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論壇

【學好閱讀】自主學習?說得容易,做得難!

學好視覺設計:SIN YI LIN / 類型:攝影 /

自主學習?說得容易,做得難!
 
撰文/郭靜如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
對象:國小/國中/高中/成人
地區:台北市/士林/天母/新莊/大安
字數:2072
對話文章:〈自主學習——從教師做起〉
 
QUOTE:
1.20世紀的知識量已爆炸,教科書只是通往世界的大綱,要往哪裡深究,就看要定錨在何處。
2.補救教學無法滿足多數學生需要的個別進度的差異化教學,包含速度與內容。
3.多數教科書真的不適合自學,多數都寫著結論,論理的部分也不清不楚,
 
自主=爸媽主?自主=老師主?
 
  近日各校紛紛正式開學,孩子們又將面對脫離假期生活,重新適應成為學生的掙扎。教師們也同樣得在學期甫開始之際,做好「開學前心理準備」,為什麼呢?因為多數孩子在歷經說長不長的兩個月「放鬆」後,不僅原本累積一學期的規律生活秩序可能破壞殆盡,好不容易建立的「學習慣性」也都可能岌岌可危--舉國文課為例:
 
  1.認字量----下降
  2.識詞量----不增反減
  3.書寫----字體崩壞
  4.上課的專注度----專注時間縮短
  5.學習深度----不足
 
  除了以上幾個基本功,都面臨「部分記憶喪失」,另外還有哪些「收假症候群」呢?像是:
 
  a.想描述某一個情景,卻苦無詞彙可形容
  b.拿起筆後卻瞬間想不出該怎麼寫「字」
  c.老師在課堂上講了什麼,一時間吸收不了
 
  這些現象,在暑期過後的新學期開始時,尤其明顯。
  
  簡單詢問孩子「如何安排暑期生活?」、「有沒有有趣或印象深刻的事?」得到的答案不是「都在上爸媽安排的補習課程」,就是「每天都在上課啊,沒什麼有趣的事」,如果再進一步問到:「暑期有閱讀什麼書籍嗎?」孩子們多是以一種百無聊賴的態度回應「沒有!」或是「只看學校指定的閱讀書單」,諸多反應都呈顯出多數的孩子們都出現了假期中「閱讀學習」中斷的隱憂。
  這既是對的(因為沒哪個孩子希望自己連暑假也老是關在室內讀書~),但也顯露出孩子的學習規劃缺乏動靜之間的平衡:在生活拿捏動態學習與靜態學習的比例,其實受制於家長、老師的規劃,而長輩們對於孩子的學習慣性多半不是憑感覺,便是依照統一的規定,而沒有真正針對個別孩子的學習慣性進行妥善的規劃。
  換言之,所謂的「自主」,其實一直以來並無法有效發生在學習現場,理由很簡單,因為多數的孩子的學習主導權並不在自己身上....為什麼?
 
自主學習的關卡:是信任問題,但是....
 
  上述的狀況,其實無可厚非。面對尚在培養和建立學習模式的孩子們來說,平日學習得依靠學校、老師來「安排」和「訂定」,幾乎是普遍的「習慣」(註:家庭聯絡簿的重要作用),少部分同學除了學校的聯絡簿,還得應付安親班的聯絡簿、補習班的聯絡簿;只有極少數同學能夠妥善調配校內學習、同時規劃自己的學習節奏,而這群極少數同學在整個學習群體中通常也表現較為優異。
  也是因為大部分的學習行為,並非出於自發性,因此才會使得孩子一旦脫離了規律的學校生活、進入課後生活、假期生活時,容易快速流失學習的目標、學習動力,因為孩子們對於生活中的大小事仍然屬於「單向接受」,並隨著家長與老師們的規範而開啟感官、放開心胸去認知學習節奏,體驗感受,最終淪為對於生活無感、漫無目標的「隨行者」。
  真正在旁自主學習的主導者是誰?仍然是家長與老師。而這一切,則源自於家長與師長對孩子們的過渡時期缺乏信任機制,認為「只要我們一旦放手,他們馬上就會崩壞」,或是希望能「立竿見影看見孩子馬上就懂得自主學習」,問題是,這實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主學習的陣痛期:放手
 
  如果孩子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即便沒有學校的課程可上、沒有進度可跟隨、沒有範圍可按表操課,孩子都能從書籍中獲取新知,得到反饋。以上,有哪個大人不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呢?
  又有誰不知道,每翻開一本書,孩子就可能立刻遇上一位老師、挖開一座寶藏、一場遊戲,蘊含著無數的知識、珍寶和引人入勝的關卡?現在並非願意嘗試翻開書頁與否,也不是用心閱讀與否,更不擔心我們無法發現書中世界如此浩瀚寬闊,而是,孩子們是否具備了「進入和掌握學習節奏」的能力。而這個能力,如果不讓孩子的學習條件「裸離家長與老師」是怎麼也判讀不出來的!不是嗎?
  「自主」,沒有一定的規範與準則,每個人的學習脾氣、喜好、策略,甚至節奏,都大不同,當然,每個人(家長也好,老師也好)的閱讀與學習歷程也各不相同。
  說得好聽「自主」,但又有誰真的願意、真的膽敢放手讓孩子真正投資時間「自主」,並勇於面對未知的結果?(有時結果還不盡理想....)
  
  放手,是一個親子師生彼此相互成長的時間點。一個學習與教養階段的結束與開始。
  放手,也是親子與師生之間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讓自主學習從口號變行動
  
  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的過程中,孩子需要透過自我理解、思考自己學習歷程,在自主的經驗中,既要獨立面對各種學習選擇,也必須獨力承擔「自主不學習」,「自主學習力低下」的可能風險,同時,也在經驗的累積中產生自我反思、自我認識的反饋。這一切,因此,身為家長的我們,在討論自主學習之前,還是必須先反求諸己,我們願意投資多少時間,讓孩子能有時間醞釀、試錯、除誤、修正、最後培養自主學習成為慣性,?
  等待與陪伴之外,想要讓孩子學習自主學習,也該從「真正讓孩子自主」開始,因為,由學生自身建立起的自主學習經驗與能力,才是學生自身培養起的,他人無法輕易撼動的學習力,而不再只是家長們和師長們高舉的「學習理念」,而能真正成為孩子的「行動」。
  耐心與放手,才是真正讓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
  

學好視覺設計:SIN YI LIN / 類型:攝影 /

自主學習?說得容易,做得難!
 
撰文/郭靜如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
對象:國小/國中/高中/成人
地區:台北市/士林/天母/新莊/大安
字數:2072
對話文章:〈自主學習——從教師做起〉
 
QUOTE:
1.20世紀的知識量已爆炸,教科書只是通往世界的大綱,要往哪裡深究,就看要定錨在何處。
2.補救教學無法滿足多數學生需要的個別進度的差異化教學,包含速度與內容。
3.多數教科書真的不適合自學,多數都寫著結論,論理的部分也不清不楚,
 
自主=爸媽主?自主=老師主?
 
  近日各校紛紛正式開學,孩子們又將面對脫離假期生活,重新適應成為學生的掙扎。教師們也同樣得在學期甫開始之際,做好「開學前心理準備」,為什麼呢?因為多數孩子在歷經說長不長的兩個月「放鬆」後,不僅原本累積一學期的規律生活秩序可能破壞殆盡,好不容易建立的「學習慣性」也都可能岌岌可危--舉國文課為例:
 
  1.認字量----下降
  2.識詞量----不增反減
  3.書寫----字體崩壞
  4.上課的專注度----專注時間縮短
  5.學習深度----不足
 
  除了以上幾個基本功,都面臨「部分記憶喪失」,另外還有哪些「收假症候群」呢?像是:
 
  a.想描述某一個情景,卻苦無詞彙可形容
  b.拿起筆後卻瞬間想不出該怎麼寫「字」
  c.老師在課堂上講了什麼,一時間吸收不了
 
  這些現象,在暑期過後的新學期開始時,尤其明顯。
  
  簡單詢問孩子「如何安排暑期生活?」、「有沒有有趣或印象深刻的事?」得到的答案不是「都在上爸媽安排的補習課程」,就是「每天都在上課啊,沒什麼有趣的事」,如果再進一步問到:「暑期有閱讀什麼書籍嗎?」孩子們多是以一種百無聊賴的態度回應「沒有!」或是「只看學校指定的閱讀書單」,諸多反應都呈顯出多數的孩子們都出現了假期中「閱讀學習」中斷的隱憂。
  這既是對的(因為沒哪個孩子希望自己連暑假也老是關在室內讀書~),但也顯露出孩子的學習規劃缺乏動靜之間的平衡:在生活拿捏動態學習與靜態學習的比例,其實受制於家長、老師的規劃,而長輩們對於孩子的學習慣性多半不是憑感覺,便是依照統一的規定,而沒有真正針對個別孩子的學習慣性進行妥善的規劃。
  換言之,所謂的「自主」,其實一直以來並無法有效發生在學習現場,理由很簡單,因為多數的孩子的學習主導權並不在自己身上....為什麼?
 
自主學習的關卡:是信任問題,但是....
 
  上述的狀況,其實無可厚非。面對尚在培養和建立學習模式的孩子們來說,平日學習得依靠學校、老師來「安排」和「訂定」,幾乎是普遍的「習慣」(註:家庭聯絡簿的重要作用),少部分同學除了學校的聯絡簿,還得應付安親班的聯絡簿、補習班的聯絡簿;只有極少數同學能夠妥善調配校內學習、同時規劃自己的學習節奏,而這群極少數同學在整個學習群體中通常也表現較為優異。
  也是因為大部分的學習行為,並非出於自發性,因此才會使得孩子一旦脫離了規律的學校生活、進入課後生活、假期生活時,容易快速流失學習的目標、學習動力,因為孩子們對於生活中的大小事仍然屬於「單向接受」,並隨著家長與老師們的規範而開啟感官、放開心胸去認知學習節奏,體驗感受,最終淪為對於生活無感、漫無目標的「隨行者」。
  真正在旁自主學習的主導者是誰?仍然是家長與老師。而這一切,則源自於家長與師長對孩子們的過渡時期缺乏信任機制,認為「只要我們一旦放手,他們馬上就會崩壞」,或是希望能「立竿見影看見孩子馬上就懂得自主學習」,問題是,這實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主學習的陣痛期:放手
 
  如果孩子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即便沒有學校的課程可上、沒有進度可跟隨、沒有範圍可按表操課,孩子都能從書籍中獲取新知,得到反饋。以上,有哪個大人不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呢?
  又有誰不知道,每翻開一本書,孩子就可能立刻遇上一位老師、挖開一座寶藏、一場遊戲,蘊含著無數的知識、珍寶和引人入勝的關卡?現在並非願意嘗試翻開書頁與否,也不是用心閱讀與否,更不擔心我們無法發現書中世界如此浩瀚寬闊,而是,孩子們是否具備了「進入和掌握學習節奏」的能力。而這個能力,如果不讓孩子的學習條件「裸離家長與老師」是怎麼也判讀不出來的!不是嗎?
  「自主」,沒有一定的規範與準則,每個人的學習脾氣、喜好、策略,甚至節奏,都大不同,當然,每個人(家長也好,老師也好)的閱讀與學習歷程也各不相同。
  說得好聽「自主」,但又有誰真的願意、真的膽敢放手讓孩子真正投資時間「自主」,並勇於面對未知的結果?(有時結果還不盡理想....)
  
  放手,是一個親子師生彼此相互成長的時間點。一個學習與教養階段的結束與開始。
  放手,也是親子與師生之間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讓自主學習從口號變行動
  
  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的過程中,孩子需要透過自我理解、思考自己學習歷程,在自主的經驗中,既要獨立面對各種學習選擇,也必須獨力承擔「自主不學習」,「自主學習力低下」的可能風險,同時,也在經驗的累積中產生自我反思、自我認識的反饋。這一切,因此,身為家長的我們,在討論自主學習之前,還是必須先反求諸己,我們願意投資多少時間,讓孩子能有時間醞釀、試錯、除誤、修正、最後培養自主學習成為慣性,?
  等待與陪伴之外,想要讓孩子學習自主學習,也該從「真正讓孩子自主」開始,因為,由學生自身建立起的自主學習經驗與能力,才是學生自身培養起的,他人無法輕易撼動的學習力,而不再只是家長們和師長們高舉的「學習理念」,而能真正成為孩子的「行動」。
  耐心與放手,才是真正讓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