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閱讀】提升孩子素養的秘密武器:閱讀不設限
學好視覺設計: SIN YI LIN / 類型:攝影
提升孩子素養的秘密武器:閱讀教育不設限
撰文/郭靜如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教育理念 區域:天母/石牌/士林
閱讀的幾個大哉問
時常有家長會選在課後問我:
「關於“閱讀”,有沒有“準則”?」
「我的孩子都不讀我給他看的書」
「孩子總是看漫畫不看書」
「我們從小都要看的經典文學,現在的孩子碰都不碰」
「孩子整天抱著平板,都不愛看書,連看課外書好像要了他的命一樣」
諸如此類有關孩子閱讀的問題,一直已來都是想要孩子學好閱讀家長擔憂不安的困擾。
而我認為,關於「閱讀」,其實沒有「非什麼不可」的特殊條件或規範,也沒有所謂「閱讀什麼才對(好)」的標準,而全都要回歸到「如何閱讀才有效」「如何閱讀才能達到/滿足我們(以及孩子)期望的效果」的問題上。
閱讀,首重「目的」
其實,最能持久的閱讀(習慣),往往出自於「喜好」「偏愛」這類自發性的「行為」(behavior),而不是來自家長、老師指定、帶有強迫性的「行動」(action)。唯有孩子們能從「閱讀」中得到刺激、啟發、滿足、收穫,才有支持他們繼續閱讀的動力。而這種閱讀習慣,往往甚至會讓讀者「欲罷不能」,進而養成了閱讀的下一階段:「思考」。
由於現今社會資訊流通快速,一年一次的PISA測驗在經過報紙媒體與學校的報導後,都顯示出國人(無論長幼)的閱讀素養普遍下降的徵候,因此許多家長聞訊心急,不斷尋求老師開立「書單」,並要求孩子「按表操課」----指定閱讀材料+要求繳交閱讀心得,幾乎成了孩子聞之色變的惡夢!
試想,如果今天我們與孩子交換身分,我們手中的每本書都是師長挑選的「經典」,而且必須在每日種類、份量繁重的課業之餘,還提撥出「某一段固定的時間」,讀懂複雜的各種經典文學,同時還要能寫出令師長滿意的心得報告,你的心情如何?你的心態如何?你的執行效果如何?
姑且不論家長、老師的出發點是什麼,當身處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每一個環節與步驟都是「指令」和「負擔」時,當這些孩子在高壓與推擠之下,如何能自在閱讀?如何從中培養閱讀「興趣」呢?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不外乎孩子對於「閱讀的目的」,從「為自己而讀」,轉而成為「為了父母、師長而讀」罷了!
挑自己想讀,讀自己想看
在被重重限定的閱讀環境中,孩子能獲得的,充其量僅只是表面知識的積累,而非出自興趣驅使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時,又怎能從書本中得到真正有深度與內涵的回饋,進而產生能和書本對話的反思呢?想當然耳,他們一開始的對話設定就被限制為是「對家長與老師」了!
因為,大人在教養的過程中,常用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學養作為評判孩子的標準、進而用一套套來自社會的、來自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去干涉孩子的閱讀讀物、干涉孩子的閱讀體驗,縱然這種「把關」,能避免孩子接觸暴力、情色的內容,但是於此同時,卻也同時讓孩子喪失了如何學習「自選讀物」、從讀物中選出適合自己脾胃的知識經驗和感知能力。
所以,學好閱讀認為,身為家長,在面對鼓勵孩子閱讀時,應該做的,不是「為孩子選擇讀物」,而是在理解孩子的喜好後,陪伴孩子一起選擇與閱讀適合自己口味、興趣的讀物,並且共同搭建親子共讀的分享時光,藉由每次相互的閱讀分享,聆聽孩子的感受與想法(傾聽 > 質疑),同時也演示父母親的閱讀品味給孩子理解,產生代間的良性示範作用。
在一次次相互分享閱讀體驗的過程中,親子間交流將有更充分管道和彈性,孩子也能從中學習尋找屬於自己的讀書品味、養成安定且長遠的讀書習慣,實際對「閱讀的目的」產生正向的回饋!
閱讀不設限
每位孩子對於不同閱讀素材的「接受程度」其實很不一樣。不一定別的孩子讀了有感應,自己的孩子就對內容也能有敏感度、有回饋。
有的孩子對圖像的理解力強,有的孩子對感性的文字故事特別敏銳,這之間並沒有好壞之別、誰優誰劣,只要注意採取較「適性」的學習方式,選擇讀物時能充分給予孩子發揮(無論是選書、參與閱讀、決定情節、超展開)空間,就能提升學習的滲透效力,這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針對許多家長詢問孩子「能不能看漫畫」,我的回應是:「當然可以!」
資訊爆炸已是一日多爆、每小時都在爆了!在資訊、思想表現形式多元複雜的今日,孩子是否具備「看懂資訊」的能力尤其重要。文字,圖片、影像、表格當然也都是訊息呈現方式。
「漫畫」的構圖精簡,主題鮮明,常會運用不同的敘事方法(誇飾、諷刺、寫實)來表現內容、延伸情節,還能在鮮少文字的輔助情況下「表達圖像背後的意義」及展現「圖與圖之間的串連關係」,當然可以作為檢視/提升孩子邏輯推理及組織力的一項判斷標準。
學好閱讀認為,不論表現形式為何,只要承載的內容有其意義、值得學習、能夠觸發孩子閱讀興趣與提升能力,都是值得閱讀的「素材」。
「閱讀不設限」,不只孩子不設限,家長更要打破自己的限制,讓親子共同愛上閱讀!
- - - -
【學好見聞】
作者:史蒂芬.克拉申、李思穎、劉英 (親子天下《自主閱讀》)
2017-01-24 (已於2018-08更新)
過去我們認為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增長知識,因此挑選有內容與深度的文本是重要的閱讀關鍵。但近年來,發現「自選閱讀」為發展高階語言與讀寫能力的元素,不論是漫畫或雜誌文本,因興趣而讀,投入於文本之中,培養閱讀樂趣,才是奠定閱讀能力的第一步。
自選題材的閱讀,就是為了想讀而讀。這類型讀物常常屬於「休閒」閱讀,既非刻意要提供資訊、亦非為了讓人有所提升。不論是大眾或教育者,一向並未正視休閒閱讀,甚至還常常有所鄙夷。
看不起休閒讀物
尼爾(1990)曾記錄,對於休閒閱讀的鄙夷由來已久,從幾世紀前出現給大眾看的小說便已開始。包括像是柯立芝(Coleridge)在內的評論家,就批評休閒閱讀只是「做白日夢」;有些人甚至聲稱,休閒閱讀會讓大腦「因為缺乏使用而萎縮」。
在一篇題為〈無限制使用青少年小說之惡〉的文章中,圖書館員賓(1879)聲稱學童這種「對書籍瘋狂」的行為,造成了「心不在焉、無所應用、無心學習、記憶不長」,並且「全然不顧於家中及學校應負之責」。
對於這些指控,賓完全沒有提出證據,但當時很多人都和她所見略同。格拉夫(1979)討論到「讀寫能力的道德根基」時,提及週報《基督教衛報》(The Christian Guardian)1850 年7 月31 日的社論表示:「教育至要之處⋯⋯莫過於選擇適當書籍⋯⋯而耗損之甚者,也莫過於細讀徒增興奮的小說⋯⋯其本質邪惡而誤人。」(引自《書寫迷思》p.39)
許多讀者也接受了這種態度。尼爾(1990)就提到,他研究喜歡看休閒讀物的成人讀者,這些讀者覺得自己為了休閒而讀的書有一半是「垃圾」。
漫畫常常成為鄙夷的目標:沃漢的《誘惑純真》就在沒有適當證據的情況下,斷言閱讀漫畫有礙學習閱讀及語言發展。沃漢聲稱,「嚴重的閱讀困難,是與大量的漫畫閱讀攜手同行,漫畫非但無法協助閱讀,更是孩童閱讀障礙的原因及強化因素。」(引自《誘惑純真》p.130)
然而,想發展出高階的語言和讀寫能力,自選閱讀正是必要的元素。這是這場旅程的關鍵部分,也像一座橋,將「會話式」的語言能力連結到更高階的閱讀,也就是「學術」語言的能力。
為興趣而讀
在稍早的章節提過,目前講到語言習得,最佳的假設是我們大致上透過「理解訊息」來習得語言,也就是要理解我們所聽、所讀的內容。讀寫能力也是一樣:我們是靠著閱讀,才培養出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認識較少見的字、學到大部分的拼字能力,以及能夠使用並了解複雜的語法。
用常識就能判斷,閱讀必須有趣,才能有正面影響、讓讀者注意訊息內容。我們曾在第一章主張,如果閱讀能夠不僅有趣、更達到「迷人」,就更有助於讀寫能力的發展;到了這個程度,讀者在意的只剩下故事或訊息本身,讓他「在書中流連忘返」。只要閱讀的內容迷人,學生不用逼也會自己去讀。
只要是我們有興趣而去讀的書(也包括雜誌、漫畫、部落格),當然對我們來說就是能夠理解、也覺得有趣的內容(否則我們壓根也不會去讀),也很有可能達到「迷人」的程度。
相關研究:持續安靜閱讀
持續安靜閱讀(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SSR),指的是每天給學生一小段時間(通常是10 ∼ 15 分鐘),讓學生在學校讀他們想看的任何讀物。這裡的閱讀完全由學生自選,而且幾乎沒有任何「責任」;也就是說,不會針對內容來考試,也不用交什麼讀書心得報告或內容介紹。語言課堂(包括母語或第二語)安排了持續安靜閱讀的學生,在閱讀、寫作和字彙測驗的成績,一直是與未接受安排的學生不相上下、而且通常甚至是更高。
在學校,自選閱讀應用在中文讀物的效果,比起應用在英文的效果毫不遜色。謝、肖、柯、林、許和吳(2014)曾提出報告,研究對象是一群在台灣和香港的四年級學生,那些在學校比較常參與獨立閱讀活動的人,在2006 年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計畫」(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測驗得分較高;這項研究控制的變因包括:學生的閱讀態度、家長的閱讀態度、家庭教育資源、校外資訊閱讀量,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出現大量研究,討論持續安靜閱讀應用在二語習得的情形,其中以埃利等人在斐濟群島、紐埃島(Niue)、新加坡的研究為濫觴9。目前已證實,不論參與者的能力、教育水準是否相同,甚至是地理位置差異極大,持續安靜閱讀都同樣有效。
持續安靜閱讀的成功,已經是教育研究領域確切無疑的研究結果。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自主閱讀:讓孩子自選與自讀,培養讀寫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學好視覺設計: SIN YI LIN / 類型:攝影
提升孩子素養的秘密武器:閱讀教育不設限
撰文/郭靜如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教育理念 區域:天母/石牌/士林
閱讀的幾個大哉問
時常有家長會選在課後問我:
「關於“閱讀”,有沒有“準則”?」
「我的孩子都不讀我給他看的書」
「孩子總是看漫畫不看書」
「我們從小都要看的經典文學,現在的孩子碰都不碰」
「孩子整天抱著平板,都不愛看書,連看課外書好像要了他的命一樣」
諸如此類有關孩子閱讀的問題,一直已來都是想要孩子學好閱讀家長擔憂不安的困擾。
而我認為,關於「閱讀」,其實沒有「非什麼不可」的特殊條件或規範,也沒有所謂「閱讀什麼才對(好)」的標準,而全都要回歸到「如何閱讀才有效」「如何閱讀才能達到/滿足我們(以及孩子)期望的效果」的問題上。
閱讀,首重「目的」
其實,最能持久的閱讀(習慣),往往出自於「喜好」「偏愛」這類自發性的「行為」(behavior),而不是來自家長、老師指定、帶有強迫性的「行動」(action)。唯有孩子們能從「閱讀」中得到刺激、啟發、滿足、收穫,才有支持他們繼續閱讀的動力。而這種閱讀習慣,往往甚至會讓讀者「欲罷不能」,進而養成了閱讀的下一階段:「思考」。
由於現今社會資訊流通快速,一年一次的PISA測驗在經過報紙媒體與學校的報導後,都顯示出國人(無論長幼)的閱讀素養普遍下降的徵候,因此許多家長聞訊心急,不斷尋求老師開立「書單」,並要求孩子「按表操課」----指定閱讀材料+要求繳交閱讀心得,幾乎成了孩子聞之色變的惡夢!
試想,如果今天我們與孩子交換身分,我們手中的每本書都是師長挑選的「經典」,而且必須在每日種類、份量繁重的課業之餘,還提撥出「某一段固定的時間」,讀懂複雜的各種經典文學,同時還要能寫出令師長滿意的心得報告,你的心情如何?你的心態如何?你的執行效果如何?
姑且不論家長、老師的出發點是什麼,當身處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每一個環節與步驟都是「指令」和「負擔」時,當這些孩子在高壓與推擠之下,如何能自在閱讀?如何從中培養閱讀「興趣」呢?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不外乎孩子對於「閱讀的目的」,從「為自己而讀」,轉而成為「為了父母、師長而讀」罷了!
挑自己想讀,讀自己想看
在被重重限定的閱讀環境中,孩子能獲得的,充其量僅只是表面知識的積累,而非出自興趣驅使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時,又怎能從書本中得到真正有深度與內涵的回饋,進而產生能和書本對話的反思呢?想當然耳,他們一開始的對話設定就被限制為是「對家長與老師」了!
因為,大人在教養的過程中,常用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學養作為評判孩子的標準、進而用一套套來自社會的、來自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去干涉孩子的閱讀讀物、干涉孩子的閱讀體驗,縱然這種「把關」,能避免孩子接觸暴力、情色的內容,但是於此同時,卻也同時讓孩子喪失了如何學習「自選讀物」、從讀物中選出適合自己脾胃的知識經驗和感知能力。
所以,學好閱讀認為,身為家長,在面對鼓勵孩子閱讀時,應該做的,不是「為孩子選擇讀物」,而是在理解孩子的喜好後,陪伴孩子一起選擇與閱讀適合自己口味、興趣的讀物,並且共同搭建親子共讀的分享時光,藉由每次相互的閱讀分享,聆聽孩子的感受與想法(傾聽 > 質疑),同時也演示父母親的閱讀品味給孩子理解,產生代間的良性示範作用。
在一次次相互分享閱讀體驗的過程中,親子間交流將有更充分管道和彈性,孩子也能從中學習尋找屬於自己的讀書品味、養成安定且長遠的讀書習慣,實際對「閱讀的目的」產生正向的回饋!
閱讀不設限
每位孩子對於不同閱讀素材的「接受程度」其實很不一樣。不一定別的孩子讀了有感應,自己的孩子就對內容也能有敏感度、有回饋。
有的孩子對圖像的理解力強,有的孩子對感性的文字故事特別敏銳,這之間並沒有好壞之別、誰優誰劣,只要注意採取較「適性」的學習方式,選擇讀物時能充分給予孩子發揮(無論是選書、參與閱讀、決定情節、超展開)空間,就能提升學習的滲透效力,這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針對許多家長詢問孩子「能不能看漫畫」,我的回應是:「當然可以!」
資訊爆炸已是一日多爆、每小時都在爆了!在資訊、思想表現形式多元複雜的今日,孩子是否具備「看懂資訊」的能力尤其重要。文字,圖片、影像、表格當然也都是訊息呈現方式。
「漫畫」的構圖精簡,主題鮮明,常會運用不同的敘事方法(誇飾、諷刺、寫實)來表現內容、延伸情節,還能在鮮少文字的輔助情況下「表達圖像背後的意義」及展現「圖與圖之間的串連關係」,當然可以作為檢視/提升孩子邏輯推理及組織力的一項判斷標準。
學好閱讀認為,不論表現形式為何,只要承載的內容有其意義、值得學習、能夠觸發孩子閱讀興趣與提升能力,都是值得閱讀的「素材」。
「閱讀不設限」,不只孩子不設限,家長更要打破自己的限制,讓親子共同愛上閱讀!
- - - -
【學好見聞】
作者:史蒂芬.克拉申、李思穎、劉英 (親子天下《自主閱讀》)
2017-01-24 (已於2018-08更新)
過去我們認為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增長知識,因此挑選有內容與深度的文本是重要的閱讀關鍵。但近年來,發現「自選閱讀」為發展高階語言與讀寫能力的元素,不論是漫畫或雜誌文本,因興趣而讀,投入於文本之中,培養閱讀樂趣,才是奠定閱讀能力的第一步。
自選題材的閱讀,就是為了想讀而讀。這類型讀物常常屬於「休閒」閱讀,既非刻意要提供資訊、亦非為了讓人有所提升。不論是大眾或教育者,一向並未正視休閒閱讀,甚至還常常有所鄙夷。
看不起休閒讀物
尼爾(1990)曾記錄,對於休閒閱讀的鄙夷由來已久,從幾世紀前出現給大眾看的小說便已開始。包括像是柯立芝(Coleridge)在內的評論家,就批評休閒閱讀只是「做白日夢」;有些人甚至聲稱,休閒閱讀會讓大腦「因為缺乏使用而萎縮」。
在一篇題為〈無限制使用青少年小說之惡〉的文章中,圖書館員賓(1879)聲稱學童這種「對書籍瘋狂」的行為,造成了「心不在焉、無所應用、無心學習、記憶不長」,並且「全然不顧於家中及學校應負之責」。
對於這些指控,賓完全沒有提出證據,但當時很多人都和她所見略同。格拉夫(1979)討論到「讀寫能力的道德根基」時,提及週報《基督教衛報》(The Christian Guardian)1850 年7 月31 日的社論表示:「教育至要之處⋯⋯莫過於選擇適當書籍⋯⋯而耗損之甚者,也莫過於細讀徒增興奮的小說⋯⋯其本質邪惡而誤人。」(引自《書寫迷思》p.39)
許多讀者也接受了這種態度。尼爾(1990)就提到,他研究喜歡看休閒讀物的成人讀者,這些讀者覺得自己為了休閒而讀的書有一半是「垃圾」。
漫畫常常成為鄙夷的目標:沃漢的《誘惑純真》就在沒有適當證據的情況下,斷言閱讀漫畫有礙學習閱讀及語言發展。沃漢聲稱,「嚴重的閱讀困難,是與大量的漫畫閱讀攜手同行,漫畫非但無法協助閱讀,更是孩童閱讀障礙的原因及強化因素。」(引自《誘惑純真》p.130)
然而,想發展出高階的語言和讀寫能力,自選閱讀正是必要的元素。這是這場旅程的關鍵部分,也像一座橋,將「會話式」的語言能力連結到更高階的閱讀,也就是「學術」語言的能力。
為興趣而讀
在稍早的章節提過,目前講到語言習得,最佳的假設是我們大致上透過「理解訊息」來習得語言,也就是要理解我們所聽、所讀的內容。讀寫能力也是一樣:我們是靠著閱讀,才培養出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認識較少見的字、學到大部分的拼字能力,以及能夠使用並了解複雜的語法。
用常識就能判斷,閱讀必須有趣,才能有正面影響、讓讀者注意訊息內容。我們曾在第一章主張,如果閱讀能夠不僅有趣、更達到「迷人」,就更有助於讀寫能力的發展;到了這個程度,讀者在意的只剩下故事或訊息本身,讓他「在書中流連忘返」。只要閱讀的內容迷人,學生不用逼也會自己去讀。
只要是我們有興趣而去讀的書(也包括雜誌、漫畫、部落格),當然對我們來說就是能夠理解、也覺得有趣的內容(否則我們壓根也不會去讀),也很有可能達到「迷人」的程度。
相關研究:持續安靜閱讀
持續安靜閱讀(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SSR),指的是每天給學生一小段時間(通常是10 ∼ 15 分鐘),讓學生在學校讀他們想看的任何讀物。這裡的閱讀完全由學生自選,而且幾乎沒有任何「責任」;也就是說,不會針對內容來考試,也不用交什麼讀書心得報告或內容介紹。語言課堂(包括母語或第二語)安排了持續安靜閱讀的學生,在閱讀、寫作和字彙測驗的成績,一直是與未接受安排的學生不相上下、而且通常甚至是更高。
在學校,自選閱讀應用在中文讀物的效果,比起應用在英文的效果毫不遜色。謝、肖、柯、林、許和吳(2014)曾提出報告,研究對象是一群在台灣和香港的四年級學生,那些在學校比較常參與獨立閱讀活動的人,在2006 年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計畫」(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測驗得分較高;這項研究控制的變因包括:學生的閱讀態度、家長的閱讀態度、家庭教育資源、校外資訊閱讀量,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出現大量研究,討論持續安靜閱讀應用在二語習得的情形,其中以埃利等人在斐濟群島、紐埃島(Niue)、新加坡的研究為濫觴9。目前已證實,不論參與者的能力、教育水準是否相同,甚至是地理位置差異極大,持續安靜閱讀都同樣有效。
持續安靜閱讀的成功,已經是教育研究領域確切無疑的研究結果。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自主閱讀:讓孩子自選與自讀,培養讀寫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