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論壇

〔超譯古詩〕--關於詩中的四季--

當同學們理所當然地“傳唱”著答案時,學好女孩兒超級不服輸的說:「誰說答案一定是這個?!」

(PS.態度可說是相當頑強啊!)

無論同學們怎麼「逆向工程」(Reversed Engineering)(工程學engineering)(因為老師只點出了“季節判斷的標準”),

孩子就是不氣餒地只知道說:「誰說一定?!」

最後只好逼得學好的老師們,開放CALL IN,廣邀學好裡的其他哥哥姊姊弟弟妹妹(5-12年級),進行「跨部會磋商」。

到底這題目長得什麼樣呢?


稍微說明一下,這可說「只要是學生」就一定遭遇過的「考題模式」。(有些同學甚至從中推導出一套理解地球運行規律的偽科學來了!關於這點,容後再議。)但,就其題目設計,卻可以分析出幾重「疑點」:

 

★疑點一:詩的「真意」與「字意」是否能夠硬性連貫?

關於這一重思考,曾經有一篇網路文章為文譏刺過:〈令人髮指的國一國文科考題〉(2008),當時這篇文章主要的批評點,是以下這首詩:

題一:下列各詩句的季節,那一項判斷正確
           (A)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秋
           (B)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夏
           (C)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谿何處邊→秋
           (D)四月南風大麥黃,雬花末落桐陰長→夏

而該篇的作者李偉文認為,老師之所以出這類型的題目,是為了整合「季節的詩句」(應該說以考題設計,幫助同學記憶。還有押韻。),但因為就說法紛紜(針對「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究竟屬於哪一季...請參考原文),殊不知,最終的結論竟是:你們也不要管題目出對出錯,也不要管是桂花掉了還是櫻花謝了,反正你只要反履吟詠,體會到這首詩的美麗就可以了!(咦?)

可見,這種題目的設計之初,就已經並未仔細玩味詩人描寫季節時講究和刻畫的「意境」,反而更多的是希望「廣大的莘莘(ㄕㄣㄕㄣ)學子們」究其「實境」去理解,不啻是因為考題的設計,而扁平了「詩境的深度」。

- - - - - - -

★疑點二:題目到底要考出學生什麼能力?(是一個透過解詩來“認識季節”的目的?)

(PS.關於這點,學好的學生們特別交代,本篇不能透露他們立場:簡言之,寫就對了,不能問那麼多...)

好,從題目,我們一目了然就知道是詩出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好詩!好詩!)

 

而選項方面則分別為:(本文提供原文,至於詩意,由於過於繁複,煩請自行搜尋。)

(A):語出民國.琦君〈桂花語〉由琦君父親吟誦的詩歌:

「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B):語出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C):語出南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連夜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D):語出唐.韓翃(ㄏㄨㄥˊ)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別的不說,光是一一找出這些詩的原始出處,介紹這些詩人的生平,就得費上好大一番功夫,更別說分析這些詩的出處、賞析、分析意境和詩人的用意了。

也就是說,「化約來說」,這五首詩的「文學深度」,現在變成了「自然科學」層次了...

- - - - - - - -

★疑點三:既然不談詩,所以是要從自然科學角度來談「季節」?

根據GOOGLE大神中可覓得的「季節/月份」(北半球限定)的配合法則,可歸類如下幾種說法:

A.中國傳統的24節氣中的「四立」:(不消說當然指得是“農曆”)

立春(2-4月)、立夏(5-7月)、立秋(8-10月)、立冬(11-1月)。

B.西方(國曆 or 西元)的四季歸納:

春分-夏至(3-6)、夏至-秋分(7-9)、秋分-冬至(9-12)、冬至-春分(12-3)

C.根據氣象學(Meteorology)天文學(Astronomy)來說:(牽涉到日照直射的問題。)

春(3-5)、夏(6-8)、秋(9-12)、冬(12-3)

也就是說,版本之間的差異,「約有一個月的推遲」....好了...我們都知道季節是怎麼回事了....然後呢?

- - - - - -

★疑點四:植物的生長對應季節分野?

(PS.這既不歸類為「生物學」(biology)植物學(Botany)?反而歸類給文學(Literature)?)

根據學生的說法,首先,我們要知道的背景知識是,若要從現行的國小三年級課本裡選出一句最足以代表我們所身處的台灣(避免被泛政治化的閃躲....)的一句話,非「台灣是一座四季如春的寶島。」 不可了!!

既然「四季如春」,除非身歷其境,否則又怎麼該直截了當地把認識世界的方式對應為:

雪=冬。桂=秋。荷花=夏。東風=春。???

也就是說,當「柳樹」= 春天  成立的時候,就意味著......

廣大的柳樹同胞們得在一入夏變轉瞬萎黃凋零不可?直待來年再相見?

(PS.這還不包括柳樹的意象出現在詩中,多有「留」意呢!)

這簡直是文學界(歐不,是「考試界」)逆襲自然科學界的翹楚啊!

- - - - - - -

★疑點五:試題對於詩的解讀未能與時俱進?

某同學(這裡的“某”,是複數的概念。)指稱,若說中原(這位同學的「地理學」(Geography)政治學(Politics)學得不可不謂優異啊!?讚嘆中...)四季分明,那應該將詩人創作詩時的「地理條件」考量進去才對!因為如果他不是在中原寫的,根據地球科學(Earth Science),怎麼可能那麼簡單只是吹東風?應該是南風或是東南風才對(這...這下子進入考據學(Textology)層級啦!!)還有,對中原來說春季是吹東風,但對台灣來說,地理課本教的是吹「西南季風」啊!這不夠貼近現實啊!!(不要說同學想尖叫了,學好的老師聽完分析都快起立鼓掌了!!)

 

亦有,同學們提出了「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下的詩意解讀謬論」這樣的大氣科學(Atmospheric)觀點。言下之意,未必春日不能雨雪,夏日不能賞櫻、秋日未必得萬物枯黃凋零、冬日更未必霜結冰凍.....(因為根據暖化,這些怪異都是遲早的事....ㄜ...也太悲觀....)

對了,還有,同學們硬爭著說:現在明明就沒在過「寒食節」了(若不是考試,誰知道寒食節在春季啊?但是,就算認識的寒食節,我們也不會因為這樣就開始復興“寒食節”啊!?雞肋雞肋!!)(孩子,應該算是“消失的傳統”或是傳統的再認識吧?老師被逼急了,只能這麼說。)

那麼,當「四季」不再壁壘分明、所有物象、人文條件無法再能如此「被化約」認識時,對於這幾首詩還留下了什麼給予我們?

- - - - - - - -

就剩下最原始的、最率直的,在分析「情境」與「意境」的純真感動與體悟了。

(偏偏這最重這的部分,往往某些學校老師在對過答案後,似乎就當作同學們都懂了。)

- - - - - - - -

感謝這類型「題目」的設計者's,讚嘆這類型「題目」的分析者's,

讓每一位成長過程中曾經接觸過這類題型的孩子們,因為這題,

失去了那麼多種閱讀詩的可能性與方式,

讓他們輕鬆直覺地擁有了國文考試的分數(2分得手!)

(如果這曾經與文學劃上等號),那麼,他們非但更加遠離了文學,

失去能透過其他學科來經由這首詩認識世界的其他種方式!(少說11種學科領域呢!!)

- - - - - - - -

所以,理所當然地答對了這題又如何?

- - - - - - - - - -

看著選(C)(正確答案老師給的是(D))的孩子垂頭喪氣地拿出考卷,學好的老師們覺得憂傷極了。是該叫他跟著其他人的「背法」就好呢?是提早勸他開始人格分裂地對他說:「反正考試不會考,錯了沒關係」呢?(家長們可不買這帳呢!:別人都對,你錯就是不對!)還是告訴他「其實思考還有其他種可能性」呢?(這個思維是否見容於升學的現場呢?)

(PS.問題是明擺著,這題其他坐附近的同學都對,就他一個人錯呀?!)

孩子,你若答對,倒還好,卻偏偏答錯了。

只因同學們長期應試訓練下來的「認識季節的本能」:

「像這種題目,你不是找植物、就是看風向,要不就是記節日」(戳中痛點。)

- - - - - - - - - -

到底,這樣的語文學習模式和閱讀教育,

是在「宥限」孩子的理解和聯想能力?

還是在「僵化」孩子原本彈性和豐富的可能性?

或者,根本是「強迫導引」孩子根據「考題傾向」、「考試慣性」跳過思考直接答題?

- - - - - - - - - -

然後,

你們還要繼續堅持「考試高分比較重要」的學習方式、繼續堅持「答對就好」的思考方式嗎?

- - - - - - - - -

學好系統語文國文教室,

以最人性的教育模式為宗旨,

交集於蘭雅、天母、明德、石牌的作文學習輻輳上,

最優質的師資、最妥善的教材、最具啟發的作文教室

打造最適合孩子思考、表達,能力增長與提升的國語文能力!!

 

 

 

 

當同學們理所當然地“傳唱”著答案時,學好女孩兒超級不服輸的說:「誰說答案一定是這個?!」

(PS.態度可說是相當頑強啊!)

無論同學們怎麼「逆向工程」(Reversed Engineering)(工程學engineering)(因為老師只點出了“季節判斷的標準”),

孩子就是不氣餒地只知道說:「誰說一定?!」

最後只好逼得學好的老師們,開放CALL IN,廣邀學好裡的其他哥哥姊姊弟弟妹妹(5-12年級),進行「跨部會磋商」。

到底這題目長得什麼樣呢?


稍微說明一下,這可說「只要是學生」就一定遭遇過的「考題模式」。(有些同學甚至從中推導出一套理解地球運行規律的偽科學來了!關於這點,容後再議。)但,就其題目設計,卻可以分析出幾重「疑點」:

 

★疑點一:詩的「真意」與「字意」是否能夠硬性連貫?

關於這一重思考,曾經有一篇網路文章為文譏刺過:〈令人髮指的國一國文科考題〉(2008),當時這篇文章主要的批評點,是以下這首詩:

題一:下列各詩句的季節,那一項判斷正確
           (A)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秋
           (B)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夏
           (C)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谿何處邊→秋
           (D)四月南風大麥黃,雬花末落桐陰長→夏

而該篇的作者李偉文認為,老師之所以出這類型的題目,是為了整合「季節的詩句」(應該說以考題設計,幫助同學記憶。還有押韻。),但因為就說法紛紜(針對「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究竟屬於哪一季...請參考原文),殊不知,最終的結論竟是:你們也不要管題目出對出錯,也不要管是桂花掉了還是櫻花謝了,反正你只要反履吟詠,體會到這首詩的美麗就可以了!(咦?)

可見,這種題目的設計之初,就已經並未仔細玩味詩人描寫季節時講究和刻畫的「意境」,反而更多的是希望「廣大的莘莘(ㄕㄣㄕㄣ)學子們」究其「實境」去理解,不啻是因為考題的設計,而扁平了「詩境的深度」。

- - - - - - -

★疑點二:題目到底要考出學生什麼能力?(是一個透過解詩來“認識季節”的目的?)

(PS.關於這點,學好的學生們特別交代,本篇不能透露他們立場:簡言之,寫就對了,不能問那麼多...)

好,從題目,我們一目了然就知道是詩出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好詩!好詩!)

 

而選項方面則分別為:(本文提供原文,至於詩意,由於過於繁複,煩請自行搜尋。)

(A):語出民國.琦君〈桂花語〉由琦君父親吟誦的詩歌:

「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B):語出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C):語出南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連夜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D):語出唐.韓翃(ㄏㄨㄥˊ)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別的不說,光是一一找出這些詩的原始出處,介紹這些詩人的生平,就得費上好大一番功夫,更別說分析這些詩的出處、賞析、分析意境和詩人的用意了。

也就是說,「化約來說」,這五首詩的「文學深度」,現在變成了「自然科學」層次了...

- - - - - - - -

★疑點三:既然不談詩,所以是要從自然科學角度來談「季節」?

根據GOOGLE大神中可覓得的「季節/月份」(北半球限定)的配合法則,可歸類如下幾種說法:

A.中國傳統的24節氣中的「四立」:(不消說當然指得是“農曆”)

立春(2-4月)、立夏(5-7月)、立秋(8-10月)、立冬(11-1月)。

B.西方(國曆 or 西元)的四季歸納:

春分-夏至(3-6)、夏至-秋分(7-9)、秋分-冬至(9-12)、冬至-春分(12-3)

C.根據氣象學(Meteorology)天文學(Astronomy)來說:(牽涉到日照直射的問題。)

春(3-5)、夏(6-8)、秋(9-12)、冬(12-3)

也就是說,版本之間的差異,「約有一個月的推遲」....好了...我們都知道季節是怎麼回事了....然後呢?

- - - - - -

★疑點四:植物的生長對應季節分野?

(PS.這既不歸類為「生物學」(biology)植物學(Botany)?反而歸類給文學(Literature)?)

根據學生的說法,首先,我們要知道的背景知識是,若要從現行的國小三年級課本裡選出一句最足以代表我們所身處的台灣(避免被泛政治化的閃躲....)的一句話,非「台灣是一座四季如春的寶島。」 不可了!!

既然「四季如春」,除非身歷其境,否則又怎麼該直截了當地把認識世界的方式對應為:

雪=冬。桂=秋。荷花=夏。東風=春。???

也就是說,當「柳樹」= 春天  成立的時候,就意味著......

廣大的柳樹同胞們得在一入夏變轉瞬萎黃凋零不可?直待來年再相見?

(PS.這還不包括柳樹的意象出現在詩中,多有「留」意呢!)

這簡直是文學界(歐不,是「考試界」)逆襲自然科學界的翹楚啊!

- - - - - - -

★疑點五:試題對於詩的解讀未能與時俱進?

某同學(這裡的“某”,是複數的概念。)指稱,若說中原(這位同學的「地理學」(Geography)政治學(Politics)學得不可不謂優異啊!?讚嘆中...)四季分明,那應該將詩人創作詩時的「地理條件」考量進去才對!因為如果他不是在中原寫的,根據地球科學(Earth Science),怎麼可能那麼簡單只是吹東風?應該是南風或是東南風才對(這...這下子進入考據學(Textology)層級啦!!)還有,對中原來說春季是吹東風,但對台灣來說,地理課本教的是吹「西南季風」啊!這不夠貼近現實啊!!(不要說同學想尖叫了,學好的老師聽完分析都快起立鼓掌了!!)

 

亦有,同學們提出了「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下的詩意解讀謬論」這樣的大氣科學(Atmospheric)觀點。言下之意,未必春日不能雨雪,夏日不能賞櫻、秋日未必得萬物枯黃凋零、冬日更未必霜結冰凍.....(因為根據暖化,這些怪異都是遲早的事....ㄜ...也太悲觀....)

對了,還有,同學們硬爭著說:現在明明就沒在過「寒食節」了(若不是考試,誰知道寒食節在春季啊?但是,就算認識的寒食節,我們也不會因為這樣就開始復興“寒食節”啊!?雞肋雞肋!!)(孩子,應該算是“消失的傳統”或是傳統的再認識吧?老師被逼急了,只能這麼說。)

那麼,當「四季」不再壁壘分明、所有物象、人文條件無法再能如此「被化約」認識時,對於這幾首詩還留下了什麼給予我們?

- - - - - - - -

就剩下最原始的、最率直的,在分析「情境」與「意境」的純真感動與體悟了。

(偏偏這最重這的部分,往往某些學校老師在對過答案後,似乎就當作同學們都懂了。)

- - - - - - - -

感謝這類型「題目」的設計者's,讚嘆這類型「題目」的分析者's,

讓每一位成長過程中曾經接觸過這類題型的孩子們,因為這題,

失去了那麼多種閱讀詩的可能性與方式,

讓他們輕鬆直覺地擁有了國文考試的分數(2分得手!)

(如果這曾經與文學劃上等號),那麼,他們非但更加遠離了文學,

失去能透過其他學科來經由這首詩認識世界的其他種方式!(少說11種學科領域呢!!)

- - - - - - - -

所以,理所當然地答對了這題又如何?

- - - - - - - - - -

看著選(C)(正確答案老師給的是(D))的孩子垂頭喪氣地拿出考卷,學好的老師們覺得憂傷極了。是該叫他跟著其他人的「背法」就好呢?是提早勸他開始人格分裂地對他說:「反正考試不會考,錯了沒關係」呢?(家長們可不買這帳呢!:別人都對,你錯就是不對!)還是告訴他「其實思考還有其他種可能性」呢?(這個思維是否見容於升學的現場呢?)

(PS.問題是明擺著,這題其他坐附近的同學都對,就他一個人錯呀?!)

孩子,你若答對,倒還好,卻偏偏答錯了。

只因同學們長期應試訓練下來的「認識季節的本能」:

「像這種題目,你不是找植物、就是看風向,要不就是記節日」(戳中痛點。)

- - - - - - - - - -

到底,這樣的語文學習模式和閱讀教育,

是在「宥限」孩子的理解和聯想能力?

還是在「僵化」孩子原本彈性和豐富的可能性?

或者,根本是「強迫導引」孩子根據「考題傾向」、「考試慣性」跳過思考直接答題?

- - - - - - - - - -

然後,

你們還要繼續堅持「考試高分比較重要」的學習方式、繼續堅持「答對就好」的思考方式嗎?

- - - - - - - - -

學好系統語文國文教室,

以最人性的教育模式為宗旨,

交集於蘭雅、天母、明德、石牌的作文學習輻輳上,

最優質的師資、最妥善的教材、最具啟發的作文教室

打造最適合孩子思考、表達,能力增長與提升的國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