文章的口氣,應該是寫給當時相當風靡全球教育界的新名詞:「虎爸」「虎媽」出產地:華人世界、中國。
2.可能的原因之二,華人世界的「人際關係」網絡過於複雜,事實上,許多小孩子很早就被迫捲入了家長間的競爭關係之中。
3.華人世界對於「分數多寡」=「成就高低」直接劃上等號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迷思(myth)
4.甚至是,孩子只要是閑在家裡,就代表他(她)們是在「混」。(相當簡單)。
- - - - - - - -
但,這篇文章的內容,真的是那麼充滿文化衝突,並與我們亞洲的教育概念互相歧義嗎?
文章中,提到最清楚明白的概念是--
「不要過度開發兒童的智力」。
(基本上這跟台灣家長的思路根本是背道而馳啊!!)
(學好書房就曾聽說,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在入學時有好的成績,把坊間所有的智力測驗題本拿來當平時測驗,一天一小回,三天一大回,只要坊間有出版,他必定第一手買來寫完!)
這樣算是開發智力嗎?「學好」要說,那不過是把「智力測驗」當成某一種「一般性測驗」一樣,充其量是,「錯」-->「訂正」-->「下次遇到一樣的題目」-->「不會再錯了」的記憶模式,
正坐實了本篇文章所要批評的,家長們終於順利的將孩子從CPU(處理器)推向硬碟(記憶體)的第一步呢!!
文章中不斷強調,“不要過度開發孩子”?為什麼?因為,大人總是用自己(已經停止擴充了)的大腦及邏輯去開發孩子,開發出來的自然是大人們“心目中想要的孩子”的模樣;甚或是要求孩子必須得在同儕間鶴立雞群、脫穎而出,而這樣的“傲人成績”,背後往往都帶有家長的斧鑿痕跡在其中。
話說,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否就是不要培養孩子囉?否則為什麼做這個也不行?做那個也不行?
不,反而恰恰相反,德國教育制度強調的是「在該需要培養想像力的時候,大膽讓孩子的想像力奔馳」,而不是針對「學科」過早進行專業學習,他們應該多接觸能夠觸發他們思考、想像力、生命力的學習對象、學習體,而不是在還沒釐清方向、熟習性情、對能力陌生的時候,便貿然“提早起跑”。
請站在「孩子的成長時間軸」上思考(關於成長時間軸,可參考:〈關於「成長時間軸」,學好想說的是⋯⋯〉),每個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任何童年的經驗失去了、抹消了,便再也無法回頭了。
起跑點在哪?或許從來不是重點。孩子們能不能順利地找到,他們自己所設定的、自己所想要前往的那個未知卻充滿期待的終點,而不是已知卻充滿無奈的終點呢!
(註:這或許可以對應,為何越來越多台灣學生不能明白教改的意義、學習的目的,甚至是過於早熟地用他們尚不成熟、卻充滿老練的社會化口吻與大人溝通、辯駁的狀況:因為他們早在更小的時候已經起跑了。既跑錯了方向、也使錯了力,因此,不是早早失去學習動能、就是待要到懊悔時,已經浪費了大把大把青春了....)
什麼是起跑點?
到底是早一點從「起跑點」出發重要?
還是抵達適合的「終點」重要?
早熟的蓓蕾易凋,教育現場的每位孩子,或許也是如此。
學好系統語文全體教師 以此自省
(以下內容節錄自〈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德國時候沒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現在卻從中發現了很多意外的東西:
.德國幼稚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
.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
.英語小學3年級才開始學習。
.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大陸高。
.沒有大學生(後來根據歐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就讀到研究生。
.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2年。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
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
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其實這些淺薄虛榮根本是:沒用!!!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
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稚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電腦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吃了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
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稚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EQ),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稚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
⋯⋯⋯⋯
(以上節錄自〈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 - - - - - - -
〔學好分析〕
先別說起跑線不起跑線了,就算率先起跑,諸位家長們知道孩子起跑之後,該往個方向哪跑?終點又在哪裡?
這篇文章〈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附作者回復)〉自2014年開始在網路上瘋狂流傳,也卻意外地未受到台灣家長們的迴響、甚至連學校老師間也未見流傳,為什麼呢?
1.可能的原因之一,依這篇的文章的口氣,應該是寫給當時相當風靡全球教育界的新名詞:「虎爸」「虎媽」出產地:華人世界、中國。
2.可能的原因之二,華人世界的「人際關係」網絡過於複雜,事實上,許多小孩子很早就被迫捲入了家長間的競爭關係之中。
3.華人世界對於「分數多寡」=「成就高低」直接劃上等號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迷思(myth)
4.甚至是,孩子只要是閑在家裡,就代表他(她)們是在「混」。(相當簡單)。
- - - - - - - -
但,這篇文章的內容,真的是那麼充滿文化衝突,並與我們亞洲的教育概念互相歧義嗎?
文章中,提到最清楚明白的概念是--
「不要過度開發兒童的智力」。
(基本上這跟台灣家長的思路根本是背道而馳啊!!)
(學好書房就曾聽說,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在入學時有好的成績,把坊間所有的智力測驗題本拿來當平時測驗,一天一小回,三天一大回,只要坊間有出版,他必定第一手買來寫完!)
這樣算是開發智力嗎?「學好」要說,那不過是把「智力測驗」當成某一種「一般性測驗」一樣,充其量是,「錯」-->「訂正」-->「下次遇到一樣的題目」-->「不會再錯了」的記憶模式,
正坐實了本篇文章所要批評的,家長們終於順利的將孩子從CPU(處理器)推向硬碟(記憶體)的第一步呢!!
文章中不斷強調,“不要過度開發孩子”?為什麼?因為,大人總是用自己(已經停止擴充了)的大腦及邏輯去開發孩子,開發出來的自然是大人們“心目中想要的孩子”的模樣;甚或是要求孩子必須得在同儕間鶴立雞群、脫穎而出,而這樣的“傲人成績”,背後往往都帶有家長的斧鑿痕跡在其中。
話說,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否就是不要培養孩子囉?否則為什麼做這個也不行?做那個也不行?
不,反而恰恰相反,德國教育制度強調的是「在該需要培養想像力的時候,大膽讓孩子的想像力奔馳」,而不是針對「學科」過早進行專業學習,他們應該多接觸能夠觸發他們思考、想像力、生命力的學習對象、學習體,而不是在還沒釐清方向、熟習性情、對能力陌生的時候,便貿然“提早起跑”。
請站在「孩子的成長時間軸」上思考(關於成長時間軸,可參考:〈關於「成長時間軸」,學好想說的是⋯⋯〉),每個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任何童年的經驗失去了、抹消了,便再也無法回頭了。
起跑點在哪?或許從來不是重點。孩子們能不能順利地找到,他們自己所設定的、自己所想要前往的那個未知卻充滿期待的終點,而不是已知卻充滿無奈的終點呢!
(註:這或許可以對應,為何越來越多台灣學生不能明白教改的意義、學習的目的,甚至是過於早熟地用他們尚不成熟、卻充滿老練的社會化口吻與大人溝通、辯駁的狀況:因為他們早在更小的時候已經起跑了。既跑錯了方向、也使錯了力,因此,不是早早失去學習動能、就是待要到懊悔時,已經浪費了大把大把青春了....)
什麼是起跑點?
到底是早一點從「起跑點」出發重要?
還是抵達適合的「終點」重要?
早熟的蓓蕾易凋,教育現場的每位孩子,或許也是如此。
學好系統語文全體教師 以此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