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論壇

【學好閱讀】107年全國高中指考國文試題分析

107年全國高中指考--國文科試題分析

107年高中指考國文題目(下載)

撰文/石廷宇    分類:台北高中國文/閱讀教育   區域:天母/石牌/士林

     昨天(2018/7/2)剛結束的107年高中指考國文考試,相較於往年,雖然題數增加為42題(單選/34,複選/8),實際計算,一直以來被視為攻擊重點的「文言文」(純粹文言文閱讀)部分(分別為:題組13-15、26-27、28-29、33-34、39)合計共佔10題。(單選9/34、複選1/8),佔總題數的1/4。

      在試題合計字數約10000字(限時80分鐘)的考試過程中,大致上來說,圍繞在幾項特色上:

一、「題組」題型增加

     相較於傳統對國文科考的概念,多圍繞在「單一題型」(題幹+回應),今年更多的是提升了「題組」(閱讀+題幹+回應)的比例。也可以說是提升了一般學生在答題中較為抗拒的部分。

     傳統題組以外的題目,大致上來說都有「題幹」、「答案」可相互對應性,只要找出「關聯性」,通常就能夠立即作答。

      題組型題目,則更講究閱讀效率、準確度、細緻度,甚至對於言外之意的推敲,回應選項的推理與延伸。換言之,學生在面對題組時,只閱讀題幹非但無法應付題目的複雜性,更可能掉入誤讀陷阱。

      也因為題組增加,閱讀篇數增加(字數提高、表格化題型更強化了閱讀阻力),使得今年的題目較往年具備語文能力的鑑別度。

二、「對比」題型增加

      承上點,「點對點」的單點答題思考,在今年因應「題組增加」後趨於崩解,學生除了必須耐著性子閱讀,還必須對「大量比較型題型」進行資訊分析與比對。這無異於是從原本的「單一資訊源」,走向「多元資訊源」,學生不僅得掌握各閱讀材料的內容與其可能延伸的資訊意義,更進一步需要比對其間的異同,然後再進行統整思考,選出答案。多了一道思考工序,理解困難度也因此升高。

      無論是「表格題」、「對比題」,都打破了傳統「文字滿版」的視覺麻痺,而更增加了文字資訊的活性,同時也增加了文字視覺化的複雜度。傳統將國文視為「記憶背誦型學科」的學生,在這個環節便容易面臨嚴峻的考驗。(註:而這種考驗,也會反映在其他科目、甚至日後的學習方式、學習材料上。)

三、「多元內容」題型增加

      近年來,大考中心幾乎都會嘗試性地加入 「多元文本」,嘗試性地突破既有的「國文科際侷限」,包括跨時代、跨領域、跨媒體、跨文本...等。今年,考題中同樣不只出現「國文」,而是真正將「國文」拉回到「閱讀」層次,講究語感、知識廣度、打破學識邊際、甚至碰撞社會議題,(註:雖然實際的分析是,這些多元內容終究只是點綴與煙霧彈,不是真正的重點),但如果學生與老師仍舊死抱著傳統國文科考的範圍來學習,死守國文的學習邊界,最後只可能越讀越窄、方法越來越少、理解偏差的情形也會越來越嚴重,而產生「國文實際上與現實格格不入」的誤解。

- - - - 

      那麼,在分析過107年高中指考國文考題後,學好閱讀認為,要面對指考,(註:其實廣義的來說,就是要在高中畢業以前,擁有真正能夠理解大學知識層次的讀解水平)就必須要掌握以下四項主要的核心能力要求:

 1.識讀效率

      平均換算下來,一題只有2分鐘不到的時間可以閱讀+答題+畫卡。而過程中,不只講求「速度」,更有賴於能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資料(資訊)的重點,並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延伸。

2.理解準度

      根據試題內不同閱讀型態(資訊型、文學型、哲學型、圖表型、比較型...等)、考試型態(歸納型、推理型、延伸思考型、細節掌握型、記憶背誦型...等)、測驗目的(考思考力、考記憶力、考整合力、考組織力、考生活常識....等),學生也必須擁有相應資訊的思維轉換及理解能力。

3.無差別閱讀

     除了校內課業(課內)的「國文科」學習累積、考試應試習慣養成與答題技巧,平時常態性的閱讀習慣、課外知識累積(5科以外的資訊,而非從五科延伸出的閱讀材料)、定期跳出閱讀侷限與口味偏好 ,同時兼具資訊廣度與深度的閱讀練習。  

4.組織整合力

      不同的文字類型,傳達的訊息、待解讀的意圖也各不相同,學生除了需要建立個人「資訊資料庫」,也必須擁有將「資料」(Information)轉化為「知識」(Knowkedge)的轉譯能力。當所遭遇的文字敘述不再只是「點對點」的「發現」與「對應」(傳統機械性問答/有限選項的題目),「解讀」(explain)與「分析」(analysis)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 - - -

      發現了嗎?以上四點,哪一點和我們過去所認識的「國文科」有關係?與其計較「文白比例」,不如靜下心來思考,孩子需要的,究竟是「資訊」?還是「知識」?需要的是「模式」?還是「方法」?

      花費大量時間記憶「國文」(國學常識、字音字形字義、古文六十篇、「所謂的課本選文」或「參考書選文」),我們真正要給予孩子的是什麼?又或者,孩子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什麼?

- - - -

      所以,回到學好閱讀的核心理念:給予孩子能夠自主學習的能力成長機制,關鍵不在「國文」,更不在「成績好壞」,而在「是否真正擁有閱讀理解的能力」。

      還記得在研究所時期,有幸遇到一位哈佛大學歸國的教授曾對我說:「重點從來不是在哪裡讀,而是用什麼方式讀,一但學習機制打開了,無論在哪裡讀,都能夠有很好的效果和成長。」

      今年的指考國文考題,恰好印證了這位教授的說法,親愛的家長,我們的孩子終究無法逃避面對「成績」的競爭,今天不考學測指考,往後也還是會遭遇TOFEL、SAT、GRE甚至各式各樣的檢定、技職、證照考試,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改變孩子回應「成績」的方式,為他們尋找最適當的理解模式,協助他們建立有效提升自身能力的閱讀與學習機制。

      而這,就是學好閱讀一直堅持實踐的理解之道。

107年全國高中指考--國文科試題分析

107年高中指考國文題目(下載)

撰文/石廷宇    分類:台北高中國文/閱讀教育   區域:天母/石牌/士林

     昨天(2018/7/2)剛結束的107年高中指考國文考試,相較於往年,雖然題數增加為42題(單選/34,複選/8),實際計算,一直以來被視為攻擊重點的「文言文」(純粹文言文閱讀)部分(分別為:題組13-15、26-27、28-29、33-34、39)合計共佔10題。(單選9/34、複選1/8),佔總題數的1/4。

      在試題合計字數約10000字(限時80分鐘)的考試過程中,大致上來說,圍繞在幾項特色上:

一、「題組」題型增加

     相較於傳統對國文科考的概念,多圍繞在「單一題型」(題幹+回應),今年更多的是提升了「題組」(閱讀+題幹+回應)的比例。也可以說是提升了一般學生在答題中較為抗拒的部分。

     傳統題組以外的題目,大致上來說都有「題幹」、「答案」可相互對應性,只要找出「關聯性」,通常就能夠立即作答。

      題組型題目,則更講究閱讀效率、準確度、細緻度,甚至對於言外之意的推敲,回應選項的推理與延伸。換言之,學生在面對題組時,只閱讀題幹非但無法應付題目的複雜性,更可能掉入誤讀陷阱。

      也因為題組增加,閱讀篇數增加(字數提高、表格化題型更強化了閱讀阻力),使得今年的題目較往年具備語文能力的鑑別度。

二、「對比」題型增加

      承上點,「點對點」的單點答題思考,在今年因應「題組增加」後趨於崩解,學生除了必須耐著性子閱讀,還必須對「大量比較型題型」進行資訊分析與比對。這無異於是從原本的「單一資訊源」,走向「多元資訊源」,學生不僅得掌握各閱讀材料的內容與其可能延伸的資訊意義,更進一步需要比對其間的異同,然後再進行統整思考,選出答案。多了一道思考工序,理解困難度也因此升高。

      無論是「表格題」、「對比題」,都打破了傳統「文字滿版」的視覺麻痺,而更增加了文字資訊的活性,同時也增加了文字視覺化的複雜度。傳統將國文視為「記憶背誦型學科」的學生,在這個環節便容易面臨嚴峻的考驗。(註:而這種考驗,也會反映在其他科目、甚至日後的學習方式、學習材料上。)

三、「多元內容」題型增加

      近年來,大考中心幾乎都會嘗試性地加入 「多元文本」,嘗試性地突破既有的「國文科際侷限」,包括跨時代、跨領域、跨媒體、跨文本...等。今年,考題中同樣不只出現「國文」,而是真正將「國文」拉回到「閱讀」層次,講究語感、知識廣度、打破學識邊際、甚至碰撞社會議題,(註:雖然實際的分析是,這些多元內容終究只是點綴與煙霧彈,不是真正的重點),但如果學生與老師仍舊死抱著傳統國文科考的範圍來學習,死守國文的學習邊界,最後只可能越讀越窄、方法越來越少、理解偏差的情形也會越來越嚴重,而產生「國文實際上與現實格格不入」的誤解。

- - - - 

      那麼,在分析過107年高中指考國文考題後,學好閱讀認為,要面對指考,(註:其實廣義的來說,就是要在高中畢業以前,擁有真正能夠理解大學知識層次的讀解水平)就必須要掌握以下四項主要的核心能力要求:

 1.識讀效率

      平均換算下來,一題只有2分鐘不到的時間可以閱讀+答題+畫卡。而過程中,不只講求「速度」,更有賴於能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資料(資訊)的重點,並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延伸。

2.理解準度

      根據試題內不同閱讀型態(資訊型、文學型、哲學型、圖表型、比較型...等)、考試型態(歸納型、推理型、延伸思考型、細節掌握型、記憶背誦型...等)、測驗目的(考思考力、考記憶力、考整合力、考組織力、考生活常識....等),學生也必須擁有相應資訊的思維轉換及理解能力。

3.無差別閱讀

     除了校內課業(課內)的「國文科」學習累積、考試應試習慣養成與答題技巧,平時常態性的閱讀習慣、課外知識累積(5科以外的資訊,而非從五科延伸出的閱讀材料)、定期跳出閱讀侷限與口味偏好 ,同時兼具資訊廣度與深度的閱讀練習。  

4.組織整合力

      不同的文字類型,傳達的訊息、待解讀的意圖也各不相同,學生除了需要建立個人「資訊資料庫」,也必須擁有將「資料」(Information)轉化為「知識」(Knowkedge)的轉譯能力。當所遭遇的文字敘述不再只是「點對點」的「發現」與「對應」(傳統機械性問答/有限選項的題目),「解讀」(explain)與「分析」(analysis)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 - - -

      發現了嗎?以上四點,哪一點和我們過去所認識的「國文科」有關係?與其計較「文白比例」,不如靜下心來思考,孩子需要的,究竟是「資訊」?還是「知識」?需要的是「模式」?還是「方法」?

      花費大量時間記憶「國文」(國學常識、字音字形字義、古文六十篇、「所謂的課本選文」或「參考書選文」),我們真正要給予孩子的是什麼?又或者,孩子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什麼?

- - - -

      所以,回到學好閱讀的核心理念:給予孩子能夠自主學習的能力成長機制,關鍵不在「國文」,更不在「成績好壞」,而在「是否真正擁有閱讀理解的能力」。

      還記得在研究所時期,有幸遇到一位哈佛大學歸國的教授曾對我說:「重點從來不是在哪裡讀,而是用什麼方式讀,一但學習機制打開了,無論在哪裡讀,都能夠有很好的效果和成長。」

      今年的指考國文考題,恰好印證了這位教授的說法,親愛的家長,我們的孩子終究無法逃避面對「成績」的競爭,今天不考學測指考,往後也還是會遭遇TOFEL、SAT、GRE甚至各式各樣的檢定、技職、證照考試,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改變孩子回應「成績」的方式,為他們尋找最適當的理解模式,協助他們建立有效提升自身能力的閱讀與學習機制。

      而這,就是學好閱讀一直堅持實踐的理解之道。