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論壇

〔七年級的轉型焦慮〕一題關於「詩意分析」的問題...

       放學後,孩子很優雅地把考卷自書包裡取出,邊抬頭說:「我覺得考得還不錯。」

不挺在意對錯的學好老師們,津津有味地讀起國中七年級孩子開學首週遭遇的「第一回合」題型。

 

(os.他們是否都順利地跨進了轉型期?)

 

       七年級伊始,便聽聞孩子轉述學校老師給予了大量的「成語」、大量的題型、頻繁的測驗量,

 

(單一科目尚且如此,推測整體LOADING應該一點也不比研究生輕鬆啊?!

 

       在過濾考題與過往的教學經驗統合下,大概也能理解學校老師運用「題庫」的邏輯----

 

      「盡量以平均分配、綜合題型的方式出題」。

 

- - - - - - - - -

 

       這個「題型平均出現」的出題方式概念是沒錯的(一個均衡膳食的概念),

對於究竟「題型」本身的「設計意圖」、「設計理念」、「測驗目的」卻隻字未提

 

等於是將「對題目意圖的掌握與熟悉程度」這件事,完全交由孩子「自行進化」

如果我連「為什麼要這樣考」都不明白,只能「忙著不停解題」,

甚而至於,老師也沒有多餘的時間「針對題目進行講解」,

那麼,孩子從國小升上國一時,頭一回遭遇的「成長轉型期」的理解力困境,該交由誰來把關?

 

- - - - - - - - -

 

       通常,老師的處理方式是:對答案、請同學自行從「錯誤中認知正確答案」的「選擇理由」。

這有點複雜,對吧?

意思是,

老師既不是告訴你「解讀與推論的過程」(可能因為沒時間等諸多理由),

老師也不是「分析文章的內容與佈局」(可能因為沒時間等諸多理由),

 

老師的做法是:直接給你正確答案

 

(1)若你答對 = 想當然爾你理解了。                            (2)若你答錯 = 現在你知道正確答案了。

 

以上。下一題。(接下一通CALL IN??)

 

- - - - - - - - -

 

所以,我們來看看接下來的這一題:

 

這個文章,目前可能可考的出處「之一」是:

賽賽公主,《馬桶故事集:放過自己吧,,猶如那一沖而逝的便兒》(台北:大拓文化,2016年2月)

(OS.以為至少該是張曉風、杏林子、或者至少席慕蓉、愛亞等諸位女性作家前輩....)

但,最吸引人的地方,倒還不是它的內容概念(雖然實際上相當有深度),

       或是難尋的確切出處。(實話實說。)

而是這則文章的「衍異過程」。(若不是要分析這一題,還真不會去這麼順藤摸瓜)

以下是這則閱讀的相關兄弟姊妹題型:

 

       a.本體(複數參考書版本中某題)(本檔為網路隨意連結。

       b.全國各地國中學校段考、平常考題。

       c.它也可能變成「作文題目」

            -->論說文:〈享受生命的價值〉or〈生命的價值〉(本檔為網路隨意連結

            -->抒情文:〈虹與橋〉。(本檔為網路隨意連結

       d.它也可以拿來設計成「修辭技巧」考題(考借代?)

       e.甚至連「對岸」都能覓得這篇文章的「同卵親系」:

           對岸之一  寓言《虹和橋》(本檔為網路隨意連結)

           對岸之二   作文《虹和橋》的作文(本檔為網路隨意連結)--這篇的解釋是:取己之長,補己之短。

 

- - - - - - - - -

那到底,這篇文章在說明什麼?又該如何分析呢?

- - - - - - - - -

 

       姑且不因人(作者不可確考)廢言(本文猶如:曾聽人家說過....),這篇小寓言說的是:

兩個身份(虹與石橋),雖都有著「彎曲的身形」,卻有著不同的「時間軸」和「被審美經驗」。

       a.虹受限於時空因素,總在雨後才能現身,現身不一會兒,又杳然而逝。

          短暫,卻帶給人們對於短暫即逝的美的眷戀。

       b.石橋,就不禁讓人想起「佛祖與阿難」對於「情愛」的價值判斷

          (又在引申了!!這個也出現在吳宇森導演的《劍雨》電影中。)

   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

   阿難説:「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 - - - - - - - -

 

岔題了。

重點是,(★接下來進入偽存在主義哲學層次)

 

虹的一席話:「我真羨慕你,你的生命比我長久。」

(講的是「時間的比較級」,是存有(being)的問題。)

石橋的回答:「你在人們的記憶裡是美的永恆。」

(講的是「存在的形式」,是此在(Dasein)的問題。)

 

疑點一:兩者基本上講的,並非同一個基準點上的「在」。

疑點二:也無法從掐頭去尾的文脈中理解這一席話的源起、意圖和可能的導向。

疑點三:更別提這則「寓言」缺乏對於「文章結果的明確風向判斷」

如此,便使得這樣子的閱讀材料,其實充滿了各種「可能性」。

★充滿各種解讀可能性的閱讀材料,或者說可以被用不同的解讀路徑理解的閱讀材料,

被設計成為「選項式」(4選1)的測驗題型,真的妥當嗎?

 

- - - - - - - - -

根據維基百科對於「寓言」的定義:

寓言或者寓言故事通常是一篇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為文學體裁的一種,通常以簡潔有趣的故事呈現,常隱含作者對人生的觀察和體驗。

- - - - - - - - - -

 

而選項是這麼設計的:

A.永恆的美才值得追求

(解釋:確實,就石橋來說,存在在人們記憶中的虹的形象,不才正是永恆的、值得追求的存在嗎?)

B.瞬間燦爛的美,令人難忘

(解釋:轉瞬即逝的燦爛的虹,正是之所以令人著迷、烙印於記憶的原因。)

C.霎那即是永恆

(解釋:虹的「此在」雖然霎那,在記憶裡的「存有」(being),不正是霎那即永恆嗎?

D.審美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都需要雅量。

解釋之一:前一句的問題是,「審美主體」是誰?是讀者?是虹?是石橋?

                     這篇文章是告訴我們「審美」不該有標準??

想知道什麼是標準的「審美標準」不同(至少審美對象物須一致),請聽林夕歌詞,謝霆鋒〈羅生門〉

「你說看到一個蘋果 我說看到一點星火,到底我們誰看錯 我們只看到自己愛看的結果」(這才是在講審美標準啊!)

 

- - - - -膜拜林夕中- - - - -膜拜林夕中- - - - -膜拜林夕中- - - - -膜拜林夕中- - - - -膜拜林夕中- - - - -膜拜林夕中- - - - -

 

解釋之二:第二句問題頗大,「我們都需要雅量」,是概念性正確的問題,和本題的連結卻是?

                  和「雅量」的關係在哪??

(★是說,若虹和石橋一言不合,失了雅量,互不相讓,最後會.....大打出手??

- - - - - - - - - -

答案究竟會是多少呢??

- - - - - - - - - -

偏偏就是(D),是(D),您沒看錯,是滴!還是豬(台語)

- - - - - - - - - -

看著選(D)的孩子並未有異地埋頭閱讀學校老師的回家功課而搔首苦惱著,

心裡卻有著說不出的複雜滋味。

你們若答錯,倒還好,卻偏偏答對了。

只因同學間口耳相傳的一句簡單的心法:

「像這種題目,光看選項就應該知道答案在哪裡了!」(戳中痛點。)

- - - - - - - - - -

到底,這樣的練習模式和閱讀教育,

是在「框架」孩子的閱讀理解和闡發能力?

還是在「逼使」孩子收限自己的理解和解讀能力?

或者,根本是「強迫導引」孩子根據「考題傾向」、「考試慣性」跳過思考直接答題?

- - - - - - - - - -

然後,

你們還要繼續堅持「成績至上」的學習方式、繼續堅持「標準答案」的思考方式嗎?

 

 

 

 

 

       放學後,孩子很優雅地把考卷自書包裡取出,邊抬頭說:「我覺得考得還不錯。」

不挺在意對錯的學好老師們,津津有味地讀起國中七年級孩子開學首週遭遇的「第一回合」題型。

 

(os.他們是否都順利地跨進了轉型期?)

 

       七年級伊始,便聽聞孩子轉述學校老師給予了大量的「成語」、大量的題型、頻繁的測驗量,

 

(單一科目尚且如此,推測整體LOADING應該一點也不比研究生輕鬆啊?!

 

       在過濾考題與過往的教學經驗統合下,大概也能理解學校老師運用「題庫」的邏輯----

 

      「盡量以平均分配、綜合題型的方式出題」。

 

- - - - - - - - -

 

       這個「題型平均出現」的出題方式概念是沒錯的(一個均衡膳食的概念),

對於究竟「題型」本身的「設計意圖」、「設計理念」、「測驗目的」卻隻字未提

 

等於是將「對題目意圖的掌握與熟悉程度」這件事,完全交由孩子「自行進化」

如果我連「為什麼要這樣考」都不明白,只能「忙著不停解題」,

甚而至於,老師也沒有多餘的時間「針對題目進行講解」,

那麼,孩子從國小升上國一時,頭一回遭遇的「成長轉型期」的理解力困境,該交由誰來把關?

 

- - - - - - - - -

 

       通常,老師的處理方式是:對答案、請同學自行從「錯誤中認知正確答案」的「選擇理由」。

這有點複雜,對吧?

意思是,

老師既不是告訴你「解讀與推論的過程」(可能因為沒時間等諸多理由),

老師也不是「分析文章的內容與佈局」(可能因為沒時間等諸多理由),

 

老師的做法是:直接給你正確答案

 

(1)若你答對 = 想當然爾你理解了。                            (2)若你答錯 = 現在你知道正確答案了。

 

以上。下一題。(接下一通CALL IN??)

 

- - - - - - - - -

 

所以,我們來看看接下來的這一題:

 

這個文章,目前可能可考的出處「之一」是:

賽賽公主,《馬桶故事集:放過自己吧,,猶如那一沖而逝的便兒》(台北:大拓文化,2016年2月)

(OS.以為至少該是張曉風、杏林子、或者至少席慕蓉、愛亞等諸位女性作家前輩....)

但,最吸引人的地方,倒還不是它的內容概念(雖然實際上相當有深度),

       或是難尋的確切出處。(實話實說。)

而是這則文章的「衍異過程」。(若不是要分析這一題,還真不會去這麼順藤摸瓜)

以下是這則閱讀的相關兄弟姊妹題型:

 

       a.本體(複數參考書版本中某題)(本檔為網路隨意連結。

       b.全國各地國中學校段考、平常考題。

       c.它也可能變成「作文題目」

            -->論說文:〈享受生命的價值〉or〈生命的價值〉(本檔為網路隨意連結

            -->抒情文:〈虹與橋〉。(本檔為網路隨意連結

       d.它也可以拿來設計成「修辭技巧」考題(考借代?)

       e.甚至連「對岸」都能覓得這篇文章的「同卵親系」:

           對岸之一  寓言《虹和橋》(本檔為網路隨意連結)

           對岸之二   作文《虹和橋》的作文(本檔為網路隨意連結)--這篇的解釋是:取己之長,補己之短。

 

- - - - - - - - -

那到底,這篇文章在說明什麼?又該如何分析呢?

- - - - - - - - -

 

       姑且不因人(作者不可確考)廢言(本文猶如:曾聽人家說過....),這篇小寓言說的是:

兩個身份(虹與石橋),雖都有著「彎曲的身形」,卻有著不同的「時間軸」和「被審美經驗」。

       a.虹受限於時空因素,總在雨後才能現身,現身不一會兒,又杳然而逝。

          短暫,卻帶給人們對於短暫即逝的美的眷戀。

       b.石橋,就不禁讓人想起「佛祖與阿難」對於「情愛」的價值判斷

          (又在引申了!!這個也出現在吳宇森導演的《劍雨》電影中。)

   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

   阿難説:「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 - - - - - - - -

 

岔題了。

重點是,(★接下來進入偽存在主義哲學層次)

 

虹的一席話:「我真羨慕你,你的生命比我長久。」

(講的是「時間的比較級」,是存有(being)的問題。)

石橋的回答:「你在人們的記憶裡是美的永恆。」

(講的是「存在的形式」,是此在(Dasein)的問題。)

 

疑點一:兩者基本上講的,並非同一個基準點上的「在」。

疑點二:也無法從掐頭去尾的文脈中理解這一席話的源起、意圖和可能的導向。

疑點三:更別提這則「寓言」缺乏對於「文章結果的明確風向判斷」

如此,便使得這樣子的閱讀材料,其實充滿了各種「可能性」。

★充滿各種解讀可能性的閱讀材料,或者說可以被用不同的解讀路徑理解的閱讀材料,

被設計成為「選項式」(4選1)的測驗題型,真的妥當嗎?

 

- - - - - - - - -

根據維基百科對於「寓言」的定義:

寓言或者寓言故事通常是一篇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為文學體裁的一種,通常以簡潔有趣的故事呈現,常隱含作者對人生的觀察和體驗。

- - - - - - - - - -

 

而選項是這麼設計的:

A.永恆的美才值得追求

(解釋:確實,就石橋來說,存在在人們記憶中的虹的形象,不才正是永恆的、值得追求的存在嗎?)

B.瞬間燦爛的美,令人難忘

(解釋:轉瞬即逝的燦爛的虹,正是之所以令人著迷、烙印於記憶的原因。)

C.霎那即是永恆

(解釋:虹的「此在」雖然霎那,在記憶裡的「存有」(being),不正是霎那即永恆嗎?

D.審美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都需要雅量。

解釋之一:前一句的問題是,「審美主體」是誰?是讀者?是虹?是石橋?

                     這篇文章是告訴我們「審美」不該有標準??

想知道什麼是標準的「審美標準」不同(至少審美對象物須一致),請聽林夕歌詞,謝霆鋒〈羅生門〉

「你說看到一個蘋果 我說看到一點星火,到底我們誰看錯 我們只看到自己愛看的結果」(這才是在講審美標準啊!)

 

- - - - -膜拜林夕中- - - - -膜拜林夕中- - - - -膜拜林夕中- - - - -膜拜林夕中- - - - -膜拜林夕中- - - - -膜拜林夕中- - - - -

 

解釋之二:第二句問題頗大,「我們都需要雅量」,是概念性正確的問題,和本題的連結卻是?

                  和「雅量」的關係在哪??

(★是說,若虹和石橋一言不合,失了雅量,互不相讓,最後會.....大打出手??

- - - - - - - - - -

答案究竟會是多少呢??

- - - - - - - - - -

偏偏就是(D),是(D),您沒看錯,是滴!還是豬(台語)

- - - - - - - - - -

看著選(D)的孩子並未有異地埋頭閱讀學校老師的回家功課而搔首苦惱著,

心裡卻有著說不出的複雜滋味。

你們若答錯,倒還好,卻偏偏答對了。

只因同學間口耳相傳的一句簡單的心法:

「像這種題目,光看選項就應該知道答案在哪裡了!」(戳中痛點。)

- - - - - - - - - -

到底,這樣的練習模式和閱讀教育,

是在「框架」孩子的閱讀理解和闡發能力?

還是在「逼使」孩子收限自己的理解和解讀能力?

或者,根本是「強迫導引」孩子根據「考題傾向」、「考試慣性」跳過思考直接答題?

- - - - - - - - - -

然後,

你們還要繼續堅持「成績至上」的學習方式、繼續堅持「標準答案」的思考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