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見聞

〔書摘〕2個好習慣讓學習立於不敗之地

升學制度變不停,2個好習慣讓學習立於不敗之地

2015-09-23 15:03 聯合新聞網 文章提供/大寫出版

(以下內容節錄自升學制度變不停,2個好習慣讓學習立於不敗之地

 

 

閱讀與考試焦慮

 

       我們採訪的每位老師都針對標準測試提出自己的意見,許多老師都對孩子情緒是否穩定表示關切,一位實習教師是這樣形容她第一次參與考試時的經驗:

 

「學校裡溢滿緊張的情緒,早上走進校園時,我還沒意識到今天是考試日,但是一腳踏進校園就立即感受到這難以形容的焦慮氣氛。我以為是學生出了什麼事,於是加緊腳步,以最快的速度走向辦公室。然後,我看到教室門口放著考試中請保持肅靜標誌,我這才想起『原來今天是州立考試。』」

 

       我們可以把時間耗費在爭論,警告這個社會這樣的教育系統會損害學生的情緒,但這樣還是不可能立即改變考試的情況。孩子要在聯考中得高分很辛苦,但是要進入好大學,就得考試過關;州立聯考會決定學校的課程與補助資金,甚至能決定孩子是否有能力從高中畢業,聯考的影響力是很深遠的。

 

       學生不是唯一受苦的人,老師也是深受其害,他們在考試前後都得要自行準備許多教材,只為了讓學生可以維持平穩的成績表現。州立考試存在的前提通常是以為了讓同年級的所有學生都能以同樣速度學習成長,精通同樣的教材。但成績不好反而會造成學生鬱悶,老師也會很焦慮,因為學校會認為老師的教學沒有成效。

 

       考試時間有限制與考試當天在校時間很長,是學生面臨的最大挑戰。不習慣久坐與無法專心的同學,很難在州立考試獲得好成績,成績差通常不是不懂考試內容,而是無法專心作答。習慣花費長時間,甚至是沒有限制時間寫作業的學生,很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考試卷,甚至會緊張到寫不出來。

 

       寫作業習慣需要結合「時間管理」「閱讀」這兩大能力,我們在這本書裡面一再強調寫作業的重要性,因為學生需要透過這兩者來建立良好的長期學習習慣。這些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家庭作業,還能大大減少考試時越來越常發生的焦慮情緒。

 

       要一個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坐著寫上好幾個小時的功課或是考試很不切實際。但孩子若能逐步習慣以下的學習模式,就能在過程中減少許多壓力:

.每天固定一段時間坐著寫功課。


.要有完成功課的時間限制。

 

研究結論

 

       這裡有一項閱讀動機的統計數據令人震驚,根據全國教育(編按:美國)進展評估協會調查,發現美國有73%的學生並不喜歡持續閱讀。另外在一項愛好閱讀排行榜中,美國竟然在35個國家之中排第33名,也可以看出這種缺乏內在閱讀動力的情況。

 

大方向:考試、課程可以調整,但家庭作業常規不可變

 

       教育目標是要培養終身學習的國民雖然各種考試與州立課程持續在變動,家庭的環境教育卻不可以跟著改變。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其他國家,我們都身處在一個學校教育急劇變化的時代。教育學者與家長希望可以讓孩子培養足夠的能力,能夠順利進入大學,並且在全球市場擁有很好的競爭力。⋯⋯

 

一些更棒的方法

 

       經驗豐富的老師與家長瞭解學習並不是只為了考高分,孩子在三年級的拼字考試或是四年級的州立期中考沒考好,並不代表孩子的一生就完蛋了。無論是大肆宣傳或是過度興奮的態度來看待考試與教材的新成果都不正確,教材整合就是希望能夠將其慢慢地融入孩子每天的生活,讓他們培養出成功所需要的觀念。在幫助孩子能夠建立自我強化的家庭作業習慣時,我們希望家長可以配合以下幾點:

 

.確保他們得到獎賞:

通常是給予他們喜歡的活動,以獎勵他們完成作業與閱讀。每個人都需要鼓勵,不管你喜不喜歡,媒體使用對孩童來說真的是一個很有效果的獎賞。⋯⋯

 

.讚美他們的努力:

認可他們的努力,讚美孩子的付出對他們來說是無價的。

 

.幫助他們學習放鬆:

在過去,過動一直是孩子被小兒科轉診到我們醫療中心的第一名病因,但是現在已經被焦慮與恐慌給取代了,因為孩子得承受與日劇增的學習壓力。我們無法改變學校的壓力,但是可以教導孩子應付壓力的方法。⋯⋯

 

.建立一個無媒體的家庭作業常規:

媒體使用會讓孩童很難專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只允許孩子在完成作業與閱讀後才能使用。⋯⋯

 

.不允許「一次就好」的懇求:

不要因為孩子的懇求,就破壞每日的作業常規。

 

       其實,家庭作業與閱讀習慣只是大方向中的一環,家庭作業會受到孩子其他的日常活動所影響。健康的全方位作業習慣如下:

 

.家庭作業的健全規則

 

一、每年級增加十分鐘,每個上學日都要執行,如果當天沒有作業,孩子也要在規定時間內坐著閱讀。

 

二、實施30到40分鐘的激烈運動或是遊戲(團隊運動或是小組練習可以讓孩子交朋友,建立社交技能,發展大腦能力)。

 

三、睡前不可以使用電子媒體,讓孩子每晚睡滿8小時。

 

四、每天幫忙做家事。

 

五、每天進行30分鐘、無電子媒體的家庭活動。

 

六、在「不幫助」孩子的情況下,家長要適時稱讚他們的努力與堅持。

 

七、把深呼吸的放鬆方法加進家庭作業的例行常規之中。

 

以上內容,節錄自

《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從回家作業到晚餐桌上的增能教養革命》

- - - - - - -

 

〔學好分析〕

 

         綜合本篇報導所節錄的的兩大核心概念:「妥善管理時間」與「養成持續的閱讀習慣」,我們發現,大部份的家長(尤其是台灣家長),最常遇到的問題,不外乎:

 

1.必須依照學校的各項作業進度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況

 

2.必須依照補習班的各項作業進度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況

 

3.必須依照家長們的讀書經驗和成長背景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況

 

也就即是說,似乎「持續、不停地閱讀」和「時間管理」早就在孩子成長與學習過程中形成了最基本的「粗糙實踐」。

 

Q1:孩子有沒有每天都在讀書?

A1:有啊!

 

Q2:孩子有沒有每天都有補習?

Q2:有啊!

 

Q3:孩子有沒有天都保持一定的閱讀時間、閱讀量?

A3:有啊。

 

這就是「粗糙實踐」。

 

只穿梭在學校、安親班、補習班和家庭之間,無形中,孩子的「學習慣性」,已經被由「空間」決定了。

 

安親班的老師們,推擠著孩子完成每日該完成的功課。

 

補習班的老師們,灌輸著孩子考出每日該考好的分數。

 

家中的長輩們,重複著安親班和補習班的老師們的結論,日復一日,持續長達12年。

 

請問,你能說我們的孩子沒有「妥善管理時間」嗎?

請問,你能說我們的孩子沒有花時間「閱讀」嗎?

 

- - - - - - - - - - - - -

 

別讓孩子的「學習慣性」被由「空間」決定!!!

 

孩子的學習慣性該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協調出適當而主動的模式,而非受制於「空間」。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只要孩子脫離「空間束縛」,他也就同時失去了「主動學習」與「自我規劃時間」的能力了。

 

試想想,累積了12年的慣性,得到了大學階段才解除束縛,豈是大學4年修正得回來的?(偏偏大學又是學風最自由、最需要自制力的階段??)

 

※「無媒體環境」真正的太重要了!

 

       無論是電視也好(雖然電視的誘因不再)、手機也罷、平板更是如此,都大大地影響了孩子對於「靜態文字閱讀」的能力,一旦孩子的視線習慣於高強度、高刺激性的「手遊」(手機遊戲),甚至「不玩不行」,基本上孩子就已經失去了對於文字的想像力、而進一步失去了「抽象性思考」的能力了!

 

- - - - - - - - -

 

       學好認為,唯有在這段最需要啓發孩子「思考力」和「理解力」的12年間,不停刺激孩子們對文字與閱讀的敏感度對於知識的好奇心,以及自主學習的動力與習慣,當孩子開始面對學習自主的時候,才有可能真正開啓「學習機制」,從「學習慣性」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顆能獨立思考與吸收的「閱讀CPU」!

升學制度變不停,2個好習慣讓學習立於不敗之地

2015-09-23 15:03 聯合新聞網 文章提供/大寫出版

(以下內容節錄自升學制度變不停,2個好習慣讓學習立於不敗之地

 

 

閱讀與考試焦慮

 

       我們採訪的每位老師都針對標準測試提出自己的意見,許多老師都對孩子情緒是否穩定表示關切,一位實習教師是這樣形容她第一次參與考試時的經驗:

 

「學校裡溢滿緊張的情緒,早上走進校園時,我還沒意識到今天是考試日,但是一腳踏進校園就立即感受到這難以形容的焦慮氣氛。我以為是學生出了什麼事,於是加緊腳步,以最快的速度走向辦公室。然後,我看到教室門口放著考試中請保持肅靜標誌,我這才想起『原來今天是州立考試。』」

 

       我們可以把時間耗費在爭論,警告這個社會這樣的教育系統會損害學生的情緒,但這樣還是不可能立即改變考試的情況。孩子要在聯考中得高分很辛苦,但是要進入好大學,就得考試過關;州立聯考會決定學校的課程與補助資金,甚至能決定孩子是否有能力從高中畢業,聯考的影響力是很深遠的。

 

       學生不是唯一受苦的人,老師也是深受其害,他們在考試前後都得要自行準備許多教材,只為了讓學生可以維持平穩的成績表現。州立考試存在的前提通常是以為了讓同年級的所有學生都能以同樣速度學習成長,精通同樣的教材。但成績不好反而會造成學生鬱悶,老師也會很焦慮,因為學校會認為老師的教學沒有成效。

 

       考試時間有限制與考試當天在校時間很長,是學生面臨的最大挑戰。不習慣久坐與無法專心的同學,很難在州立考試獲得好成績,成績差通常不是不懂考試內容,而是無法專心作答。習慣花費長時間,甚至是沒有限制時間寫作業的學生,很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考試卷,甚至會緊張到寫不出來。

 

       寫作業習慣需要結合「時間管理」「閱讀」這兩大能力,我們在這本書裡面一再強調寫作業的重要性,因為學生需要透過這兩者來建立良好的長期學習習慣。這些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家庭作業,還能大大減少考試時越來越常發生的焦慮情緒。

 

       要一個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坐著寫上好幾個小時的功課或是考試很不切實際。但孩子若能逐步習慣以下的學習模式,就能在過程中減少許多壓力:

.每天固定一段時間坐著寫功課。


.要有完成功課的時間限制。

 

研究結論

 

       這裡有一項閱讀動機的統計數據令人震驚,根據全國教育(編按:美國)進展評估協會調查,發現美國有73%的學生並不喜歡持續閱讀。另外在一項愛好閱讀排行榜中,美國竟然在35個國家之中排第33名,也可以看出這種缺乏內在閱讀動力的情況。

 

大方向:考試、課程可以調整,但家庭作業常規不可變

 

       教育目標是要培養終身學習的國民雖然各種考試與州立課程持續在變動,家庭的環境教育卻不可以跟著改變。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其他國家,我們都身處在一個學校教育急劇變化的時代。教育學者與家長希望可以讓孩子培養足夠的能力,能夠順利進入大學,並且在全球市場擁有很好的競爭力。⋯⋯

 

一些更棒的方法

 

       經驗豐富的老師與家長瞭解學習並不是只為了考高分,孩子在三年級的拼字考試或是四年級的州立期中考沒考好,並不代表孩子的一生就完蛋了。無論是大肆宣傳或是過度興奮的態度來看待考試與教材的新成果都不正確,教材整合就是希望能夠將其慢慢地融入孩子每天的生活,讓他們培養出成功所需要的觀念。在幫助孩子能夠建立自我強化的家庭作業習慣時,我們希望家長可以配合以下幾點:

 

.確保他們得到獎賞:

通常是給予他們喜歡的活動,以獎勵他們完成作業與閱讀。每個人都需要鼓勵,不管你喜不喜歡,媒體使用對孩童來說真的是一個很有效果的獎賞。⋯⋯

 

.讚美他們的努力:

認可他們的努力,讚美孩子的付出對他們來說是無價的。

 

.幫助他們學習放鬆:

在過去,過動一直是孩子被小兒科轉診到我們醫療中心的第一名病因,但是現在已經被焦慮與恐慌給取代了,因為孩子得承受與日劇增的學習壓力。我們無法改變學校的壓力,但是可以教導孩子應付壓力的方法。⋯⋯

 

.建立一個無媒體的家庭作業常規:

媒體使用會讓孩童很難專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只允許孩子在完成作業與閱讀後才能使用。⋯⋯

 

.不允許「一次就好」的懇求:

不要因為孩子的懇求,就破壞每日的作業常規。

 

       其實,家庭作業與閱讀習慣只是大方向中的一環,家庭作業會受到孩子其他的日常活動所影響。健康的全方位作業習慣如下:

 

.家庭作業的健全規則

 

一、每年級增加十分鐘,每個上學日都要執行,如果當天沒有作業,孩子也要在規定時間內坐著閱讀。

 

二、實施30到40分鐘的激烈運動或是遊戲(團隊運動或是小組練習可以讓孩子交朋友,建立社交技能,發展大腦能力)。

 

三、睡前不可以使用電子媒體,讓孩子每晚睡滿8小時。

 

四、每天幫忙做家事。

 

五、每天進行30分鐘、無電子媒體的家庭活動。

 

六、在「不幫助」孩子的情況下,家長要適時稱讚他們的努力與堅持。

 

七、把深呼吸的放鬆方法加進家庭作業的例行常規之中。

 

以上內容,節錄自

《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從回家作業到晚餐桌上的增能教養革命》

- - - - - - -

 

〔學好分析〕

 

         綜合本篇報導所節錄的的兩大核心概念:「妥善管理時間」與「養成持續的閱讀習慣」,我們發現,大部份的家長(尤其是台灣家長),最常遇到的問題,不外乎:

 

1.必須依照學校的各項作業進度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況

 

2.必須依照補習班的各項作業進度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況

 

3.必須依照家長們的讀書經驗和成長背景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況

 

也就即是說,似乎「持續、不停地閱讀」和「時間管理」早就在孩子成長與學習過程中形成了最基本的「粗糙實踐」。

 

Q1:孩子有沒有每天都在讀書?

A1:有啊!

 

Q2:孩子有沒有每天都有補習?

Q2:有啊!

 

Q3:孩子有沒有天都保持一定的閱讀時間、閱讀量?

A3:有啊。

 

這就是「粗糙實踐」。

 

只穿梭在學校、安親班、補習班和家庭之間,無形中,孩子的「學習慣性」,已經被由「空間」決定了。

 

安親班的老師們,推擠著孩子完成每日該完成的功課。

 

補習班的老師們,灌輸著孩子考出每日該考好的分數。

 

家中的長輩們,重複著安親班和補習班的老師們的結論,日復一日,持續長達12年。

 

請問,你能說我們的孩子沒有「妥善管理時間」嗎?

請問,你能說我們的孩子沒有花時間「閱讀」嗎?

 

- - - - - - - - - - - - -

 

別讓孩子的「學習慣性」被由「空間」決定!!!

 

孩子的學習慣性該由家長和孩子共同協調出適當而主動的模式,而非受制於「空間」。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只要孩子脫離「空間束縛」,他也就同時失去了「主動學習」與「自我規劃時間」的能力了。

 

試想想,累積了12年的慣性,得到了大學階段才解除束縛,豈是大學4年修正得回來的?(偏偏大學又是學風最自由、最需要自制力的階段??)

 

※「無媒體環境」真正的太重要了!

 

       無論是電視也好(雖然電視的誘因不再)、手機也罷、平板更是如此,都大大地影響了孩子對於「靜態文字閱讀」的能力,一旦孩子的視線習慣於高強度、高刺激性的「手遊」(手機遊戲),甚至「不玩不行」,基本上孩子就已經失去了對於文字的想像力、而進一步失去了「抽象性思考」的能力了!

 

- - - - - - - - -

 

       學好認為,唯有在這段最需要啓發孩子「思考力」和「理解力」的12年間,不停刺激孩子們對文字與閱讀的敏感度對於知識的好奇心,以及自主學習的動力與習慣,當孩子開始面對學習自主的時候,才有可能真正開啓「學習機制」,從「學習慣性」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顆能獨立思考與吸收的「閱讀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