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論壇

【學好閱讀】對於孩子教育模式的四種類型,您的選擇是?

學好視覺設計: SIN YI LIN / 類型:攝影
【學好閱讀】對於孩子教育模式的四種類型,您的選擇是?
撰文/石廷宇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教育理念   區域:天母/石牌/士林
 
      發現了嗎?近年來,您的身邊是不是出現越來越多標榜著新穎、前衛教育理念的體制外學校、實驗學校?
      除了原本體制內教育被污名化,早已習慣了的傳統補習教育也在少子化、價格競爭之中被家長視為寇讎--「如果不是我孩子成績不好、如果不是考試成績那麼重要,誰想要自己的孩子天天補習啊!」。
      充斥在各種新式、絢麗的教育名詞以及教養專家學者的批評中--家長們原本熟知的一切學習體制,似乎突然遭遇到天崩地裂的衝擊。
      面對學習,面對成長,到底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
 
什麼樣的教育,能幫助孩子適應未來?
 
      在推廣學好閱讀理念的過程中,學好的教師團隊最常遭遇到的經典質疑有三(◎其實還有很多...):
Q1.「我知道你們的學習內容對孩子很好,不過,這個對在校成績有什麼幫助?」
Q2.「你說的這些我都懂,但是,什麼時候會看見成效?」
Q3.「我很希望我的孩子大量閱讀,老師們可以準備一些和考試有關的課外讀物嗎?」
 
      每次闡述學好的閱讀教育理念時,最常遇到的反應,就是家長們在聽完簡單的說明後,露出一臉狐疑與掙扎。狐疑的是,學習,真的那麼簡單嗎?掙扎的是,我們真的有勇氣跨出第一步嗎?
     有時候,看似最簡單的事,往往最難做好、做得精準。
     同樣,學習也是如此,「讀書」,很簡單,要「讀懂」卻很難。
     這之間的步驟、細節,絕非老師站在講台前賣力演出就好;更不是只會跟學生打成一片就好;而必須深刻理解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瓶頸與侷促,從中陪伴、參與、尋找屬於他們的理解模式。
     其中,還必須承受來自家長對於進度的質疑、對於耗費時間的不耐、對於成績未見起色的猶豫,卻從未思考,到底孩子們正在經歷何種考驗、累積與提煉。
      未來,孩子們所要經歷的世界變動幅度,豈是現今家長輩所能想像?
      孩子的學習,真的那麼簡單,只要「拿時間換成績」?
      孩子的學習,真的那麼單純,只要「記憶、考試、拿分」?
      想要培養孩子適應與駕馭未來的能力,身為家長,就必須從改變自己的想法。
 
重點不是「教育的形式」,是「學習學習的方法」
 
      首先,我們要澄清的是:
      很多家長都認為,
     「成績」雖然不是萬能,但「沒有成績」卻是萬萬不能,
      因此,
補習班,就是應該要為「成績」服務
補習班,就是應該要「便宜」,因為其他安親班和補習班也都很便宜
補習班就是補習班,談什麼理念?談什麼教育?
      好好「把孩子的成績顧好」就好!
      但是,學好閱讀卻認為,
      真正計較成績良窳的競爭期,不過6年時光(國中3年+高中3年)
      人生一輩子的學習精華期,也不過10年的事(佔人生總長約1/8)
      (6年國小+6年國高中+4年大學)
      然而,
      孩子一生之中最需要建立「自主學習模式」與「學習動能」的階段,
      您卻決定只用「分數」定義它?
      對您來說,孩子的努力就是一連串「數字」?
      還是其實,孩子還有更多「本來的樣子」值得我們認識與學習?
      還是其實,有比成績更迫切的更重要的事:「孩子的學習方法」!
      正是因為這樣的理念深受許多家長肯定與不斷鼓勵,
      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才決定將學好教育的核心理念與每一位家長分享。
 
關於孩子的未來,您的選擇是......
 
      學好閱讀針對目前的教育現況,做出四種型態分析:
      以下四種,沒有優劣對錯之分,而是對當前的型態進行教育模式與目的架構化分類。
 
一、基於「狀態」的教育
 
    這類教育通常屬於傳統的教育模式:學校的系統性、結構性教育,「如果有不懂,來問老師」,將你從原本「不會」,透過解惑而「會」。因此,是一種「從0到1」的教育模式,也是體制內教育最核心的存在目的。(◎也是學好閱讀認為體制內教育有其存在必要性的原因)
      因為「狀態的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中最為辛苦、繁重、瑣碎的部分,必須有龐大的體制力量、眾多的反覆操作與鍛鍊在背後支持,才有辦法將原本不具形態的「知識體系」在孩子的認知中建立起來。(◎請給予每位體制內老師最深刻的支持與鼓勵!)
 
二、對症下藥式的教育

     這種類型的教育,就屬傳統補習班教育最為典型。在經過體制內學校教育的第一層知識鋪墊,學生哪裡強、哪裡弱、哪裡不足、哪裡知識結構不夠紮實與穩固,其實已經非常清楚了。所以,只要再到補習班去進行「精準補強」即可。
      只不過,本來這種對症下藥式的教育,應該要能夠達成一定程度的「能力強化」才對。(◎也就是把病治好)然而怪就怪在,我們對於孩子能力的判斷標準在一次又一次的「要求速成」與「結果導向」的扭曲下,逐漸簡化為以「考試成績」為判斷努力與否的標準。
      (◎如果能夠不要生病多好?!)
      (◎然後就變成乾脆還沒生病就直接先吃藥?!)
      使得孩子自己判斷懂與不懂的標準,也被化約為「錯與對」的能力二分法。
      錯,即是不懂、不好;對,即是懂、是好的,值得稱讚的。
      結果可想而知,補習班只針對「考試」進行補強、安親班只針對「考試」進行預習試卷練習。
      學習,漸漸變成了「無論有病沒病,吃藥就對了」的「習慣」。
      而這個學習模式,就是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嗎?
 
三、預防性的教育
 
      預防性教育,有點類似「汽車定期保養」,無論你的車子開得兇不兇、耗損嚴不嚴重,每到一萬公里就得定期保養。
      這種教育模式,以坊間的才藝班、記憶力訓練、腦力開發等琳瑯滿目的才藝型課程為代表。不補,無妨;有補,當作嘗試。可以不夠強、不夠好,但是至少接觸過、有基本認識。至於到底能不能繼續培養、要不要繼續深造,就端視孩子的喜好、共鳴度,和孩子在校成績是否能夠應付,以及孩子還有多少剩餘的時間能分配。
      但說穿了,這種「課外」的學習,對家長與孩子們來說,其實也是一種「課內」學習。不是嗎?
 
◎英文補習班則比較特別:
      對家長來說,它既要符合校內課程、成績需要(先),也要能展現出某種程度的「課外」能力(後),所以它既是狀態式,也是預防式,更必須是「對症下藥式」教育,而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每一所學校旁邊總是英語補習班林立了。
       然而,跨越的向度比較多,就意味著方向是正確的?
       無所不包的預防,最後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四、預測性的教育
   
      學好閱讀的教育初衷,就是貫徹「預測性教育」的「學習風險管理」:在現今社會環境與資訊變量劇烈的情況下,所有既定的觀念與教條,都隨時可能被顛覆與受到挑戰---今日的定律,可能是明日的陳跡---當一切變動都不再如此規律,不再如此牢不可破,想要透過「教育」來增強孩子的能力,非「預測」不可!而這個預測之一,就是回到最基礎的能力層面---理解力。
      這就是學好閱讀堅持培養孩子「理解力」的原因:孩子們將經驗的世界,已經從過去傳統的「記憶體」世界,轉換到「理解力」世界了;比起「記憶資訊」,如何「善用資訊」將是孩子注定要面臨的課題了。
      然而,現行的教育體制,真的為我們的孩子做好準備、給予他們適應的能力了嗎?
 
學好閱讀 × 「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學好閱讀的教育理念以「建立孩子學習模式」為訴求,主要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因應未來變動世界所需要的理解與適應能力。
      孩子的學習模式,需要是有機的。
      當然,12年國民教育有其不得不然的體制善意,過分遊走在體制內/外的兩極、實驗教育下的孩子又終究必須回到更大的體制內,他們究竟帶著哪些能力投身未來?
 
      只不過,「理解力」畢竟不是「技術」,無法「今日學,明天就熟練」,而是必須持續引領孩子在抽象的思維中,逐步整理他們的理解步驟、仔細掌握並微調他們的思考架構,並且反覆修正孩子的理解慣習。然而,贅言了那麼多,其實多少有點覺得可惜的是,這些發生在孩子腦中的變化,原來對許多家長來說,也是最為難以感受的部分---簡單地拿出「成績」不是更為方便的方法嗎?
      最後,孩子究竟是被成績淘汰?被被自己淘汰?被家長淘汰?還是,等到離開學校之後才發現,自己所學的、所認知的一切,早已被社會淘汰?
 
學好視覺設計: SIN YI LIN / 類型:攝影
 
【學好閱讀】對於孩子教育模式的四種類型,您的選擇是?
撰文/石廷宇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教育理念   區域:天母/石牌/士林
 
      發現了嗎?近年來,您的身邊是不是出現越來越多標榜著新穎、前衛教育理念的體制外學校、實驗學校?
      除了原本體制內教育被污名化,早已習慣了的傳統補習教育也在少子化、價格競爭之中被家長視為寇讎--「如果不是我孩子成績不好、如果不是考試成績那麼重要,誰想要自己的孩子天天補習啊!」。
      充斥在各種新式、絢麗的教育名詞以及教養專家學者的批評中--家長們原本熟知的一切學習體制,似乎突然遭遇到天崩地裂的衝擊。
      面對學習,面對成長,到底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
 
什麼樣的教育,能幫助孩子適應未來?
 
      在推廣學好閱讀理念的過程中,學好的教師團隊最常遭遇到的經典質疑有三(◎其實還有很多...):
Q1.「我知道你們的學習內容對孩子很好,不過,這個對在校成績有什麼幫助?」
Q2.「你說的這些我都懂,但是,什麼時候會看見成效?」
Q3.「我很希望我的孩子大量閱讀,老師們可以準備一些和考試有關的課外讀物嗎?」
 
      每次闡述學好的閱讀教育理念時,最常遇到的反應,就是家長們在聽完簡單的說明後,露出一臉狐疑與掙扎。狐疑的是,學習,真的那麼簡單嗎?掙扎的是,我們真的有勇氣跨出第一步嗎?
     有時候,看似最簡單的事,往往最難做好、做得精準。
     同樣,學習也是如此,「讀書」,很簡單,要「讀懂」卻很難。
     這之間的步驟、細節,絕非老師站在講台前賣力演出就好;更不是只會跟學生打成一片就好;而必須深刻理解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瓶頸與侷促,從中陪伴、參與、尋找屬於他們的理解模式。
     其中,還必須承受來自家長對於進度的質疑、對於耗費時間的不耐、對於成績未見起色的猶豫,卻從未思考,到底孩子們正在經歷何種考驗、累積與提煉。
      未來,孩子們所要經歷的世界變動幅度,豈是現今家長輩所能想像?
      孩子的學習,真的那麼簡單,只要「拿時間換成績」?
      孩子的學習,真的那麼單純,只要「記憶、考試、拿分」?
      想要培養孩子適應與駕馭未來的能力,身為家長,就必須從改變自己的想法。
 
重點不是「教育的形式」,是「學習學習的方法」
 
      首先,我們要澄清的是:
      很多家長都認為,
     「成績」雖然不是萬能,但「沒有成績」卻是萬萬不能,
      因此,
補習班,就是應該要為「成績」服務
補習班,就是應該要「便宜」,因為其他安親班和補習班也都很便宜
補習班就是補習班,談什麼理念?談什麼教育?
      好好「把孩子的成績顧好」就好!
      但是,學好閱讀卻認為,
      真正計較成績良窳的競爭期,不過6年時光(國中3年+高中3年)
      人生一輩子的學習精華期,也不過10年的事(佔人生總長約1/8)
      (6年國小+6年國高中+4年大學)
      然而,
      孩子一生之中最需要建立「自主學習模式」與「學習動能」的階段,
      您卻決定只用「分數」定義它?
      對您來說,孩子的努力就是一連串「數字」?
      還是其實,孩子還有更多「本來的樣子」值得我們認識與學習?
      還是其實,有比成績更迫切的更重要的事:「孩子的學習方法」!
      正是因為這樣的理念深受許多家長肯定與不斷鼓勵,
      學好閱讀的教師團隊才決定將學好教育的核心理念與每一位家長分享。
 
關於孩子的未來,您的選擇是......
 
      學好閱讀針對目前的教育現況,做出四種型態分析:
      以下四種,沒有優劣對錯之分,而是對當前的型態進行教育模式與目的架構化分類。
 
一、基於「狀態」的教育
 
    這類教育通常屬於傳統的教育模式:學校的系統性、結構性教育,「如果有不懂,來問老師」,將你從原本「不會」,透過解惑而「會」。因此,是一種「從0到1」的教育模式,也是體制內教育最核心的存在目的。(◎也是學好閱讀認為體制內教育有其存在必要性的原因)
      因為「狀態的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中最為辛苦、繁重、瑣碎的部分,必須有龐大的體制力量、眾多的反覆操作與鍛鍊在背後支持,才有辦法將原本不具形態的「知識體系」在孩子的認知中建立起來。(◎請給予每位體制內老師最深刻的支持與鼓勵!)
 
二、對症下藥式的教育

     這種類型的教育,就屬傳統補習班教育最為典型。在經過體制內學校教育的第一層知識鋪墊,學生哪裡強、哪裡弱、哪裡不足、哪裡知識結構不夠紮實與穩固,其實已經非常清楚了。所以,只要再到補習班去進行「精準補強」即可。
      只不過,本來這種對症下藥式的教育,應該要能夠達成一定程度的「能力強化」才對。(◎也就是把病治好)然而怪就怪在,我們對於孩子能力的判斷標準在一次又一次的「要求速成」與「結果導向」的扭曲下,逐漸簡化為以「考試成績」為判斷努力與否的標準。
      (◎如果能夠不要生病多好?!)
      (◎然後就變成乾脆還沒生病就直接先吃藥?!)
      使得孩子自己判斷懂與不懂的標準,也被化約為「錯與對」的能力二分法。
      錯,即是不懂、不好;對,即是懂、是好的,值得稱讚的。
      結果可想而知,補習班只針對「考試」進行補強、安親班只針對「考試」進行預習試卷練習。
      學習,漸漸變成了「無論有病沒病,吃藥就對了」的「習慣」。
      而這個學習模式,就是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嗎?
 
三、預防性的教育
 
      預防性教育,有點類似「汽車定期保養」,無論你的車子開得兇不兇、耗損嚴不嚴重,每到一萬公里就得定期保養。
      這種教育模式,以坊間的才藝班、記憶力訓練、腦力開發等琳瑯滿目的才藝型課程為代表。不補,無妨;有補,當作嘗試。可以不夠強、不夠好,但是至少接觸過、有基本認識。至於到底能不能繼續培養、要不要繼續深造,就端視孩子的喜好、共鳴度,和孩子在校成績是否能夠應付,以及孩子還有多少剩餘的時間能分配。
      但說穿了,這種「課外」的學習,對家長與孩子們來說,其實也是一種「課內」學習。不是嗎?
 
◎英文補習班則比較特別:
      對家長來說,它既要符合校內課程、成績需要(先),也要能展現出某種程度的「課外」能力(後),所以它既是狀態式,也是預防式,更必須是「對症下藥式」教育,而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每一所學校旁邊總是英語補習班林立了。
       然而,跨越的向度比較多,就意味著方向是正確的?
       無所不包的預防,最後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四、預測性的教育
   
      學好閱讀的教育初衷,就是貫徹「預測性教育」的「學習風險管理」:在現今社會環境與資訊變量劇烈的情況下,所有既定的觀念與教條,都隨時可能被顛覆與受到挑戰---今日的定律,可能是明日的陳跡---當一切變動都不再如此規律,不再如此牢不可破,想要透過「教育」來增強孩子的能力,非「預測」不可!而這個預測之一,就是回到最基礎的能力層面---理解力。
      這就是學好閱讀堅持培養孩子「理解力」的原因:孩子們將經驗的世界,已經從過去傳統的「記憶體」世界,轉換到「理解力」世界了;比起「記憶資訊」,如何「善用資訊」將是孩子注定要面臨的課題了。
      然而,現行的教育體制,真的為我們的孩子做好準備、給予他們適應的能力了嗎?
 
學好閱讀 × 「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學好閱讀的教育理念以「建立孩子學習模式」為訴求,主要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因應未來變動世界所需要的理解與適應能力。
      孩子的學習模式,需要是有機的。
      當然,12年國民教育有其不得不然的體制善意,過分遊走在體制內/外的兩極、實驗教育下的孩子又終究必須回到更大的體制內,他們究竟帶著哪些能力投身未來?
 
      只不過,「理解力」畢竟不是「技術」,無法「今日學,明天就熟練」,而是必須持續引領孩子在抽象的思維中,逐步整理他們的理解步驟、仔細掌握並微調他們的思考架構,並且反覆修正孩子的理解慣習。然而,贅言了那麼多,其實多少有點覺得可惜的是,這些發生在孩子腦中的變化,原來對許多家長來說,也是最為難以感受的部分---簡單地拿出「成績」不是更為方便的方法嗎?
      最後,孩子究竟是被成績淘汰?被被自己淘汰?被家長淘汰?還是,等到離開學校之後才發現,自己所學的、所認知的一切,早已被社會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