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見聞

〔學習心態〕寫文章,不搞作文--張大春

〈寫文章,不搞作文〉本篇轉刊自天下雜誌595期     撰稿人:余佩樺 2016-04-12

 

       張大春認為,台灣教育制度下的「作文」扼殺學生思考空間。文章是自主思想的訓練,是真誠而熱情的書寫,要寫好文章,就從「言之有物」做起。


       寫了四十多年文章,作家張大春最近開始揮刀,砍向台灣教育制度下的「作文」。

 

      今年一月,大學學測國文作文題目「我看歪腰郵筒」,零分人數創近五年新高,無人滿分。張大春為文評論,問題癥結不在學生,而是出題隨媒體話題起舞,誘導學生附和的意味濃厚,無法鑑別考生的思考和表達。


       不只批評作文制度扼殺學生思考空間,他還拿名家文章來解構說明。張大春在臉書最新推出的「重讀老派文章」系列,針砭早期白話文名家作品。他認為,不經思索崇拜名篇、範文的習慣需改變,即便是收在課本裡的文章,未必沒有差池、謬誤。舉例而言,胡適〈我的母親〉主要著墨其母施予的嚴格教訓,文章結論卻是感謝母親教他和氣、寬恕;徐志摩〈巴黎的鱗爪〉中,有個小孩問剛睡醒的徐志摩為何好像哭過,他寫道「我伸手一摸,果然眼裡有水」。張大春評:「能摸到眼裡,應該是隱形眼鏡戴了一夜」。

 

       一九五七年出生的張大春,數十年來書寫超過兩百萬字,寫過小說、新聞、評論,吸引跨世代的海內外華文讀者。近作歷史小說《大唐李白》系列,描繪過不了科舉考試,卻真心樂在寫作的詩人,《送給孩子的字》、《認得幾個字》探究易生誤會的字詞、由認字過程延展出人生體會。他也頻繁在個人臉書發表文章、評論時事,目前有超過六萬名追蹤者。

 

       但這幾年有件困擾張大春的事情,就是看到父母、學子對於考試作文愈來愈焦慮。他認為,教條化、公式化的作文教育,無法啟迪獨立思辨、熱情而真誠的書寫。因此,每年高中、大學入學考試後,報章刊出的範文套路都很類似,連作文老師的解說、點評都很相似。
寫臉書、傳Line都是寫文章。

 

       去年初,他在臉書開闢「搞作文」系列,希望有天能不再看到這種憂慮。最近進一步出了本新書《文章自在》,他要教的是「寫文章,不要搞作文」。


       文章和作文的差別在於,後者是由他人命題。寫文章是每個人日常生活都會做的事情,如寫臉書、傳Line,文章反映的是自由的思想表達,不會被侷限在他人指定的題目中。


      與其拘泥於「怎麼寫好作文」,張大春說,「不如大家來重視『文章教養』,這包括最基本的文字使用、語言表達能力,從文章通順,到別有洞見、獨到修辭。」


       張大春認為,老師要自己會寫文章,才會教學生作文。他細數自己從小學到高中的國文老師,這些老師從未教什麼是類疊、映襯、排比法,或是讓作文得高分的公式,但他們文理清通、邏輯清楚,足以讓他領會文字的美好。他特別記得小學五年級的俞敏之老師、童書作家蘇尚耀老師教得通透,他們連批改作文的三五句話都慎重地當成文章做。
 

       寫好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能「言之有物」,讓自己擁有豐富的語彙。他舉例,在電梯中他常聽到年輕人說食物「好好吃、口感不錯、好順」,但食物有香味、澀味、苦味、水果味,還有許多字詞及譬喻、象徵可以運用,要隨時自覺,讓自己的表達活潑、有趣味,展現格調和風采。


       除了詞彙及修辭,寫文章更關乎思惟,所以張大春也教「怎麼想」。在書中,他以他的散文〈看見多年前的呂佩琳〉為例,重現他如何從一段盤旋腦中的歌曲出發,網路搜索出作詞家呂佩琳及其近況,進而發現疑問、心生感懷,產生寫文章的動機。


       人要先對生活內容有觀察,才會有反省,產生質疑、好奇,並進行分析。面對生活中各種遠近事物,個人關心及不關心的,有的熱著看有趣,有的冷著看比較有趣。「從中慢慢體會,就是『過生活』,」他說。


隨時找話題,聊出見解
 

       家長要幫助孩子寫好文章,就是要勾引他們把生活裡的觀察,落實為可供反思及使用的語言材料。「就是溝通,隨時講話,」張大春沿襲他父親的教育方式,不特意教子女寫作文,他只挑錯字、不檢查思想,但經常和子女交流對事物的見解。他的兒女張容、張宜也是要面對命題作文的高二、國三生。


       去年七月反課綱運動期間,張大春在臉書表示抗議現場標語錯字多,讓他感到「慚愧」,引起網友討論,兒子張容留言四項要點挑戰其見解,登上多家電子媒體報導。


       「張容、張宜不見得在考試得高分,但兩人都有很好的口語表達,比我同年齡時成熟多了,」張大春的語氣中,不無對子女的自豪。


       雖然年近六十,張大春閱讀的範圍卻相當廣泛。他強調,白話文書寫可能有更多更豐富的面向,不只在紙本書,也在網路上。例如,他欣賞的「哲學哲學雞蛋糕」部落格作者朱家安、評論金庸作品的大陸作家六神磊磊,「雖然不像平常熟知的散文,但文字極有魅力,都是棒得不得了的網路文學,」他說。


       挑戰自聯考以來即有的作文,張大春對於教科書範文也頗不以為然,當不少同輩作家作品都被收入教科書,他卻從不答應授權,「這樣我的文章會被拿去考試,會被恨,」他早想清楚了。因為課本都是最安全的文章,而他從不是安全過生活的人。


       出書教大家寫文章不要搞作文,但張大春自己怎麼寫文章?「每篇文章我都有設定的對象,寫的時候心中就有寫作動機、說話對象,這樣才會動人,」他說,這些人多半是朋友,甚至是臉書上不認識的人。


       「培養文章素養,是在訓練了解生活的角度,能讓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張大春解釋,家長擔心孩子會不會寫作文,不如多擔心自己能不能找到話題和孩子溝通;唯有透過和孩子溝通,才能回頭刺激父母做文章的能力。因為寫好文章的能力,一輩子都受用。

〈寫文章,不搞作文〉本篇轉刊自天下雜誌595期     撰稿人:余佩樺 2016-04-12

 

       張大春認為,台灣教育制度下的「作文」扼殺學生思考空間。文章是自主思想的訓練,是真誠而熱情的書寫,要寫好文章,就從「言之有物」做起。


       寫了四十多年文章,作家張大春最近開始揮刀,砍向台灣教育制度下的「作文」。

 

      今年一月,大學學測國文作文題目「我看歪腰郵筒」,零分人數創近五年新高,無人滿分。張大春為文評論,問題癥結不在學生,而是出題隨媒體話題起舞,誘導學生附和的意味濃厚,無法鑑別考生的思考和表達。


       不只批評作文制度扼殺學生思考空間,他還拿名家文章來解構說明。張大春在臉書最新推出的「重讀老派文章」系列,針砭早期白話文名家作品。他認為,不經思索崇拜名篇、範文的習慣需改變,即便是收在課本裡的文章,未必沒有差池、謬誤。舉例而言,胡適〈我的母親〉主要著墨其母施予的嚴格教訓,文章結論卻是感謝母親教他和氣、寬恕;徐志摩〈巴黎的鱗爪〉中,有個小孩問剛睡醒的徐志摩為何好像哭過,他寫道「我伸手一摸,果然眼裡有水」。張大春評:「能摸到眼裡,應該是隱形眼鏡戴了一夜」。

 

       一九五七年出生的張大春,數十年來書寫超過兩百萬字,寫過小說、新聞、評論,吸引跨世代的海內外華文讀者。近作歷史小說《大唐李白》系列,描繪過不了科舉考試,卻真心樂在寫作的詩人,《送給孩子的字》、《認得幾個字》探究易生誤會的字詞、由認字過程延展出人生體會。他也頻繁在個人臉書發表文章、評論時事,目前有超過六萬名追蹤者。

 

       但這幾年有件困擾張大春的事情,就是看到父母、學子對於考試作文愈來愈焦慮。他認為,教條化、公式化的作文教育,無法啟迪獨立思辨、熱情而真誠的書寫。因此,每年高中、大學入學考試後,報章刊出的範文套路都很類似,連作文老師的解說、點評都很相似。
寫臉書、傳Line都是寫文章。

 

       去年初,他在臉書開闢「搞作文」系列,希望有天能不再看到這種憂慮。最近進一步出了本新書《文章自在》,他要教的是「寫文章,不要搞作文」。


       文章和作文的差別在於,後者是由他人命題。寫文章是每個人日常生活都會做的事情,如寫臉書、傳Line,文章反映的是自由的思想表達,不會被侷限在他人指定的題目中。


      與其拘泥於「怎麼寫好作文」,張大春說,「不如大家來重視『文章教養』,這包括最基本的文字使用、語言表達能力,從文章通順,到別有洞見、獨到修辭。」


       張大春認為,老師要自己會寫文章,才會教學生作文。他細數自己從小學到高中的國文老師,這些老師從未教什麼是類疊、映襯、排比法,或是讓作文得高分的公式,但他們文理清通、邏輯清楚,足以讓他領會文字的美好。他特別記得小學五年級的俞敏之老師、童書作家蘇尚耀老師教得通透,他們連批改作文的三五句話都慎重地當成文章做。
 

       寫好文章的第一步,就是能「言之有物」,讓自己擁有豐富的語彙。他舉例,在電梯中他常聽到年輕人說食物「好好吃、口感不錯、好順」,但食物有香味、澀味、苦味、水果味,還有許多字詞及譬喻、象徵可以運用,要隨時自覺,讓自己的表達活潑、有趣味,展現格調和風采。


       除了詞彙及修辭,寫文章更關乎思惟,所以張大春也教「怎麼想」。在書中,他以他的散文〈看見多年前的呂佩琳〉為例,重現他如何從一段盤旋腦中的歌曲出發,網路搜索出作詞家呂佩琳及其近況,進而發現疑問、心生感懷,產生寫文章的動機。


       人要先對生活內容有觀察,才會有反省,產生質疑、好奇,並進行分析。面對生活中各種遠近事物,個人關心及不關心的,有的熱著看有趣,有的冷著看比較有趣。「從中慢慢體會,就是『過生活』,」他說。


隨時找話題,聊出見解
 

       家長要幫助孩子寫好文章,就是要勾引他們把生活裡的觀察,落實為可供反思及使用的語言材料。「就是溝通,隨時講話,」張大春沿襲他父親的教育方式,不特意教子女寫作文,他只挑錯字、不檢查思想,但經常和子女交流對事物的見解。他的兒女張容、張宜也是要面對命題作文的高二、國三生。


       去年七月反課綱運動期間,張大春在臉書表示抗議現場標語錯字多,讓他感到「慚愧」,引起網友討論,兒子張容留言四項要點挑戰其見解,登上多家電子媒體報導。


       「張容、張宜不見得在考試得高分,但兩人都有很好的口語表達,比我同年齡時成熟多了,」張大春的語氣中,不無對子女的自豪。


       雖然年近六十,張大春閱讀的範圍卻相當廣泛。他強調,白話文書寫可能有更多更豐富的面向,不只在紙本書,也在網路上。例如,他欣賞的「哲學哲學雞蛋糕」部落格作者朱家安、評論金庸作品的大陸作家六神磊磊,「雖然不像平常熟知的散文,但文字極有魅力,都是棒得不得了的網路文學,」他說。


       挑戰自聯考以來即有的作文,張大春對於教科書範文也頗不以為然,當不少同輩作家作品都被收入教科書,他卻從不答應授權,「這樣我的文章會被拿去考試,會被恨,」他早想清楚了。因為課本都是最安全的文章,而他從不是安全過生活的人。


       出書教大家寫文章不要搞作文,但張大春自己怎麼寫文章?「每篇文章我都有設定的對象,寫的時候心中就有寫作動機、說話對象,這樣才會動人,」他說,這些人多半是朋友,甚至是臉書上不認識的人。


       「培養文章素養,是在訓練了解生活的角度,能讓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張大春解釋,家長擔心孩子會不會寫作文,不如多擔心自己能不能找到話題和孩子溝通;唯有透過和孩子溝通,才能回頭刺激父母做文章的能力。因為寫好文章的能力,一輩子都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