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寫作】「瑣碎」錯了嗎?淺談作文流水帳的黑歷史
撰文:郭靜如
類型:親子教育/台北/天母/閱讀理解/國小
字數:3588
關於寫作文:瑣碎,原來可以這麼棒!
Peter Handke、Olga Nawoja Tokarczuk、石黒 一雄、Bob Dylan、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Patrick Modiano、Alice Ann Munro....etc.
知道他們是誰嗎?
他們可都是世界上公認的「瑣碎」大師呢!
到底「瑣碎」哪裡不好?
「流水帳」又曾幾何時被汙名化了?
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寫作文歷史上最奇詭的一頁--「流水帳疑雲」
關於「瑣碎」的教學現場
上週,本學期的閱讀理解課程甫結束,一位媽咪緊握著孩子學校的寫作練習本,面色凝重地請我到角落深談。語帶焦慮表示:
「老師,怎麼辦?學校老師給○○○(孩子的全名?!)的作文和日記評語,每次都是『太多流水帳』,一學期下來,連我都覺得煩,她也沮喪得不得了;但是,我又不想「出手」干涉她要寫什麼,或是怎麼寫,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一學期下來寫作次數本來就已不多,偏偏「流水帳」三個大字,總是頻繁出現,不僅讓媽媽心急如焚,同時也似乎斲傷了學生的表達自信。
『到底是寫得多爛?』我心想,學好閱讀的寫作教育,一直維持穩定的教學品質與學習反應,為什麼卻被學校老師簡單大筆一揮、一語帶過?
得知事情始末的當下,我試著回憶那名學員平時在學好閱讀的學習狀況──
女孩是一位活潑熱情的小二生(對,你沒看錯!),課程參與度極高、反應也格外令人欣慰;無論何時,走進教室時總會很開心地和大家分享近日發生的種種校園生活點滴,又或者分享在某處得知了某個新奇的消息或資訊。
「老師,我跟你說喔,……」
「老師,你知道嗎,我曾經……」
「老師,我今天……」
這是女孩一貫的談話「起手式」。
我所認識的她,原本是一位幾近害羞、什麼事都往心裡放的女孩,在近一年的學習養成下,越來越感到,她其實是一位「觀察入微」、「認真生活」、「熱情分享」的觀察家。對「生活」,無論是校園或是家庭,總是能有所觀察與體悟。怎麼這些東西竟然全被忽略了呢?
我懷著疑問,翻開寫作本,看了看孩子在學校的寫作,發現到,敘述能力不僅「很不錯」,甚至也盡得學好寫作老師的精髓──能用小二有限的詞彙量,努力去「建構畫面感」,展示場景搭建功力,很是令人驚艷耶!
那,哪個環節出錯了?
流水帳這標籤,易貼難撕
我告訴媽媽,不必著急,小二而已,其實不過進入到「認識和探索世界的階段」,都還在摸索著該如何「口語表達」的階段,學校也好、師長也好,卻急於馬上要求學生「言之有物」,談何容易?
更何況,她並不是寫得不好,而是小小的腦袋中有太多資訊想分享,因此著力於搭建自我的文字想像力、自我世界觀,從而無法兼顧將訊息收束、去蕪存菁的步驟(對!你沒看錯!這是老師評語的要求:希望孩子的表達能夠「去蕪存菁」)。
大人在表達和書寫時,尚且難以每次都做到去蕪存菁、言簡意賅,卻要求小二學童正在習慣全力將腦中雜混的訊息一股腦兒傾倒而出時,要注意避免疊床架屋、不枝不蔓,談何容易?
加之,國小本就是漫天漫地跳躍式思維的學習階段,有時候依著時序堆疊龐雜的資訊、有時候則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往往奔馳的思考加上細瑣的描述,看在講求「工整」「理性」「邏輯」「拿得上檯面」的家長和老師眼中,自然是難以下嚥、百般嫌棄了!
偏偏大人們時間有限,乍看之下理不出頭緒、又沒出現什麼期待的「看點」(哪裡值得援為範文?哪裡又用了名言佳句?那裡又說了什麼驚世駭俗的高深道理值得在家族群組裡分享),想當然爾,也就無心繼續閱讀。(來人!下一篇請就位!)
最終,「流水帳」的標籤一旦貼上,通篇文字就彷彿瞬間毫無價值,好不容易苦心經營的那一丁點文字,無端端便被棄如敝屣,再也乏人問津。(對,她才小二。)
如此結果,不只或多或少可能傷害了孩子的「表達自尊」、「表達慾望與衝動」,同時也降低了創作意願;更糟糕的是,這種評價,可能逼使得學生們開始不得不學習「寫出師長們想看的內容」。豈不是另類的揠苗助長?
關於流水帳,家長應該認知的三點心理建設
翻開世界知名的頂尖文學大師,又或是身手不凡的眾家寫手,那些受人青睞與推崇的,哪一個不是流水帳的高手?
張愛玲描寫細膩的情慾流動、莫言描寫家鄉紅高粱的景物遞嬗、吳明益僅僅一輛「單車」,也能鋪寫出整個屬於作家的另類世界觀,再不談余秋雨的歷史山河、張大春的將軍神遊、還有諸如村上春樹、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上述哪一位不是被以「鉅細靡遺的瑣碎細節力」而為人稱道?
然而,為什麼到了自己的孩子下筆,就不能容許鉅細靡遺?反而被嗤之以鼻?然後,開始羅列一堆各種幫助孩子「快速作文」「高分作文」的口訣與心法,諸如:
掌握三訣竅,作文輕鬆拿高分
一定要避免的五點作文毛病
簡單兩個步驟,讓你的作文充滿亮點
四色書寫法
三層運思
....
漸漸,孩子變得無論是下筆還是開口,都可能動輒得咎了。
漸漸,孩子無論是下筆還是開口,都滿滿套路和樣板了。
漸漸,孩子找不到說自己話的腔調了。
然後,我們都離孩子真實的想法也越來越遠了。
而要翻轉普遍對於流水帳的「惡認知」,大致可以從以下三點觀念反思:
(一)要寫得細,其實極度考驗微觀能力
其實,文章(無論是記敘文、議論文)要寫得「細」,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既考驗孩子「是否有充沛的詞彙量」支撐所發現的世界、描述她所經驗的事件,也考驗孩子「微觀觀察力」「放大檢視的專注度」「對周遭發生事件的敏銳度」,甚至是生活經驗交互堆疊下,對於自身經驗的理解和組織力。
這些能力的養成,還非得靠流水帳,日積月累來鍛鍊不可!
(二)朝向流水帳的升級版:行雲流水帳
要將帳目寫清楚,「表達邏輯」是關鍵。
要寫得「帳目清楚」,觀察力、描述力、體會力,可說是缺一不可!
流水帳,顧名思義就是極其瑣碎、細致、排列工整、甚至到了繁文縟節的地步,但反過來說,也就是孩子「培養認知生活的能力」的大好機會,不是嗎?
就如同上述的例子,一位對參與世界保有熱情的女孩,總是認真投入在各種情境之中,希望能將自己的生活情境,也透過文字分享給讀者,可想而知,如此對於事物有著高度表現力、訴說力、情緒感知的孩子,只要引導得宜,一定能寫出具有高度可讀性的內容!
因為,想要「寫得細」的首要前提,就是必須對生活「有感」,對事物擁有一定的觀察力與鑑別力,甚至還得要對「駕馭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有辦法達成。
試想,倘若今天硬要一位對生活無感、對週遭事物毫不在乎的學生來寫「流水帳」,搞不好還無法完成呢!
回歸表達的本質:描述世界
一位好的寫作者,同時必定是位優秀的社會觀察家。
寫作固然也重視想像,但立基於現實生活的描述、從生活中所經驗的大小感知,也是不可或缺的描述根基。唯有善於觀察生活細節的人,才能進一步用不落俗套的視角,表現出事物細瑣的獨特面向。
因此,「寫得細、瑣碎」非但沒有不好,反而呈顯出孩子自有其觀看世界的私密方式。
寫作,其實就是表達。既然名之曰「表達」,至少在學習寫作鍛鍊的初期不該背負著沉重的「目的性壓力」(寫給誰看?要看到什麼?),更不該依循「形形色色的坊間套路」強制進行,而是應該是藉由平鋪直敘的文字開展,直率表達作者思想的手段。
以下,筆者便提供幾則觀察的重點,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學習表達的過程:
1.「想法」與「表達」是否出現落差
在孩子學寫作的過程中,身為師長首要該反應的,或許不是「設立規範」和「糾正錯誤」,而是試著理解與比對:
比對孩子所寫的與她想表達的,是否「有落差」?
並且,試著和孩子一同「討論」造成落差的可能原因:
是詞彙運用不夠精準?享用的和所用的不同?句式文法使用錯誤?因果關係沒交代清楚?敘述太過片段零散?還是想說的其實根本沒寫進文中,卻以為自己已經表達了?
2.尋找方法彌補落差
讓孩子能在「沒有恐懼」的前提下,協助釐清(並認知)「想說的」和「所表達的」之間的出入後,下一步,則是「示範使用適當的表達詞彙和方式」,提供修正文字或表現方式的範例,讓孩子們能夠藉由模仿與揣摩,建立能更清楚表達想法的模式。
3.回頭檢視是否符合表達的企圖
幫助孩子把「想表達的想法」都如實、完整的呈現後,最終,還是必須回歸表達的本質——「切合主題」。
然而,在引導孩子「重新理解表達主題/主體」的過程中,或許又會發現,孩子寫不好文章、表達不當,可能是因為「不懂作文題意的設定」、「誤解題旨的要求」、「或是無法清楚連結題目與內容的關聯性」等衍伸性問題所造成。
因為「不懂題意」,當然就無法掌握寫作主軸、所要強調的重點,在軸心失準的狀況下,越寫越偏,離目標越來越遠,理故宜然。(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從瑣碎到拼接:還給孩子的表達的勇氣
贅言那麼多,無非是希望翻轉師長對於對於「流水帳=打混/混字數」的刻板印象;不只應該鼓勵孩子寫流水帳,更該鼓勵孩子寫出「行雲流水帳」。在閱讀到孩子過於細瑣的敘述時,身為孩子最親密的領航員,其實可以選擇用正面表述的方式與思維,回應孩子所建構的世界觀,不但避免孩子因為「害怕犯錯」因而落入「套模板」的寫作方式之中,也才能從小便真正參與孩子所辛苦搭起的世界觀!
撰文:郭靜如
類型:親子教育/台北/天母/閱讀理解/國小
字數:3588
關於寫作文:瑣碎,原來可以這麼棒!
Peter Handke、Olga Nawoja Tokarczuk、石黒 一雄、Bob Dylan、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Patrick Modiano、Alice Ann Munro....etc.
知道他們是誰嗎?
他們可都是世界上公認的「瑣碎」大師呢!
到底「瑣碎」哪裡不好?
「流水帳」又曾幾何時被汙名化了?
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寫作文歷史上最奇詭的一頁--「流水帳疑雲」
關於「瑣碎」的教學現場
上週,本學期的閱讀理解課程甫結束,一位媽咪緊握著孩子學校的寫作練習本,面色凝重地請我到角落深談。語帶焦慮表示:
「老師,怎麼辦?學校老師給○○○(孩子的全名?!)的作文和日記評語,每次都是『太多流水帳』,一學期下來,連我都覺得煩,她也沮喪得不得了;但是,我又不想「出手」干涉她要寫什麼,或是怎麼寫,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一學期下來寫作次數本來就已不多,偏偏「流水帳」三個大字,總是頻繁出現,不僅讓媽媽心急如焚,同時也似乎斲傷了學生的表達自信。
『到底是寫得多爛?』我心想,學好閱讀的寫作教育,一直維持穩定的教學品質與學習反應,為什麼卻被學校老師簡單大筆一揮、一語帶過?
得知事情始末的當下,我試著回憶那名學員平時在學好閱讀的學習狀況──
女孩是一位活潑熱情的小二生(對,你沒看錯!),課程參與度極高、反應也格外令人欣慰;無論何時,走進教室時總會很開心地和大家分享近日發生的種種校園生活點滴,又或者分享在某處得知了某個新奇的消息或資訊。
「老師,我跟你說喔,……」
「老師,你知道嗎,我曾經……」
「老師,我今天……」
這是女孩一貫的談話「起手式」。
我所認識的她,原本是一位幾近害羞、什麼事都往心裡放的女孩,在近一年的學習養成下,越來越感到,她其實是一位「觀察入微」、「認真生活」、「熱情分享」的觀察家。對「生活」,無論是校園或是家庭,總是能有所觀察與體悟。怎麼這些東西竟然全被忽略了呢?
我懷著疑問,翻開寫作本,看了看孩子在學校的寫作,發現到,敘述能力不僅「很不錯」,甚至也盡得學好寫作老師的精髓──能用小二有限的詞彙量,努力去「建構畫面感」,展示場景搭建功力,很是令人驚艷耶!
那,哪個環節出錯了?
流水帳這標籤,易貼難撕
我告訴媽媽,不必著急,小二而已,其實不過進入到「認識和探索世界的階段」,都還在摸索著該如何「口語表達」的階段,學校也好、師長也好,卻急於馬上要求學生「言之有物」,談何容易?
更何況,她並不是寫得不好,而是小小的腦袋中有太多資訊想分享,因此著力於搭建自我的文字想像力、自我世界觀,從而無法兼顧將訊息收束、去蕪存菁的步驟(對!你沒看錯!這是老師評語的要求:希望孩子的表達能夠「去蕪存菁」)。
大人在表達和書寫時,尚且難以每次都做到去蕪存菁、言簡意賅,卻要求小二學童正在習慣全力將腦中雜混的訊息一股腦兒傾倒而出時,要注意避免疊床架屋、不枝不蔓,談何容易?
加之,國小本就是漫天漫地跳躍式思維的學習階段,有時候依著時序堆疊龐雜的資訊、有時候則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往往奔馳的思考加上細瑣的描述,看在講求「工整」「理性」「邏輯」「拿得上檯面」的家長和老師眼中,自然是難以下嚥、百般嫌棄了!
偏偏大人們時間有限,乍看之下理不出頭緒、又沒出現什麼期待的「看點」(哪裡值得援為範文?哪裡又用了名言佳句?那裡又說了什麼驚世駭俗的高深道理值得在家族群組裡分享),想當然爾,也就無心繼續閱讀。(來人!下一篇請就位!)
最終,「流水帳」的標籤一旦貼上,通篇文字就彷彿瞬間毫無價值,好不容易苦心經營的那一丁點文字,無端端便被棄如敝屣,再也乏人問津。(對,她才小二。)
如此結果,不只或多或少可能傷害了孩子的「表達自尊」、「表達慾望與衝動」,同時也降低了創作意願;更糟糕的是,這種評價,可能逼使得學生們開始不得不學習「寫出師長們想看的內容」。豈不是另類的揠苗助長?
關於流水帳,家長應該認知的三點心理建設
翻開世界知名的頂尖文學大師,又或是身手不凡的眾家寫手,那些受人青睞與推崇的,哪一個不是流水帳的高手?
張愛玲描寫細膩的情慾流動、莫言描寫家鄉紅高粱的景物遞嬗、吳明益僅僅一輛「單車」,也能鋪寫出整個屬於作家的另類世界觀,再不談余秋雨的歷史山河、張大春的將軍神遊、還有諸如村上春樹、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上述哪一位不是被以「鉅細靡遺的瑣碎細節力」而為人稱道?
然而,為什麼到了自己的孩子下筆,就不能容許鉅細靡遺?反而被嗤之以鼻?然後,開始羅列一堆各種幫助孩子「快速作文」「高分作文」的口訣與心法,諸如:
掌握三訣竅,作文輕鬆拿高分
一定要避免的五點作文毛病
簡單兩個步驟,讓你的作文充滿亮點
四色書寫法
三層運思
....
漸漸,孩子變得無論是下筆還是開口,都可能動輒得咎了。
漸漸,孩子無論是下筆還是開口,都滿滿套路和樣板了。
漸漸,孩子找不到說自己話的腔調了。
然後,我們都離孩子真實的想法也越來越遠了。
而要翻轉普遍對於流水帳的「惡認知」,大致可以從以下三點觀念反思:
(一)要寫得細,其實極度考驗微觀能力
其實,文章(無論是記敘文、議論文)要寫得「細」,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既考驗孩子「是否有充沛的詞彙量」支撐所發現的世界、描述她所經驗的事件,也考驗孩子「微觀觀察力」「放大檢視的專注度」「對周遭發生事件的敏銳度」,甚至是生活經驗交互堆疊下,對於自身經驗的理解和組織力。
這些能力的養成,還非得靠流水帳,日積月累來鍛鍊不可!
(二)朝向流水帳的升級版:行雲流水帳
要將帳目寫清楚,「表達邏輯」是關鍵。
要寫得「帳目清楚」,觀察力、描述力、體會力,可說是缺一不可!
流水帳,顧名思義就是極其瑣碎、細致、排列工整、甚至到了繁文縟節的地步,但反過來說,也就是孩子「培養認知生活的能力」的大好機會,不是嗎?
就如同上述的例子,一位對參與世界保有熱情的女孩,總是認真投入在各種情境之中,希望能將自己的生活情境,也透過文字分享給讀者,可想而知,如此對於事物有著高度表現力、訴說力、情緒感知的孩子,只要引導得宜,一定能寫出具有高度可讀性的內容!
因為,想要「寫得細」的首要前提,就是必須對生活「有感」,對事物擁有一定的觀察力與鑑別力,甚至還得要對「駕馭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有辦法達成。
試想,倘若今天硬要一位對生活無感、對週遭事物毫不在乎的學生來寫「流水帳」,搞不好還無法完成呢!
回歸表達的本質:描述世界
一位好的寫作者,同時必定是位優秀的社會觀察家。
寫作固然也重視想像,但立基於現實生活的描述、從生活中所經驗的大小感知,也是不可或缺的描述根基。唯有善於觀察生活細節的人,才能進一步用不落俗套的視角,表現出事物細瑣的獨特面向。
因此,「寫得細、瑣碎」非但沒有不好,反而呈顯出孩子自有其觀看世界的私密方式。
寫作,其實就是表達。既然名之曰「表達」,至少在學習寫作鍛鍊的初期不該背負著沉重的「目的性壓力」(寫給誰看?要看到什麼?),更不該依循「形形色色的坊間套路」強制進行,而是應該是藉由平鋪直敘的文字開展,直率表達作者思想的手段。
以下,筆者便提供幾則觀察的重點,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學習表達的過程:
1.「想法」與「表達」是否出現落差
在孩子學寫作的過程中,身為師長首要該反應的,或許不是「設立規範」和「糾正錯誤」,而是試著理解與比對:
比對孩子所寫的與她想表達的,是否「有落差」?
並且,試著和孩子一同「討論」造成落差的可能原因:
是詞彙運用不夠精準?享用的和所用的不同?句式文法使用錯誤?因果關係沒交代清楚?敘述太過片段零散?還是想說的其實根本沒寫進文中,卻以為自己已經表達了?
2.尋找方法彌補落差
讓孩子能在「沒有恐懼」的前提下,協助釐清(並認知)「想說的」和「所表達的」之間的出入後,下一步,則是「示範使用適當的表達詞彙和方式」,提供修正文字或表現方式的範例,讓孩子們能夠藉由模仿與揣摩,建立能更清楚表達想法的模式。
3.回頭檢視是否符合表達的企圖
幫助孩子把「想表達的想法」都如實、完整的呈現後,最終,還是必須回歸表達的本質——「切合主題」。
然而,在引導孩子「重新理解表達主題/主體」的過程中,或許又會發現,孩子寫不好文章、表達不當,可能是因為「不懂作文題意的設定」、「誤解題旨的要求」、「或是無法清楚連結題目與內容的關聯性」等衍伸性問題所造成。
因為「不懂題意」,當然就無法掌握寫作主軸、所要強調的重點,在軸心失準的狀況下,越寫越偏,離目標越來越遠,理故宜然。(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從瑣碎到拼接:還給孩子的表達的勇氣
贅言那麼多,無非是希望翻轉師長對於對於「流水帳=打混/混字數」的刻板印象;不只應該鼓勵孩子寫流水帳,更該鼓勵孩子寫出「行雲流水帳」。在閱讀到孩子過於細瑣的敘述時,身為孩子最親密的領航員,其實可以選擇用正面表述的方式與思維,回應孩子所建構的世界觀,不但避免孩子因為「害怕犯錯」因而落入「套模板」的寫作方式之中,也才能從小便真正參與孩子所辛苦搭起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