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模擬試題〕北區模擬考題第18題的有趣分析
上上週,中九的孩子們終於在暑假剛甦醒之際,混混沌沌地考完了北區模擬考了。(沒用懞懞懂懂不錯了!?)
在經歷過反覆的溝通與討論後,思想靈動的孩子終於比較願意「中和」老師的建議,在「國文科」上採取更為理解、更為思辨性的答題方式,(首度順利擺脫機器人式的對應答題機制,狂賀!!)
因此在「白話文題型」的部分,拿到了「全對」的佳績(令人垂淚到天明),
唯獨,其中一題「假白話,真文言」題型--第18題,
學生/學好/學校老師 三者,對於文章的分析,有著模稜兩可的解讀(題目如下圖)
這篇試題的閱讀範文,是依照「聯合新聞網」的〈血汗海鮮 美聯社獲普立茲最大獎〉修改而來,更完整的內容說明,讀者可以參考〈普立茲新聞獎報導:澎湃海鮮大餐背後的血與淚〉這篇,
而文章大意是說:
這次獲獎的報導主題,是探討泰國「海上非法移工」被惡意禁錮、誘騙、欺詐以進行不當勞動的跨國移工事件。
其牽涉範圍包括中南半島的緬甸、寮國、柬埔寨、印尼等國的漁工,內容涉及:不良工作環境、苛扣酬勞、人蛇集團、童工、對無法承受過度虐待環境與疾病的漁工甚至必須面對客死異鄉(根本不知道身在何處)或直接被棄海的悲慘命運。
(還記得曾發生在台灣的台灣船東與菲籍、印尼籍漁工的衝突問題嗎?)
- - - - - - - -
短短約180字的閱讀內容,就「主題」來說,選得相當深刻而且發人省思,
可以在讀題的過程中思考世界/社會/人我關係,不失為一趟知性、感性兼顧的閱讀旅程,不過,既然是挪以「測驗」之用,
閱讀內容的「擷取」、與「選項」的聯結度,就必須要經過較為審慎地斟酌了。
- - - - - - - -
在讀完文章後,題幹如下:「關於逃出印尼本集那倒的三十歲奴工說:『美國人和歐洲人大快朵頤之際,應該想到我們。海裡人骨堆積如山。』這段話的意涵,下列哪一文句可與之相互呼應?」
- - - - - - - -
這段題幹的原文,尚有一個前言是「⋯⋯這項報導以故事、照片與影音構成的系列費時十八個月,追蹤奴工捕蝦、奴工在工廠裡將蝦剝殼加工,乃至成品出現在美國民眾餐桌上的不堪過程。」
所以,根據報導的脈絡,報導者需要我們關切的,應該是「漁工」的問題,而非是「請注意這些海鮮是怎麼來的...」。
更明確地定義,是希望我們經由思考「這些海鮮是怎麼來的」,來連結「漁工」問題,而非「海鮮」的問題(包括:如何辛苦地捕撈、過度捕撈、環境問題、海洋生態問題)等等,都不是,是「漁工」的問題。
- - - - - - - -
現在,請讓我們回到「選項」:(直接把解釋附在後面)
A.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別人,以嚴格的態度來約束自己)
B.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喜歡的___,便不應加諸在他人身上。 )
C.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雖有明確的目的,更需要實現目的的手段)
D.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施恩惠給別人,千萬不要掛記在心。接受別人恩惠,卻千萬不可忘記。)
- - - - - - - -
就測驗概念上來說,這種「文/白」對應的考題,本來就很難在釋義的過程中,取得非常準確的對應詮釋,這也是學好教師團隊覺得這種題型出起來既費力(語境不同)、又離地(情境鮮能相符)、也背離情感意義(缺乏目的性),說得簡單點,只是為了考驗學生對於「選項的文言文」的意思的熟悉度,至於是否那麼「適切」?反而不是測驗的重點了?
(這樣的考法,考久了,對學生的影響是??)
- - - - - - - -
好了,回到題目,看完了閱讀文章,也了解了文言文選項的意義後,聰明的您會選擇哪個呢?(因為這幾個選項都並不難。)
- - - - - - - -
大部分的同學,對這題的選項,都沒什麼疑慮,選了(D)(答案是“D”。),(也符合老師與標準答案的期待)
本文主要是著重在(D)選項的後半段「受施慎勿忘」,老師和部分選(D)學生提出的概念是:「感恩」
「我們在吃海鮮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這些海鮮是怎麼來的」。(粗略地分析,這樣也沒錯)
而部分老師更追加解釋,這個「施人/受施」的關係,是一個提醒我們讀者「不應忘恩」,「更要感恩」的概念。
(★以上說明,係根據學生考卷上的老師解釋筆記而得知)
- - - - - - - -
少部分同學,則持不同的見解,在(B)與(D)之間,猶豫和思索良久之後,選擇了(B)。
意思是:
「我們自己不希望受到那種苦,就不應該也施與人那種苦。」其他答錯的學生提出的概念是:「警惕」
「世界上,正有一群我們不認識的漁工們,正遭受到連我們自己也不願意受到的虐待與苛刻的待遇」。
因此,在讀完後,有了這般的「選擇」。
- - - - - - - -
這篇報導的核心目的,究竟是希望激起我們的「感恩之情」?還是「警惕之心」?
經過學好教師團隊的討論,相信答案已是不證自明,當然,也有老師提出比較頑皮的解釋:
(D)選項的「受施慎勿忘」,指的是「我們不要忘了餐桌上的這些海鮮可是那些漁工的血汗啊!」
但,我們還是不能迴避「閱讀背後的啟示」啊!!
這篇報導所給予的啟示是?
1.⋯⋯所以我們要珍惜食物?
2.⋯⋯所以我們對這些漁工的犧牲心懷感恩?
還是
3.我們應該對這樣的全球性議題有一份警惕與關注?(無關乎「受施」與「勿忘」)
- - - - - - - -
重點之一是,這個(D)選項的「原始語境」是:
東漢.崔瑗在《座右銘》中所強調的個人心性的養成與待人接物的法則啊!!!!
若根據這篇文章而選擇(D)(PS.而且只看後半句),會否有「過度詮釋」、「牽強附會」之嫌呢??
- - - - - - - -
學好的教師群反而認為,(B)選項,層次更高地思考了「人/我」之間的互動關係,
相比之下,此(B)(D)兩者,雖然都有「施」,但其中的「內涵」卻大異其趣呢!
(這似乎和認真的文言文分析無關,而是文脈和語境的問題呢!)
(B)選項的「施」,講的是:從自我向外投射的一種行為模式,有「施加」、「作為」的意思,
強調的是,若我不願意他人這麼對我,我自不應該這麼對他人(講的是同理心、是關照心)
(D)選項的「施」,講的是:實際互動中的「施恩/受施恩」,不應該忘記他人給予過我們的恩德(記其恩德),
強調的是,勿忘他人對自己曾做過的「恩德之舉」。
- - - - - - - -
這麼一來,正確答案選(D)(PS.再次姑且不論學校老師說“僅看後句”這種解讀方式是否有斷章取義之嫌),
似乎除了悖離原意甚遠,也與原文的立意有明顯的出入和歧異。
不消說,立意甚佳和關懷甚深的一篇普立茲獎的報導文章,
原本應該是「我們應該要關注及避免這種虐待漁工的問題繼續發生」
竟反而被「考題」曲解為「我們應該要感念那些漁工的犧牲」這樣的命題了。
- - - - - - - -
就算前面的字都白打了,光看「逃出的奴工」幾個字,我們也應該能明確連結,
這種來自於奴工的「施」,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桌上的海鮮,真的是他們主動「施」給我們的?
- - - - - - - - -
越想,似乎問題越多、越複雜了。
- - - - - - - - - -
我們還要繼續堅持「成績至上」的學習方式、繼續堅持「標準答案」的思考方式嗎?
上上週,中九的孩子們終於在暑假剛甦醒之際,混混沌沌地考完了北區模擬考了。(沒用懞懞懂懂不錯了!?)
在經歷過反覆的溝通與討論後,思想靈動的孩子終於比較願意「中和」老師的建議,在「國文科」上採取更為理解、更為思辨性的答題方式,(首度順利擺脫機器人式的對應答題機制,狂賀!!)
因此在「白話文題型」的部分,拿到了「全對」的佳績(令人垂淚到天明),
唯獨,其中一題「假白話,真文言」題型--第18題,
學生/學好/學校老師 三者,對於文章的分析,有著模稜兩可的解讀(題目如下圖)
這篇試題的閱讀範文,是依照「聯合新聞網」的〈血汗海鮮 美聯社獲普立茲最大獎〉修改而來,更完整的內容說明,讀者可以參考〈普立茲新聞獎報導:澎湃海鮮大餐背後的血與淚〉這篇,
而文章大意是說:
這次獲獎的報導主題,是探討泰國「海上非法移工」被惡意禁錮、誘騙、欺詐以進行不當勞動的跨國移工事件。
其牽涉範圍包括中南半島的緬甸、寮國、柬埔寨、印尼等國的漁工,內容涉及:不良工作環境、苛扣酬勞、人蛇集團、童工、對無法承受過度虐待環境與疾病的漁工甚至必須面對客死異鄉(根本不知道身在何處)或直接被棄海的悲慘命運。
(還記得曾發生在台灣的台灣船東與菲籍、印尼籍漁工的衝突問題嗎?)
- - - - - - - -
短短約180字的閱讀內容,就「主題」來說,選得相當深刻而且發人省思,
可以在讀題的過程中思考世界/社會/人我關係,不失為一趟知性、感性兼顧的閱讀旅程,不過,既然是挪以「測驗」之用,
閱讀內容的「擷取」、與「選項」的聯結度,就必須要經過較為審慎地斟酌了。
- - - - - - - -
在讀完文章後,題幹如下:「關於逃出印尼本集那倒的三十歲奴工說:『美國人和歐洲人大快朵頤之際,應該想到我們。海裡人骨堆積如山。』這段話的意涵,下列哪一文句可與之相互呼應?」
- - - - - - - -
這段題幹的原文,尚有一個前言是「⋯⋯這項報導以故事、照片與影音構成的系列費時十八個月,追蹤奴工捕蝦、奴工在工廠裡將蝦剝殼加工,乃至成品出現在美國民眾餐桌上的不堪過程。」
所以,根據報導的脈絡,報導者需要我們關切的,應該是「漁工」的問題,而非是「請注意這些海鮮是怎麼來的...」。
更明確地定義,是希望我們經由思考「這些海鮮是怎麼來的」,來連結「漁工」問題,而非「海鮮」的問題(包括:如何辛苦地捕撈、過度捕撈、環境問題、海洋生態問題)等等,都不是,是「漁工」的問題。
- - - - - - - -
現在,請讓我們回到「選項」:(直接把解釋附在後面)
A.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別人,以嚴格的態度來約束自己)
B.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喜歡的___,便不應加諸在他人身上。 )
C.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雖有明確的目的,更需要實現目的的手段)
D.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施恩惠給別人,千萬不要掛記在心。接受別人恩惠,卻千萬不可忘記。)
- - - - - - - -
就測驗概念上來說,這種「文/白」對應的考題,本來就很難在釋義的過程中,取得非常準確的對應詮釋,這也是學好教師團隊覺得這種題型出起來既費力(語境不同)、又離地(情境鮮能相符)、也背離情感意義(缺乏目的性),說得簡單點,只是為了考驗學生對於「選項的文言文」的意思的熟悉度,至於是否那麼「適切」?反而不是測驗的重點了?
(這樣的考法,考久了,對學生的影響是??)
- - - - - - - -
好了,回到題目,看完了閱讀文章,也了解了文言文選項的意義後,聰明的您會選擇哪個呢?(因為這幾個選項都並不難。)
- - - - - - - -
大部分的同學,對這題的選項,都沒什麼疑慮,選了(D)(答案是“D”。),(也符合老師與標準答案的期待)
本文主要是著重在(D)選項的後半段「受施慎勿忘」,老師和部分選(D)學生提出的概念是:「感恩」
「我們在吃海鮮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這些海鮮是怎麼來的」。(粗略地分析,這樣也沒錯)
而部分老師更追加解釋,這個「施人/受施」的關係,是一個提醒我們讀者「不應忘恩」,「更要感恩」的概念。
(★以上說明,係根據學生考卷上的老師解釋筆記而得知)
- - - - - - - -
少部分同學,則持不同的見解,在(B)與(D)之間,猶豫和思索良久之後,選擇了(B)。
意思是:
「我們自己不希望受到那種苦,就不應該也施與人那種苦。」其他答錯的學生提出的概念是:「警惕」
「世界上,正有一群我們不認識的漁工們,正遭受到連我們自己也不願意受到的虐待與苛刻的待遇」。
因此,在讀完後,有了這般的「選擇」。
- - - - - - - -
這篇報導的核心目的,究竟是希望激起我們的「感恩之情」?還是「警惕之心」?
經過學好教師團隊的討論,相信答案已是不證自明,當然,也有老師提出比較頑皮的解釋:
(D)選項的「受施慎勿忘」,指的是「我們不要忘了餐桌上的這些海鮮可是那些漁工的血汗啊!」
但,我們還是不能迴避「閱讀背後的啟示」啊!!
這篇報導所給予的啟示是?
1.⋯⋯所以我們要珍惜食物?
2.⋯⋯所以我們對這些漁工的犧牲心懷感恩?
還是
3.我們應該對這樣的全球性議題有一份警惕與關注?(無關乎「受施」與「勿忘」)
- - - - - - - -
重點之一是,這個(D)選項的「原始語境」是:
東漢.崔瑗在《座右銘》中所強調的個人心性的養成與待人接物的法則啊!!!!
若根據這篇文章而選擇(D)(PS.而且只看後半句),會否有「過度詮釋」、「牽強附會」之嫌呢??
- - - - - - - -
學好的教師群反而認為,(B)選項,層次更高地思考了「人/我」之間的互動關係,
相比之下,此(B)(D)兩者,雖然都有「施」,但其中的「內涵」卻大異其趣呢!
(這似乎和認真的文言文分析無關,而是文脈和語境的問題呢!)
(B)選項的「施」,講的是:從自我向外投射的一種行為模式,有「施加」、「作為」的意思,
強調的是,若我不願意他人這麼對我,我自不應該這麼對他人(講的是同理心、是關照心)
(D)選項的「施」,講的是:實際互動中的「施恩/受施恩」,不應該忘記他人給予過我們的恩德(記其恩德),
強調的是,勿忘他人對自己曾做過的「恩德之舉」。
- - - - - - - -
這麼一來,正確答案選(D)(PS.再次姑且不論學校老師說“僅看後句”這種解讀方式是否有斷章取義之嫌),
似乎除了悖離原意甚遠,也與原文的立意有明顯的出入和歧異。
不消說,立意甚佳和關懷甚深的一篇普立茲獎的報導文章,
原本應該是「我們應該要關注及避免這種虐待漁工的問題繼續發生」
竟反而被「考題」曲解為「我們應該要感念那些漁工的犧牲」這樣的命題了。
- - - - - - - -
就算前面的字都白打了,光看「逃出的奴工」幾個字,我們也應該能明確連結,
這種來自於奴工的「施」,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桌上的海鮮,真的是他們主動「施」給我們的?
- - - - - - - - -
越想,似乎問題越多、越複雜了。
- - - - - - - - - -
我們還要繼續堅持「成績至上」的學習方式、繼續堅持「標準答案」的思考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