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學測模擬考(第一次)--感性題型國文寫作解析
【學好寫作】113年學測模擬考[國寫+教師解析](感性題型)
撰文/石廷宇
編輯/學好閱讀教學團隊
日期/2024.8.13
字數/2179
關鍵詞/台北、國文、士林、北投、天母、蘭雅、國小、國中、國文、高中作文、學測、會考、閱讀素養、作文、國文補習、108課綱、不會寫作文、理解力、讀解力訓練。
【前言】
固然,文學應該要追求一定的文字運用美感、情緒感悟,甚至要能善加理解場景和內心世界的情緒反應,但並不表示國文老師可以移花接木的把不同素材,透過跨媒體的方式,轉化成為「寫作題目」來考驗孩子們的書寫能力。(但也不是什麼都可以拿來出「看讀說故事」的!)
以下,是這次2024年高三(新北市)第一次模擬考國文寫作第二大題的題目[感性題型]
【題目分析】
這次模擬考中,我們可以看到,本篇抒情寫作共出現三層設計:
(1)要解讀圖片中的故事。
(2)要因應固定的開頭情境
(3)要能在上述情境下,書寫包含角色、對白、情節,具有條件限制的「故事」。
然而,卻沒有明白的告訴學生,到底可不可以「脫離時空脈絡」?可不可以脫離「歷史事實」?簡單來說,這一題,就算請各頂尖國文老師來寫,恐怕也只能簡單寫出皮毛、表層、空有故事情節互動,卻沒有內涵的架空故事而已。
換種說法,若真有同學能駕馭得了這個題目,所寫出來的故事,大抵上也應該是天馬行空、望文生義、自說自話、而且跳離時空脈絡的「幻想文」。那麼,這樣會產生實質的訓練意義、測驗效果嗎?
其次,學生真的可以這麼寫嗎?題目沒說,學生怎敢?
為什麼這麼說?在這一題引文中,所出現的訊息包括:五代十國的歷史背景、南唐畫家、畫作、演奏情境(類似於維多利亞時期的沙龍)、人物姓名,不過,他們為何聚在哪裡?所謂何事?演奏當下的時空背景?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人物本身的歷史身分?全都隱而不顯,唯一出現可以涉及真實情境和畫面狀況的,也是「引文自己詮釋的」──「賓主盡歡的熱鬧場景」(咦?這不就看讀說故事,並且說完了?)
也因此,寫作者所能寫的內容也就非常有限:既不知道音樂演奏的曲目內容、也不知道人物之間的關聯性、更不知道當時他們坐在那裡的前後歷史脈絡,甚至連這個畫面所記載的時間線索,也付之闕如,試問:老師們想要訓練的學生寫作能力是什麼?是瞎扯胡謅?是穿鑿附會?是強自解釋?
我想,在不考慮上述條件,只憑學生「不管任何脈絡的情況下」自由發揮,那如果有同學寫下:
(1)其中兩位男性相互「爭奪女子的橫刀奪愛戲碼」,老師們是否接受?
(2)寫說兩位男性在演奏結束後上演一波腥風血雨的夜宴殺機,是否符合歷史脈絡?老師們又是否能夠接受?
就算老師們能接受,那麼評價分數的標準又會是什麼?
我相信以學生們天馬行空的能力絕對一定老師瞠目結舌,然而這樣看似沒有框架,實則限制重重,卻設計在感性寫作測驗內容中,顯然在出題方面有非常多瑕疵,值得檢討與優化。
因此這次的題目學好閱讀,並不打算提供範文。(因為題目設計不良)
反而是針對「題目的思考」,跟各位讀者以及學好的高三學生共同討論,更好地明白,所謂感性題目的書寫策略,沒有必要硬依照不良題目而寫,而是因為出題老師們的性質所致(畢竟這樣一個題目如果出現在大考上,肯定讓很多學生們傷透腦筋,既考驗不出學生的實際書寫能力、學生也很難發揮他們真實的表達能力。
既然這樣的題目出現在模擬考測驗中,我們就要思考,本題出題的目的是什麼?尤其是他在「起首」時,強制要求附會「琵琶聲」,顯然背後的意圖是想要勾連白居易的「琵琶行」的寓意。
那麼,是要
(1)考驗學生們描寫聲音的功力?
(2)考驗學生們描寫情音背後的情緒?(然而這只是圖,而不是「影像」)
(3)考驗學生們說故事的能力?還是編故事的能力?
在琵琶行的故事中,我們清楚知道的背景就是:琵琶女與其去從商遠離的夫婿之間的情思與仇怨,那叫做「創作背景」
但在這整段引文中,唯一還能算得上關鍵就是「狀元郎」這個訊息,其他的人物互動、情節線索,則完全架空;如果真的要寫,是要寫狀元郎考上狀元的慶功宴嗎?喜慶的氛圍?還是對國家政治的熱忱?對仕宦坎坷的憂慮?這些書寫符合實際歷史脈絡嗎?
看圖說故事的核心訓練,考驗的是孩子們在:
角色詮釋、情節構造、構思完整性等結構性訓練
但是這一幅畫作,顯然有特定人物、背景、時空,在這些條件都完全空白的情況下,學生們又並沒有讀到「是否能夠做誇張、天馬行空的想像」的相關指令,他們到底該如何下筆?
所以學好閱讀的教師團能夠想像:為什麼學生拿著這一篇文章來學好時,會告訴我們,她覺得這一篇題目出得「沒有脈絡、而且並讀不出實際上要給予的訓練目標是什麼」。
那我們就會說:
學好閱讀x學好寫作,在訓練孩子思辨力與判斷力上,確實有了非常傑出的效果,讓孩子們不再只是拿到題目就一味地追求「無病呻吟」「為文造情」「囫圇吞棗」「不假思索地拿各種華麗詞藻搪塞」,而是真正與題目展開邏輯思維層次上的對話,精準地分析:它在問什麼?怎麼問?我能怎麼寫?寫成什麼樣?
學測寫作題目所影響的是超過十萬名學生們的學習成績表現,不只考驗了老師們如何出讓老讓學生耳目一新、具有明確的書寫目標和訓練意義的題目,其實背後也就展現了某種程度上老師們的思考格局和高度,一旦出題老師(尤其許多模擬考題都是出版社的大學畢業生出題)在出題過程中有特定的偏狹主張、不夠清晰明確的出題邏輯、模稜兩可的練習目標、含糊籠統地出題設計;而許多作文班的老師們本身就缺乏閱讀理解能力、書寫能力,但又必須讓孩子交差了事,因此非逼著同學們寫出華而不實的文章不可!
事實上對許多充滿巧思、邏輯清楚、表達能力傑出的孩子來說,這整段經歷就會是非常痛苦前難以適應的學習歷程,這真的是我們家長和孩子想要的嗎?
那麼,家長們,您是要勉強孩子們,說:反正你就先寫再說嘛!還是要勇於告訴孩子,是這個題目的確在種種條件設計下並不完整,而使得你們沒有辦法發揮巧思與表達力?
這就是學好閱讀學好寫作一直以來要提供給孩子:清楚、有深度、有層次、能聚焦、具有思辨意義的邏輯力以及表達能力。不只能在真正升學考場上寫出必勝作文,也才是能受用一生的表達與書寫能力!
2024新學期.自我調節力課程,已經開始招生!
歡迎想要提升孩子閱讀理解能力與表達力的家長,來電詢問!
學好閱讀的電話是:02-28748586
【學好寫作】113年學測模擬考[國寫+教師解析](感性題型)
撰文/石廷宇
編輯/學好閱讀教學團隊
日期/2024.8.13
字數/2179
關鍵詞/台北、國文、士林、北投、天母、蘭雅、國小、國中、國文、高中作文、學測、會考、閱讀素養、作文、國文補習、108課綱、不會寫作文、理解力、讀解力訓練。
【前言】
固然,文學應該要追求一定的文字運用美感、情緒感悟,甚至要能善加理解場景和內心世界的情緒反應,但並不表示國文老師可以移花接木的把不同素材,透過跨媒體的方式,轉化成為「寫作題目」來考驗孩子們的書寫能力。(但也不是什麼都可以拿來出「看讀說故事」的!)
以下,是這次2024年高三(新北市)第一次模擬考國文寫作第二大題的題目[感性題型]
【題目分析】
這次模擬考中,我們可以看到,本篇抒情寫作共出現三層設計:
(1)要解讀圖片中的故事。
(2)要因應固定的開頭情境
(3)要能在上述情境下,書寫包含角色、對白、情節,具有條件限制的「故事」。
然而,卻沒有明白的告訴學生,到底可不可以「脫離時空脈絡」?可不可以脫離「歷史事實」?簡單來說,這一題,就算請各頂尖國文老師來寫,恐怕也只能簡單寫出皮毛、表層、空有故事情節互動,卻沒有內涵的架空故事而已。
換種說法,若真有同學能駕馭得了這個題目,所寫出來的故事,大抵上也應該是天馬行空、望文生義、自說自話、而且跳離時空脈絡的「幻想文」。那麼,這樣會產生實質的訓練意義、測驗效果嗎?
其次,學生真的可以這麼寫嗎?題目沒說,學生怎敢?
為什麼這麼說?在這一題引文中,所出現的訊息包括:五代十國的歷史背景、南唐畫家、畫作、演奏情境(類似於維多利亞時期的沙龍)、人物姓名,不過,他們為何聚在哪裡?所謂何事?演奏當下的時空背景?人物之間的互動關係?人物本身的歷史身分?全都隱而不顯,唯一出現可以涉及真實情境和畫面狀況的,也是「引文自己詮釋的」──「賓主盡歡的熱鬧場景」(咦?這不就看讀說故事,並且說完了?)
也因此,寫作者所能寫的內容也就非常有限:既不知道音樂演奏的曲目內容、也不知道人物之間的關聯性、更不知道當時他們坐在那裡的前後歷史脈絡,甚至連這個畫面所記載的時間線索,也付之闕如,試問:老師們想要訓練的學生寫作能力是什麼?是瞎扯胡謅?是穿鑿附會?是強自解釋?
我想,在不考慮上述條件,只憑學生「不管任何脈絡的情況下」自由發揮,那如果有同學寫下:
(1)其中兩位男性相互「爭奪女子的橫刀奪愛戲碼」,老師們是否接受?
(2)寫說兩位男性在演奏結束後上演一波腥風血雨的夜宴殺機,是否符合歷史脈絡?老師們又是否能夠接受?
就算老師們能接受,那麼評價分數的標準又會是什麼?
我相信以學生們天馬行空的能力絕對一定老師瞠目結舌,然而這樣看似沒有框架,實則限制重重,卻設計在感性寫作測驗內容中,顯然在出題方面有非常多瑕疵,值得檢討與優化。
因此這次的題目學好閱讀,並不打算提供範文。(因為題目設計不良)
反而是針對「題目的思考」,跟各位讀者以及學好的高三學生共同討論,更好地明白,所謂感性題目的書寫策略,沒有必要硬依照不良題目而寫,而是因為出題老師們的性質所致(畢竟這樣一個題目如果出現在大考上,肯定讓很多學生們傷透腦筋,既考驗不出學生的實際書寫能力、學生也很難發揮他們真實的表達能力。
既然這樣的題目出現在模擬考測驗中,我們就要思考,本題出題的目的是什麼?尤其是他在「起首」時,強制要求附會「琵琶聲」,顯然背後的意圖是想要勾連白居易的「琵琶行」的寓意。
那麼,是要
(1)考驗學生們描寫聲音的功力?
(2)考驗學生們描寫情音背後的情緒?(然而這只是圖,而不是「影像」)
(3)考驗學生們說故事的能力?還是編故事的能力?
在琵琶行的故事中,我們清楚知道的背景就是:琵琶女與其去從商遠離的夫婿之間的情思與仇怨,那叫做「創作背景」
但在這整段引文中,唯一還能算得上關鍵就是「狀元郎」這個訊息,其他的人物互動、情節線索,則完全架空;如果真的要寫,是要寫狀元郎考上狀元的慶功宴嗎?喜慶的氛圍?還是對國家政治的熱忱?對仕宦坎坷的憂慮?這些書寫符合實際歷史脈絡嗎?
看圖說故事的核心訓練,考驗的是孩子們在:
角色詮釋、情節構造、構思完整性等結構性訓練
但是這一幅畫作,顯然有特定人物、背景、時空,在這些條件都完全空白的情況下,學生們又並沒有讀到「是否能夠做誇張、天馬行空的想像」的相關指令,他們到底該如何下筆?
所以學好閱讀的教師團能夠想像:為什麼學生拿著這一篇文章來學好時,會告訴我們,她覺得這一篇題目出得「沒有脈絡、而且並讀不出實際上要給予的訓練目標是什麼」。
那我們就會說:
學好閱讀x學好寫作,在訓練孩子思辨力與判斷力上,確實有了非常傑出的效果,讓孩子們不再只是拿到題目就一味地追求「無病呻吟」「為文造情」「囫圇吞棗」「不假思索地拿各種華麗詞藻搪塞」,而是真正與題目展開邏輯思維層次上的對話,精準地分析:它在問什麼?怎麼問?我能怎麼寫?寫成什麼樣?
學測寫作題目所影響的是超過十萬名學生們的學習成績表現,不只考驗了老師們如何出讓老讓學生耳目一新、具有明確的書寫目標和訓練意義的題目,其實背後也就展現了某種程度上老師們的思考格局和高度,一旦出題老師(尤其許多模擬考題都是出版社的大學畢業生出題)在出題過程中有特定的偏狹主張、不夠清晰明確的出題邏輯、模稜兩可的練習目標、含糊籠統地出題設計;而許多作文班的老師們本身就缺乏閱讀理解能力、書寫能力,但又必須讓孩子交差了事,因此非逼著同學們寫出華而不實的文章不可!
事實上對許多充滿巧思、邏輯清楚、表達能力傑出的孩子來說,這整段經歷就會是非常痛苦前難以適應的學習歷程,這真的是我們家長和孩子想要的嗎?
那麼,家長們,您是要勉強孩子們,說:反正你就先寫再說嘛!還是要勇於告訴孩子,是這個題目的確在種種條件設計下並不完整,而使得你們沒有辦法發揮巧思與表達力?
這就是學好閱讀學好寫作一直以來要提供給孩子:清楚、有深度、有層次、能聚焦、具有思辨意義的邏輯力以及表達能力。不只能在真正升學考場上寫出必勝作文,也才是能受用一生的表達與書寫能力!
2024新學期.自我調節力課程,已經開始招生!
歡迎想要提升孩子閱讀理解能力與表達力的家長,來電詢問!
學好閱讀的電話是:02-287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